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31

Van B 質量為先的生活新貌

Van B為一棟創新的智能住宅,位於德國慕尼黑的Infanterie街,毗鄰創意區(Kreativquartier),由荷蘭的UNStudio建築事務所設計。 Van B住宅兼顧辦公及居住的功能,位於德國慕尼黑。住宅周遭設有汽車及自行車停靠區。 在城市人口日漸稠密的趨勢下,都市住宅的室內空間逐漸縮小,UNStudio打破人們對智能住宅既有的框架,不再只是將物聯網及人工智慧技術與建築設計結合,而是靈活運用居家空間,在環境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打造兼具美感及實用性質的智能住宅,使室內空間的價值和功能發揮最大效益,改善原有的建築空間限制。 為了加強公寓與鄰里社區的連結,從1樓到5樓外側皆設置大型凸面窗和陽台,將內部空間向外延展,營造出三維空間。 智能靈活 隨心所欲 建築設計師Ben van Berkel以創造出具有靈活性空間的住宅為設計理念,運用可調整式隔間和嵌入式家具模組系統,來因應住戶的居住需求和變化。   住宅的屋頂花園不單具有為建築降溫的功能,也供所有居民使用。 UNStudio留存及續用原建築的地基和基礎構造,達到節省建材資源,且有利加速施工過程。Van B住宅不同於傳統建築設計,為滿足不同地區的人口和居住群體的需求,規劃各種類型與大小的住戶型態,例如:設有1至3間房間的公寓、帶有畫廊的閣樓,以及裝設屋頂的公寓。 在室內不僅可觀賞180度的窗景,亦能優化公寓的日照採光,維護住戶的隱私性。 為了使室內空間更具有彈性,設計團隊開發一項智能系統,並連接每個嵌入式模組,以便屋主從九個基本模組中挑選自己所需,並進行配置,在短時間內,即可布置出自己的理想天地。由於建築成為一個能夠隨心變形的智能空間,任由住戶施展魔法,變換成各種型態樣貌,更可提高居住環境的適應性、生活品質和舒適度;落實UNStudio對於未來建築樣貌的期許:著重於生活質量,而非生活尺度。 室內空間寬敞明亮,家具擺設也一應俱全,打造方便舒適的居家生活。 打造城市新生活 雖然自2020年起新冠肺炎(COVID 19)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影響擴及部分住宅市場,卻也凸顯出建築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社區發展的重要性,這也成為Van B住宅的設計核心之一,因此建築內部設置多樣類型的公共空間,包括:屋頂花園、廚房休息區、健身露臺、自行車維修站、汽車及自行車共享服務中心,確保社區生活的多元性。 Van B住宅的特色在於智能靈活,住戶能夠自由搭配嵌入式家具模組,隨心打造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同時,Van B住宅也建構出一幅擁有共享經濟的建築願景,不單規劃出多功能性質的居家環境,以因應現代人們的生活型態;並透過建築立面設置凸窗和陽台,破除居室的封閉感,讓人身在室內仍可關注環境動態,加強居民與社區的緊密連結,打造出具有溫度的城市新生活。Van B住宅已於2021年4月開始建造,預計於2022年的2月底左右完成建築外觀。 圖片提供與版權」UNStudio建築師事務所 視覺效果圖」bloomimages 撰文」紀奕安

5000振興五倍券 好讀限量專案

Interior 330

為感謝您對於設計文化的支持,《室內interior》推出「振興五倍券 好讀限量專案」,訂閱雜誌(紙本/電子版)以振興五倍券全額支付,可優享下列方案:     方案1 立享即折。使用振興五倍券全額訂閱室內雜誌(一年份)紙本雜誌,立即享抵500元(平均每期158元)。   方案2 與友同行。使用振興五倍券全額訂閱室內雜誌(一年份)紙本雜誌x3份=5000元。每期3份雜誌與親友、客戶、同好作夥共讀,每人優惠價1666元(平均每期139元)。   方案3 線上好讀。揪團5人一起用振興五倍券全額訂購《室內interior》電子雜誌(一年份),可同享超值優惠。5000元/5人,每人平均一年僅需1000元(平均每期83元)。     註: 1.「振興五倍券 好讀限量專案」活動期間至2022年3月31日止。 2.活動限《室內interior》本社訂閱。 3.紙本雜誌均採用掛號寄送。 4.《室內interior》有權決定接受訂單與否。   詳情請洽專案活動信箱」mjaei588@gmail.com

展現微笑的幾何空間 麥當勞 CUBE 旗艦店

Interior 330

你是否還記得麥當勞餐點內,經典的紅色包裝盒上帶著滿滿微笑的熟悉身影呢?香港的梁志天設計集團(SLD)首度與全球知名連鎖快餐店麥當勞合作,攜手打造麥當勞CUBE旗艦店,將這份溫暖微笑嫁接至空間裡。整體設計以快樂兒童餐(Happy Meal)為靈感,將包裝盒的造型與童年的快樂回憶融於店面風格。期望讓顧客在店內用餐時,回溯到兒時迫不及待打開包裝、取出餐點及玩具時的喜悅之情。   麥當勞CUBE成都旗艦店位在成都晶融匯的一隅,占地為兩層摟。外觀設計簡約時尚,店外招牌及燈飾同時呈現「立方」及「暖色」這兩項設計元素。 CUBE旗艦店初期展店於中國成都晶融匯和深圳歡樂海岸。究竟在這個撓富趣味的方形盒內,富含什麼樣的巧思與創意,等待我們去發掘?就讓我們打開盒子,一探究竟吧!   麥當勞元素化作設計符號   SLD設計團隊萃取麥當勞的三大經典元素作為店面的設計符號,以拉近顧客與品牌之間的距離。CUBE顧名思義為立方體,而「立方」為第一設計符號。走進CUBE旗艦店內,無論桌子、椅背、牆面或牆壁裝飾,隨處皆可發現方形元素。店內仿造快樂兒童餐的方形包裝盒造型,室內設計善用立方體及正方形,靈活運用於各個空間和結構。處處可見的方形樣式,喚起各年齡層歡樂的回憶,提供既新穎時尚,亦能愉悅用餐的舒適空間。 店內隨出皆可以看見方形平面裝飾。前方的平面設計將品牌標誌和餐點繪製成拍立得的照片樣式,紀錄用餐時的美好回憶。 黃色與紅色為麥當勞的標誌顏色,看到這兩種顏色搭配,是否讓你聯想起薯條美味誘人的滋味,並喚醒香氣撲鼻的記憶呢?SLD使用大量的「暖色」素材作為第二設計符號,巧妙地將麥當勞餐點內的色彩融入室內建材、家具與裝飾。CUBE的專屬顏色包含:啡紅、青綠、暖灰等暖色系,不僅營造出品牌正面溫暖的氛圍,同時為整體空間注入活力,創造出顧客盡情享用美食之餘,亦能暫時忘卻煩憂的用餐場所。 「暖色」為第二設計符號,CUBE專屬顏色源自於麥當勞的餐點與食材,例如:漢堡、青菜、沙拉醬,皆轉化為一個個暖色系色塊,再以看似隨意的方式拼貼成店內食品樣貌。 仔細觀察店內平面裝飾、家具及燈具,不難發現快樂兒童餐的標誌性商標「隱藏的微笑」,親切的黃色微笑悄悄與周遭物品融為一體,成為第三設計符號,為空間增添趣味性及幽默感,亦帶來溫暖及歡樂。 「隱藏的微笑」為第三設計符號,SLD將麥當勞醒目的黃色「M」形商標與微笑的拱形線條融入燈具,親切的微笑不僅帶來活潑感,同時增添店內的趣味性。 成都旗艦店與深圳旗艦店 麥當勞CUBE成都旗艦店於2020年底開幕,位在成都晶融匯,共有兩層樓的占地。外觀設計簡約清新,外牆裝設多面大型落地窗增加室內採光;店外燈飾及招牌皆為方形設計,明確展現出CUBE的設計概念。 麥當勞CUBE成都旗艦店內設有樓梯連接上下樓層,樓梯造型展現幾和美學。 室內空間設有半透明樓梯連接上下樓層,樓梯兩側皆設置霧面玻璃,內側則裝設黃色扶手,呈現明亮且具質感的立體空間。而樓梯底部以橙色鏡面裝飾,不單增添整體時尚感,同時提升整體空間的溫度。 樓梯兩側皆裝設霧面玻璃及黃色扶手,打造兼具質感與美感的立體空間。 現代簡約的設計風格貫穿兩個樓層,簡單俐落的色塊與線條搭配,創造出簡潔大方的視覺效果。另外,為體貼不同客群的用餐需求,運用半透明的橙啡色漸變玻璃劃分出不同用餐區域,並設置卡座、散桌區、長桌和吧檯,以供不同客群選擇。 為體貼各式客群的需求不僅設置各個樣式的座位型態,並以半透明的橙啡色漸變玻璃劃分出不同用餐區域。 若是想換個心情,不妨可以前往位於深圳歡樂海岸的麥當勞CUBE深圳旗艦店,此店附近即是深圳灣公園、購物中心、海洋館、商場等著名景點,兼具觀光休閒與商業辦公性質。 麥當勞CUBE深圳旗艦店位於著名觀光景點—深圳歡樂海岸。附設得來速(Drive- Thru),窗口、花架及牆面擺飾皆為方形設計,展現CUBE的第一設計符號—立方。 CUBE深圳旗艦店與周遭環境結合,發揮地寬廣的優勢,設置戶外用餐區和半開放式的McCafé區域,讓顧客用餐之餘,也能享受海風的吹拂、感受環境的喧囂;另外,在用餐區、人行道和車道間精心布置綠植盆栽,讓商店融入自然元素。 麥當勞CUBE深圳旗艦店運用占地寬廣的優勢,設置半開方式的McCafé區域,試圖與周遭環境結合。用餐區域內,融和綠色植栽、立面與暖色等元素,使空間流露出自在愜意的氣息。 由於深圳旗艦店設有得來速(Drive- Thru),SLD特別以金黃色框裝飾入口和取餐停車口的落地窗,以區分出空間位置。在保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同時,亦承襲成都旗艦店的設計概念與元素,善用CUBE的三大設計符號,以豐富的色彩與不同大小的方塊拼接出極具麥當勞代表意象的用餐場所。 麥當勞CUBE深圳旗艦店承襲成都旗艦店的設計及元素,將CUBE的三大設計符號融入室內風格,營造出溫暖舒適的用餐空間。 建築設計師梁志天,以「現代簡約大師」著稱,在麥當勞CUBE旗艦店的設計中,以簡馭繁,簡單不花俏的風格,靈活詮釋麥當勞的品牌形象及精神,具體展現出品牌的定位,打造出活潑、溫暖、具有幽默感的樣貌;細心地考量消費者需求和用餐舒適度,貫徹麥當勞的歡樂共享精神,提供個性鮮明的空間體驗。 現代簡約風格貫串整體的設計風格,暖色系色塊與俐落的幾何圖形及搭配出簡潔大方的美感。 設計師簡介 梁志天 梁志天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 國際著名建築師、室內及產品設計師,出生於中國香港。擁有超過30年的設計經驗,以現代設計風格見稱,善於將饒富亞洲文化及藝術元素融入其作品中。曾15度入選Andrew Martin 國際室內設計大獎,並於2015年勇奪「全球年度設計師」的殊榮。以「設計擁有打破界限的力量」為理念,帶領團隊跨足多元領域。2014 年,他與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多位著名室內設計師共同創立「深圳市創想公益基金會」,積極推動設計教育及行業發展。 圖片提供與版權」梁志天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撰文」紀奕安

躍動的琴鍵 MAXPLAN AZABU 10租賃大廈

Interior 330

麻布十番地處日本東京都中心,北鄰六本木,東毗東麻布,往東面瞧便能看見東京鐵塔。其交通位置方便,搭乘東京地鐵南北線或都營地下鐵大江戶線皆可以到達麻布十番車站;再加上鄰近澀谷、品川、新宿、銀座和東京等人氣車站,徒步走至六本木也只需要 15 分鐘的路程,而成為日本高級住宅區之一。 建築內部設有一台電梯。 此外,周遭不僅聚集多國大使館、時尚商店和各式美食,並擁有懷舊街區「麻布十番商店街」。其地理位置和環境上的優勢,以及熱鬧中保有在地風情和悠閒氣息的獨特風光,深受觀光客喜歡。而 MAXPLAN AZABU 10 租賃大廈就坐落於麻布十番車站前的一隅,由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設計。     展現市區繁華與活力 麻布十番原為溼地,而非我們所知的繁華街區。透過河川整治及填海造田,才逐漸發展為現在的繁盛景象。因位於日本企業聚集地,且鄰近青山和赤坂等商業地區,麻布十番車站附近的住宅在東京地區房價相對較高,也較為搶手。它享譽高級住宅街的盛名,卻仍然保有下町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周遭街區也設有多家物價較為親民的超市,因此選在這個黃金地段建設租賃大廈再適合不過。   MAXPLAN AZABU 10 為租賃大廈,坐落於一之橋的交叉口處,離麻布十番車只有1分鐘的路程,擁有交通和生活上的便利性。 MAXPLAN AZABU 10 為一棟九層樓高的建築,內部設有一台電梯。建築總面積為 942.26 平方公尺;1 樓面積為 21.42 坪;4 至 8 樓的面積皆為 27.52 坪;9 樓的面積則為 17.93 坪。每層樓根據坪數大小的不同,租賃價格亦有所差異。目前大廈1樓為沙拉專賣店;2樓為共同工作空間;3樓為出租會議室;5樓為洗衣店;其他樓層則正在招租中。隨著各種產業的進駐,也使大廈本身展現地區的昌盛和活力,傲然地佇立於一之橋的交叉口處。   現代與傳統融合 建築外觀的部分,設計團隊細心選用能與城市融為一體的水泥為主要建材,除基層一側的外牆為木板材質外,外觀主要為高壓蒸氣養護輕質氣泡混凝土磚(Autoclaved Lightweight Concrete panels)以呈現建築立面的豐富樣貌。 9樓設有敞開式陽台,可以俯瞰城市街景。 高壓蒸氣養護輕質氣泡混凝土簡稱 ALC 白磚,主原料為矽砂,其材質相較於紅磚來得環保,它俱備許多優點,例如:其質地輕盈,可大幅降低建築結構體的負荷;白磚內部含有氣孔結構,可提升水密性和防火性;另外,其施工簡易且快速,而有助於節省成本,目前廣泛運用至現代建築設計中,並流行於歐美地區。 隈研吾設計團隊應用日本傳統木造工法 — 大和鋪設法,將 ALC 白磚拼貼在建築外牆上,讓傳統建築工法有了當代表情,成為街角亮眼的標記。 僅有大樓基層一側鋪設木板,並附有 MAXPLAN AZABU 10 的大樓招牌。 大和鋪設法的特點在於,將同等寬度的直立木板以彼此間隔一塊木板的方式交互重疊鋪設,呈現具有規則的凹凸表面,一般用於木造建築圍牆設計,不僅可以促進室內通風,亦能維護住宅內部隱私。 設計團隊轉換思維,將傳統實木材質替換為 ALC 白磚,白磚裁切為多條等寬的長型磚塊,並鋪設於建築外觀,使得原本看似單一平板的白牆,顯得生動活潑且具有流動感,此一創新外觀設計,除了營造建築美感,也能避免陽光直接照射進室內,令空間達到舒適光照與節能效果,兼顧了實用性及藝術性。   每塊 ALC 白磚皆切砌成等寬長條狀,凹凸的表面和波浪狀的造型,使建築外觀看起來生動活潑且具有躍動感。 感受城市躍動 新穎獨特的建築外觀位在繁華熱鬧的馬路交叉口,豐富的立體層次彷彿躍動的白琴鍵,隨時譜出城市中的進行曲,它引人注目卻也因低斂色彩毫無違和感。「理想的建築是不會讓人感覺到它的存在,只會感覺到大自然。」是隈研吾的設計理念。 MAXPLAN AZABU 10 再次闡述了建築不僅是建築,而是能滿足並體貼住戶需求,且讓人感到舒適自在的細膩考量。整體外觀展現出清新自然的節奏,讓居民在繁忙的交通中能暫緩腳步,享受這幕別致街景;欣賞熙熙攘攘的人群;聆聽呼嘯而過的車聲;眺望五光十色的城市夜景,盡情感受城市的繁華昌盛。 MAXPLAN AZABU 10 總共有九層樓,建築總面積為 942.26 平方公尺。   設計師簡介   隈研吾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創辦人 1990年成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系,並於近期擔任東京大學教授及榮譽教授。至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後,便於東京創辦事務所。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的建築設計作品遍布20多個國家並享譽盛名,曾榮獲日本建築學會獎、自然精神木建築獎(芬蘭)和國際石材建築獎(義大利)等多項獎項肯定。   圖片提供與版權」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撰文」紀奕安

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落成啟用

Interior 330

眾所期待的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已於日前正式開幕啟用,由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荷蘭mecanoo建築師事務共同設計,共歷時3年多設計興建,跳脫以往圖書館給人的既定印象,新總館內部有許多特色空間,例如刺激幼兒學習的五感探索區,及各式各樣符合最新圖書館發展趨勢的空間,以期滿足各年齡層的需求。   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基地位於永康砲校舊址,金色格柵的外觀轉譯自台南老屋窗花的圖騰,讓建物融入城市的在地意象。©Yu-Chen Chao   作為台灣最古老的城市,臺南深受多樣文化的影響,城市裡可見17世紀大航海時代及明朝漢文化的遺址,也可見20世紀初日本文化落腳的痕跡。大小廟宇在臺南隨處可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興建於17世紀的孔廟,其有著懸挑的屋頂和裝飾華美的天花。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在設計方面借鑑當地的歷史和文化,整體設計展現出地方風土和熱帶氣候特色,同時,也廣納城市的文化遺產、現代藝術、音樂、電影等資源,蒐羅超過100萬本書籍,其中更包含日治時期遺留的16,000本古籍。 建築的倒階梯狀量體以圓柱支撐著懸樑,豎向格柵可過濾光線,阻隔熱能,達到遮陰效果。©Yu-Chen Chao 穿梭竹林間 本案設計的一大亮點為逐層退縮的倒階梯狀量體,纖細的圓柱依比例一分為四,支撐著懸樑,創造宛如穿梭現代竹林間的情境,屋頂層由雕有花型圖案的垂直鋁格柵環繞,令人聯想起舊城區的裝飾窗花,而豎向格柵可過濾光線,有效降低室內溫度;獨特的外觀在夜間也能從遠處清晰辨認,階梯式的建築量體為內外訪客提供了庇護,確保室內外過渡性空間的舒適性;位於懸挑下方的四個下沉中庭為戶外空間,可舉辦各式活動,移目而上,特殊的天花造型引人注目,香檳色鋁料面板帶有線狀淺浮雕,為立面提供額外的裝飾效果,在結構系統的部分,理性的結構為圖書館創造最大的靈活性,為未來的使用保留彈性變動的空間。    室內的挑高中庭展示著Paul Cocksedge的裝置藝術作品。多選用木質裝修材,營造溫潤感受。©Ethan Lee 藝術與書籍 走入室內即可見多層挑高的中庭展示著英國藝術家團隊保羅.考克斯基(Paul Cocksedge)的創作-「陣風(Gust of Wind)」,本作品凍結了書頁被風吹靜止的一瞬間,象徵著思想的自由和閱讀的喜悅;館內隨處可見的藝術作品,除觀賞外,更是可以觸摸、遊戲的互動裝置藝術。位於入口右側的紅色造型樓梯貫穿整棟建築,色彩擷取臺南城市意象,可說是視覺上的一大亮點,若隱若現於木格柵之間,亦為建築增添一抹活力。寬敞的1樓空間主要選用木質裝修材,打造出溫暖又極具穿透性的空間感受,進入大廳後,首先接觸到的是新書區與接待櫃台,後方是如同市民客廳的報章雜誌閱覽區;新總圖配有現代圖書館的最新技術,民眾可利用觸碰螢幕進行館藏搜尋,亦可透過設於各樓層的自助服務站自行借書;兒童圖書館則架設充滿想像力的造型書架,此區位於遮陽天花下方的下沉中庭,適合孩童於戶外玩耍。   樓梯的紅色擷取自建築團隊對臺南的城市觀察,十分具氣勢,也為空間增加層次。©Ethan Lee 上到2樓,首先來到視聽區,此區設有可供觀賞電影的座位和小包廂,近鄰的是結合休憩lounge的青少年區,3樓開始則為一般書庫。圖書館致力於文化遺產的收藏與展示,因此4樓規劃有「臺南名人堂」、「日文舊籍書庫」及「臺南作家作品區」,並有四處戶外屋頂花園跟3個多用途空間,可作教室、工坊與咖啡廳之用;頂層則為劇場、講堂和行政空間,使用者能透過垂直格柵看到美麗的城市天際線。除上述空間外,其餘機能亦包含藝廊、創客空間、盲文圖書館等,將閱讀活動進一步延伸,使此處成為新的城市知識寶盒。 圖書館一隅。共蒐羅超過100萬本書籍,成為市民的閱讀新堡壘。©Ethan Lee 設計手繪圖。 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 設計」2016年至2017年 興建」2017年至2020年(2021年1月啟用) 業主」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建築師」mecanoo 建築師事務所、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結構技師」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機電空調技師」弘電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指標系統」Path & Landforms 營造廠」互助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興泰水電工程有限公司 資料及圖片提供」mecanoo建築師事務所、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編輯」陳映蓁

乘載夢想與哲理的共享空間 哲學屋咖啡廳

Interior 329

哲學屋咖啡廳(哲学屋カフェ)隱身在日本四國香川縣中的巷弄內,建築前身為 50 年前的銀行遺跡,如今化身為隱藏魔法的人文咖啡廳。店內富含能挖掘人們內心想法的深層魔力,創辦人 Ayano Sugihara 懷著年少時對於哲學的熱愛和期許,在家人支持及親友建議下,成立一家結合哲學探討、骨董和雜貨等元素的多元咖啡廳,而店名就取自核心理念,命名為「哲學屋」。 哲學屋咖啡廳創辦人 Ayano Sugihara 懷著夢想與理想成立一家結合哲學、骨董和雜物等元素的特色咖啡廳。 逆境中的曙光 起初,Ayano Sugihara 並沒有任何經營店面的概念。基於本身的嗜好為欣賞室內設計相關的圖片,也喜歡將自己的房間布置得賞心悅目,開始夢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店內最初販售骨董和室內裝飾,但由於這些物品價值較高,在郊區的銷售業績並不理想。 再加上室內面積寬闊,建築共有三個樓層,室內面積為 60 坪,還有一間能容納 20 張塌塌米的金庫。單憑販售骨董和室內裝飾選物難以填滿空間,使得店面顯得空曠冷清。 店面前身為 50 年前的銀行遺址,建築共有三層樓,室內面積為 60 坪,還有一間能容納 20 張塌塌米的金庫。Sugihara 在顧客建議下,利用木板將室內裝修成咖啡廳的格局。 因初期資金不足,Sugihara 選址在房屋租金較低的香川縣。店面位置雖不起眼,且環境安靜清幽不適合招徠人流。不過這些地域上的不足反而讓人恍若置身在世界的邊界,在 Sugihara 眼中,這裡是再適合不過的開店據點。在這些劣勢條件下,他依然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一些來訪的顧客平時會帶來甜點和蔬菜給 Sugihara,在這裡輕鬆的談天說地,逐漸培養出忠實客群,這些邂逅交流成為他將店面轉型為咖啡廳的契機,在逆境中找到一線曙光,開創出新商機,獨特的風格氛圍,鮮明了這座咖啡廳與眾不同的個性。 裝修後的成果。 咖啡與哲學 走進哲學屋咖啡廳,仿如進入一間小型藝術博物館,Sugihara 參考珍藏閣(Cabinet of Curiosities)的擺設模式,在室內陳設各式藝術作品、書籍、骨董和精緻擺飾等收藏,使室內呈現文藝復興時期的復古感。利用占地寬廣的優勢,除了使用木板牆將室內格局集中,劃分出各空間的用途;同時在各個位置擺設各種大小不一的木製書櫃、壁櫥和桌椅,增加視覺上的豐富性。看似隨意錯落的布置不單增添店面的趣味性,也帶來舒適愜意的文藝氣息。 室內設計參考博物館前身_珍藏閣(Cabinet of Curiosities)的擺設模式,在各個空間擺放各式書籍、骨董和藝術作品等擺飾,以增加視覺上的豐富性。 其中有間小房間特別保留原有龜裂斑黃的牆面,房內僅擺放一張簡約的靠背木椅、一盞光線昏黃的落地立燈和幾本散落的書本,人們可在這個獨立空間內閱讀或表演。 其中一間空房僅簡單擺設一盞昏黃的落地燈、一張靠背木椅和散亂的書籍;牆壁也保留原有的風貌。顧客可以在此閱讀或表演。 吧檯的部分則設置長形木桌,並在桌上加裝一塊等長的木板以隔開廚房內外的活動空間。延續店內的古典風格,吧檯上加裝的木板不只開了幾個方形開口,每個開口外圍皆裝設歐式復古式畫框。如此一來,廚房與吧檯形成半開放式空間,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營造出景物如畫布般的美感。   店如其名,哲學屋咖啡廳不僅提供茶點,店內亦不定期舉辦各式哲學討論活動,包括:哲學對話、哲學讀書會、兒童哲學,以及讀書和對話會;每回討論的主題多元。現在 Sugihara 大約每兩週會有一次應要求在公共場合舉辦哲學對話。在與顧客互動的過程中,他深切感受到對方內心渴望挖掘更深層的事物,並深藏智慧及好奇心。 吧檯的部分設置一張長形木桌,並在桌上加裝一面木板。木板上設了幾個方形開口,形成半開放式空間,平衡與顧客的互動距離。設計巧思新穎獨特,同時具有實用性。 Sugihara 喜歡以觀察者的角度來觀察每位客人,聆聽他們有趣的想法及對話,採納他們實用的建議和提案。透過與顧客的思想交流,不但能發掘出對話中隱藏的價值,從中萃取精華,也使得店面不斷進步改變;同時能讓雙方敞開心胸,來場深度的心靈之旅。 每個開口外圍皆裝設歐式古典畫框,營造優雅復古的氣息。  此外,咖啡和茶是店內不可或缺的調和劑。配合店名,販售飲品的名稱別有深意。例如:白天的對話(Daytime Dialektike),是透明且消失得一乾二淨,一款帶有苦味卻口感滑順的咖啡,如同一閃即逝的思緒,雖無法捉摸卻留下深層的韻味。 另外,有款名為碧雅翠絲(Beatrice)的肉桂水果茶,靈感取自義大利詩人但丁愛上的女孩—碧雅翠絲,在歐洲史詩《神曲》裡可看見她的身影。店內還有許多特色且富有意義的茶點。對 Sugihara 來說,哲學與茶點在店中扮演的角色都同樣重要且缺一不可。 店內的咖啡及茶點配合店名哲學屋,名稱各有特色。 忠於初心 在新冠疫情持續延燒下,哲學屋也免不了受到波及。2020 年黃金週期間日本政府宣布餐飲業需暫停營業;同時香川縣因民眾染疫,大眾減少了外出聚會,許多當地咖啡廳也因此停止營運。幸運的是,香川縣府告訴 Sugihara 可以繼續營業,只要哲學屋開始販售酒精,便能將營業時間改至晚上七點。 於是 Sugihara 開始停止發文至 SNS 上的店面,轉而全心投入經營實體店。雖然有許多人無法理解他的選擇,店裡有時一天也只有 5 個客人來訪,不過跳脫常人的思考框架,堅信自己的理念並持續執行,才正是「哲學屋」的精神,也突顯了它在在低迷環境裡的意義:忠實地作為撫慰心靈、重視交流的港灣。 Sugihara 希望哲學屋能成為顧客思想交流,也能盡情展現自我的共享空間。  未來難以預測,但並不代表我們只能被動接受紛至沓來的機會和挑戰。在環境考驗下,哲學屋咖啡廳的店主 Sugihara 依然未忘初衷,一步步從小地方開始實踐夢想,也集結來自各方的創意,一點一點地拼湊出大家理想中的咖啡廳,例如:裝潢店內廁所;改裝店裡一面牆作為大型書櫃;策劃出能讓顧客在店內舉行個人展的場地。Sugihara 希望,哲學屋不只是普通的消費場所,而是能夠與人產生連結,大家也可以盡情表達想法的共享空間。   Ayano Sugihara 哲學屋咖啡廳創辦人 大學主修哲學系,從青少年時期就對哲學抱有極大興趣。秉持初衷及信念,2016 年開設哲學屋咖啡廳,希望能提供給志同道合的人們一個在共同討論哲學、分享哲理的同時,也可品茶小憩的多元場所。 圖片提供與版權」哲學屋咖啡廳 撰文」紀奕安

並享自然的新世界 神奈川工科大學 KAIT 廣場

Interior 329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在熙熙攘攘的大城市中,高樓大廈比比皆是。雖絢爛奪目,卻使我們淡忘鳥語花香,忘記靜下心聆聽自然的耳語。繼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工坊,石上純也再度操刀,利用KAIT工坊東側毗鄰校園的一角,設計一座多功能的KAIT廣場(KAIT Plaza),不但落實與自然共存的理念,同時兼顧建築的實用性,新穎的建築結構不僅令人嘆為觀止,同時也為建築設計掀開新序幕。   室內的地平線 在既有的框架中去蕪存菁找出突破點,開創出新道路,是石上純也的設計理念。由於神奈川工科大學校園內部多有高樓環繞,阻擋住原有的自然風光,於是設計團隊透過巧思使用不同於傳統建築的設計模式,使KAIT廣場的結構並非往上建設,而是向地下延伸。   透過壓低屋頂高度以保留周邊建築的窗景。 KAIT廣場,佔地面積為129,335.04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為4,109.78平方公尺,延床面積為1,376.42平方公尺。設計初期,設計團隊從KAIT工坊內部看出去的景色為出發點,運用寬廣的占地,嵌入一座低於地平面約2公尺深的建築,不但能顧及KAIT工坊的窗外景色,也同時創造出與地形融為一體的新天地。 考量到地面廣度以及周邊建築的窗景,設計團隊盡量將廣場建築的天花板壓低,地面則採用弧狀設計,使屋頂與底面的交接恍若天空與地面相連。人們在建築中宛如置身在地平線,將所有自然景色盡收眼底。 KAIT廣場位於神奈川工科大學校園,佔地面積為129,335.04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為4,109.78平方公尺,延床面積為1,376.42平方公尺。    半露天廣場 乍看KAIT廣場內部空曠遼闊,卻蘊含豐富多變的自然風光和純粹真摯的情感。廣場的鐵皮屋頂採用半露天設計,共設有59個不規則排列的方形大開口引入日光。低矮的天花板不只能避免陽光直射,光線也僅會照亮每個開口區塊,利用自然的光與影為建築內部交織出簡約之美。 屋頂施工過程。   廣場融合了科學技術與自然元素,試圖拉近人們與環境之間的距離。為了打造出室內設計與室外環境融合的新空間,屋頂上的方形開口並未裝設玻璃,因此即使身處室內,也能感受環境的雨水輕打,微風吹拂。靜謐廣場彷彿世外桃源,無論風雨陰晴、四季遞嬗,人們在廣場內部亦有如同身在戶外的體驗,盡情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而屋頂的半開放式設計不單照亮空間,更在視覺上增加風景的延展性,在半露天型式裡保留一半環境特質、一半建築要素,使室內呈現「室外」的既視感。 科技與自然並存 相較於由多根鋼柱支撐而起的KAIT工坊,KAIT廣場內部以毫無梁柱結構而備受矚目。無柱結構工法在原有的地理限制下取得平衡點,創造出宛若地下丘陵般綿延無際的寬廣場域。廣場的建築比例、材料及技術皆為土木工程,巨大的鋼筋混泥土地樑基礎上設置了83跟樁子和54根地錨,能承受來自各方的載荷,並滿足各式型態及特殊使用功能的要求,為建築設計帶來靈活性。由於建築的尺度巨大,最大跨度為90公尺左右。 隨著季節變換,鐵皮屋頂的高度因熱漲冷縮,會有大約30公分的高低差距,有如一座會呼吸的建築。無梁柱設計也提升了廣場自由運用可能,讓寬敞明亮的無障礙空間,提供校園作為多功能用途的共享場域,學生們平時不僅能在廣場中自在地休息、小憩、談天;雨天時,體育生們亦能進行短跑練習,想在廣場舉行任何活動或展覽也不成問題。 利用自然的光與影為建築內部交織出簡約之美。   廣場地面呈現丘陵般的斜面,可供人隨意坐臥靠躺,取代座椅功能,減去擺放家具的必要性。地面材質則使用鋪裝車道的透水性瀝青,地面可瞬間吸收落下的雨水並使其流入土壤中,令地面維持乾爽的狀態,減少雨水接觸到肌膚的不適感。 當人坐在廣場內部,可以感受到身體與建築直接的緊密連結並與周遭環境合而為一,接受微風吹拂,仰望雲層及陽光變化;觀察光影交替,享受雨水拍打;欣賞雪花靜落,感覺似是抽離,卻又身在其中。在喧囂的大城市中,這裡宛若新世界充滿自然的氣息,為繁忙的人們打造能夠放慢腳步和療癒心靈的空間,站在地平線觀賞萬物變化,捕捉打動人心的美好時刻。 屋頂設置共59個大方格,營造室內外流通的洞口,同時照明廣場內部。   石上純也在KAIT廣場作品,以獨特的空間結構能滿足各種需求,比起人們「使用」空間的方式,他更希望能將設計核心著重於人們「身在」廣場中的感受。KAIT廣場不單是可善加利用的多功能空間,在這裡度過的每分每秒,所有切身體會到的感受才是此建築帶來最珍貴的寶藏。   設計師簡介 石上純也建築事務所創辦人/石上純也 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建築系,曾任職於SANAA建築事務所,並於2004年成立石上純也建築事務所。主要作品為《Vijversburg遊客中心》、《水庭》,《神奈川工科大學KAIT工房》為其建築代表作。2019年獲邀設計蛇形藝廊夏季展亭。2018年於巴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展出「Freeing Architecture - 自由建築」,並於隔年巡展至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曾榮獲日本建築協會獎、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每日設計獎等多項獎項肯定。 圖片提供與版權」石上純也建築設計事務所 撰文」紀奕安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開幕

Interior 328

眾所期待的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已於日前正式開幕啟用,由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荷蘭Mecanoo建築師事務共同設計,共歷時3年多,跳脫以往圖書館給人的既定印象,新總館內部有許多特色空間,例如刺激幼兒學習的五感探索區,及各式各樣符合最新圖書館發展趨勢的空間,以期滿足各年齡層的需求。   新總館外觀。 結合在地風土 市圖新總館建築工程由荷蘭建築師的國際團隊與臺灣的張瑪龍建築師團隊共同合作;所有經費皆由市府獨力負擔、推動興建,整體規劃具有前瞻性、統合性、研究性。倒立階梯式外觀創造出遮陰空間,立面的格柵圖騰,靈感來自台南老屋窗花,讓圖書館與在地文化歷史產生連結,一入館,挑高的大廳懸吊著英國藝術家保羅.考克斯基(Paul Cocksedge)創作的「陣風(Gust of Wind)」,像是凝結了書頁隨風騰飛的瞬間,傳達思想的自由,和紙本閱讀的快樂。 1樓大廳。  大廳公共藝術:英國藝術家保羅.考克斯基(Paul Cocksedge)創作的「陣風(Gust of Wind)」。 新總館可滿足未來30年市民閱讀、知識學習及資訊檢索需求,可容納百萬冊館藏,依分齡分眾設置兒童、青少年、樂齡等專區,並有提供視障朋友使用,多達500多冊的雙視書;值得一提的是,4樓典藏1萬6千多件日治時期的書籍,另設有台南資料中心,對讀者來說絕對是值得挖掘的知識寶庫。另提供多項全國首創的服務,如規模最大的24小時取還書區、4樓的創客空間提供皮雕、數位割字機等設備,鼓勵年輕人自造風潮,更設有獨立書店「烏邦圖」,為首座館內設有書店的圖書館。 4樓「烏邦圖書店」。 而新總館不只滿溢書香,更是一座美術館跟博物館,館內豐富多樣的公共藝術、藝文展覽,是充實心靈、放鬆休憩的最佳場域。開館首檔特展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出「藝起冒險–一場始於十七世紀的數位旅程」特展,運用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沉浸式劇場等數位科技,呈現冒險主題。亦規劃「臺南名人堂」常設展,運用光雕投影、浮空投影、手繪動畫等多媒體互動裝置,讓200多位前人貢獻台南的歷史資產,跨越時空,躍然於眼前。還有,各個空間有在地藝術家的創作,走著走著不經意間就會和藝術相遇。 6樓藝廊。 B1兒童區。   資料提圖片提供」臺南市立圖書館 編輯」陳映蓁

校園美感再進化 五大類別打造美學教育環境

Interior 328

由教育部發起、台灣設計研究院所執行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 2020 年起,已經完成 9 間的校園改造。2021 年更是挑戰 25 所學校的美感變身的工程。1 月 12 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至今 3 階段的成果分享會,由教育部蔡清華次長親自主持,邀請參與計畫 25 所學校的校長、設計團隊總監現身說法,分享設計專業進入校園進行改造以來,在校園內所掀起的熱門議題及實際行動。今年「學美‧美學」計畫改造共分為 5 大類別:   特色教室 改造班級或各科專業教學教室。以嘉義市嘉北國小為例,管樂隊一直都是學校引以為傲的特色,校內卻缺乏適合表演和練習的場地。改造團隊設計出全國第一個多達4種變換模組的管樂教室:教學、團練、表演、獨奏。有了適合練習和初次登台表演的地方後,期待嘉北國小未來能培育出下一個國際級音樂家! 改造前 改造後   機能收納 創造更靈活的魔術空間。如花蓮縣東華大學附設小的教室,缺乏收納個人物品和教具空間,改造前的教室顯得十分擁擠狹小。設計團隊進場後,為每個學生打造專屬的書包櫃,並在整面的黑板牆後面導入隱藏式的教具收納櫃;另外打造伸縮的教師桌,讓老師可以個別指導學生作業,除了解決空間不足與收納的問題外,也讓有限的空間作最大的利用。 改造前 改造後   指標及空間翻轉 改善原有校舍設計不良的問題。國立宜蘭特殊教育學校希望去除川堂原本沉重暗淡的形象,營造美感及溫暖的意象。改造團隊進場後,簡化了空間訊息,將剛硬的線條改成圓角,同時把花崗岩立面及鐵窗去除,改以混沙白漆覆蓋牆面增加層次與活潑感,最後掛上特教師生共同創作的彩繪,展現宜特孩子突破身體的禁錮、如同在天空自由翱翔般的創意。 改造前 改造後   閒置空間再造 解決因學生人數減少或因教學環境變遷、建築或空間出現的閒置問題。以台南市西港國中為例,視聽教室閒置已久,改造團隊以白色為基調,搭配淺色的木質元素把教室改造成明亮舒服的閱讀,並打開其中一面牆,讓孩子在看書的同時,也能親近矗立在外面 50 多年的老榕樹。 改造前 改造後   生態學習 讓孩子親近自然、師法自然。桃園市平鎮幼兒園的改造,翻轉原有的罐頭遊具,以客家族群居住生活的代表「丘陵」為發想,校門入口廣場,重新規劃入園動線,擴大孩子戶外活動的範圍,結合客家丘陵地景,活用自然素材,把戶外區域重新打造成可動可靜的空間,啟發幼兒在戶外與自然植栽一起活動,感受陽光、快樂、活力與美感的新天地。 改造前 改造後 台灣設計研究院表示,「學美.美學」計畫是透過導入設計思維以驅動教育革新。環境的改造只是手段,真正的改造則是改變師生行為、生活習慣及教學模式。讓下一代透過環境的改變看到一個經過設計思考而產生轉變與充滿美感的環境,讓「美感從教育紮根」能夠被更落實在台灣的教育中。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慧慈

2020台灣設計展 吹動風城的設計

Interior 326

提到「新竹」,產生的聯想大抵不離「科學園區」、「工程師」、「大風」等詞彙,然而,2020 年台灣設計展移師新竹,便是要讓大眾跳脫過往既定印象,透過設計重新認識這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本屆以「Check in 新竹–人來風」為主題,由曾規劃過 2019 台灣文博會的衍序規劃設計劉真蓉擔任總策展人,邀集 9 個策展團隊、超過 25 位台灣優秀設計師,期待藉由設計打開城市,帶領人們探訪新竹的過去與今生。 設計展首次跨出單一主場館,以兩公里長的城市步行廊道橫跨新竹火車站,串連起新竹公園及舊城兩大展區,總計 11 個展館,以及大大小小的展演、市集活動,在這 11 天的展期間帶動了新竹的活力,更讓大眾驚艷到,原來新竹早已脫胎為一座「設計之城」。本次《室內》雜誌除了記錄展覽現場,更採訪到總策展人劉真蓉,及「超連結Hyper_Link」的策展人曾令理,藉由設計師的介紹,一探本次大受好評的台灣設計展精華。   重要看點 新竹公園 Terminal Park 想像城市未來的終端機 以「終端機」為名,基地新竹公園內包含了市立體育館、動物園、孔廟、Livehouse、玻璃工藝博物館等空間,並布置 6 大展覽,主軸涵蓋新竹的科技、產業與文化,呈現出對於城市的未來想像,將新竹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場域改造為具有科技感、體驗式的展覽空間。 體育館入口外觀。攝影」林慧慈​ 城市終端機 作為本次台灣設計展主場館,衍序規劃設計邀請新媒體藝術團隊「叁式」共同策劃,「城市終端機」如同故事的序章,帶領人們走入有一點綺想、非日常數位敘事之中。策展人劉真蓉提到,這次基地為體育館,空間規劃上打破新竹市立體育館的既有結構,以登入數位世界為概念,建立出七大場景,以全環境的體感空間,翻轉了體育館觀眾僅能於外圍向內觀看的觀念的概念,藉由動線的改造賦予體育館展覽動能。 從入口通道的光城門開始,「城市終端機」用大家熟悉的新竹記憶打開數位旅行的開端,帶領眾人穿越新竹的日常生活,從整理近 25 年來台灣對接世界的科技大事紀、以數據重新探究城市的真實樣貌,有如進入數據後台,見識到城市裡大眾不知道的奧秘。此外,更在較暗的空間中置入許多亮點,如電波隧道、新竹獸心臟、數據森林等,藉由科幻的視覺重點讓人們留下強烈印象。「城市應該是所有市民共同創造的」,劉真蓉將城市的治理比擬為終端機,讓大眾理解在數據的世界裡,民眾可以共創城市並與時俱進的推進,就像每個人思維的延伸,用巨獸的角度突破現有框架,大膽想像理想城市的樣貌。 城市終端機展覽全景。圖片提供」衍序規劃設計 攝影」李易暹   超連結 「超連結 Hyper_Link」由偶然設計曾令理與 youtuber 「志祺七七」所領軍的簡訊設計攜手策劃,主題及內容十分貼近網路時代,空間手法的呈現卻如同一部科技寓言。基地「風 Livehouse」前身為近 60 年歷史的空軍禮堂,白色的鋼樑結構為其最大的特色與限制,在原為統一平面的空間中劃分出 4 個展區。主要展區 B 展間運用基地原有的強烈對稱性,搭配淨白、漂浮的燈板形塑教堂一般的神聖感,10 位分享者則成為殿堂中的雕像,或如科技宗教的引路人,並特意規劃展桌及半身錄影的方式,呈現出近似在家中桌面看 youtuber 的實體距離感受。曾令理提到,空間中同時有 10 部影片播放,彼此微微嘈雜影響,就像網路世界也是如此地「眾聲喧嘩」,希望民眾能接近分享者,專心傾聽他們所要表達的內容。 仔細觀察會發現,B 展間愈後端的桌面愈高,而燈板卻漸漸向下降,曾令理解釋,此種手法是希望呈現出現代科技講求「壓縮」,零件及檔案越來越小,而在兩端鏡牆反射出的虛擬世界裡卻可以被無限放大,回應科技放大個人的核心精神。4個展區各自具有不同機能,以燈光與顏色劃分,A展間以紅色為主,具有動態性體驗; B展間為白色,象徵明亮、神聖;C展間則以黑色及藍色,代表靜謐的場域;最後D展間選擇實驗室的黃光,將實體物件密集陳列,呈現科技生活背後的原來如此。曾令理減去一般展覽中的過渡型空間,使整體觀展節奏明快,一如名稱「超連結」,一鍵抵達另一處。 B區「無所不在」邀請 8 位知名youtuber及 2 位產業界意見領袖,分享科技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圖片提供」偶然設計 攝影」汪德範   ○循環設計展 由方序中及春池玻璃的吳庭安共同策展,美感及深度兼具的展覽,在展期間時常大排長龍 。展覽空間區分為三大主軸:黑色展間為「提問」,從生活的六大面向切入,探討剩食浪費、生態失衡、過度消費等問題,並提出「循環設計或許是其中一帖解方」。展間中包含一座由 1300 支廢棄酒瓶堆疊而成的巨大圓柱,跟隨著呼吸的頻率明滅,耳機中則播放著回收玻璃的聲響,透過視覺與聽覺的刺激,促使人們面對環境的破壞。 走經灰色的長廊,期待人們開始「思考」,長廊中懸掛著結合科技機械的玻璃,創造彷彿自然的風吹動風鈴的景象,亦如同思緒開始流動。最終抵達白色的展間,策展人定名為「行動」,介紹 6 種在新竹實現、以循環思維為主的產業,綠色的玻璃珠池正是循環設計的產物之一,白色球體頭罩內播放著新竹音樂人黃子軒所主持的聲音循環電台,採訪在地循環設計實踐者。最終會看到 3 隻玻璃圓柱,寫著「我願意一起行動/我想挖掘更多答案/我看見問題與挑戰」,邀請觀眾利用入場時測量體溫後給予的粉色防疫貼紙,選擇下一步的行動,同時也避免了一次浪費,實踐循環設計的命題。 白色展間為「行動」。圖片提供」究方社+W春池計畫 攝影」Kris Kang 美感電域 孔廟廣場前的純白箱型展覽是由台灣電力公司主辦、水越設計規劃的「美感電域」,2019 年首度於台北信義區展出並受到熱烈討論,此次與設計展共同展出,以街頭處處可見的變電箱作為主角,從「電」與「美學」的角度切入,將靜態的變電箱以多元且豐富的方式呈現,展區分為四大塊:「電區」、「美區」、「城市中的變電箱」、「P=IV藝術裝置」等,透過淺顯易懂並引發興趣的方式科普電力知識,探討在地街道美學議題。 美感電域以「電」與「美」為主軸。圖片提供」衍序規劃設計 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 擇址同樣具有教育意義的新竹孔廟內,由都市酵母策畫,曾於台北、台東、台南三地展出,透過展出台灣及日本兩地教科書,呈現兩地在教育策略及實踐上的不同之處。日本展區呈現其小學至高中的教科書、落實教育的防災計畫等,台灣展區更展出了自清代、日治及民間出版社審定本等 3 個時代的教科書變遷,自書籍探討台灣的教育史及思維。雖定名為「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卻不是在選「美」,而是期望透過教育思維的創新,培養下一代更美好的世界觀。 世界最美的教科書展,展出日本小學至高中教科書。攝影」歐陽青昀   有種 新竹 「有種 新竹」則位於新竹動物園 gift shop 內,由新竹在地團隊「黑生起司」打造,集結了 30 組各具特色的品牌、美食、物產與人物,藉由 6 大分區呈現出新竹人的新舊共融、多元且具創造力的生活風格。展覽以生活物件展示新竹在地「有種」的個性,設有新/舊生活擂台賽、9種新竹人的打包生活等,期待告訴觀展者「你的生活風格『有種』選擇」。  有種新竹展出新竹特色與創意美食。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   城市步行廊道 Public Line 穿梭時空的兩公里 一條約兩公里長的廊道,串連起新竹公園至舊城區護城河的所有場館,並橫跨了新竹車站,劉真蓉介紹,這條廊道正是將設計展與城市串聯的關鍵之一,藉由穿梭於城市街道內,不論是新竹市民或者外地遊客,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新竹市的樣貌與改變,同時,新竹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亦協助此次動線上的順暢,提供所有步行者友善的空間。而在廊道的中心點-新竹轉運站內更設有衍序團隊規劃的另一展覽「Mind the Gap! 大車站進行式」,與在地團隊「見域工作室」合作,蒐集各個時代的地圖,並邀請插畫家廖國成繪製超現實的新竹地圖,民眾可以堆疊出理想中的城市樣貌。 而談到展期間超過50場的展演活動,劉真蓉表示初期構想來自她自己的愛好,表演藝術如同活棋,可於城市的各個角落上演,而此次更有多檔節目是為新竹量身打造,如「山與海-巨人來了」及「街道上凡人不會看到的風景」等,藉由兩公里的步行軸線,帶領大家跨越鐵道,從街道的臨時性鋪面到廣場、公園等,量身訂製的藝術表演,使日常風景具有幻想力,讓城市充滿想像的魔力。  戶外展演活動:山與海–巨人來了。圖片提供」星合有限公司 攝影」李建霖 舊城區 Living Museum 年輕的百年古城 新竹建城於 1711 年,是台灣最早建城的城市,遠早於台北,更誕生了「開台進士」鄭用錫,自古文風鼎盛,並具有許多古蹟與歷史建築,包含新竹市政府所在的新竹州廳、東城門、新竹火車站皆為國定古蹟。舊城區展覽由新竹在地工作團隊鴻梅文創統籌,串連公私部門一口氣打開「新竹州圖書館」、「新竹市美術館」、「大同 108 再生基地」、「新州屋」、「影像博物館(有樂戲院)」等 5 個承載新竹人生活記憶的老建築,其中圖書館、新州屋、大同 108 等皆為首次對外開放。 劉真蓉分享,舊城區的策劃反而是展覽中最複雜的部分,需要與公私部門不斷溝通,除了初期呈現外,更需考量展覽後如何經營,劉真蓉說明:「當策劃一個城市型的展覽會時,就要想到未來會為城市留下什麼,也同時培養未來可以在地經營的團隊,如這次也傾盡全力的鴻海文創,思考永續性或找到好的文化營運模式,讓故事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新竹州圖書館「重啟・未來閱讀」。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下篇:2020台灣設計展 策展人Q&A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衍序規劃設計、偶然設計 採訪」林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