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40
大人系公園!台中PARK2草悟廣場
近期的台中很熱鬧!由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指導,勤美集團所推出的「PARK2草悟廣場」已於日前正式開幕,這項計畫是勤美集團繼誠品綠園道、金典綠園道商圈、勤美術館、第六市場、工家美術館、草悟道生活圈等專案後的最新力作,也是勤美集團深耕在地多年後,藉由創意實驗、跨界激盪所累積的能量,打造出結合日常生活體驗與商業發展的全新生態系。 PARK2草悟廣場由「禹樂空間整合」進行空間規劃。1樓長達340公尺長的鋁網牆,彷彿矗立於城市中的大型溫室。攝影:VOID Photography 這也充分呼應著知名作者珍.雅各(Jane Jacobs)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中提及的,城市是一個巨大且複雜的有機體,充滿熱鬧、友善相處的街道,以及各種主要與次要的池聚效應,是創造活力與多樣性的偉大城市的重要特徵之一。 占地約2,000坪,打造城市中的創意第三空間。攝影:VOID Photography 草悟道是台中重要的綠帶資源,位於中軸的PARK2草悟廣場,前身歷經假日廣場、停車場等不同時期,勤美集團融合了戶外生活和城市慢活的態度,廣邀各式具有生活風格的質感店家進駐,在這占地2,000坪,涵蓋1樓、B1兩層樓的基地中,發展出商業與公共空間結合的新型態複合設施,不僅加深場域原有的特質,更翻轉、顛覆了既有印象,打造不同以往的非典型公園! 多面向重塑文化生活聚落 PARK2命名的由來,來自與Part two雙關,象徵著公園2.0進化後的更多可能。整體計畫概念集結「公園」、「店鋪」、「藝文生活」三大主軸,以「大人系的公園」為想像,從建築、景觀設計、視覺設計、店鋪設計、野植生活、藝術裝置各種面向的再思考,以跨界混種的形式,探索未來自然與文化聚落的可能性。 景觀設計與「酉5PM TWCAUDEX」合作,布滿一系列具代表性的旱生植物。攝影:VOID Photography 建築與景觀設計延請「禹樂空間整合」,在既有建築的限制上翻轉設計,負責人呂明志與設計總監黃志凌思考如何在重塑空間之餘,也能同時探討現代公園的不足,以及發展的藍圖。公園,除了是親近自然的環境,應該也需要融合「產業、社區、文化」的內涵,擁有成為地域性中心的潛質,替新一代城市擘劃出革新樣態。 公園中隨處可見的綠植,貼近草悟道的地區形象。攝影:VOID Photography 近年由於疫情影響,加速了朝向戶外發展的生活趨勢,對都市人而言,公園是日常場景的延伸,公共性及商業設施的整合儼然成為發展走向,因此PARK2提出「都市叢林、文化綠洲」的概念,擷取對未來公園的想像,替這塊原本被城市忽略的空間,轉型植入「創新基因」。 右側的公共藝術作品-台灣石虎《擁抱幸福》。攝影:VOID Photography 1樓可見長達340公尺長的鋁網牆,彷彿大型溫室般矗立於自然綠植庭園之間,弧線型的設計順應原始的建築型態外,亦可將各單元量體有機地安排於邊界內外,這些大小不一的量體可作為特色店家的營運場所;鋁網材質所擁有的輕盈、透光性,加上弧形開口,能直覺地將民眾導引入內,在虛實之間創造出有如洞穴般,既連續又開放的動線。 Project On Museum(POM)團隊設計的 PARK2草悟廣場主視覺。 景觀設計則與台灣第一間專為塊根植物所建立的品牌「酉5PM TWCAUDEX」共同合作,在都市叢林中創造出一片神秘的荒漠,負責人曾浤澤針對場域提出「城市綠洲的獨立沙漠島」想法,規劃一系列代表性的旱生植物;而全新品牌視覺形象設計,則委由近年來在各大設計獎項嶄露頭角的Project On Museum(POM)團隊操刀,嘗試融合公園裡不會看到的噴漆概念,將指標以拼貼、重組的手法,讓每個字母各自成形,卻又代表不同面向的聚合。 Project On Museum(POM)塗鴉式指引系統,散布於廣場中。 B1亦打造了一座有機運動設施「打包運動場SPORT 2GO」,由生活起物googoods design莊騏鴻擔綱設計,將運動項目模組化,以多點或單點式的單元構件,一個載體一台小貨車就可以打包帶走,讓運動行為可隨時在城市閒置空間發生。五座運動設施則設置於戶外中庭,配合周圍餐廳、酒吧、咖啡延伸場域,在用餐、等待期間有個有趣串聯。 「打包運動場SPORT 2GO」。模組化的構件讓運動行為可以隨時在城市閒置空間發生。圖片版權:楊承Chen Yang 匯聚了植物、飲食、咖啡、音樂、藝術、運動休閒與不定期舉辦的假日市集、音樂表演等多項活動的PARK2草悟廣場,以隨興、不設限的態度,勾勒公園的新穎面貌,並集結草悟道周邊店家,共同構築台中的新文化聚落。 資料及圖片提供」PARK2草悟廣場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0
迎接虎年到來,今年台灣燈會於高雄舉辦,於 2 月 1 日起至 2 月 28 號於愛河灣及衛武營雙主場展出眾多光環境藝術作品。愛河灣主燈於聖誕節、跨年時率先亮相,由十聿照明設計的總監賴雨農負責專案燈光設計,發想始於用「光」串聯愛河流域及灣區,依據上游至下游各區域的歷史發展脈絡給予不同主題的燈光色溫,象徵從歷史積累轉變為現代化的國際都市,不僅保留每座橋樑的歷史原貌,更透過燈光給予橋樑不同的現代化風情。 全球照明領導品牌昕諾飛為港都高雄打造全台最長「愛河主燈」。圖片提供:昕諾飛 賴雨農攜手知名照明品牌昕諾飛,透過其智慧照明方案打造全台最長「愛河主燈」,工程全長 7 公里共使用 12,000 盞 LED 燈及 128,000 個控制點完成,締造全台最長亮化專案紀錄。整體規劃不僅為 2022 年台灣燈會在高雄的活動主題場所提升整體光環境品質,彈性化的照明系統平日除基礎亮化功能外,節慶期間更可化身大型沉浸式藝術展演標的,每盞燈可提供 1600 多萬種色彩,大幅減少過往節慶一次性成本浪費,成為國際都市永續規劃的重要示範並讓高雄晉升為台灣光城。 昕諾飛提到,過去愛河沿岸各橋體及景觀是分年、分期施工,導致燈光形式不盡相同,如高雄橋、中正橋、七賢橋、建國橋景觀改造完成時間較早;而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輕軌橋、輕軌車站、大港橋屬於新式的燈光科技,因此造成愛河流域整體光環境整合度不佳。 全台最長沉浸式光展演,將既有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建築外牆燈光納入整體系統中。圖片提供:昕諾飛 本次計畫目的便是搭配台灣燈會進行光環境再造優化,範圍涵蓋愛河週遭大港橋、輕軌橋、高雄橋、中正橋、七賢橋、建國橋等 6 座橋體、沿岸景觀光環境設計及系統整合,移除原本橋樑上過時的鹵素燈和日光燈,並將既有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建築外牆燈光納入整體系統中,改用目前最先進的 LED 燈光技術及燈控系統,相較過往在燈光耗電量上平均可減少 50% 至 70%,節能效益可觀。 昕諾飛借重 2018 年曾為英國倫敦泰晤士河打造大型照明設施之經驗,此次搭配 2022 年台灣燈會進行愛河光環境再造優化,在節慶過後能仍帶給市民更好的河岸光環境享受並提升夜晚經濟效益,減少過去慶典一次性的成本浪費,建設、永續、娛樂三贏,體現出國際城市的規格及創意。 昕諾飛的燈光系統可因應節慶、主題創造特殊光效,透過橋樑、河面與燈光相互照映,創造出變化萬千的獨特河岸景觀。圖片提供:昕諾飛 資料及圖片提供」昕諾飛 Signify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40
座落於劍潭捷運站旁,球形外觀自施工起便吸引民眾好奇,歷時十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即將於 2022 年 7 月啟用,8 月正式開幕。並於開幕前夕,規劃自 3 月 11 日至 5 月 15 日,針對三座劇場及戶外演出場地,以「試一下,更好」為目標,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邀請 15 組團隊規劃 46 場售票演出、12 場免費演出。同時提供試營運主辦節目 6 折優惠,歡迎民眾走進場館,共同完善場館的空間及服務。 北藝中心外觀。攝影:林軒朗 建築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雷姆・庫哈斯與大衛・希艾萊特領軍的知名建築公司「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組成國際團隊負責設計,曾獲選 2021 年時代雜誌全球最佳百大景點,並被 CNN 與英國衛報選為全球藝文亮點。藝術家們也期待北藝中心近士林夜市的地理優勢,將創造更生活化的藝文場景。鼓勵觀眾不用把進劇場當成是嚴肅的事情,而是日常的一部分。 北藝中心鄰近熱鬧的士林夜市。攝影:林軒朗 除了建築造型特殊,北藝中心內部設計與機能更為各式劇場及演出提供最適當的舞台,如興建期間備受矚目的球形外觀,實為 800 席的「球劇場」,內裝依著球體設置半弧形觀眾席,每一排座位均可享受等距的觀賞視角;其中 19 個半開放式包廂,讓觀眾獨享不受干擾的觀賞體驗。而「大劇院」設計兩樓層觀眾席收納 1500 個座位,超近的觀賞距離強化臨場感。最後 800 席的「藍盒子」是全台最大的實驗劇場空間,讓中小型的演出得到足夠的觀眾支持。 巨大球體實為可容納 800 人的「球劇場」。攝影:林軒朗 謹慎且全面的「試一下」 試營運長達 2 個月,北藝中心相當謹慎,公共空間將陸續開放戶外廣場、劇院 1 至 2 樓大廳,7 樓咖啡廳及戶外平臺,測試設備檢修、清潔維護頻率及門禁安全。三座劇場空間的演出測試更是試營運重點,總共邀請 15 組團隊,作品涵蓋當代劇場、現代舞、音樂劇、兒童劇、偶戲等不同類型,每座劇場規劃至少 12 場以上的演出,並提供一周到兩周的裝台時間進行技術設備、演出人力測試。 球劇場內部。攝影:林軒朗 為確保良好的觀眾體驗,北藝中心規劃單館、雙館及三館分階段測試,讓服務流程及觀眾動線逐步加壓,同時穩定服務品質。董事長劉若瑀表示:「團隊及觀眾在試營運期間的回饋,是試營運的重點,需要大家的建議,讓 5、6 月的調整優化做得更完善。」 試營運期間北藝中心主辦節目全面 6 折,即日起於 OPENTIX 兩廳院文化生活正式啟售,節目詳情請至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官方網站查詢,或 OPENTIX 兩廳院文化生活「北藝中心旗艦館」。另音樂劇《阿堯Shemenayha!》為合辦節目,節目詳情請至「天作之合劇場」官網。 北藝中心期待創造更生活化的藝文場景。攝影:林軒朗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40
本期介紹的是位於阿姆斯特丹西部的住宅區 Rhapsody in West。近年來,世界各國大城市由於人口急速城市化,普遍面臨住房供不應求的壓力,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也不例外。住房短缺、房價過高引起市民抗議,甚至走上街頭。在住房壓力下,政府和開發商急於尋求解決之道,有些城市選擇往外擴張,建設衛星市鎮,卻導致住家與工作相隔距離過遠、通勤時間過長的弊端;但在既有城區内除舊佈新更為艱難,剩餘地塊條件惡劣,或是遭受當地居民頑強抗議使得開發過程難上加難的窘況也經常發生。 Rhapsody住宅區共計5座建物,面向高速公路的東立面和面向社區內主要道路的南立面是線性建築,其他3座是圓弧形建築。屋頂佈滿太陽能電池板,足以提供整個社區使用,並能向城市電網供電。版權:TANGRAM architecture and urban landscape Rhapsody 就是如此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基地緊鄰首都高速公路西環,由於噪音公害和空氣污染指數過高,長年來一直被視為不適合住房使用的廢棄地。周邊居民善加利用並開闢為城市農耕地,成為實現農夫夢與鄰居閒話家常的好去處,這種閒置地再利用的方式在荷蘭非常普遍,鐵路公路沿線、城市邊緣的線性空地,一方面提供城市微農業,另一方面提供鄰里社交休閒活動場所,扮演著社會凝聚的重要功能。但一旦政府推動在城區内建設新住宅案,閒置地成為多方利益相關者衝突的來源,政府得到的不是市民支持響應,而是抗議反對。 庭園內高低起伏的空間,在地形平坦的荷蘭是有趣的體驗。朝向內庭的立面以白色混凝土為主導,底層則採用紅磚立面與地磚連接。攝影:John Lewis Marshall 項目簡介 總建築師」Tangram Architekten建築和城市景觀事務所 總建築面積」32,231 平方公尺,其中包括239戶出租公寓,400平方公尺鄰里共享空間,196個停車位 合作單位」阿姆斯特丹市政府、Urban Sync都市規劃師、Cascoland藝術家團體、De Nijs Projectontwikkeling開發公司、Smits' Bouwbedrijf工程承包公司、 CBRE Global Investors投資公司、Van Rossum Raadgevende Ingenieurs工程師、Hiensch Engineering工程師 複雜而多元的挑戰 基地緊鄰高速公路,噪音公害和空氣污染指數過高。因此,建立一道堅實的隔音牆是首要任務。高速公路面與社區內部高差5公尺得到有效利用,隱藏地下停車場和儲藏空間。版權:TANGRAM architecture and urban landscape Rhapsody in West 計劃受到的挑戰複雜且多元:如何處理來自高速公路的噪音污染和廢氣排放?如何安撫地方居民對鄰里聚會場所的需求?如何利用新建設促進社會凝聚性和安全性?這些都是場地在目前條件下的挑戰。不僅如此,新住宅區如何面向未來人口變化帶來的住房需求?如何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排水問題和熱島效應?因此,建築師必須發揮無比的創造力,將原本不堪居住的地塊變成宜人的新住區。 多方達成共識 面向鄰里的主入口。大樓梯帶領居民進入上升庭園。攝影:John Lewis Marshall 來自阿姆斯特丹Tangram建築和城市景觀事務所,召集都市規劃師Urban Sync,與當地居民組成的藝術家團體Cascoland攜手合作。從設計初期起,鄰里就受邀參與過程,對重大決定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top down同時也是bottum up協商過程的參與者,包括建築師、規劃師、營建商、地產投資公司、市政府和當地居民團體,為時4年的談判過程雖然費時耗神, 但終究達成艱鉅任務。每方利益相關者對設計成果都「相當」滿意。 反敗為勝的設計策略 面向社區主要道路的南立面是紅磚隔音牆與社區內部白色立面的過渡帶。底層設有400平方公尺的鄰里大客廳。在這個共享空間中,鄰居們平日一同烹飪聚會、聊天說笑,並經常舉辦團體活動。攝影:meijeske fotografie Rhapsody總建築面積32,231平方公尺。其中包括239戶出租公寓,400平方公尺鄰里共享空間和196個停車位。為能在高速公路旁建設住宅,解決噪音公害是首要任務。建築師的解決方法是在面向高速公路的東立面築起高牆,這是住宅區的背面;窗戶採用絕緣值高的三層玻璃,不但能將噪音阻隔在外,也為室內保持恆溫。住宅區共計5座建物,包括東面3座一體的長形建築、南面的L字形建築和社區庭園內的3座圓弧形建築。整個社區只有兩座外牆是直線:面對高速公路7層樓高的隔音牆和面向鄰近社區的南立面,其他立面都是圓弧造型。 社區內立面全為圓弧造型,不僅為公共空間的流動與優美感加分,更是消減高速公路噪音的利器!攝影:meijeske fotografie 原來,建築師善用物理原理,將進入區內的殘餘噪音,進一步由圓弧建築形體偏轉而減弱,建築體之間沒有平行的立面,也因此無法反射音量。圓弧形體不但以輕巧優雅的手法解決環境的挑戰,並造就總規劃的緊湊性。 最後,剩餘的噪音由庭園綠化吸收,看似簡單的物理和生物原理,大幅減少高速公路帶來的噪音污染,同時為居住環境增添舒適品質。高速公路的音量高達77分貝以上,而社區內低於50分貝以下。 善用地形創造機會 高低起伏的庭園空間,為公共空間增添許多趣味。攝影:John Lewis Marshall 高速公路面與社區道路的高低差為5公尺,建築師利用地形為庭園造就高低起伏的空間,在平坦的荷蘭可謂是難得的體驗。高低差同時提供隱藏式停車位、儲藏室的機會,起伏地形中佈置的水景,促進生物多樣 化,減少城市熱島效益,也扮演著儲水池的功能。降雨量大時,提供空間吸收天水,緩衝社區内迅速囤積的雨水,是面對氣候變遷的局部解決方法。綠化植被過濾空氣中的粉塵,並幫助吸收雨水,促進健康、舒適、自然的生活環境。 可持續性和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 住宅區內5座建物,圖中上方3座一體的長形建築面向首都高速公路,圖中右方的L字形建築面向社區主要道路,另外3座圓弧形建築位於庭園內。公共空間中央是居民與鄰里共享的溫室。版權:TANGRAM architecture and urban landscape Rhapsody住宅區使用各種循環性、永續性、天然性的能源科技,整個社區是一座大型能源工廠。屋頂佈滿太陽能電池板, 不但足以提供整個社區使用,尚能反饋於城市供能系統,向城市電網供電。此外,地源熱汞系統收穫能源,在夏季存儲熱能於地下。冬天時釋放出來為建築物供暖,無需使用化石燃料。 戶型靈活因應未來需求 園藝與微農業都由居民一手包辦。攝影:meijeske fotografie Rhapsody的戶型介於40到110平方公尺不等,滿足不同住戶與高密度的需求。未來,若城市人口年齡和族群產生變化,而需要更大或更小的戶型,也可靈活調整。這種涵括靈活性的設計概念已成為當今荷蘭新住宅的必要條件,唯有能滿足目 前需求,也能符合未來居住條件要求的住房,才能永續經營,適應未來發展,並為建築保值。所有公寓均設有大型玻璃落 地窗門和寬敞陽台,可充分享受戶外空間,欣賞庭園景色。 用建築促進社會安全 社區前的小廣場是居民們與周邊鄰居舉辦活動的好地方。攝影:John Lewis Marshall 其實,Rhapsody所處的阿姆斯特丹西部Kolenkitbuurt社區,是二次大戰後為迅速滿足住房要求而興建的高密度住宅區。長條形版式高密度住宅建築採用20世紀現代主義的建築理論,好似骨牌佈置在公有綠地上。現代主義理想的開放性導致建築物和公共空間之間缺乏互動關係,居民對街道和綠地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 溫室對社區敦親睦鄰,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版權:TANGRAM architecture and urban landscape 半個世紀後,Kolenkitbuurt被媒體貶為荷蘭最爛區,問題層出不窮,除了貧窮、高失業率、流氓幫派大本營、犯罪率第一名,也是全市高校成績最低的區域。建築師深深體認到建築與環境分割所造成的傷害,絕不可在新住宅區重蹈覆徹。在促進社會安全的課題上,Rhapsody採用的圓弧形建築形體,沒有前面,也沒有後背或死角,每個立面都能環顧四方。360度的視角,方便住戶隨時監控街道層的動靜,也造就公共庭園的安全性。 鄰里包容與凝聚 溫室內的香草、蔬菜由鄰居一同照顧,一同分享。小廣場上的烤肉爐子和溫室內的壁爐都是舉辦小派對時不可或缺的好幫手。攝影:meijeske fotografie 藝術家團體Cascoland與建方耗時4年協商,使得基地原有的社區聚會功能得以在新建案中延續。庭園中央的溫室是新居民和老鄰居的新據點,社區內的園藝和小規模農業活動由居民們一手包辦,溫室內的小廚房也是大夥兒喝茶聊天歇息的好地方。此外,居民爭取到400平方公尺的鄰里共享空間。在這個大客廳裡,鄰居們一同烹飪聚會、聊天說笑、工作和休閒,並定期舉辦各種社交活動。社區內也附設物美價廉的短期客房,以每人每晚10歐元的低價位,提供居民招待海外歸國的親友居住。 居民文化背景非常多元,因此善用硬體和軟體建設促進社區凝聚力,是推廣社會永續性的重要策略。攝影:meijeske fotografie 新居民和舊鄰里的社會接合為先決條件,可持續性不僅實現在硬體建設,也體現在社會可持續性上。為了進一步推廣公共社交生活,並促進鄰里安全和和諧,成立社區自治會,選派5位社區管理員,其中4位為新居民,1位為老鄰居, 積極組織團體活動,同時照顧居住環境,維持整體生活質量。業主CBRE也提供共享租車、共享自行車的服務,對於減少私用車使用與降低廢氣排放非常有幫助。 「甜甜圈建築和規劃設計」的先鋒 溫室的建築細節與家具設計一氣呵成,家具附帶小輪子,方便靈活搭配使用。攝影:meijeske fotografie 近年來,英國牛津大學教授Kate Raworth提出的「甜甜圈經濟體系理論(註 1)」逐漸受到世人關注,西歐先驅城市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於2020年4月落實甜甜圈經濟學,將理念實際融入新政策,是全球首創。Rhapsody社區可謂是「甜甜圈建築和規劃設計」的先鋒:不但成功解決惡劣環境帶來的噪音與廢氣公害,更成功地實現能源永續使用和再生,且兼顧社會平等和永續性。在市區內提供高密度住宅,同時顧及公共景觀、城市園藝、商業空間和地下停車,可謂是住、商、景面面俱到的全壘打。 公寓圓弧立面以白色混凝土、全高落地窗和玻璃陽台為基本要素。攝影:meijeske fotografie 註1:英國牛津大學教授Kate Raworth提出的「甜甜圈經濟體系理論」將經濟發展比喻成兩個同心圓:小圓圈「社會基底盤」代表人類基本福祉短缺的下限,包括水、糧食、健康、教育、所得工作、和平正義、政治發聲、社會公平、性別平等、住房、人際網絡、能源等;大圓圈「生態天花板」則代表地球生態壓力的上限,包括 過度發展造成的氣候變化、化學污染、海洋酸化、空氣污染、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氮燐負荷、土地利用轉換、淡水消耗等環境傷害。甜甜圈經濟在這兩個界限之間發展,在滿足全人類基本生活條件的基本上,維持地球與生態的平衡長久;不但維持生態安全,也滿足社會正義。「甜甜圈經濟體系理論」反傳統經濟模式一味追求GDP直線上升成長,卻導致全球退化,甚至毀滅。認為未來經濟體系應該以循環式、回饋式的永續運作模式為主導。 每戶都有寬敞的陽台,在陰冷的季節是舒適明亮的半室外小客廳。攝影:meijeske fotografie 建築師在當地居民、市政府規劃部門和開發商之間的調解協商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也成就了Rhapsody的包容性和安和感。來自多元文化的市民們在此一起生活、一起休閒,為老區注入新生命,並對區域形象提升有著莫大的貢獻。 自從2019年落成至今,Rhapsody不但深得市民好評,更得到眾多殊榮,例如 2020年阿姆斯特丹最佳建築獎。希望本案能為未來住宅開發案扮演抛磚引玉、領導潮流的角色,啓發更多滿足基本福祉,同時以循環式、回饋式的模式永續運作的建築設計。 玻璃扶手為陽台的寬敞度加分。圓弧建築360度的視角,方便居民們欣賞街景,同時監控街道和公共庭園的安全性。攝影:meijeske fotografie 圖片提供和版權」Tangram Architekten建築和城市景觀事務所 撰文」朱瑄文 Shiuan-Wen Chu
Interior 340
嘉義,一座面積僅 60 平方公里,甚至比台北士林區更小,卻具有三百多年歷史,是台灣第一座建城的城市,因古城狀如桃而又名「桃城」,在日治時期因林業資源而蓬勃發展,成為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連帶孕育多位台灣藝文人才如陳澄波、張文環等,此外,嘉義公明路更有「醫生街」美稱,至今仍是台灣醫療資源密度排名前段的城市。儘管具有如此豐沛的歷史與人文特色,但嘉義就如台灣中南部多數城鄉縮影,面臨著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移等議題,其中最核心便是「對於嘉義的陌生」。 主要展區位於嘉義文創園區。(攝影:有家攝影工作室) 今年台灣設計展除了展出嘉義不為大眾熟知的一面,更結合近年強調城市的設計思維與背後的設計治理,在城市處處織入設計的痕跡,期待不只有展期內的曇花一現,而是能藉由設計能量的集中翻轉嘉義這座小巧古城給予大眾的既定印象。本次《室內》聚焦台灣設計展帶給嘉義市的轉變,探討設計如何翻轉「嘉/家」的面貌。 「剛剛好的城市」展場,呈現嘉義各種「剛剛好」的特色。(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以城為家 2021 台灣設計展以「家意 ‧ 以城為家 City as Home」為主題,主打嘉義予人溫暖、熱情的印象,彷彿回到家般,以最豐盛膨湃的內容招待家人與遠來的賓客。13 處展場創造出 18 種家的意義,展區主要集中於嘉義文創園區周邊,「Re:嘉義」介紹嘉義產業特色與未來趨勢;「剛剛好的城市」及「中間試驗場」闡述嘉義的城市性格及生活態度,此外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願景館、嘉義舊監獄及舊城區皆設置多場精彩展覽,展現嘉義的文化記憶、城市尺度及款待精神,使整座「桃城」在設計展期間成為一座城市設計場。 「RE:嘉義 您有一則來自嘉義的新訊息」認識孕育嘉義的人與自然。 而嘉義不只擁有豐富人文風情,更以境內阿里山的自然美景與資源聞名,因此本次在百年歷史的嘉義製材所展出一系列相關展覽,「記憶・阿里山」探索蘊藏超過百年的山林開發史;「百年鳴森」展現體驗設計如何導入車廂,一窺阿里山小火車的秘密;「ONE WOOD 」則訴說林業從一棵樹到木材的多元應用;「構竹林鐵新銳展」則延伸探索另一種自然材質的運用,表現竹媒材的突破與實驗;另外在嘉義市立博物館則有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策展的「森林之嘉」傳遞現代木建築相關知識與經驗。 「記憶・阿里山」對百年林鐵表達敬意。(圖片提供:林鐵處) 啟發設計思考 若跟隨著地圖上的編號遊逛,首站便會來到位於火車站旁的城市願景館,無有設計於此開設了一間「設計學校」,帶領民眾以簡單且趣味的方式認識「設計」誕生的過程,從最基礎的設計思考三步驟開始,將展場分為「調查與研究」、「定義與解決需求」、「設計展現」三大場域。以「嘉義站前廣場」、「嘉義市立美術館視覺識別系統」、「嘉北國小音樂廳」等 5 個在地設計案為例,民眾可以在翻牌區看到業主的需求,透過聽筒牆了解每個案例的設計師所發掘並定義的需求,最後到展品展示區實際觀看每個案例的成果。 「++設計學校」展場照。 展覽邀請民眾自設計師的角度重新看待設計,傳達「設計是找出最適化的解方以解決問題」的精神,同時,作為本屆台灣設計展定義上的第一個展覽,期待為初訪設計展的民眾奠基設計思考的基礎,在觀賞後續展覽時皆能懷抱著前述三個設計思考步驟,了解設計師所希望解決的核心需求,並應用至自身生活之中。 城市公共空間改造 延續上屆新竹設計展對於新竹車站的改造,本次再度邀請本埠設計的蔡嘉豪建築師及博瀚設計、品悅設計團隊共同為市定古蹟的嘉義火車站以「BACK TO THE FUTURE」為主題進行「微改造」。嘉義火車曾有「全島第一摩登車站」美稱,但歷經長年使用,各種紛亂的燈箱與指標逐漸遮蔽了車站原貌。改造計畫將分為三個階段,透過減法美學及服務設計整合車站內部空間機能,提升站務運作的效率,重現古蹟迷人的風貌。 「BACK TO THE FUTURE」嘉義車站改造現況。 而本次設計展將展出第一個階段的拆除成果,將外觀及內部大廳的燈牌、海報卸下。現在步入車站,視線馬上被建築中央的挑空及古典花窗所吸引,月台處則簡化並統一識別系統,在合適的位置安排指示,避免旅客被過多的指標混淆。設計師表示,下一步會將大廳的方向指標及機電設備整合於一個環形燈帶之中;候車廳則整合旅遊服務中心及店鋪空間,於中央安排台鐵便當門市,形成回字形動線,活絡候車廳空間使用。計畫在明年即會有更顯著的進展,期待在還予古蹟原有面貌的同時,置入當代車站機能,為城市入口塑造乾淨視覺語彙。 「BACK TO THE FUTURE」嘉義車站改造現況。 除了火車站外,還有另一個古蹟藉由本屆展覽脫胎換骨─「嘉義舊監獄」建於 1920 年,為台灣唯一完整保存的日治時期監獄建築,2011 年整修完畢即作為獄政博物館對外開放,然而聳立且厚重的圍牆仍隔開監獄與城市,使市民平日不敢親近此處。 因此本次由在舊監宿舍聚落耕耘 7 年的「台灣田野學校」攜手「同心圓設計・影像」共同策劃,將印象中冰冷的監獄翻轉成為充滿歡樂氣氛的「舊監青年旅店」,並規劃旅館情境的沉浸式體驗,期待古蹟的活化驅動未來空間的轉型。策展團隊運用監獄原有的特殊建築型態,如提供單人居住的新收房改造成為介紹嘉義各領域重要人物的「角頭房」;多人共居的長住房介紹在嘉義長期耕耘的單位,每間牢房的門推開都住著一群深愛嘉義所以甘願「囚」在這裡的人;原先用以診治犯人的舊監病院則化身無酒精的酒吧「J BAR」,透過放鬆氛圍治療每一顆心靈。 「舊監青年旅店」翻轉監獄冰冷印象。(圖片提供:同心圓設計‧影像) 空間整體明亮繽紛的色彩及軟性材質翻轉大眾對監獄的認知,策展團隊認為舊監的歷史正是嘉義市的縮影,而本次的展覽便是對市民與參與者的提問,透過全台唯一監獄古蹟的轉生,從「嘉義可以嗎?」翻轉成為「只有嘉義可以!」,使參觀者對於嘉義產生更多信心。 美學融入生活 嘉義市立美術館展出「現域」展覽。(攝影:有家攝影工作室) 而設計進入城市,最不可或缺的便是美學與觀念的提升,其中 2020 年開幕的嘉義市立美術館作為嘉義藝文核心,前身為菸酒公賣局古蹟及兩棟倉庫,定義為一座「面向社區」的美術館,更是設計展一大亮點,展出由多位台灣設計師共同策展的「現域」,主題討論因城市發展而衍生的嘉義重要水文地景,如入口首作《不存在的噴泉》,設計師曾熙凱自對嘉義人有多重意義象徵的中央噴水池發想,乍看是一件水晶吊燈,噴泉則存在於大理石地坪的反射之中,希冀觀者透過不同觀看視角時,反思噴水池背後象徵的公共意義。 吳柏翰、祁孝霖《民間製造開源》作品置於美術館戶外,提供民眾使用。 另一組設計師吳柏翰、祁孝霖透過作品《民間製造開源》取樣在嘉義街頭觀察到的庶人智慧:居民經常透過水泥、五金零件替破舊的家具加工,使其擁有嶄新生命與公共性:這樣來自民間製造的靈感,不僅顛覆一般產品設計慣性的思維及流程,也重新啟發人們對於設計的想像。 設計展不只將庶民生活風景迎入美術館,更直接把藝術拉到嘉義街頭,「如果我們會欣賞日本的神社鳥居、燈籠,去義大利教堂參觀米開朗基羅的壁畫,為什麼我們卻不曉得如何欣賞台灣的宮廟?」由大象設計策畫,「城美館」展覽將三百年歷史的「嘉邑城隍廟」和「九華山地藏庵」化身傳統工藝美術館,以現代性的展演方式提出嶄新的參觀角度。 「城美館」展出傳統竹編燈籠工藝。 展覽分為「巡光」、「示藝」兩大主題,「巡光」透過現代燈光裝置與作品標示牌,點亮廟內雕刻、繪畫和交趾陶等精湛工藝細節;「示藝」則分別呈現傳統竹編燈籠工藝及百年製香工藝,藉由裝置作品、現代設計和資深工藝師的技藝介紹,為民眾介紹在地悠久的傳統工藝文化。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各策展團體 撰文」林慧慈
Interior 339
本期《室內》延燒博物館當代化主題,介紹的建築設計案是荷蘭鹿特丹博伊曼斯.範.伯寧恩博物館公共典藏庫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於2021年11月5日由國王剪綵開幕,次日正式啓用,是世界上首創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庫房。典藏庫由來自鹿特丹的MVRDV建築事務所設計,讀者們對MVRDV一定早已耳熟能詳,《室內》267、268期的鹿特丹市集住宅Markthal Rotterdam、譽爲「中國最美圖書館」的中國天津濱海圖書館和台灣台南河樂廣場親水公共空間,都是近年來的代表作。 典藏庫樓高39.5公尺,直徑底部40公尺,頂部60公尺。左邊是建築設計博物館,右邊是博物館公園,後方有裸磚高塔的建築是博伊曼斯.範.伯寧恩博物館。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喜愛荷蘭當代建築的讀者們對鹿特丹博物館公園Museumpark一定也不陌生,許多文化機構坐落其中,包括由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酷大師執筆的Kunsthal鹿特丹美術館、Het Nieuwe Instituut建築設計博物館、Chabot藝術博物館、鹿特丹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現代建築經典Sonneveld公館等。典藏庫開幕前,就已是城市新地標,是大眾與媒體關切的話題,也是市民們熱愛的去處。 建築立面的虛實在陰天和夜晚尤其清楚。大面積哈哈鏡立面中,其實只有少數是透明窗戶。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項目簡介 業主」博伊曼斯.範.伯寧恩博物館 鹿特丹市政廳和慈善基金會 Stichting De Verre Bergern 共同合作 總建築師」MVRDV 建築事務所聯合創辦人 Winy Maas 設計 總建築面積」15,541 平方公尺 承包商」BAM Bouw en Techniek 結構」IMd Raadgevend Ingenieurs 裝置」RHDHV 立面諮詢」ABT 景觀設計師」MTD Landschap architecten 餐廳設計師」Concr 博物館的龐大藏品 來到創建於1849年的博伊曼斯.範.伯寧恩博物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猶如享受豐盛的藝術盛宴。 弧形地標建築引人注目,同時與城市肌理融會成一體,從這個角度來看,反射出鄰近原館的面貌。後方是於《室內》306期介紹的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從中世紀到當代,從荷蘭到國際,從倫勃朗到梵高,從莫内到達利,藝術收藏在過去170年內,已累積高達151,000件!其中包括 69,700件印刷品、19,400張素描、1,400張經典大師作品、500張荷蘭大師作品、380件古代雕塑品、7,000件玻璃藝品、1,200件家具、3,000套蕾絲和扇類藝品、23,800件陶瓷品、2,000件古代東方陶瓷、12,500件現代藝術、3,900件三維藝術、1,200件攝影作品和50,000件應用藝術品,其他種類包括電影、前工業設計、設計類作品、當代藝術裝置和雕塑,價值超過80億歐元。 弧形反光鏡面產生哈哈鏡效果與周邊環境產生有趣的對話。圖中是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博物館公園。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龐大的藏品好似跨越中世紀至當代的時空之旅,其多元化和在藝術史上崇高的地位都是舉世推崇。但堆積如山的藏品,應如何高效率、高安全性地儲藏?博物館如何順利轉型成為符合21世紀需求、並面向未來的高功能公共設施?老建築如何改造?新建築與原建築的關係如何?這些都是目前許多博物館面對的課題。多年來,原館建築一直受到建築老舊的困擾,洪水風險、技術設施陳舊、消防安全措施不足以及石棉危害等問題都無法得到全面解決,因此,博物館啓動修繕與翻新工程,於2019年暫時關閉,委任Mecanoo建築事務所擔任改造工程總建築師,預計於2028年重新開放。15萬件藏品原儲藏在地下倉庫,但在近年內已逐步移駕至館外的5個庫房中,但這絕非長久之計。 底層的卡車卸貨區。攝影:Aad Hoogendoorn 在鹿特丹市政廳和慈善基金會Stichting De Verre Bergern的財力支持下,館方決定在原館附近另建新庫房,新庫房應該以什麽樣的姿態面對未來?如何藉由建設新館的機會擴大原館的文化與城市效益?珍貴的典藏是否繼續採取不見天日的封閉式儲藏?還是用全新的建築空間與管理方式讓典藏品走向大眾?博物館決意創辦世界首例的開放式公共典藏庫,民眾不但能一窺博物館的幕後工作,同時能親身接近所有藏品。 玻璃碗公 從2017年典藏庫施工開始,這座外形獨特的巨大混凝土結構就是博物館區的熱門話題。 從高層的展覽館空間眺望城市美景。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由於占地面積有限,建築形體必須向上凸展,才能確保容納所有空間,也因此產生獨特的碗裝形體,典藏庫樓高39.5公尺,直徑底部40公尺,頂部60公尺。今年11月初, 令人期待已久的典藏庫終於正式向大眾開放,來到這裡,驚喜地發現堅實粗糙的混凝土大碗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晶瑩的玻璃大碗;鏡面外牆由1,664塊玻璃拼貼而成,面積高達6,609平方公尺。這個玻璃碗公沒有背面,從各個角度都反射出環境之美,弧形的反光鏡面產生哈哈鏡效果,與周邊的公園和城市天際線建立全新的關係。新地標建築引人注目之餘,消融在周圍的環境中,也與周邊環境產生友好的對話,隨著荷蘭多變的氣候,每天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而每位訪客都是立面風景的一部分。 玻璃碗公從各個角度都反映出環境之美。 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展品體驗 典藏庫劃時代的成就在於完全縮短藝術與觀眾的距離。一般而言,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因場地空間的限制,只能展示6%到 10%的藏品,其餘藏品則深鎖於儲藏庫,典藏庫打破舊習,將儲藏空間展現於世。訪客們可以由暢遊博物館的幕後世界, 欣賞4個專業文物修繕工作室中的藝術品維護和修復過程,觀察藝術品的運輸和包裝過程,或是參加控制人數和時間的參觀團,在恆溫控制的空間內近距離遊覽。 油畫以懸掛式高效率儲藏於半圓形的大型庫房。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這是如何辦到的?151,000多件藝術品,按照材質分成金屬、塑料、有機 / 無機、 黑白和彩色攝影作品等類別,分佈在5個不同的氣候區域和14個儲藏區內,因此,藝術品存放方式取決於材質所需要的氣候環境和藝品尺寸,並非一般呈現於大眾的風格流派或時間順序。這種功能性組合產生出非常新奇的藝術體驗!古典藝術與當代設計並列,新與舊之間產生新的對話與連結,有的藝術品高效地封閉儲存著,訪客可隨時申請觀賞;電影與短片也可在放映室裡觀看。 大型藏品庫房。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垂直功能分佈 進入典藏庫,發現入口大廳一反博物館的高貴迎賓風格,而以庫房本色的工業性和實用性為主導,以混凝土為基本建材, 配合金屬、鋁合金、玻璃等反光材質。由藝術家John Körmeling設計的粉紅色和白色相間的線性燈光藝術與建築本身的倉庫性格得到適當的調和,為服務台、衣帽間、儲藏櫃和紀念品小舖染上近人的色彩。訪客可選擇搭乘電梯,直達頂樓餐廳和屋頂森林露台,一邊享受美食、一邊飽覽城市全景;或是進入中庭,登上交錯跨越的樓梯,慢慢往上移動,細細品味1至6層的藝術藏品。 大型有機和綜合材質藏品庫房。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藝術藏品與觀眾零距離,是典藏庫劃時代的成就!攝影:Iris van den Broeke 中庭好似皮拉內西的迷思空間,5座大型玻璃梯縱橫交錯,放眼望去,垂直的、水平的,每個視角都是藝術品;有的陳列在13個大型玻璃櫃中,有的掛在電梯玻璃牆上,玻璃櫃由藝術家Marieke van Diemen設計。中庭也令人聯想到百貨公司的跨層中庭,《室内》332期介紹的格羅寧根論壇Forum Groningen也採用這種建築類型。中庭兩長端佈置垂直動線,朝原館和入口大廳的是直達6樓的公眾電梯,另一端則是藏品專用電梯。內部一反外型的圓弧 流線而以方正直線為主導,典藏庫的重頭功能:庫房、文 物修繕室、多功能服務廳和展示廳等分佈於各層。 中庭示意圖。13個不同形狀尺寸的藏品展示櫃分佈於各層。版權:MVRDV 開放時間是週二至週六11點至晚上6點。除了庫房功能,典藏庫兼具商業功能,1,600平方公尺的儲存空間可出租,提供私人收藏家、企業收藏家和其他博物館租用。屋頂餐廳也可外租舉辦活動,營業時間較長,是週二至週日11點至深夜。下午5點至深夜期間,顧客可乘坐直達電梯,無需購票直接進入6樓和屋頂露台,35公尺高的屋頂花園種植綠草、75顆多莖樺樹和20顆松樹,不但是城市上升公園,促進生物多樣化,提供訪客遮蔭避涼,並有助吸收天水保持水分,減少城市熱島效益。 中庭內5座交叉橫跨的樓梯,好似皮拉內西的迷思空間。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登上交錯跨越的樓梯,每一步都是前所未有的奇妙體驗。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Depot公共典藏庫建成後,為博伊曼斯.範.伯寧恩博物館的珍貴收藏提供安身之處和未來願景。原本封閉的庫房,在館方、市政府、慈善機構和建築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史無前例地以開放透明的設計,將藝術至寶的修繕與儲存毫無保留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中庭設計以透明反射閃光為主導,與玻璃哈哈鏡立面相互呼應,與庫房混凝土牆面產生對比。攝影:Iris van den Broeke 中庭內佈置大型玻璃櫃,每個視角都是藝術品。攝影:Iris van den Broeke 在這裡,我首次親眼目睹博物館的幕後工作,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藝術品如何在充滿愛護與關切的保存與修復過程中延續永生。穿梭在偉大的藝術作品之間,近距離欣賞大量藏品,更是令人感動的體驗!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本就與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 和 Mauritshuis海牙毛里茨之家博物館並稱為荷蘭三大美術館,如今典藏庫豐富的功能不但為博物館如虎添翼,更讓荷蘭博物館整體成就登峰造極。典藏庫作為開放式藝術庫房的先鋒表率,想必在近期内就會有許多國際藝術機構效法跟進。 屋頂餐廳以十字形佈置在屋頂花園中央。立面延續玻璃碗公的透明反射概念。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再次想到那句建築人反覆鞭策自我的老話:「建築能做什麽?」,典藏庫以無出其右的建築類型為建築進程史展開新的一頁,為普羅大眾的藝術教育更上一層樓。不但是價值高達億萬歐元的藝術堡壘, 更是城市新座標,繼方塊屋、鉛筆屋、天鵝大橋、馬蹄鐵市集住宅,為百花齊放的建築之城鹿特丹又添一筆佳作,為原已熱鬧吸睛的天際線美上加美。 餐廳室內設計部分延續立面的閃亮反光,加上建材本色為主導。大面積透明落地窗,將戶外花園美景引入室內。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思緒回到眼前秋盡冬來的時節,戶外雖已寒冷,但典藏庫門口和博物館公園的遊客人潮盛況空前,拍照留念的、約會聊天的、休憩閒坐的、賞景曬太陽的、遛狗逗娃的,還有年輕人溜滑板滑輪的,每個人各得其所、自由玩耍,如此開放、自由、 安全的實體與思想環境,就是人民最大的財富! 屋頂花園的植被吸收雨水,幫助降低城市熱島效益,也是永續性的實現之一。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 分層概念圖。1 樓:公眾入口大廳和接待區、卡車卸貨區、藏品專用電梯、 包裝室、藝品檢疫區、轉運室、環境調適區。2 樓:普通尺寸有機和綜合材質藏品庫房、大型尺寸有機和綜合材質藏品庫房、 無機材質藏品庫房。3 樓:木製、金屬、玻璃、陶瓷材質修繕工作室、油畫修繕工作室、紙類修繕工作室、攝影與織物修繕 工作室、油畫庫房、影像放映室、教育空間。4 樓:3 座私人收藏家庫房、塑膠類藏品庫房、金屬類藏品庫房、印刷品和圖 紙類庫房、藏品研究室、印刷品和圖紙類研究室、中型展覽館。5 樓:3 座私人收藏家庫房、大型有機和綜合材質藏品庫房、 超大型綜合材質藏品庫房、中型展覽館。6 樓:彩色攝影藏品庫房、黑白攝影藏品庫房、懸掛式藏品庫房、慈善基金會庫房 和大型展覽館。7 樓:餐廳、活動空間、屋頂花園。版權:MVRDV 圖片提供和版權」MVRDV 建築規劃事務所、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撰文」朱瑄文 Shiuan-Wen Chu
Interior 339
眾所期待的「台灣設計展」即將於嘉義市盛大舉行!以「家意 ‧ 以城為家 City as Home」 為主題,表現嘉義市成為台灣原鄉城市的縮影,從文化記憶、城市尺度到款待精神,處處展現屬於嘉義像「家」的記憶。本次將呈現一座城市,三種家的概念,總共 13 個展館,創造 18 種不同家的意義,除此之外,還有 23 場講座及市集、66 場表演,將陸續於展覽期間推出。展期自 12 月 24 日到明年 1 月 2 日,歡迎民眾聖誕節及元旦連假前往參觀,感受嘉義市的特色風情和城市設計的魅力。 今年主視覺平面設計由 2020 國慶視覺統籌的新銳設計師一件設計工作室負責人曾國展操刀,動態設計由第 31 屆金曲獎視覺統籌之二棲設計創辦人林呈軒負責。以城市、山林、家的意象層層敘說著嘉義市的兼容並蓄,使用大量的分割與色塊,來呈現嘉義這座城市的宜居與溫暖,每個顏色代表著不同產業與文化,也象徵嘉義市用「以城為家」的熱情,歡迎每位前來的客人。 展覽展現 3 種「家」的概念:「一座像家的城市 Scale of Home 」,讓旅客到嘉義的那一刻起就開始進入如同穿梭回家一般溫馨,又充滿阿里山變遷的百年人文城市時光迴廊;「嘉義款待精神 Spirit of Home 」,展現出嘉義市生活產業與理想生活的樣貌,傳遞自然共生永續生活;以及「屬於嘉/家的記憶 Memory of Home」,藉由嘉義市當地特色建築如嘉義製材所、嘉義市立博物館、嘉邑城隍廟、九華山地藏庵等,勾起民眾對嘉義市的歷史文化記憶,並導入永續循環設計精神,透過現代性的展演方式來讓旅客在嘉義旅遊體驗中創造個人美好的歷史與體驗。 設計導入城市 台灣設計展近年總能帶領出一個城市的設計思維與背後的設計治理。本次打開「嘉義文創園區」、連結「嘉義製材所園區」、重新定義「嘉義舊監獄與其宿舍群」以及進入記憶的「舊桃城區」。城市入口處的「++設計學校」,訴說設計思考在城市中無所不在;「BACK TO THE FUTURE 嘉義火車站微改造・重現 1933」為嘉義火車站微改造的主題,透過減法設計重現1933 嘉義火車站的風貌。 嘉義文創園區為主要展區,「Re:嘉義」介紹嘉義設計與台灣生活觀的連結;嘉義美術館以「現域」水文劃出對未來生活的想像;嘉義市舊城區以城隍廟及九華山地藏庵為中心開放,「城美館」將桃城中的兩座廟宇化身宮廟工藝美術館;嘉義地方創生代表「台灣田野學校」反轉嘉義舊監獄成為「舊監青年旅店」。整個「桃城」在設計展期間成為一座城市設計場。 「RE:嘉義 您有一則來自嘉義的新訊息」/ 禾重建築設計、++工作室 / 嘉義文創園區 B、C 棟 展現林業與鐵道百年情懷 嘉義市向來也以鐵道與林業聞名,今年嘉義製材所園區齊開放,有訴說林業從一棵樹到木材的多元應用「ONE WOOD 」故事的同心圓設計;「森林之嘉」細數現代木構造建築之美;也有「構竹林鐵」表現新銳建築師們對於竹構造的精進跟實驗。 而嘉義市身為前往阿里山的起點,在這次設計展中由「百年鳴森」的阿里山林鐵出發,循林業鐵道一路向山,體會文化遺產的價值,帶出一座由築點設計策劃的「記憶・阿里山」。林業與鐵道畫出嘉義市的時間空間尺度,在今年「家意 ‧ 以城為家 City as Home」中享受被阿里山眷顧的嘉義市。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嘉義市立博物館 本次設計展集結 9 位策展顧問、超過 20 組策展團隊,其中有 12 人皆為嘉義在地鄉親或因熱愛嘉義而移居嘉義,期待從在地人的視角出發,挖掘大家聞所未聞的嘉義秘境。本次展覽首次導入阿里山小火車、電動巴士作為展覽動線的交通接駁工具,歡迎大家安排 12 月聖誕節及元旦假期參觀展覽,親自體驗尋幽攬勝的遊城探秘。 展覽資訊 2021 台灣設計展「家意 ‧ 以城為家 City as Home」 日期」2021年12月24日至2022年1月2日 地點」嘉義文創園區、嘉義願景館、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製材所、嘉義市立博物館、嘉義舊監獄及舊城區 詳細展覽訊息歡迎關注「2021台灣設計展」官方網站及社群。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展、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38
進入本世紀後,有愈來愈多足以比擬美術館的圖書館建築登場,在日本,也不乏許多地方縣市政府願意投注資金,由建築團隊來主導的圖書館作品。位於大阪南部的松原市,周邊市鎮包括堺市、羽曳野市、藤井寺市,共同擁有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百舌鳥・古市古墳群」,其實自古以來,作為連結奈良與大阪地區之間的交通要道,被10座以上古墳群包圍其中的松原市,也有許多古墳遺跡,並可見到自古墳時代(約2000年前)流傳下來,為了耕作蓄水而建造的「溜池」文化,至今仍有40處以上。 松原市民圖書館就坐落在市內最重要的綠地—中央公園的「溜池」角落,在1980年開館,是多座市民圖書館中最主要的中央館,因有著設備老舊、自修與閱讀空間不足、需改善無障礙空間與推動數位化等問題,而擇於原館西側,今池親水公園中展開新圖書館的建築計畫。公開招標時便已要求需為設計、施工共同提案的建築與營造團隊執行,因此建築團隊MARU。architecture與搭配的營建業者經過討論後一同提出了規劃方案。 融入自然環境的圖書館 作為松原市民知識暨教育寶庫的圖書館,必須有著能夠跨越時代,永續留存的意義,因此在MARU。architecture的規劃下,考量到市民對於公園與周邊環境的利用,故而跳脫出單棟建築物的思考,而是以整體地區景觀建築的概念,呼應鄰近歷史遺跡。規劃方案裡刻意不填埋原有的蓄水池,將其保留下來,以彷彿浮在「溜池」中的古墳意涵,融入當地街區及市民日常生活,而打造出一座矗立於池中的圖書館,接受《Interior室內》專訪中,MARU。architecture表示,如何讓有著厚達60公分混凝土外牆的建築物跳脫出人造感,並隨著時間流轉日漸融合於自然環境中是最大的挑戰。 巨大茶色系量體覆以厚實混凝土外牆,讓建築有充分隔絕日照熱能的效果,從外觀到室內壁面都不再經過二次工序,而是活用材質,直接保留清水模樣貌。內部則採用有著相對輕盈感,較為纖細的鋼骨來構築,室內1至3樓利用挑高與夾層創造出立體層次並且連結各樓層關係,讓人、空氣與水在建築裡交會,產生有如漩渦般的循環互動,完成一座對使用者友善,民眾能輕鬆探索,覓得喜愛書籍的圖書館。 矗立池中 友善藏書 松原市民圖書館基地就位在親水公園內原有蓄水池的一部分,MARU。architecture的提案突破了傳統框架,相較於其他以填埋池水來建造圖書館的競爭方案,讓MARU。architecture脫穎而出的關鍵點,便是選擇運用防水施工技術,保留水池,成就一棟水中建築,讓水池仍可供應給地方的農業用水。此一方案不僅縮短工期、減少預算成本,更因環繞著建築的池水與屋頂上的綠化,透過蒸發冷卻效果吸收熱能,為周遭環境降低攝氏0.5~1度,有效減少了熱島效應,形同為城市增加一座不可或缺的降溫裝置。而在室內,對於有著滿滿紙張,最不適合親水的圖書館而言,設計上刻意將外牆厚度增至平常的三倍,砌造厚達60公分的防水壁,完善的排水設施系統,以及館內地面高於水平面,使圖書館建築能確實防水,保護內部收藏的紙本書籍。同時,厚實外牆衍生出的隔熱效果除了可以降低空調耗能,也隨著完整的地盤改良與地基施作,一併提高了建築耐震度,讓使用者充分享受不受街道喧囂干擾的靜謐閱覽空間。 圖書館所在基地的周邊,有粉色系外牆的市民體育館、大地色的公民館、文化會館等多棟擁有暖色調外牆與地面材質的公共設施,為了讓建築與周遭環境協調,降低外牆的壓迫感,刻意選用偏向粉茶色的混凝土來施作,由於要改變原始色彩加入水泥色粉必須經過檢驗機構的強度實驗,便由施工業者鴻池組來進行實驗,終而完美達成設計要求。 節能明亮 四季舒適 為能保留外牆隔熱機能,在RC建築耐震度所能允許的範圍下,僅有最小化程度的開口,設計師卻藉由精準規劃,讓自然光線透入最恰當的空間角落。部分開口更有延伸而出的陽台,帶著親近街區的意涵。在配置考量上,以光線最為穩定的陰天作為評估基準,閱讀空間的晝光率可達成約5%,而在應避免日照紫外線曝曬的藏書區,則讓晝光率降至2%。此外,建築開口更有從周圍池水反射而入,照拂於室內天花板的自然光源。每逄晴天,來自環境的多元光源明亮了空間,讓人更能感受到自然時節的變化魅力。 氣流也是本案的重點之一。松原市的物理條件上有著春天吹西風,秋天吹東風的顯著特徵,春秋兩有著能夠自然通風的宜人氣候。設計將經過周圍池水冷卻的風引入室內,穿越刻意交錯的配置與分佈於各樓層的挑高空間,使氣流上升至頂樓,讓館內產生自然換氣效果,不僅更加通風,也提高了適溫性。而樓板內部則埋設了冷暖管線系統,夏季與冬季能透過地面輻射冷暖系統的冷氣或暖氣啟動,為圖書館減少空調系統的雜音與伴隨運轉而來的陣風,有效節省能源。在專訪中,MARU。architecture特別指出,松原市民圖書館是一座通風性極高的建築,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後,更加突顯了換氣對流與自然環境的連結對於空間的重要性。 閱讀之森 抵達圖書館入口前,路徑會先經過池面上的架橋,室內接待區刻意降低天花板高度,藉由無障礙坡道的串聯,讓入口動線銜接得更加順暢。相較於接待處,書架區地面降低一公尺高度,從入口便可一覽此區,視線與氣流也順勢溢出,書架配置呈扇形讓空間氣氛不再拘謹嚴肅。 圖書館的識別系統設計以森林裡的道路指引標識為概念,穿梭在書架之間彷彿漫步於森林中,識別會出現在最得宜的位置,呼應著圖書館「讀書之森」的名稱。1樓的標識位於固定書架兩端的清水模側板之上,字體鮮明而清晰,讓民眾能立刻判斷自己的尋書方位,進入書架區後,為加深便利性,部分書架前的地面也同樣有著標識。樓面的中央是挑高約7公尺的自然科學與歷史書區,抬頭便可見到鋼骨夾層交錯,而朝向池面的開口則設置了窗邊座位,晴天能直接以自然光閱覽。 館內共計三層樓,收入約25萬本藏書,1樓為一般書籍,2樓是報章雜誌閱覽區、自習室與獨立藏書區,運用夾層來變化空間高度,考量到需為閱讀區降噪,設計師直接採用混凝土作為地面,提升拉動座椅時的吸音效果,天花板也刻意選用松原市當地製造的金屬網材。3樓是配置更為靈活的童書區,窗戶旁特別安置一張與外牆相同材質的水泥大桌,坐在此區視線可隨著戶外陽台延伸而外,也適合兒童一起共讀討論,還能滿足攤開特殊開本或大圖面的閱讀。 松原市民圖書館於2020年1月26日正式開館營運,隨即遇上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從2020年3月初起直到2021年9月之間,便多次因應日本政府的防疫政策而休館,即使能夠開館,也需降載入場人數管控人流,並且關閉部分自習室與閱讀區,入館使用人數無法與疫情前的舊館相提並論,然而透過新增的空間與設備,藉由建築的親水機能、自3樓或頂樓能夠欣賞夕陽風景的優勢 ,除了入館閱讀的民眾之外也吸引了許多休閒人口。此外,隨著線上借書系統與周邊鄰近城市相互串連,也提高了借書率,今年11月還將與當地新開幕的複合商城合作設置還書箱,並有一隅空間供人翻閱圖書館的回收書籍,以各種方式推廣閱讀風氣。而圖書館在開館後,建築設計陸續獲得Good Design獎、大阪環境友善建築獎、日本建築業聯合公會BCS獎、日本Sign Design金獎等多座專業獎項的肯定,讓大眾更加認識這座親水宜人的閱讀之森。 項目簡介 松原市民圖書館 業主」大阪府松原市 建築師」MARU。architecture高野洋平+森田祥子建築師事務所 共同設計」鴻池組 結構設計」Arup 電機設備設計」Arup 燈光設計」Arup 圖書館識別系統設計」MARUYAMA DESIGN 圖書館企劃協助」ACADEMIC RESOURCE GUIDE, Inc. 景觀設計」GA Yamazaki 營建公司」鴻池組 基地面積」1,643.57m² 建築面積」1,043.24m² 總樓板面積」2,987.33m² 項目年份」2019年 圖片提供與版權」MARU。architecture高野洋平+森田祥子建築師事務所 攝影師」Takuya Seki、Kai Nakamura 撰文」Chienpei Huang
Interior 338
Wutopia Lab將農場中廢棄的水泵房改建成一處休憩驛站。 基地是一座臨河的水泵房,往昔曾是農場基礎設施,而今廢棄於田野之中。 業主光明食品(集團)希望善用它的景觀優勢,改造成一處提供遊客休息的驛站。 在改造計劃時,設計師俞挺不希望這座泵房成為純粹的景觀裝置,他期望透過建築與空間感受引起人們的共同記憶,打造一座讓人想走入的驛站。 他以巧克力作為靈感。巧克力在物質匱乏年代,上海食品行業(包括光明食品(集團)的前身)的牛奶巧克力是上海人共同的飲食記憶。因此決定用牛奶巧克力作為驛站主題來喚醒當代人熱愛生活的記憶。 在設計上,以一個懸浮在河面上的棕色半圓形水池作為基座將泵房和周圍日常風景分隔開來,它象徵巧克力。 用矗立在水面上的13層半透明的聚碳酸酯板結構象徵牛奶在熱可可之間漾開的情景。聚碳酸酯板採用雲朵造型切割,雲朵符號在層層疊疊之間構成了參差掩映的門洞以及交疊的剪影,誘人好奇走入。 佇位在池中的雲朵驛站,在池面倒影、半透明的曖昧感與微封閉的場景營造了神聖性。 進入驛站前需先行經一條穿過水池的步道,此一儀式感更強化了過程的神聖性,就像似走入一座神殿裡。 在其中,除了勾起關於牛奶巧克力的溫暖回憶,還視還能遠望,閱讀著人間風景。 資料及圖片提供」Wutopia Lab 攝影」CreatAR Images 編輯」Sumile
Interior 337
由馬岩松帶領的MAD建築事務所發布首個社會保障性住房-百子灣公租房(類似台灣的社宅)項目,屢次被媒體和網友稱為「最美公租房」,目前入住率已超過七成。 攝影:ArchExist 作為事務所的第一個社會住宅案,MAD希望能夠在具體實踐中突破常規,用設計推動中國社會住宅創新,讓空間和建築服務於人,龐大的社區消融於城市及居民的生活中,喚醒住宅的社會性,以解決目前中國城市快速發展中,所帶來一系列的居住問題。 示意圖。 開放街區 打開社區圍牆,引入城市道路,基地被拆分為六個小街區,首層臨街空間作為生活服務配套,有著便利商店、咖啡廳、餐廳、幼兒園、診所、書店、養老機構等一系列豐富功能,社區生活融入城市,讓尺度更加宜人。 攝影:Zhu Yumeng 立體社區 首層功能還給城市後,MAD將二層留個社區居民內部使用,形成立體的屋頂綠化,一條環型跑道將六個街區再重新組成一個整體,串聯成一個巨大的公園,有著健身房、羽毛球場、生態農場、服務中心等多種面向的社區機能。 攝影:CreatAR Images 漂浮花園 除了位在二層的飄浮公園外,MAD在首層和建築各個錯層、半開放灰空間以及屋頂,都留有不同比例大小的景觀,在城市中心較高密度的社會性住宅設計中,也能保證綠化率達到47%,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享受舒適生活之餘,也能更加貼近自然。 攝影:Tian Fangfang 山形結構 建築平面呈Y字形,頂層「退台式設計」形似台階,讓建築群呈現高低錯落的「山」形,樓與樓之間的連接組成半圍合式空間,宜人的尺度為空間帶來了親切感跟歸屬感;建築簡潔的白色立面、起伏的山形屋頂亦豐厚了城市的天際線。 攝影:Xiazhi 環保節能 百子灣公租房的建築結構單元、室內採用裝配式裝修體系,皆在工廠預先製作,再運輸到基地進行安置,減少工地施工帶來的汙染;裝配式建造可以降低造價,並提高住宅建設的質量。 攝影:ArchExist 百子灣公租房提出了將社區生活融入城市的理念,透過立體社區引入街道,同時最大程度的綠化空間及進行公共機能的規劃,將樸素美學和人性化作為住宅精神的核心,是MAD建築事務所對理想居所的一種全新探索。 資料及圖片提供」MAD建築事務所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