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2

2023金點設計展 超維增生

金點設計獎作為推廣台灣優質設計,並帶動產業重視設計價值的重要獎項,每年除了透過頒獎典禮表彰優秀的設計師與業者,同時舉辦金點設計展,展出當年度得獎作品,推廣來自台灣及世界各地的好設計。 2023金點設計展。 「2023金點設計展」由新銳策展團隊極製設計所操刀,以「超維增生」為主題呼應今年頒獎典禮的主題–「超能負荷」,象徵當今設計人在面對更龐大、複雜的種種挑戰下,不斷突破框架、超越自我的創新精神;透過充滿想像力的空間體驗,展出本年度精選的百餘件得獎佳作。 策展:極製設計、主視覺設計:楊士慶 。 策展人游麲說道,當代設計的跨領域合作已是必然且重要的趨勢,設計師們不僅要精通自己的專業,更需要擁有開放的視野,與不同專業協作產生獨特觀點與創新方法,而「超維增生」正是象徵著設計突破單一框架與現狀,透過跨維度的想像與溝通,觸發產生無限創意的可能。 透過充滿想像力的空間體驗,展出本年度精選的百餘件得獎佳作。 為呈現主題概念,策展團隊以線、面、體的空間元素,透過疊加增生的設計手法,將三個展間抽象化為創意迸發的現場,營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期望觀眾在虛實感交錯的場景中,也能獲得靈感的啟發。展覽共分成三個展區,並以關鍵字作為觀展索引。 以線、面、體的空間元素,透過疊加增生的設計手法,將三個展間抽象化為創意迸發的現場,營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 第一區:#未來遷徙、#人機共創 01展間 展出當代移動解決方案與跨域共創的智慧產品,展場以線性規劃,從展品的擺設、觀展動線、展間設計與燈光都以線性元素帶出空間的方向與位移感。 第一區,展出當代移動解決方案與跨域共創的智慧產品。 第二區:#跨維對話 藉由在空間中創造出各式大小、錯落有致的框景,形成開啟對話框的意象,以靜態及動態影像,呈現跨界溝通合作下的傳達、空間與整合設計類的精彩之作。 第二區,呈現跨界溝通合作下的傳達、空間與整合設計類的精彩之作。 第三區:#在地增生、#超維風格 從桌面展示疊加陳列層次,突顯由台灣本土元素、地景或結合產業轉型的設計巧思;並聚焦具有獨特美學或機能創新的日常物件,勾勒出令人嚮往的未來生活場景,體現設計師們的創造力。 第三區,突顯由台灣本土元素、地景或結合產業轉型的設計巧思。 此外,在各個展間中,亦能發現具備「永續質感」特質的作品穿梭其間,傳達出永續的思維與實踐,不僅可以是美與質感的表現,更是當代各領域中的核心價值。  營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 2023金點設計展「超維增生」  時間」2023年11月32日至2024年3月17日 地點」台灣設計館 01、02、04展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歐陽青昀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Interior 362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創辦以來致力推動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並透過多元文化觀點積極參與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網絡,建立促進本地和國際藝術社群互動與交流的平臺。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設計: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13屆台北雙年展於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盛大展出。本屆以「小世界」為題,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紐約資深作家與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有機協作的方法共同策劃,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共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音樂人,透過個人生命經驗與美感知覺,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王衛,《鏡子》,2023,馬賽克磁磚,1600×400×3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說道:「今年,世界逐步從疫情風暴中復甦,人們從被限縮的日常生活重整觀看世界的方式。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與全球當代藝術接軌的重要平台之一,試圖以嶄新的思維,引導觀眾從小世界中見微知著。今年適逢北美館成立四十週年,更是積極推動臺灣藝術與國際鏈結的可能,希冀藉由本屆多元開放的作品及公眾計畫,與來自各地的觀眾增進交流及對話的動能。」 賴志盛,《2B205》,2023,複合媒材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2023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 我們存在的「小世界」 在印度北部賈郎達爾(Jalandhar),累積數十年的空氣污染,因為封城、工業生產的停擺,當地居民意外得以清楚看見鄰近的喜馬拉雅山,這群峰乍現的美景反映出許多人在疫情封控期間的深刻體悟:在一個日益縮小的世界,原來近在身邊的事物也可能顯得陌生。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複合媒材裝置:工事用砂、鍍鋅鋼板、顏料染色的水,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小世界」一個看似簡單的詞,實則蘊含錯綜複雜的面向,它展現了希望、承諾,卻也同時暗藏某種懼怕及不安;希望能對自身小我的生活擁有更全然的掌握權,卻也懼怕被孤立於大我的群體之外。當世界在尺度上縮小時,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但當人與人之間相互疏離時,世界在情感層面上也變得渺小:「小世界」就懸浮於這樣相聚與分離的狀態中。 艾德加.阿瑟諾,《剝鏡 #59》,2023,硝酸銀、壓克力顏料、紙、鏡子、畫布,274.32×1100×9.52公分。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三位策展人表示:「現在是我們重新審視疫情經驗並重新構想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的最佳時機。希望所有觀者都能在這個小世界裡探索並找到與他們自己相應的位置。」希望邀請觀眾一起探索歷經巨大災變後迎來的集體智慧,以及重整自身與周圍環境和人事物之間的關係。 阿迪亞.諾瓦立,《亞洲(虛構)房地產計畫》,2023,木材、樹脂、鋁、鋼鐵、銅、壓克力板、布、133個LED三角旋轉盒,380×25×18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雅加達ROH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此作品的展出呈現由雅加達ROH畫廊贊助。 本屆雙年展以多重面向的方式呈現,涵蓋生命經驗、生態學、文化、經濟和政治層面,從參展藝術家與音樂人自身私密的情感及生活環境為出發,繼而對全球當代社會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詰問。匯聚120多件作品,展出包括19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等。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草本植物,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其中,位於地下樓展廳的「Music Room」,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從2023年12月起至2024年3月,將由dj sniff、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與Wok the Rock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舉辦聆賞會、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藝術家許村旭及娜絲琳.寇德展區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時間」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歐陽青昀

與NIKARI的近距相遇 《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

Interior 362

由JOSUIa策劃的選品展《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正式宣告芬蘭實木家具品牌NIKARI進駐台灣,並聯手燈具品牌KIMU柒木,共同於大稻埕的百年街屋中舉辦體驗展。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芬蘭品牌NIKARI以高品質手工實木家具聞名,品牌主張「運用在地木材製作精緻家具」。JOSUIa複合式選品主理人黃柏菁表示,展覽靈感源自在芬蘭生活的經驗,當地的自然、光線、生機、氣息,予人撫慰心靈的安定感,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芬蘭品牌NIKARI,親身感受其家具線條、自然質地與人體工學考量的細膩度,讓人在使用當下身心都享受了寧靜與滿足,決定引進這個動人品牌。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體驗展的靈感來源取自1967年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發行的經典單曲⟨StrawberryFieldsForever⟩,當時年亦適逢木藝大師Kari Virtanen在芬蘭創立NIKARI,芬蘭森林隨處可見的野生藍莓一如NIKARI作品散發的自然純淨,並呼應披頭四樂團「草莓地」所象徵的兒時家園與成年人的心靈歸屬,因而以此作為展名。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正如北歐予人遠離世俗紛擾、寧靜悠然的氣息,展場擇址於台北市大稻埕建於1919年的百年街屋空間,並與燈具品牌KIMU柒木共同建構悠然情境。現場精選展品包括NIKARI經典之作「December Chair」與年度新品、KIMU柒木的「紙牛奶燈」與「扇變屏風」獨家配色款。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展覽以1967年作為靈感延伸至空間、家具、聲音、美食與文學,建構出五感體驗的完整情境,觀眾能閱讀獨立書店「詩生活」的選書,聆聽詩集裡夾帶的JOSUIa選歌書籤;或是置身於角落空間或穿梭幽然小徑,感受空氣裡淡淡的木香,浸於詩意的光線層次裡,在散步、停駐之中打開感官,選擇喜愛的位置感受家具質地,閱讀詩集、聆聽選曲,享受與自我對話的美好。鍾情北歐寧靜優雅氣息的追隨者,不妨把握與NIKARI的近距相遇的機會,細味來自北歐的木藝詩境。   KIMU柒木新品牛奶燈,融會了東西之美。 芬蘭品牌NIKARI由木藝大師KariVirtanen於1967年創立,品牌主張「運用在地木材製作精緻家具」。 NIKARIXKIMU芬蘭品牌體驗展《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 日期」2023.11.11(六)-2023.11.19(日) 時間」每日11:00-19:00 地點」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42號2樓(Olympus Plaza Taipei大稻埕旗艦店)    資料及圖片提供」JOSUIa複合式選品 採訪」Sumile  

The MEGA Yunlin雲林厚工學 展現地方文化風采

Interior 362

雲林最大場策展活動「The MEGA Yunlin雲林厚工學」將於2023年11月18日至12月3日在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登場!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前身為北港糖廠,自2005年關廠沉寂18年後,以文化資產身分再次重生,更透過「雲西文化觀光遊憩廊帶營造計畫」,展現軟硬體再造活化成果。 雲林厚工學主視覺。   雲林是台灣的農業大縣,在傳統產業、宗教文化及其相關連帶之工藝成就,經過長時間淬鍊、積累,進而薈萃出多元文化與在地元素,醞釀出現雲林獨有的風情。本展將完整論述雲林縣在台灣多種產業的重要發展性,及所挾帶之在地文化、族群、信仰等多元價值及特色資產,期待激盪出更多新舊交融的風采,成為各種社會創新實驗與實踐的潛力基地。 以傳承、創新、融合探究雲林在地文化與風采。   展名的MEGA諧音「眉角」,象徵著雲林的巨大能量,職人們精心對待每一個小眉角,造就出豐裕的雲林厚工學,從「傳承」、「創新」與「融合」的脈絡中規劃了九大主題展覽,以五大學策展內容講述厚工學的極致,邀請大眾一起探究雲林蘊藏的無限美好,體會每一個眉角所淬煉出的力量。 展場布置。   農業學:在餐桌上與雲林相遇 雲林農業至今已有百年的發展,農業產值為全台最高。空間中展示雲林特色農作,呈現農作土地造景意象,並於動線中介紹雲林每一鄉代表的特色農產品。而「輸送帶」造型平台的數位投影帶出各式農產特點故事,一路至數位餐桌,象徵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 農業學展區。   神工學:開箱傳統宗教工藝藝術 將展間分為廟宇裡的工藝及藝陣中的工藝。透過藝師們平時使用的材料、工具、成品與影音資料和策展團隊整理出的知識,讓民眾感受傳統工藝之美,也能從中感受每項工藝藝術的「厚工」。 神工學展區。   共享學:共創共享雲林美好 展場以好物分享及看見雲林在地產業及技藝的發展特色切入,透過展示的物件及作品看見背後的職人精神,發掘從青年返鄉傳承家業、留鄉為這片土地創造更多價值或從外地移居雲林創業的故事,並拍攝訪談影片深入介紹職人與雲林的關係。 共享學展區。   觀光學:探索雲林風土人情 展區內容分為三大主題「與海」、「與人」、「與山」,分別介紹西部靠海、中部平原、東部倚山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致。空間設計則分為三個部分:在入口及出口處以大面積的造景帶領觀眾走進雲林的海與山,空中造景垂吊當地的物種,如烏魚、黑面琵鷺、八色鳥等,表現雲林的生態;展場中間以三座環形展示牆結合展台介紹人文:宗教、糖鐵、特色建築。整體展場規劃扣合三橫三縱四角觀光系統意象,讓觀者了解各地特色。 觀光學展區。   未來學:建構智慧安居的雲林 未來學以樹作為意象,展區的樹根據內容生長成不同的型態,以「生產」、「生態」、「生活」三大主題涵蓋全面向的雲林生活,了解雲林在「智慧經濟」、「低碳永續」、「安全健康」、「共融發展」等四大主軸,除了思考解決當下的問題,同時也追求創造一個最適合人們宜居的城市。 未來學展區。   資料及圖片提供」The MEGA Yunlin雲林厚工學 編輯」陳映蓁

完美落幕!2023秋季燈飾展&戶外與科技照明博覽

Interior 361

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年度盛事「第25屆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及「第8屆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於近日相繼完美落幕,吸引了來自香港、中國、台灣、日本、韓國、東盟國、歐洲、美國等37國、逾3000家展商雲集於此,以豐富多元的照明產品與技術,透過兩大燈展引領人們更加了解最新潮流趨勢,並為彼此建立關係網,進一步拓展市場合作機會。 香港秋燈展為廠商與買家提供交流平台。 全新「互聯照明」展區 探索智能照明 本屆展會以「創新照明 點亮永恆商機」為主題,呈現多款創新設計、永續發展、智能照明等質感產品。隨著連接標準聯盟於2019年推出跨平台智能家居裝置標準「Matter」,智能家居系統變得更為便利,因此今年特別規劃展區,包括能兼容多個智能家居系統的MEGAMAN® Ingenium® Matter系列,以及採用專利混色演算技術的LEEDARSON智慧燈系列。 Quectel(移遠通信)與智能跨平台家居裝置「Matter」合作。 此外,在增設展區中,陳列了Leedarson(立達信)、Midea(美智光電)、Snappy(賽耐比)、Quectel(移遠通信)、DALI Alliance(DALI 聯盟)等20多家知名企業品牌,「名燈薈萃廊」展區則匯聚了Prosperity Group(佑昌集團)及Signify(昕諾飛)等知名品牌創新燈具及照明技術,並包攬「商業照明」、「家居照明」、「LED照明」、「LED照明零部件」及「智能燈飾及照明方案」等多樣主題,打造富有國際視野的交流舞台。 丹麥照明品牌「ANTIDARK」,燈罩可任意更換,透過不同色彩光映營造獨特氛圍。 互聯及智能照明論壇 今年以「開拓互聯照明新疆界」及「智能系統與健康照明發展」為題,舉辦一系列論壇以提供深入探討照明領域的機會。「開拓互聯照明新疆界」邀請塗鴉智能生態合作負責人熊婷婷、龍眼聯科技首席執行官陳海權等專家,分享智能家居產業的最新趨勢和技術創新;陳海權表示,為讓消費者在使用上更為便利,應將照明智能設備功能做確切整合,可輕易於各平台間切換、運用,落實智能照明應用。 展期間舉辦多場論壇,以「照明」為主軸,邀請多位專家作分享。 「智能系統與健康照明發展」邀請上海浦東智能照明聯合會會長李志君、智能照明設計師專委會主任袁樵、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建築資訊學教授李恒等專家,分享科技改善照明設計的方式,以及為人類健康所帶來的轉變。  戶外照明品牌「HiPowerLED」。 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設多個展區,包括「室外照明解決方案及系統」、「植物照明」、「創新建築廊」、「戶外廣告照明」、「戶外及公共照明」以及「專業照明」等,展示各種商業與工業用的室外及專業技術照明解決方案,透過智能與節能照明,呼應永續議題,打造友善的光環境。 「RIGART LIGHT」,以手感應燈具可控制照明強度。   今年香港國際燈展集結來自世界各國的展商與買家,吸引眾多人潮前往朝聖,此外亦採用「展覽+」(EXHIBITION+)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舉行,在有限的場域中,除了參與實體展,亦可利用「商對易」(Click2Match)智能配對平台進行線上洽商及配對,滿足多樣需求。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貿易發展局 採訪、部分照片攝影」林靖諺

「偶然的運轉」跨國展覽 人類中心主義的探討

Interior 361

台北當代藝術館與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攜手推出「偶然的運轉」,由韓國ACC資深策展人李伎矛策劃,以「若世界不再圍繞著絕對人類中心主義運作,由非人類實體介入,人類將經歷什麼現象?」為題,透過展出韓國藝術家權慧元的四件錄像及裝置作品,詮釋人類與非人類實體的共存情景,深入探討的同時,嘗試跳脫人類中心主義限制,以更靈活的方式看待所身處的世界。 《不可能的世界》展場。 展覽分為「正面(Recto)」、「之間(Inframince)」、「反面(Verso)」三個維度。「正面(Recto)」字面上的意思是「書的右頁」,意味著人類透過眼睛視網膜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一個表面層次。 走廊展間《發光記憶的碎片》。 在展間走廊窗戶上的《發光記憶的碎片》,以在每扇窗戶安裝八至十個形式不一玻璃鏡片的方式,通過反射逐一轉換目光所及之景,演繹玻璃技術的進步,無論是應用在攝影還是VR技術上,皆能提供更廣闊、全面的視野。 《發光記憶的碎片》,視線穿過玻璃產生折射,呈現獨特視野。 第二維度「之間(Inframince)」字面意思為「次薄」,源於法國觀念藝術之父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所提出概念,意即極細微的厚度與差異,具體來說,當有人從椅上站起,下個坐那把椅子的人所感受到的餘溫。展中「次薄」的重要性在於,可見世界「書的右頁」與可見以外「書的左頁」兩者間的維度,因此著重於非人類實體間的關係與行動,進而揭開相互影響下所創造的新序章。 作品《不可能的世界》紀錄影片,透過數據演算生成生態故事。 《不可能的世界》是部由自動化系統製作的奇幻觀察紀錄影片,藝術家在湖泊設置相機和感應器,進行為期一年的拍攝、觀測,透過機械設備收集水溫、酸鹼值及各種物種的行為等數據,自行演算生成這座湖泊的影像與生態故事。 錄像作品《第一束光》呈現天文攝影的發展歷程,探索宇宙的奧妙。   第三個維度「反面(Verso)」有著「書的左頁」的寓意,暗指存於有限人類世界之外的無限次元。《第一束光》錄像作品追溯天文攝影的發展歷程,透過蒐集早期人類使用的鏡子、透鏡與成像技術等相關資料,以及反射望遠鏡、相機演進影像等提高清晰度的堆疊軟體與機械裝置,展現企圖捕捉宇宙遙遠星光的過程,再現人類對於探究宇宙天體的無窮渴望。 《軌道運行中》檢視地球的拍攝歷史。 同為錄像作品的《軌道運行中》,以細膩手法檢視地球經典圖像的拍攝歷史。1957年首顆蘇聯發射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開啟從太空觀察地球的視角,以及阿波羅8號拍攝的「地球初升」和阿波羅17號拍攝的「藍色彈珠」等畫面,探討鳥瞰視角如何改變眾人對地球的理解。 《軌道運行中》,以鳥瞰視角探討人類對地球的看法轉變。 本次展覽期望藉兩人的合作,呈現一個嶄新的世界觀,促使人們重新思考當代科技演化下人類物種的角色轉變,李伎矛進一步說明,透過對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的絕對質疑,將視角觀點帶往宇宙、非人類實體與大自然的領域中,試著理解當代世界中人類與非人類實體間的共存方式,通過偶然的運轉產生互動。   偶然的運轉 時間」2023年10月21日至12月10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 MoCA Studio 更多展覽詳情請見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MoCA台北當代藝術館、權慧元 編輯」林靖諺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創新展演INNOVATIONS搶先看!

Interior 361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將於11月7日登場!其中創新展演「INNOVATIONS」單元主題為「前往創作者的未至之境」,以文化與科技的跨域共創為核心,集結MR、AR、AI等國內外沉浸式體驗作品、剖析Web3、虛擬偶像與虛擬製作等產業面貌;此外,也將舉辦對話沙龍、跨域工作坊與產業直擊等超過20場活動,並特別企劃VR 沉浸式體驗《巴黎舞會》TCCF專場,打造專屬文化科技與創意人的未來內容盛典!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INNOVATIONS參展作品。   前往創作者的未至之境,探索更多可能 今年「INNOVATIONS」單元由叁式團隊策劃,以「前往創作者的未至之境」為題,靈感源自於1960年代的經典科幻影集《星際爭霸戰》名言,號召來自不同星系、種族和專長的成員,一同探索宇宙疆界,一如未來內容的工作者,經常身處於跨域、實驗、未知的共創現場,勇敢地踏入前人的未至之境。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大展區,分別為體驗展區「奇異新世界」、產業展區「下一世代」及活動展區「尋找伊甸園」,回應文化科技產業歷經元宇宙、區塊鏈、人工智慧熱潮後,在未知的疫後世界,提供產業工作者一個啟發、交流與思辯的場域,共同勾勒近未來的可能想像。   多類型沉浸式體驗 位於5號倉庫的體驗展區以「奇異新世界」為名,集結來自台灣、英國、阿根廷及義大利等具前瞻性的沉浸式體驗作品,包括阿根廷團隊3dar的MR遊戲作品《蛋蛋大逃殺》,融合美學、敘事和創新的元素,榮獲2022年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評審團特別獎的肯定。 阿根廷團隊3dar的MR遊戲作品《蛋蛋大逃殺》。 前景娛樂與法國公司Novaya攜手打造的AR擴增實境作品《黑》,描述勇於挑戰種族隔離法的女孩克羅黛特的故事,中文版由桂綸鎂擔任說書人,帶領觀眾重回主角的人生經歷。 台法攜手打造的AR擴增實境作品《黑》。 英國團隊ScanLAB Projects攜手台灣磊動媒體合作的《FRAMERATE:大地脈動—來自台灣的回聲》,以開創性的3D縮時掃描技術,將台灣的地景數位封存,觀察地景變化與自然和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FRAMERATE:大地脈動—來自台灣的回聲。》   解構產業 通往下一世代 以「下一世代」為名的產業展區位於4號倉庫,以不同主題解構產業,分別為「虛擬偶像」、「影視製作科技」、「Web3」、「線上體驗」及「人工智慧」,展出作品包括曾獲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蕭雅全的新作《老狐狸》,其運用虛擬攝影棚(Virtual Produc-tion),帶領觀眾感受1989年台灣股市狂飆的時代場景。 《老狐狸》劇照。 目子拾參工作室推出的《godpod.》,分享打造可愛眾神NFT項目以及建立「元宇宙的信仰系統服務」的創作過程。 《godpod.》。 由夕陽音樂和涅所未來聯手打造的線上音樂節《夕陽小鎮》,融合了音樂節和線上遊戲的概念與元素,展現多樣化的體驗。  《夕陽小鎮》。 豐富活動 吸收產業新知 為增加產業界人士交流的機會,1號倉庫規劃活動展區「尋找伊甸園」,將舉辦多場對話沙龍、跨域工作坊和產業直擊活動。其中「對話沙龍」邀請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單元策展人 Liz Rosenthal、加拿大數位藝術中心PHI Centre新媒體暨公關總監Myriam Achard、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沉浸式部門總監Luke Kemp、前景娛樂創辦人黃茂昌等國內外產業關鍵人士,探討市場前景、實際的產業現況與痛點,並分享跨領域成功個案、個人經驗觀點與產業新知。   今年亦特別規劃今年大會特別規劃「跨域工作坊」,提供全像式內容製程、AI加入文化產製、跨域工作法等課程,讓參與者透過實務操作,深刻理解與學習近未來技能;「產業直擊」則帶領觀眾前往夢想動畫、涅所未來等知名創作團隊的工作場域,移地進行深度交流,此外還有曾獲 2021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的《巴黎舞會》TCCF專場,內容精彩可期。(部分體驗活動採預約制) VR 沉浸式體驗《巴黎舞會》(圖片來源:Blanca Li)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展期自11月7日至12日,在松山文創園區及臺北文創大樓盛大展開,即日起開放購證。詳細內容請詳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文化內容策進院 編輯」陳映蓁

2023台灣設計展 新北〇起來

Interior 361

2023台灣設計展在新北!台灣設計展21年來首次巡迴至新北市,今年以環狀城市意象發想年度主題「〇起來」,今年共有A、B、C、D、E五大展區,遍及新北29個行政區,並集結百位設計師,在10月6日至10月22日期間盛大圈起全城蓄積已久的設計能量!呼應年度主題「〇起來」共規劃14個策展「主題〇」,每個圈圈分別聚焦不同城市面向,帶領大眾從不同角度探索新北市的城市之美。 主展區分佈在新北市指標性的五個場館,包含全新落成的新北市美術館、著名的鶯歌陶瓷博物館,以及鶯歌國民運動中心、鶯歌區同慶市民活動中心、新太源藝術工坊。其中,新北市美術館由建築大師姚仁喜設計,以「蘆葦叢中的現代美術館」為主軸,運用建築手法展現三鶯地區的自然地貌,是落成以來首次開放,讓觀眾看展時也能同時開箱美術館的全新空間! 14大展區|主題〇 A1 自然〇 - 新北山河陣 新北山河陣作為首個展館,以氣勢恢弘的大型藝術裝置,結合文物採集與互動體驗,展現環繞新北的自然地理多樣性及其滋養的設計城市能量。 偶然設計提供 高聳的立體裝置在展場中再現新北市壯闊的山河,將帶給觀眾大地式的感官體驗。在偶然設計與吾然文化共同策劃下,邀請觀眾化身探險家,前來探尋新北有機生成的多元文化與生活風格。 偶然設計提供 A2 共生〇 - 異他方 新北除了壯闊山河,由各地移居而來的多元族群與生活脈絡,交織出一座「多樣共融的城市」。 由工二建築攜手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特別邀請多位「新北帶路人」,展現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飲食與價值觀,訴說異鄉成為故鄉、故鄉成為他方的故事,如何共同匯流成為新北的生命經驗。 A3 製造〇  -  @®© 新北市在過去的50年從傳統製造業到高科技產業的轉型,成為台灣的產業重鎮之一。隨著產業全球化與智慧製造的興起,在新北依舊有著一群黑手,日日夜夜地賣力的工作著。 由新北三重的青沐和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策劃,以「造物革新」的概念貫穿,除了讓觀眾見識新北市飽滿的創造者能量,也一同來思考:什麼是未來的新北製造? A4 生活〇 - 透新北 人是圓心,空間是半徑,「透」作為本展的畫筆,勾勒出新北在地生活的想像面積;人們以同心圓的方式,不斷地往外擴展或往內沉澱。 生活〇由樸實創意和中間研究室共同策劃,用「透」字貫穿新北、穿透各種原廠設定,遇見為生活帶來想像的產業之秀,在各式配方裡透見對生活的想望。 A5 循環〇 - 福爾摩沙O號 「地球如一艘孤獨的太空船,無論是資源或污染,皆沒有無限的儲存庫;人類必須找到在此循環生態系統中的定位,讓物質再生產與利用。」 Plan b以此概念打造福爾摩沙〇號,在太空艙中創造「循環設計」生態系統,為乘客領航永續發展的各種可能航線。 A6 前衛〇 - 破力 由新媒體藝術團隊叁式策展,聚焦當代新北,探究這個城市基於地理、歷史與人文特性所生長出的自由與破格精神。 圖:叁式提供 展場透過不同故事呈現破力的多元樣態,開啟觀眾思考對於自身「破力 / 破例 / 魄力」的想像,以及在生活中實踐的可能。 圖:叁式提供 A7 新潮〇 - Life in circle 由無氏製作領軍一群年輕的創作團隊,從新北青年的生活切片、路徑取樣出發,將在地田調與採集轉化爲六種新北青年樣貌。 特別邀請電影美術團隊打造六位青年的房間,並由嘻哈龍虎門擔任音樂統籌,找來多位居住在新北的藝人Neil YEN、李紅 REDLEE、百合花、林潔心、春艷、曾稔文、雷擎,為青年量身製作歌曲,同時建立各自的IG帳號,擁有者是虛擬人物,頭貼由AI生成,生活切片則由追蹤人數、打卡地點等元素組成。 此外,戶外將以貨卡乘載八種「理想在現地」的自我展演,描繪新北青年理想中的日子。 A8 美味〇 - Food in Circle 新北的地貌就像是一圈飽滿的甜甜圈,山海城依傍著河流匯集為集合點,本展區由青石創意行銷精心策劃,以食為軸,把新北的山野味、海鮮味、陸風土圈在一起! 「美味O」將以流動宴席作為主題,開設六間新北在地老店新生食堂,並邀集多達90個餐飲品牌,連續三個週末開張假日美味市集,為食客們開展一趟趟舌尖和味蕾的旅行。 A9 光影〇 - Echooo 知名動態設計團隊Bito主導,將新北市美術館建築外牆轉化為充滿旋律的光影畫布,多元文化色彩彼此交織成為各式圖騰,戶外草地還設有可觸碰互動裝置,透過現場觀眾的互動與共創,讓每一次的光影演出都是獨特。每日天色漸暗時,邀請大家走出戶外,親自感受沈浸感滿滿的互動聲光展演。 A10 選物〇 - Goods To Go 由擅長選物的未來式有限公司,用心蒐羅具新北特色的物件與風土好食,並透過品牌合作與主題整合,開發兼具設計感與話題性的周邊商品,讓設計展中獲得的美好生活體驗,以選物的形式帶回家。 鶯歌陶瓷博物館 展出新北進行中的共創計畫 A11 行動〇 - Project 365 新北前進中 新北市在設計展前365天,提前啟動Project 365計畫,巡迴各地蒐集在地需求與心聲,發現議題、理解原因,再用設計思考尋找解方,提出可延續使用的原型(Prototype),讓擁有相同難題的城市能共享成果。 圖:小島裡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這是一個既能看到地方深入故事,又能聽見在地聲音的獨特展覽;這是一個城市文化實驗與社會設計導入政策的來回對話,也是一個進行中的行動。「新北前進中」邀請觀眾加入政府、設計團隊、民間三方的共創循環,一起形塑城市未來的美好願景。 鶯歌區同慶市民活動中心 產地振興接力賽 A12 產地〇 - 接力,棒! 台灣各地方的特色產業,紛紛面臨接棒傳承,在轉型過程中面臨不少挑戰。由台灣設計研究院發起的「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企圖以設計力協助在地產業重振活力並找尋新出路! 首站選擇台灣陶瓷產業重鎮「鶯歌」,透過獨到方式成功協助鶯歌陶瓷重新打響名號;接續前進北投溫泉與小農產地、花蓮石材產地,不間斷地輸出設計力。 產地〇由知名品牌設計顧問ADC STUDIO聯手建築策展團隊草原市務所,於鶯歌陶瓷老街旁打造室內接力賽場,邀請觀眾進入賽道,感受產業轉型、接棒的重重挑戰,以及達標後的光榮感! 新太源藝術工坊 台日工藝同場較勁 A13 鶯歌〇 - 產地開放日 台日工藝現場 由鶯歌在地品牌繼承者們組成的新北市陶次瓦代代合作會,二度舉辦「鶯歌產地開放市」,號召在地陶瓷工廠與品牌,共同推出工廠見學、老街限定店、貳拾選物、鶯歌桌宴、體驗工作坊等多元活動,帶領參與者深入陶瓷產地,好好認識這個與陶瓷產業共生發展的城市。 首次企劃「台日工藝現場」,力邀台灣與日本陶藝職人同台競技,秀出專業技術,觀眾將能現場感受釉藥、成型修整、雕刻、浸釉、彩繪、貼花等陶瓷工藝的迷人技藝。鶯歌桌宴選用全鶯歌製食器,盛裝新北在地美味,於老街陶館騎樓上桌。 鶯歌國民運動中心 邀請觀眾一起來共創 A14 未來〇 - 共好 Let's go! 作為全台灣人口最多的大城,新北市可說是台灣整體發展的縮影。由築點設計策展,善用鶯歌國民運動中心現地的環型空間結構,透過劇場式帶節奏感的影音鋪陳,藉由多個案例引導觀眾認識,新北市如何務實地回應自身條件並透過公民合作,培養城市韌性回應的能力。 在未來城市裡,不分年齡、性別、角色,每個生命都是城市的主人,在更多的溝通與理解下,才能互相成就,創造共好的未來。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歐陽青昀

「回知本.光祭」!用藝術傳遞大地的療癒

Interior 360

以聲光藝術為主軸的「台東光祭」,去年開辦以來成功點亮知本溫泉,深受國人喜愛,也為溫泉區帶來新朝氣以及旅遊人潮。今年則希冀來自各地的旅人更加認識知本,感受除了溫泉以外的美麗風景和人文薈萃,特別以「回知本」為主題,透過當代藝術手法,呈現在地元素如當地的蝴蝶生態、卡大地布部落的原住民文化、美麗豐饒的稻穗土地等。2023年10月6日至11月19日在台東縣卑南鄉溫泉路376巷18號周邊及知本圳親水公園綠地登場! 主視覺。   負責策劃與執行的都市藝術工作室表示,療癒身心的天然溫泉、多樣獨特的自然生態、珍貴保存的原民文化、多元族群的融合生活、自成一格的風味美食、青春奔放的成長記憶、美好溫暖的旅行回憶都是知本的特色,因為這片土地,所有故事串成悠遠綿長的循環。2023台東光祭以聲光藝術陪伴人們回知本,回到那些與家人朋友共享的放鬆與溫暖,更回到那千年前原住民族人辛勞工作後,沈浸在溫泉溪水中的天人合一感受。   今年的參展藝術家/團體有凡京設計、大聲光電、王振瑋、安聖惠、安君實、有用主張、孟耿如、南藝大建築所B群、森岡厚次、貳進、黑川互動媒體藝術&山影藝術實驗所、蔡宜婷、饒愛琴&卡大地布巧手班,期待邀請大眾回知本,在這裡與新的故事相遇。   2023台東光祭作品介紹   貳進《泉沓》 草木、鳥獸、昆蟲、浮游等萬物共生於群山綠茵之間,造就了這片大地千萬年的動態平衡,藝術家運用機械馬達、雷射光束與水霧,擬仿一種自然的韻律,試圖詮釋生命與自然的微妙關係。   霧氣繚繞的水氣,呈現溫泉般氤氳混沌之感;眾多密集的旋轉光束或高或低,以一種如自轉般的節奏律動著。當光束附著於水霧,其行跡才得以顯現;也因光的照耀,我們才能一窺雲霧的變幻莫測。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 山影藝術實驗所 《回聲光譜》 作品以找回原有知本的樣子出發,結合卑南族知名創作歌手桑布伊的歌曲〈創世紀 muparvuwa’i kani intrav i rukup〉,藉由族語講述與歌聲,訴說古老傳說中,人與萬物從這塊土地中成長扎根、密不可分的的故事。   作品位於知本溪旁的陽光草坪,以LED螢幕燈具建構的兩條大型曲線,形成DNA(基因)螺旋長鏈一般的造型,喻表著人們記憶深處歸向山林野溪的DNA在知本被喚醒;同時也讓高度發展的現今科技作為與過去連結的橋樑,透過在地學子吟唱的曲調,喚起知本遙遠的記憶,並將歌謠進行轉化爲多塊影像串連的視覺呈現,觀者可如同VJ一般,以自己的手機控制裝置的顏色與成像,建構起與作品間的共鳴。   大聲光電《空間劇場#3 - 2023的儀式》 古老的年代,「儀式」承載著神聖而強大的力量,透過儀式可以帶來人與神、人與自然的聯繫,原住民的祭儀文化保留著對萬物靈性的信仰,宣告著物有物靈、水有水靈、樹有樹靈、山有山靈的崇敬。   此作品是一齣光與自然的劇場,從外部的草地領域開始,燈光沿著地面,緩緩流動至內部的樹林。透過光的導引,感官跟隨著光線進入樹林前方那環形結構之中;光在環繞時留下閃爍的殘影,彷彿這「人造物神」在大自然間散發著能量,遊走於現實與虛幻之間。   峨冷.魯魯安(安聖惠)《美麗的稻穗》 有「卑南族音樂靈魂」之稱的卑南族音樂歌謠作曲家及教育家陸森寶(1910-1988,卑南族名Balriwakes Raera),在八二三砲戰的背景下,看不到年輕的力量在美麗的稻田上幫忙,所以他寫了《美麗的稻穗》,思念在前線的族人。   此作品藉由這首歌作為主要的精神意涵,感謝老師為這塊土地留下美好的歌曲,傳唱給世世代代的孩子們。作品造型以稻草的線形與米粒,形成時間的滾軸;稻草梗與米粒象徵有風有雨的大自然恩賜,圓形訴說著圍舞歌唱的故鄉召喚,呼喚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回到家鄉,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耕耘這片豐饒的土地。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_B群《回來為你畫一道彩虹》 以回字形為基礎延伸拓展的平台,是峰迴路轉,更是回知本的路。平台上方,以水霧製造出彷彿一伸手即可觸摸到的彩虹視覺效果,充滿驚喜。 不論故鄉在知本,或美好的記憶在知本,儘管外面的世界百轉千迴,只要一回到知本,彩虹般的希望與連連「虹運」,總是歡樂相隨;觀者走在此作品上,彩虹圍繞中,將體驗峰迴路轉回知本的歡欣氣氛。   王振瑋《山海絡》 本作品以中央山脈的山形為構成符碼,勾勒出作品輪廓;夜裡在飄動間透出隱然柔光的千絲萬縷,是血脈和筋絡組成的肉身,也是人們數千年來與這塊土地如千絲萬縷般的連結。   作品意喻南島文化的遷徙與分佈在溯源的路徑中,血緣、語言、生態和物種的連結,總是有著綿密線索和不可分割的重疊。   有用主張《洄・尋》 人類從幾十萬年前為了生存開始了擴張與遷徙,自然界的許多生物也為了生存而依循季節遷移。作品《洄・尋》以自然界的循環為創作靈感,試圖呈現生生不息的狀態,如同不斷重複的遷徙與生命記憶的延續。   作品主體由許多的圓環組成,錯位的排列使整體形成別具動感的立體環圈;每個圓圈看似獨立卻又前後交織,環環相扣如同自然界的生態。中心為一顆鏡面圓球,白天會映照環境的景色,並隨著天光變化呈現不同表情,晚上則會反射與延續作品的燈光效果。圓環結構上設置不斷循環跑動的燈光,其動態彷彿流星又似魚群不斷向內匯聚,洄流朝向作品中心的圓球、朝向未知的境地,永無止境的追尋。   森岡厚次《遷徙中的蝴蝶》 看似微小脆弱的蝴蝶,竟然擁有渡海遷徙的能量!每年6月部分台灣的青斑蝶會隨西南氣流飛至日本;9月中旬後,日本的青斑蝶則隨東北季風往南方遷來台灣,且半數以上在蘭嶼被發現。   相較於大自然,人類不也像蝴蝶一樣微小嗎?擅長以透光和紙般的媒材創作立體造型雕塑的藝術家森岡厚次,帶領日本京都藝術大學團隊,在9月有如青斑蝶一樣,從日本飛來台灣現地創作。10公尺高的作品主體造型發想自蝶蛹,破蛹而出、色彩斑斕的蝴蝶隨著氣流繞圈交錯飛行。作品中的蝴蝶,有些要出發飛向遠方,有些則正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不同方向的蝴蝶在知本交會,象徵著台灣與日本在各方面的交流。   凡京設計《飛於波光和大地之間》 在南島海洋文化、尤其是達悟族文化中,洄游的飛魚是生命的泉源,不僅是隨著黑潮而來的漁獲,更是族群文化與生活,並且要以尊敬的心態面對飛魚。 每年飛魚群隨海潮而來,乘著海風,從天光日落到星空月色,飛躍間翻起浪花千片,波光閃閃交織出生命力的脈動。回到人與大地間的關係,如飛魚洄游的旅程,我們或許因為生活而不斷遷徙和改變,但別忘了回頭看看曾經熟悉的土地,還有那些因時間推進而遺忘的初衷。作品運用花架隧道的結構,發光的飛魚群環繞在人們兩旁、上方,如同與飛魚一起朝著出生地洄游,飛躍於波光與大地之間。   拔舒浪.魯魯安(安君實)《融合》 過去卡大地布族人與知本溪關係緊密,工作完畢後至溪邊沐浴,或挖坑泡溫泉治癒身體的不適及疲憊;現在的知本溪邊飯店旅館林立,讓更多人享受現代化溫泉資源的同時,人們與知本溪的互動卻顯疏離。透過這件作品,想像過去人們浸泡在溪谷之間的野溪溫泉,被大自然包覆的療癒體驗。 藝術家是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魯凱族人,八八風災後移居至台東⽣活,開始嘗試使用漂流木或自然素材創作。4.5公尺高以鐵件編織為主結構的作品,有如一個巨人泡在溫泉裡放鬆地仰望天空的姿態,地表即是溫泉水面,竹片排列而成的波狀紋理則是溫泉繚繞的水氣,夜晚光影形成的動態水波中,人、溫泉、大地已融合為一體。 蔡宜婷《植光.花》 一支支有光點心跳的花朵,在溫泉路旁的草地上,以植物體的方式衍生遍佈,或聚或散,隨風搖曳。延續美好意象以動態進行式的「植光」為作品命名,築微光中的綠色之夢,植地球上的點點希望,而讀取網絡訊號的仿生花朵,也暗示著人工賦予生命的植物最終可能成為現實的未來。   擅長動力裝置與光影藝術的新媒體藝術家蔡宜婷,以光的色析與回歸在自然的循環衍序關係中探尋,討論光延展的時空與人之於環境的交互關係,也在機械裝置中尋找一種生命運動的恆定狀態。   饒愛琴 × 卡大地布巧手班《出帆.家圓》 南島族群在海洋上航行、漂流、移動,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與帆,用帆的造型來建構一個休息的空間,彷彿航行之後的陸地停留。彩繪圖案傳達的是洋流、海上地圖、植物漂流、生根,大大小小的圓是以前、現在、未來,也是家(地球)與人(文化)的連結。   此作品為台東在地藝術家饒愛琴邀集知本(卡大地布Katratripulr)部落藝術家們,共同以透明壓克力、透光玻璃顏料、玻璃瓶、螢光繩一起創作。   孟耿如《ARU第一次來台東》 這是花頭外星人ARU第一次來到台東,帶著與地球人不太一樣的小腦袋與視角,探索周邊的秘境:發著亮光的奇花異草與飄浮著迷濛煙霧的溫暖水泉,在幽靜山林中自在呼吸,散發某種神奇的療癒魔力;未知的樹叢裡,是否藏著小精靈,用古老的歌謠,把千年以前的故事唱給你聽。     資料及圖片提供」都市藝術工作室 撰文」陳映蓁

2023台灣文博會 五大展區、十大亮點、空總文化策展

Interior 360

2023臺灣文博會自9月22日起,連續10天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家鐵道博物館推出文化策展、文化展演、體驗活動、科技藝術等精彩活動;自9月26日起有超過540家文創品牌、IP授權商展在華山文創園區、花博爭艷館、松山文創園區登場,此外期間將展開逾100場的表演藝術匯演、走讀、論壇、工作坊及講座活動,令人目不暇給。  五展區交通圖。 文化策展主展區-「打開」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以古蹟修復中的工地鷹架,轉換為聲光裝置藝術「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並搭配FOCA的雙馬戲篷,將科技裝置帶入表演藝術匯演,華麗變身融入主題館、地方館、藝術銀行、戶外藝術裝置、傳統竹工藝挑戰建築的跨領域實驗創作及科技體驗等,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空總新樣貌,賦予觀眾多元的感官體驗,更以跨界、重組、協作等精神,創造下一波文創趨勢,引領人們走向更精緻化、客製化的國家級文博會。   空總展區戶外展示「Working_in_Progress_X_鷹架GPU」。 林聖峰建築師與徐暋盛工藝師以竹材、鋼打造具飄浮感的工藝裝置,以「鷂-飄浮的停機坪」作命名。 文化策展主展區-鐵博「微開箱」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以「鐵博.新生」為概念,規劃「鍛冶工場」、「客車工場」、「總辦公室」、「澡堂」四大展區,帶領人們認識台灣在地鐵道文化,以「微開箱」方式「聞香」古蹟空間結合鐵道元素的魅力。同時,提供民眾搭乘動態行駛的「藍皮文博號」DR2303號柴油客車,喚起懷舊復古情懷,此為久違看到火車在台北市區地面上行駛的風景。期望在鐵道博物館正式開館前,能夠搶先欣賞結合鐵道文化及藝術展演的多元面向,展示國定古蹟台北機廠轉型重生的初步成果。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推出「DR2303號藍皮柴油客車試乘體驗活動」。 主題策展與商展區-松菸地方主題館 呈現台灣各地風土的地方主題館,從生態學的「野化論」作為主軸,設計跳浪穿山、跨域盛典、野化推手及野生捕貨等四大展區。此次首度邀集百家工藝品牌以「島嶼.旅物選」為主題的商展,從島嶼的山、海、城市等,結合信仰、風土民俗及地方特色,以選物概念出發,將台灣傳統工藝結合創意潮流,重新融入生活,完整呈現現代工藝之美,堪稱史上最好買的文博工藝展場。 松菸地方主題館展區,地方最野生命力。   主題策展與商展區-200家IP花博大集合 延續過去舉辦文博IP類型品牌商展的經驗,今年邀集授權代理、原創角色、插畫/設計/藝術三大類型,超過200家IP參展,精采程度引人矚目。特別的是,在戶外設置展演活動區,辦理發表會、粉絲見面會等周邊活動,讓粉絲有機會更近距離與自己喜歡的IP親密互動。  集結授權代理、原創角色、插畫/設計/藝術三類型IP參展。 主題策展與商展區-IP特有種出現華山 除了有「台灣特有種:有種IP站出來」主題館,呈現台灣IP軟實力,更擴大各類別新創業者參與,鼓勵年輕世代投入,更細緻規劃商展文創品項類型,提升商展專業度,強化專業買家的商機交流,締造更有利的展銷合一平台。另外,文策院首度參與文博會,邀集韓國IP代表性人物韓國艾康尼斯娛樂公司導演Thomas Hankil Nam等人參與IP商展,藉由國際交流論壇,為台灣IP爭取更多國際授權的機會。   華山展區「IP特有種出沒」。 文化部表示,2023台灣文博會首次跨出單一縣市,延伸至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熱蘭遮博物館等五個副展館一同參與,以精彩的策展內容,邀請民眾前往一探究竟。   2023臺灣文博會完整攻略>>文博會官網、五大展區、十大亮點、空總文化策展    資料及圖片提供」文化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編輯」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