Interior
368
誠品畫廊北京 35週年收藏展二
誠品畫廊在2024年3月8日於北京798藝術區成立新據點——「誠品畫廊北京」。開幕展「鑠:誠品畫廊35週年收藏展」便規劃分成三個檔期展出,以誠品畫廊35年來的收藏為軸心,用逾百件作品來梳理華人現代至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 展場空間。(誠品畫廊提供) 五月中迎來「鑠:誠品畫廊35周年收藏展二」,共展出24位藝術家的作品。從陳道明(1931-2017)到、陸亮(1975-),這20餘位藝術家的出生年代橫跨二戰期間至1970年代中期,從他們的繪畫、雕塑、複合媒材和空間裝置之作,可探見現代主義思想的衝擊及至當代藝術的實驗性格,當中不乏在地關懷的追求,和對於媒材與空間思考的辯證,總體展現出20世紀中葉以降藝術發展的軌跡。 現代主義思想的衝擊及至當代藝術的實驗性格 陳道明、霍剛是1950年代末台灣現代藝術先鋒團體「東方畫會」成員,戰後遷居台灣的他們,在現代藝術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畢生鑽研具東方精神之抽象藝術,同樣戮力於抽象領域的後繼者。 霍剛,90-3,1990,油彩/畫布,60 x 50 cm。(誠品畫廊提供) 19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受到國際矚目,徐冰、蔡國強、展望等創作展現強烈的觀念性,其藝術思路與形式對於華人當代藝術的開拓皆具有啟發的意義。身為1990年代中國繪畫新生代的劉小東、喻紅、王玉平等人,也以新表現的手法刻畫中國社會變遷下的「人」之百態。 劉小東,記憶樹一,2014,油彩/畫布,200 x 400 cm, set of 2。(誠品畫廊提供) 黃銘昌、蘇旺伸、連建興也以繪畫回應台灣社會轉型下的地景變遷,分別採取照相寫實技法和魔幻現實情境的描繪以茲表達。鄭君殿則以重覆的「色線」作為繪畫的基本單元,重新探索自印象派以來,顏色互補、光線與空間關係的視覺命題。 展場空間。(誠品畫廊提供) 池農深、王淑鈴的繪畫以抽象為主,兩位同是長年寓居海外的女性藝術家,前者觀照身心漂浮的狀態,後者將母體文化融入西畫流動性的線條當中。本身是亞歐混血的謝素梅,其藝術實踐總能靈活地游移於雕塑、影像或裝置之間,展現聲音與圖像、自然與文化、心靈與空間的感知體驗。 謝素梅,鞦韆,2007,動態霓虹燈雕塑,霓虹燈、變壓器、電動系統,280 x 42 x 21 cm, Ed.1/5。(誠品畫廊提供) 郭旭達的雕塑是各種「形」的構成,回歸造形本質性的探索;林延、郭思敏、洪藝真的創作都具有建築的結構性,也在材質解構的過程中找尋新語境。 洪藝真,無題,2006-2007,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51 x 51 x 6.5 cm。(誠品畫廊提供) 藝術反映時代的流徙,也映射個人的微觀生命,歷經時間的淬煉,這些作品已不僅是從現代走往當代藝術的引領者,其兼容並蓄的內涵,也為誠品奠定了獨樹一幟的文化底蘊。 展場空間。(誠品畫廊提供) 展覽資訊 展期」2024年5月10日至6月30日 地點」誠品畫廊北京|100000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7路B06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1:00~18:00(週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68
忠泰美術館今年與攝影展覽基金會、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跨國聯合製作,將國際巡迴攝影藝術展《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引進台灣。繼主展區忠泰美術館本館3月開幕之後,首度嘗試將部分展覽內容以衛星展區型態,延伸至NOKE忠泰樂生活3樓Uncanny空間。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於NOKE忠泰樂生活3F Uncanny的衛星展區。 主展區以「蜂巢」、「流動」、「說服」、「控制」、「破裂」、「未來?」等6個全球化影響下的顯性現象主題,Uncanny衛星展區則以「逃離」、「孤獨相伴」2個主題,探問地球村中,人類在集體生活浪潮下,心理與精神層面的狀態。 入口處畫面作品為馬西莫.維塔利〈拉莫斯公共海水浴場〉。 雙展區的8個主題關注21世紀以來,全球化下的人類集體生活樣態,從居住和旅行、生產和消費方式,到工作和娛樂、思考和創造、合作和衝突,透過攝影藝術的媒介,記錄和詮釋人類當代文明的發展面貌,邀請觀者反思人類的現在與可預見的未來。 展覽聚焦人類在集體生活浪潮下的心理與精神狀態。 衛星展區主題一 逃離:世外桃源 「逃離」一詞除了指離開一個地方,也被用來形容掙脫某種身體上或精神上的束縛。對於遭受戰爭與衝突摧殘的人們而言,「逃離」是實際行動的逃出危險場域,一如在忠泰美術館主展區展出的「破裂」主題作品呈現的戰爭、難民等議題;而對於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群體,「逃離」一詞則呈現擺脫一切、解放身心靈等積極多元的含義。在衛星展區中,藝術家們透過觀察拍攝休閒娛樂產業的現況,紀錄並揭露產業背後的真相。 「逃離」主題區。 馬西莫.維塔利(Massimo Vitali)〈拉莫斯公共海水浴場〉中人山人海的泳客,似乎訴說著一種全球性的集體儀式,人們抵達世外桃源,短暫遠離日常塵囂。奧拉夫.奧托.貝克爾(Olaf Otto Becker)長期關注北極的環境災難,〈Point 660,2,2008年8月,北緯67°09'04'',西經50°01'58'',海拔360公尺〉雪地上著多位拍攝紀念照的遊客,而北極熊、海豹等原始住民早已不見蹤跡。 「逃離」主題區。 羅傑.艾伯哈德(Roger Eberhard)《標準》系列作品為其遊歷世界各地時,拍攝同一連鎖飯店的房間和房外景色,東京與威尼斯兩個城市的文化背景、風土樣貌有著極大差異,然而畫面中的客房卻如同複製貼上般雷同,世界似乎越來越同質化。 「逃離」主題作品。羅傑.艾伯哈德《標準》系列,拍攝下世界各地的希爾頓飯店標準客房與窗外風景。 衛星展區主題二 孤獨相伴:人與人的連結 人類是群居動物,具有高度社會性需求。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曾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類尋求各類社交生活的夥伴,卻也追求個體性的差異,我們孤獨地來到並離開這個世界,卻又過著集體生活。藝術家們透過攝影作品,展現且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 「孤獨相伴」主題區一隅。 多娜.施瓦茨(Dona Schwartz)以父母與孩子為題,分別呈現兩個系列作品-《準父母》與《空巢族》。《準父母》系列中捕捉了不同類型的伴侶們期待著新生命到來的心境;《空巢族》系列則僅餘留父母在場的畫面,陳述父母如何逐漸接受成年子女離巢的事實。 「孤獨相伴」主題作品。多娜.施瓦茨的兩個系列作品《準父母》(左)與《空巢族》(右)。 圖中作品為藝術家卡斯奧.瓦斯康塞洛斯作品〈上空〉,取材自藝術家拍攝的各種空照圖。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衛星展區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6月30日 地點」NOKE忠泰樂生活3樓Uncanny空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68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的「X-site計畫」自2014年開始以戶外廣場為基地,X蘊含著未知數,期待揉雜當代性、實驗性與公共性,為鼓勵跨域、整合多元藝術類型與議題研究的創作計畫。第11屆X-site計畫於日前開展,跨領域團隊「感想工作室」(office one senses, OOS)從繁茂枝葉相互疊襯的想像之中汲取靈感,將森林的恆常意象與細碎光影轉化為動態建築空間《林木林》(Analogue Forest),邀請觀眾遊走於一片透過類比自然而幻化出的森林。 「感想工作室」團隊合影。 走入美術館的森林 《林木林》坐落於北美館前的戶外廣場,環境主要以青色的蛇紋岩板鋪就而成,被周邊繁雜的交通網絡與人造景觀所圍繞,並夾雜著零星的自然。基地由階梯劃分成三段高度遞進的平台,同時也是訪客步行至美術館主入口的必經之地。團隊透過類比的手法,擷取漫步林中的體感記憶與空間經驗,創造出舒適且流動開放的自由建築。 《林木林》外觀圖。 《林木林》外觀圖。 作品整體由25座不時微動的樹柱及一片幾近無重量的黑色網布屋頂所構成,在北美館戶外廣場強烈的日照和簡明的空間秩序下,盡可能地定義出大面積的遮蔭;為固定幾乎沒有重量的頂棚,整體建築的量體大都集中在各個以「自由站立」(free standing)置放的無基礎柱體上。 《林木林》外觀圖。 單元本體由花旗松集成材以強化螺栓與五金組件接合而成,趨近中心的單元隨著高度與重量的增加而漸趨恆定;中央的柱體則同時作為整體空間的核心,伴隨向四面降下的棚帳,串連成相互牽動與平衡的柱網結構系統。在類比森林的同時,也擬合了以秩序理性為底的基本(fundamental)之建造經驗與建構語彙。 《林木林》內部圖。 《林木林》內部圖。 樹柱在其中創造了一個多向的異質性場域,除允許風、光、水進入內部空間,訪客在這座「森林」中亦能深入漫遊,或穿越或停留。在動態互動層面上,柱體將隨著風力、雨水甚至人群的觸碰等外力,而產生微小的搖擺與轉向,伴隨著光影於通透針織網布中游移的過程,呈現出層次多變的移動風貌。巨大的量體也將觀眾從複雜的城市環境中切分開來,並建構出一幅漫步在本未存於此地的森林場景。 《林木林》內部圖。 獲獎團隊表示:「這座(美術館)廣場作為城市中一處蒸騰浮動的空白,我們決定為人們帶來一座臨時的森林,它矗立在離土的迷惘之中,並化為了一種未知-進入這座森林的人們從城市的脈絡中脫離,樹柱的搖擺之間,是探索的起點亦是歸處。」 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林木林 日期」2024年5月11日至7月21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67
享譽國際、台灣的自產石材「蛇紋石」,自1950年發現至今已超過70年的歷史,從公園常見的石桌石椅、人行步道都有它的蹤跡,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石材。花蓮縣石雕博物館的《石事日常》特展,延續其以花蓮產單一石種為主題的石展,推出結合藝術裝置、設計品牌、生活物件等橫跨10家花蓮在地石材加工業者、超過20家以上品牌、藝術家、設計師的生活展,讓台灣產的蛇紋石有了全新的藝術演繹。 石事日常主視覺背板牆。 蛇紋石的興起轉型 《石事日常》特展由寧淨國際團隊策展,與深耕花蓮在地、以研石造物為品牌開發石材產品的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及以蛇紋石為靈感的設計品牌VERDE任意設計有限公司共同企劃,巧妙將日常生活常見的蛇紋石復古物件與當代藝術、現代生活風格進行搭配,展出超過100個靈感物件,充分突顯蛇紋石的各種可能性。 展場空間。 將蛇紋石復古物件與當代藝術、現代生活風格進行搭配重譯。 產自花蓮的蛇紋石,自1950年代在花蓮縣壽豐鄉發現至今,以翠綠如山的色澤紋理廣為人知,甚至獲得聯合國大會演講台的指定使用。其後,除了建築的運用外,全台灣的公園桌椅、人行步道碎石拼貼、老屋磨石子等也常有其蹤跡;展覽嘗試透過物件、人物採訪等方式,探討逾70年歷史的蛇紋石,隨著時間演變的應用轉換。 蛇紋石空間應用:台北納達瑞克酒吧。 蛇紋石空間應用:台北興波咖啡101店。 蛇紋石的藝術演繹 本次主視覺及展場設計則是與可以工作室COYI STUDIO共同規劃,主視覺的蘋果色綠呼應蛇紋石的風格綠,作為象徵白日夢與靈感的橢圓形圈起展區的靈感。空間則以溫潤的日系木質色為主要調性,將花蓮藍天、綠樹與海浪作為背景,100種蛇紋石物件擺設於挑高9米的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大廳;入口意象從高陽益實業的大型原礦、到加工半剖面與蛇紋石設計品牌VERDE的甜甜圈邊桌,呈現蛇紋石從礦山走到工廠、再走入生活的過程。 花蓮的自然景色化身為展場背景,在通透明亮的空間中展演100種蛇紋石的生活靈感。 在挑高的落地窗區域,更邀請質物霽畫主理人、家鄉也在花蓮的藝術家李霽,創作大型裝置作品《Touch》與昌展石業的山形蛇紋石結合。山形蛇紋石來自花蓮公園常見的蛇紋石石桌、石椅的半成品,以堆疊方式與藝術作品交融,呼應玻璃窗外樹景、海景、大型石雕作品,寓意石中迸出生命的意象。 藝術家李霽《Touch》與山形蛇紋石大型裝置&館藏花蓮在地石雕作,劉金德《展望》。 窗台前則有蛇紋石石狗與石椅的組合,石狗來自花蓮縣萬榮鄉、德魯固族在地石雕家劉金德的《展望》,以台灣土狗為靈感,利用生動的線條表現高度生命力;觀者可坐在椅凳上,與身旁的石狗向外遠眺,感受花蓮土地獨特的人文風情。 蛇紋石的多元面貌 大型木桌展台區擺設超過20家品牌、藝術家的蛇紋石相關作品,品項從早期由同達大理石出產的蛇紋石烤肉盤、杯墊、鎮一大理石的桿麵棍,到近期新發展的薄板、水刀、波浪建材等,與強調邊角料再生的永鉅石業設計的馬賽克磚和馬賽克拼花等;同時也展出加入更多藝術設計、異材質結合及石材多元應用風貌的招財盤器、造型花器、香氛產品、曲面鏡子等。 超過20家品牌、藝術家的蛇紋石相關作品,詮釋蛇紋石的豐富面貌。 以雕刻機製作而成的台灣蛇紋石立體地圖。 為了讓觀者對石材與生活的搭配有更深的共感,亦與眠豆腐合作,規劃人氣產品眠豆沙的沙發體驗區,形塑舒適柔和的居家氛圍,並展出愛烙達的蛇紋石壁爐、奇鈺家居的DIY地墊與一片大理石鐘、與無氏設計創作的編石桌,共構更多石材相關的生活提案。 與生活風格品牌眠豆腐合作,規劃眠豆沙沙發體驗區。 石事日常-蛇紋石與生活的100個靈感 時間」2024年6月30日前 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大廳) 資料及圖片提供」寧淨ninjin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67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於3月底揭幕,展覽由三位建築學者吳光庭、王俊雄和王增榮共同研究策劃,用建築梳理台灣歷史脈絡。全展聚焦於1949 至1983 年間,回溯年代起點,正值戰後初期的混亂局勢,嚴重干擾了台灣重建復興的速度。此時亦是戰前日本營建體系與戰後中華民國體系交接之際,以政府遷台後至北美大樓完工,台灣建築師的培育和發展就此打下基礎。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主視覺。 在1949至1983年間這段時間內,因日治時期殘留的影響、國民政府的政策、美國的政治援助、民間藝術家的活躍以及社會對美好生活的想像,種種因素匯集形成社會對於建築界的影響,最終塑造成當年的建築風貌。《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以六個子題為切入點,內容包含兩百餘件作品、建築圖面、模型、檔案與影像紀錄,讓民眾從建築的型態,反推當時的建築師如何構思和設想,以此還原他們生長的年代,探尋建築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和意義。 序曲|美援 文化交織的時代 「美援」為展覽揭開序幕的起點。影像畫面捕捉了台日人打包行李被遣返的情景,姜阿新洋樓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這棟耗時三年建成的大樓,結合美國援助帶來的資金和西洋建築風格,承襲日治時期融合洋、和、台三方文化的建築風格,在當時可說是獨樹一幟。 北美館典藏,鄧南光《戰後在臺日人拍賣家當》攝影作品(1946年),以在台日人被遣返的照片揭開整個展覽的序幕。© 臺北市立美術館。 中國復古 讓古典結合新穎工法 國民政府遷台,意圖在台灣重新建立家園,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推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政策。透過國民政府為了維護中華文化大力推行的中國傳統,此時期的建築呈現用現代新穎的工法配合傳統元素之特色,像是:參考中式宮殿的對稱格局、變形傳統青銅器的紋樣作為窗花的設計,以及仿木結構上的彩繪等等,種種特點在前國立臺灣科學館和南海學區都可見一斑。 姜阿新洋樓。建於1949年,費時三年完工,為姜阿新製茶事業上招待貴賓的場所,也是戰後第一座新建的建築。彭玉理設計。建築模型由中原大學建築系製作。© 臺北市立美術館。 中國現代 傳承文化的在地演譯 與政府極力推崇的傳統文化相對,在威權統治的影響之外,台灣的民間的思想崛起,加上民間藝術家的共襄盛舉,逐漸衍生出獨屬於他們的一套審美。中國現代風建築的發展始自王大閎1953 年建立的自宅,提取合院建築和蘇州園林的精神,加入西方對空間簡潔通透的理解,以現代工法實踐在地化的設計。在這個子題中,透過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國父紀念館等模型,可以微觀這段時間的建築師如何調適和消化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洗禮,和對自我定位的叩問。 成功大學總圖書館(1959年),王濟昌、吳梅興、陳萬榮、傅立爾共同設計。戰後的台灣在發展工業時並不具備任何基礎,在成大重點發展,並以此為基礎將之升級為大學,最初六個科系都和工程有關。© 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地現代 大膽思考與落地實踐 同一時期,第一批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建築師開始嶄露頭角,不同於在負笈海外的訓練背景,台灣本土育成的建築師對在地環境和民族性有不同於前者的理解,不僅日治時期本土鮮少有針對建築專業的相關訓練,在歷經戰亂後成立的建築系,師資亦極度不足,老師少有實務經驗,因此學子往往需要透過多方渠道自學、實踐。 臺北市立美術館(1983年),高而潘設計。這棟建築從外部觀看呈現井字型,大廳極大,將近三百坪,因沒有承重柱,身在其中的感受非常空曠,宛如室外的廣場,充分展現這個時期的建築師實力和審美素養。© 臺北市立美術館。 短短數十年間,在上述艱難環境中培育的建築師交出了優秀的成績單,建築呈現了大膽思考與務實實踐,像是三信家商波浪大樓,發想於極端實用主義走道設計,不僅具有意外的美觀,從建築橫剖面圖紙上的公式和數字,展現了在電腦繪圖、計算尚未普及的年代,建築師以超群的結構計算與設計能力回應艱困的挑戰,展現出建築師本身驚人的實力。 三信家商波浪大樓(1963年),陳仁和設計。波浪狀結構極為特殊,其穩定性在台灣常常出現地震的地理環境中備受考驗。© 張文睿。 非典型 現代洗禮中的宗教建築 在眾多建築中,不屬於政府也不屬於民間、在這當中最難以歸類的部分就屬於「非典型」的範疇。在戰後,天主教的勢力大幅擴張,教徒在此時突然激增,許多傳教士散落在世界各地積極推廣。 公東高工聖堂大樓(1960年),賈斯特斯.達興登設計。全台首座清水模建築,充滿宗教色彩。© 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1950年代末期,德國人戰後為了傳教而建立的菁寮天主堂便是當中的代表,經過在地化洗禮,在保留教堂輪廓的基礎上於細節裝飾中加入大量農村元素。與之相對,同屬於宗教建築的寺廟則可一觀指南宮與北投行天宮,建築師同樣保留傳統形象的輪廓,結合大量現代建材和工法,留下現代化的痕跡。 新生活 現代化的陣痛與發展 隨著經濟起飛與急速都市化,政府在1950 年代興建公共住宅、也鼓勵民間投資興建公寓住宅,「新生活」展區中展示了當代台灣在財富頂層族群居的住宅—林肯大廈,以及中央新村的模型。 中興新村(1957年)模型。整體都市設計參仿英國倫敦「新市鎮」創建模式而設計建造完成,成為辦公與住宅合一之田園式行政社區,社區內植被高度綠化,社區內巷道採囊底路設計,建築密度適當易形成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濃厚情誼。© 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此期間,現代建設和舊社會的生活空間開始起了摩擦,出現道路修建與民居的衝突,從社區的設計、建立,和這些建設在時光中的演變,可以看到人們對過往的省思、對生活最美好的期待,以及對未來發展的盼望,台灣建築在現代化過程歷經的陣痛與發展,歷歷在目。 以建築為時空的窗口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全展重點聚焦於戰後的建築,延伸探討它們背後形成的歷史事件和社會變遷,透過每一階段的變化來見證,讓觀者的視野從建築師本身的經歷、擴大到當代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價值觀。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現場。© 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策劃之一建築學者王俊雄先生指出:「建築是一種社會溝通。」這句話成為全展的最佳註解。深入全展的脈絡與內容,可見台灣在1949 年至1983 年期間,建築吸收的養分不僅止於嶄新的建材和工法,還有來自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與文化交織,建築所展現的姿態,是一位位建築師根植於這片土地,吸收並反芻這段時光的台灣所能給予他們的種種養分,進而反饋於社會的產物。 《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覽現場。© 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築留下的歷史不僅僅是一個畫面或一段文字,它們保留了一個年代的人們的生活遺跡,即便隨著科技進步、人們與世界的互動模式已經不再同於往日,或許過往建築的功能也顯得不合時宜,但它們卻保留了人們自始至終,對理想生活始終如一的追求,也記錄下我們每一次嘗試、向理想社會邁進的努力。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採訪」江瑜
Interior 366
「2024高雄獎」於近日舉辦頒獎典禮,以城市為名的藝術獎邀請高雄市長陳其邁、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長王文翠,及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總監何恩禮出席授獎,並由謝其軒、陳彥齊、胡家瑜獲首獎殊榮,此外,自創辦以來,首度選出原住民藝術家為首獎得主。另外,何創時基金會贊助書法篆刻類特別獎由段沐獲得,五大創作類項共優選5位、入選獎18位,入圍作品於高美館四樓展至4月28日。 頒獎典禮大合照。 作為發掘藝術新銳平台,高美獎致力於培養藝文人才,近年更因應時代趨勢,高雄藝文領域持續蓬勃發展,透過高雄獎的能見度,提供藝術家具開放性與正向競爭的創作平台,豐富台灣藝術文化能量,同時強化青年職涯機會,從軟體到硬體,翻轉出多元的藝術跨域發展,讓在地邁向國際格局,創造高雄人的美好生活。 2024高雄獎展覽空間一隅,攝影」Studio Millspace。 「建設」是城市的外顯,「文化」展現城市靈魂,落實「文化是生活,藝術是日常」的生活韻味,並以「輕軌」作為串連市民的橋樑,一同構築美好生活;「美術館」作為高雄靈魂所在,結合長者優惠、偏鄉藝術學習,弭平不同族群親近藝術,實踐藝術文化平權。 得獎作品 首獎 胡家瑜 / 洪水過後有島嶼 以布農族神話表現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孕育新生代南島青年的自我認同,交織出新型態自我意識。 胡家瑜《洪水過後就有島嶼》,攝影」Studio Millspace。 謝其軒 / 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 打造無法抵達的樓梯,透過鏡面、水面等反射性的媒材,映照觀眾受困於彼岸的肉身,隱喻著時代性的困境。 謝其軒《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_t see you,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攝影」Studio Millspace。 陳彥齊 / 把聲音轉小 讓觀眾置身於蟲鳴與莫札特歌劇的奇幻場域中,兩種音響對抗交織,象徵個人與各種體制的拉鋸。 陳彥齊《把聲音轉小》,攝影」Studio Millspace。 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 段沐 / 書譜:萬物演算 透過AI機器學習模型分析傳統書寫,創造新舊時代演譯的融合。 段沐《書譜:萬物演算》,攝影」Studio Millspace。 本屆高雄獎深具原生力量,許多創作來自對日常的省思,關注時代發展,展現身分認同上多元族群的生命共同體關係,藝術家創作的媒材跨越屬性,更增加了科技感,融入人工智慧(AI)、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等創作表現。高雄獎與時俱進,評審機制讓創作者直接與評審交流,使年輕藝術家不僅是參賽,同時參與正向交流的專業對話,高雄獎作為藝術發聲與共振平台,為未來藝術創作創造更遼闊的發展趨勢。 2024高雄獎於高美館四樓展覽室登場,攝影」Studio Millspace。 在跨領域趨勢下,藝術得以與不同產業結合,與城市同步邁進,提供高雄活力思維與前瞻視野,高美館表示,選在台灣美術節前頒發高雄獎項,期許藝術能量滿溢城市,將台灣推向世界。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6月29日,高美館將與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合作展出《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展覽,為大家帶來異同凡響的視覺饗宴。 實驗性四樓展覽空間展出,為高美館改制行政法人為徵件計畫量身打造的展覽環境。 2024高雄獎 時間」2024年2月10日至2024年4月28日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更多展覽資訊請至高美館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6
傳奇建築師Peter Marino與藝術的關係向來錯綜多元,被譽為跨域實務的先驅。此次他與國際精品品牌Tiffany & Co.合作,2024年5月20日前於紐約第五大道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旗艦店The Landmark首度舉辦Peter Marino:《Culture of Creativity》展覽。 《Culture of Creativity》展出一隅。 旗艦店內的藝術對話 Peter Marino將他私人收藏從位於紐約州南安普敦的Peter Marino藝術基金會(Peter Marino Art Foundation),帶進了Tiffany十層樓旗艦店其中兩層專門的展覽空間,展出來自26位藝術家近70件當代藝術作品,以及Peter Marino四十多年來收藏的各種媒材創作作品,和一系列1880年代Tiffany & Co.傑出的純銀作品。 《Culture of Creativity》展出一隅。 Tiffany & Co.執行長Anthony Ledru表示:「非常榮幸與Peter Marino攜手為The Landmark旗艦店首次大型展覽進行創意合作。他是深富遠見的建築師,為我們集結了各式藝術作品妝點10層樓的空間,賦予第五大道旗艦店全新面貌。」 《Culture of Creativity》展出一隅。 《Culture of Creativity》展覽將Peter Marino藝術基金會的藏品陳列於整體空間,與旗艦店展出的同一群藝術家近50件作品進行交流對話。Peter Marino則說道:「此次展出的作品代表了我個人逾40年的收藏,同時也呈現了旗艦店藝術策展和藝術品訂製的靈感來源。展覽重點在於並列呈現旗艦店陳列的同一群藝術家作品。」 《Culture of Creativity》展出一隅。 《Culture of Creativity》展覽向Tiffany & Co.深遠久廣且舉足輕重的創意致敬,亦確立了旗艦店作為紐約文化機構的地位。自1837年創立以來,藝術與工藝一直是Tiffany的品牌基因,1853年,品牌開始展示外借來的藝術品,供顧客在購物時欣賞;19世紀末,創辦人Charles Lewis Tiffany之子Louis Comfort Tiffany擔任品牌首位藝術總監,帶領Tiffany邁向藝術和珠寶設計新紀元。 《Culture of Creativity》展出一隅。 品牌與Paloma Picasso、Andy Warhol、Frank Gehry等眾多藝術先鋒建立了悠久的創意合作關係,《Culture of Creativity》除展出當代獨特的作品外,也展出了上述藝術家部分創作,彰顯Tiffany & Co.不遺餘力推廣藝術表現的心意。 《Culture of Creativity》展出一隅。 《Culture of Creativity》展覽於紐約旗艦店增建的三層樓玻璃建築其中兩層空間舉辦,如欲預訂免費門票,可前往官網進行預約。 《Culture of Creativity》展出一隅。 Peter Marino:《Culture of Creativity》 日期」2024年3月4日至5月20日 地點」Tiffany & Co.紐約The Landmark旗艦店 門票」可至官網預約免費門票 資料及圖片提供」Tiffany & Co.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66
忠泰美術館2024年首檔展覽《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 Civilization: The Way We Live Now )不僅是曾巡迴過全球7座城市的國際熱門攝影藝術展,也是忠泰美術館開館以來,首次以全攝影藝術策劃的展覽,期望透過攝影藝術的媒介,邀請觀者反思人類的現在與可預見的未來。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展覽主視覺 ©忠泰美術館。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是忠泰美術館與攝影展覽基金會、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跨國聯合製作,展覽關注21世紀以來全球化下的人類集體生活樣態,自2018年在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首度展出後,陸續巡迴至北京、墨爾本、奧克蘭、馬賽、弗利、倫敦等7座城市,已吸引超過27萬人次參觀。 主展區一樓大廳 ©忠泰美術館。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透過如鏡子般的「攝影」,映照出人類集體努力下的成果、文明的複雜與矛盾,並賦予我們關於當代生活的啟示。透過忠泰美術館主展區的「蜂巢」、「流動」、「說服」、「控制」、「破裂」、「未來?」與NOKE忠泰樂生活 Uncanny衛星展區的「逃離」、「孤獨相伴」,展出共8個主題;集結世界各地近百位藝術家與約兩百件作品,從居住和旅行生產和消費方式,到工作和娛樂、思考和創造、合作和衝突,記錄和詮釋人類當代文明的發展面貌。 主展區夾層展間 ©忠泰美術館。 主題一|蜂巢:居住之所 城市作為文明的重要標誌,具有人口稠密、社會分工複雜等特性。「蜂巢」一詞曾被形容紐約熱絡的社交生活,同樣也寓意著大型的人類聚集地。我們建立的這些日益龐大的都市有機體(蜂巢),不僅被動地承載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更主動地協助我們去學習、生產、思考。 主展區二樓展間 「蜂巢」主題作品 ©忠泰美術館。 主題二|流動:人事物的移動 無論是經由陸運、海運,還是空運,人員、貨物、原料、思想,甚至二十一世紀文明的象徵,都正在以百年前的人類難以想像的速度流動;貨幣貿易、石油能源、科技網路等,讓人類的交流與機動性提高,世界即是一座地球村。台灣四面環海,貿易往來相當仰賴海運及空運,貨櫃吞吐量更是名列世界前20大,是全球重要的貨櫃運輸樞紐。 主展區二樓展間 「流動」主題作品 ©忠泰美術館。 主題三|說服:影響力 說服是透過各種方式,影響他人的觀點、態度、行為或決策過程;例如廣告宣傳、行銷推廣等商業藝術。 主展區二樓展間 「說服」主題作品 ©忠泰美術館。 主題四|控制:權力與秩序 文明基本上可以比作一台複雜的機器,其零件必須不斷維修或更換。不同文明都有自我保護意識,不僅要抵禦外來者,也要處理內源性生存威脅。人類全球化存續亦須仰賴「控制」,它以治理機構和軍隊的形式呈現,例如國家機器等。 主展區二樓展間 「控制」主題作品 ©忠泰美術館。 主題五|破裂:衝突與失序 近年來俄烏戰爭、以巴衝突、Covid-19等,人類不斷面臨集體困境、自然秩序被破壞、司法不彰、人權遭受侵犯、人們被迫流離失所、武裝衝突、產業停滯或迅速衰落,藝術家們捕捉畫面並陳述這些故事,迫使我們正視人類文明的盲點與失敗。 主展區二樓展間 「破裂」主題作品 ©忠泰美術館。 主題六|未來?:新世界 我們每天都會自問:「未來生活會是如何?」當SpaceX的火箭讓太空旅行成真、Neuralink腦機介面植入長期實驗開展、Apple Vision Pro空間運算設備啟售,曾經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新科技,如今則在短時間內從實驗室開發出成品,迅速移到貨架上供人們消費,可預見的未來已然逐漸出現。我們期待生活中各領域的創新與改變,而下一個世紀會是何種面貌?我們又會變成什麼模樣? 主展區二樓展間 「未來?」主題作品 ©忠泰美術館。 策展人威廉.尤因(William A. Ewing)說道:「此次展覽可以從兩種角度去觀看:第一個視角,這是一檔透過攝影之眼所呈現的文明主題展;另一個則是從攝影展角度,觀看藝術家們如何呈現文明議題。無論你是喜歡攝影還是喜歡文明議題,希望大家都能喜歡這檔展覽。」 策展人威廉.尤因(William A. Ewing)說道,因應忠泰美術館的設計,在此處形成一個過去與未來對比的有趣視角 ©忠泰美術館。 展覽資訊 主展區 展期」2024年3月16日至6月30日 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1:00~18:00(週一休館) 衛星展區 展期」2024年5月18日至6月30日 地點」NOKE忠泰樂生活 3F Uncanny (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3樓) 開放時間」11:00~21:30(週五、六至22:00 ) 資料及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66
誠品畫廊作為誠品的核心事業之一,在2024年3月8日於北京798藝術區成立新據點——「誠品畫廊北京」。這是誠品畫廊首度跨出台灣設立的嶄新空間,除了持續支持具有前瞻眼光和毅力的藝術家,也期望「誠品畫廊北京」能作為「致敬現代,走向當代」的嶄新藝術交流場域。 誠品畫廊北京,位於北京798藝術區。(誠品畫廊提供) 藝術交流,深耕產業 1989年,第一間誠品書店在台北啟幕,誠品畫廊亦同時成立。35年來,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作為核心價值,深度經營書店、畫廊、藝文展演和當代文化內容;而誠品畫廊秉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1950-2017)的理想性格與使命情感,以「向現代主義致敬,走向當代」的經營策略,推動華人現代與當代藝術為職志,持續策畫深具潛力或影響力的華人藝術家展覽。 誠品畫廊北京,是誠品畫廊首度跨出台灣設立的嶄新空間。(誠品畫廊提供) 面對瞬息萬變的現實環境,誠品畫廊亦不斷自我挑戰,除了現代藝術的經營,也將目光推向當代藝術的視野,除了與國際知名的華人藝術家合作,拓展收藏的疆界之外,亦傾力協助藝術家於美術館殿堂舉辦大型展覽。 誠品畫廊北京,致力藝術交流、深耕產業。(誠品畫廊提供) 現在,誠品畫廊以富含傳統文化底蘊,兼容當代實驗性格與藝術人才薈萃的北京作為首次擴點的基地,感受不同的文化底蘊之外,也期許在此和藝術家交流,持續深耕藝術產業。 誠品畫廊北京,期望成為「致敬現代,走向當代」的嶄新藝術交流場域。(誠品畫廊提供) 開幕展「鑠:誠品畫廊35週年收藏展」 「誠品畫廊北京」開幕展「鑠:誠品畫廊35週年收藏展」,以誠品畫廊35年來的收藏為軸心,用逾百件作品來梳理華人現代至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 開幕展「鑠:誠品畫廊35週年收藏展主視覺。(誠品畫廊提供) 展覽一共分成三個檔期展出,藝術家從1912年出生的王攀元到1996年出生的龔寶稜,世代跨距超過一甲子,展品則涵蓋繪畫、雕塑、紙上作品、裝置和影像創作,期待讓大眾能更從容地看見近百年來華人當代藝術的流變及堂奧。 後:謝景蘭,X 群島,1979,油彩/畫布,130 x 195 cm。謝景蘭(1921-1995)創作橫跨繪畫、音樂和舞蹈,筆下傳達的是內心風景。(誠品畫廊提供) 第一檔展出的藝術家出生於1910至1950年代,他們當中或曾經歷戰亂,困頓中仍孜孜於藝術人文。開幕展出的逾百件收藏品,它們揭示的意義不止於藝術,也是文化的累積和態度的彰顯。 後:刁德謙,如履薄冰,1987,壓克⼒顏料/畫布,198 x 335.5cm 。刁德謙(1943-)不僅回應西方抽象藝術的趨勢,也帶入東方文化的精神。(誠品畫廊提供) 代表著誠品是回應時代、與社會共感俱進的畫廊,也象征了畫廊與藝術家相互信賴、共同成長的夥伴關係。有此豐富的收藏與情感的支撐,「誠品畫廊北京」迎向新挑戰,持續預見下一個世代的藝術寓言。 左:熊秉明,大歸途,1998,銅,77 x 80 x 16 cm,8 Ed。熊秉明(1922-2002) 的作品可窺見從半具象至形象化的演變過程。右:夏陽,商人,1988,油彩/畫布,228 x 116 cm。 夏陽(1932-)表現主義色彩濃厚。(誠品畫廊提供) 展覽資訊 展期」2024年3月8日至4月28日 地點」誠品畫廊北京|100000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7路B06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1:00~18:00(週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65
GUCCI以藝術為底蘊舉辦「GUCCI ANCORA時尚藝術特展」,在品牌創意總監Sabato De Sarno的精心策劃下,一展當代義式美學。展覽計劃於亞洲六大城市舉辦,內容旨在頌揚個人情感,融會時尚、音樂、文字、影像等創作,在各種創作碰撞之中與當代文化相對話。 「GUCCI ANCORA時尚藝術特展」現場。 義大利文「ANCORA」意為「再一次」,代表人們對喜愛的人事物意猶未盡的情感。品牌創意總監Sabato De Sarno重回GUCCI的原點,自品牌創辦人Guccio Gucci早年任職的英國倫敦Savoy酒店,大廳電梯的暗紅色內裝裡汲取靈感,引用為GUCCI的新代表色,並揮灑於特展空間裡。 「GUCCI ANCORA時尚藝術特展」雜誌牆。 GUCCI創作素以義大利文化獲取靈感,「GUCCI ANCORA時尚藝術特展」採用「ROSSO ANCORA」的暗紅色調鋪陳,現場精選10組Sabato De Sarno設計的2024年春夏系列女裝、配件,呈現Gucci Prospettive 迄今推出的兩集雜誌《MILANO ANCORA》與《ANCORA MILANO》,展出Sabato和布雷拉美術學院合作精選出的四位米蘭藝術家作品,藝術家們透過不同的媒材、手法,敘述自身對米蘭的多種想像,讓觀展人們從不同視角觀賞,在藝術、文學、音樂、電影、時尚以及歷史的相互交匯裡,感受米蘭獨特的藝文氣息。 Valerio Eliogabalo Torrisi Torrisi擁有布雷拉美術學院攝影碩士學位,其藝術創作聚焦於身份認同,文字是其中的重要媒介,本次展覽中呈現三個重要的故事。 Valerio Eliogabalo Torrisi作品。 作品《我們假裝親密,這是彼此相愛的唯一方式》講述一段與米蘭城市的複雜且充滿愛意的關係。《E.T.N.A. – 這是你的新戀情》作品並呈的九張照片,訴說同性情侶之間親密而真誠的樣貌。此外,地板上鋪灑作品《每一次的偉大夢想》的彩色紙條,它們被排列成小堆,象徵米蘭社會的孤獨感,如同人們在派對上匯聚、分散和改變一般,當時間推移,紙條也將隨著人們的步伐而移動。 Martino Santori Santori出生於義大利盧卡,作品《全屬於你》是一封憂鬱且夾雜諷刺的情書,對象為模糊的「你」,而「你」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城市或一條街道,寄件者無條件地奉獻給這個「你」,這封情書也透過觀察和城市景觀而逐漸生動。 Martino Santori作品。 Santori從《全屬於你》中選出六平方公尺的巨大拓印,代表著人們日常行走的街道,並連結至城市的象徵意義以及行走作為美學實踐等概念。與此同時,由九個電視螢幕組成的錄像作品,傳遞一種碎片化、如馬賽克般的現實感知,影像內容是藝術家在米蘭各地拍下的場景,以微妙但是顯著的方式再行轉譯。從拓印到影像,《全屬於你》通過行動與深思,表達城市空間與生活其中的居民相互影響著彼此。此作品由Giulia Fegez策劃。 Cristiano Rizzo Rizzo的藝術奠基於對自然形態的拆解與分析,簡化與縮影,花卉、異國情調的植物、彗星和爬蟲類皆成為他傳達個人觀點的媒介。 Cristiano Rizzo作品。 本次展出的作品靈感來自於米蘭作家Patrizia Valduga,其文學在藝術家生命扮演重要角色。Rizzo試圖以藝術捕捉他對於米蘭的核心願景,一個社會關係動態且抽象的城市,同時也是他永遠能夠在該處找到慰藉、與朋友共度美好時光,並且勾勒未來藍圖之地。 Noura Tafeche Tafeche是一位視覺藝術家、獨立研究者與文字創作者,她的藝術實踐以工作坊、裝置、微型繪畫和錄像等方式呈現。 Cristiano Rizzo作品。 《前所未見-非凡成員之旗》是一個極具實驗性的藝術創作,邀集各年齡層的學生與教師通過對話和藝術激發視覺想像,將義大利語視為外語來學習,旨在超越通俗的自我表現方式,鼓勵人們擁抱彼此的獨特經歷、與他人分享,進而揭示、比較和傳達新的想法。而每面旗幟都代表了這一個語言旅程背後的故事,透過文字和圖像,自豪地慶祝全新的、不尋常的共同事物。 「GUCCI ANCORA時尚藝術特展」,自3月8日起在台北展出,歡迎熱愛時尚與藝術的民眾親臨,沉浸於Sabato De Sarno與藝術家們所織造的純義美學中。 「GUCCI ANCORA 時尚藝術特展」 展期」2024年3月8日(五)至3月12日(二) 時間」11:00-21:30 (週五週六營運至22:00) 地點」台北101購物中心 4樓都會廣場(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45號4F) 報名方式」透過 GUCCI LINE 官方帳號(https://tinyurl-dev.skridea.com/dVEnar9)線上提前預約報名 (展覽僅供 LINE 線上預約制,不開放現場排隊) 資料及圖片提供」GUCCI 採訪」Su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