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47
打開 blu koi 神秘包廂 創新複式雙空間設計 滿足味蕾雙重享受
隱身於台北東區靜謐巷弄間,去年底甫開幕的「blu koi」,以雙主廚打造味蕾極致享受的創新概念,在國際專業團隊精心策劃下,以融合日法料理精髓,吸引無數饕客慕名而來。 blu koi 外觀,今年 8 月起打造雙主廚雙空間的多重料理選擇。 因應市場及饕客們的熱情反饋需求,今年 8 月起 blu koi 經營團隊再度以充滿創意的精神,打造 blu koi 創新複式雙空間設計,將原先作為獨立開席的神祕包廂正式開啟,同時新增全日式及全法式兩種料理菜單選擇,精準對標饕客們在台澳雙主廚聯手打造日法料理外,對於傳統純日式菜單及專屬創意法式料理的需求。 創新複式雙空間設計,滿足饕客多重美味之選 blu koi 創新複式雙空間設計調整,將法式 blu ROOM 設置於餐廳深處、低調私密的包廂空間,由受到眾多食客們喜愛的 blu koi 靈魂人物 Patrick Dang 操刀。 將法式 blu ROOM 設置於餐廳深處的包廂空間。 這位將世界風味融合為一身本領的主廚,講究以來自世界各處及當地季節性新鮮食材,獨家手法醃製或是熟成的肉品,搭配私房特製醬汁調配,以許多長時間繁複製作過程和手工細磨出充滿風土與文化的菜單,帶給饕客們一道道充滿「味蕾驚喜」的法式料理,食客們在此間享受著美食帶來的味覺滿足、藝術般擺盤的視覺美學、撲鼻酒香的誘人嗅覺以及杯觥交錯間聽覺上的純粹美好。 blu ROOM 法式料理,櫻桃鴨三部曲(左)及南方味羔羊(右) 位於外間的 koi ROOM 日料吧檯區,以流線型木作設計打造、充滿時髦摩登之美,在此可以享用由底子深厚的傳統日料師打造、以新鮮食材為主的無菜單料理。其中廣受饕客們歡迎、令人唇齒留香、回味悠長的品項,是使用專門從日本訂製來台、造價超過百萬的不插電「冰室」所熟成的海鮮魚品,包括鮪魚大腹、中腹及赤身等,在熟成兩周後,這時魚肉中的胺基酸已經轉換成蛋白質,筋也已經完全軟化,整體香氣和甜味大幅提升,入口即化及飽滿口感吸引饕客們一來再來。 koi ROOM 日料吧檯區,以流線型木作設計,充滿時髦摩登之美。 blu ROOM 及 koi ROOM 每個包間至多 8 個座位,用餐氛圍靜謐雅致,食客們可以依照個人喜好進行預約當日希望品嘗的特色美味需求,選擇在 blu ROOM 深度感受法式料理汁多味腴、菜餚如畫的美食體驗。 或在 koi ROOM 享受在日式料理師傅細緻手法帶領下,感受與大自然間美味的連結;當然也可以安排 blu koi 名聞遐邇的雙主廚聯手日法料理全菜單,多重美味之選完美滿足饕客們挑剔的味蕾。 koi ROOM 日式無菜單料理,熟成鮪魚大腹(左)、黑鮪魚中腹搭北海道馬糞海膽(右) 誘人美味就在不遠可期的未來 blu koi 國際專業團隊同時宣布,目前正積極籌備中的事業發展計畫,是預計於今年底在台北再開設一間全新法式料理,延續 blu koi 風潮,這將是一家遠超乎一般想像、令人驚喜的法式料理美食體驗空間、在視覺、嗅覺、聽覺、味覺甚至觸覺等五感上,都帶來全新概念及解構開創,相信必將再度引領潮流,也讓饕客們一起翹首以待這場即將到臨的美食界旋風。 koi ROOM 日本訂製的百萬不插電「冰室」。 blu koi 餐廳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 300 巷 17 弄 3 號 營業時間:晚間 6:00 起(週日、週一公休) 官方網站:www.blukoi.com.tw 資料與圖片提供」blu koi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47
繼7月初「誠品生活時光 eslite me-time」2號店在新北市板橋登場後,又在土城青福街開展全新店點! 誠品生活時光限定店 土城青福 位於土城的「誠品生活時光」運用獨特的空間設計,結合誠品擅長策畫的藝文展演活動,以創新實驗店型與讀者見面,為期4個月,期盼帶給社區居民不同的閱讀享受,未來也會在此開展「誠品生活時光」正式店。 清水模設計,店內挑高5米並以大面書牆和逾500片黑膠迎接讀者。 書店採用清水模設計建築,店內挑高5米並以大面書牆和逾500片黑膠迎接讀者。書區一旁的吧檯提供黑膠聆賞,讀者可以自由搭配書籍、咖啡、輕食及酒品,享受愜意的午後時光。而陽光從窗格灑落,也讓書店隨光線變化展現不同風貌。 書店隨窗外光線變化展現不同風貌。 實踐心中理想生活型態 因店址不遠處有清水大尖山、土城翠湖等青山綠樹自然美景,7/30起規劃「山、綠、樂、讀」四大主題,邀請資深樂評人馬世芳、資深媒體人詹偉雄等名人舉辦閱讀分享活動。 書店隨窗外光線變化展現不同風貌。 曾榮獲金鐘獎肯定的導演麥覺明,將和讀者一起探索台灣特有的山林生態,帶大家認識相貌奇特的山椒魚;此外,也邀請熱帶雨林植物愛好者、作家胖胖樹王瑞閔,以及一手打造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的景觀設計師吳書原,與讀者一起品讀這塊土地上獨有的植物物種和城市景觀風貌。 吧檯提供黑膠聆賞,讀者可以自由搭配書籍、咖啡、輕食及酒品,享受愜意的午後時光。 誠品期望打造一座結合書店、音樂、餐飲、藝文展演活動的場域,以獨特的Music Bar搭配咖啡、酒品,創造全新音樂聆聽體驗。 一座結合書店、音樂、餐飲、藝文展演活動的場域。 誠品生活時光限定店 土城青福 地址」新北市土城區青福街235號旁 營業時間」11:00~19:00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47
開業 21 年的 aqua 一向是香港最著名的餐飲熱點之一,素以華麗設計、醉人美景和精緻佳餚聞名。餐廳日前遷往位於尖沙咀中間道的商廈 H Zentre 的 17 樓,毗鄰半島酒店與喜來登酒店,並以更加迷人絢麗的面貌重新亮相。 餐廳接待櫃檯。 突顯當地文化意涵,擷取室外絕佳景觀 餐廳的新設計由近期榮獲倫敦設計獎的 Robert Angell 與 Aqua Restaurant Group 集團創辦人David Yeo 聯手打造,並於 2022 年度國際酒店及物業大獎(International Hotel and Property Awards)中榮獲「最佳全球餐廳(Best Global Restaurant)」殊榮。aqua 憑藉前所未有的設計,勢必成為香港必到的人氣餐廳。 酒吧區域。 換上新裝的 aqua 坐擁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arbour,簡稱維港)海濱的絕佳景致,設有兩個舒適且寬敞的戶外露台,讓消費者能輕鬆俯覽嘆為觀止的城市景觀,夜晚更可欣賞令人沉醉的夜景。 可眺望維港景觀的用餐環境。 Robert Angell 表示:「我們的設計概念源自於香港悠久的貿易史及其博大精深的傳統工藝。餐廳鄰近全球最大的海港之一,以『aqua』作為靈感泉源,透過多種形式演變出各種色彩、明暗、色調和紋理。」 室內設計語彙與窗外的城市景致相映成趣。 多元手法闡述「水」的意象 「aqua」在拉丁語中是水的意思。設計團隊利用匠心獨具的手法,使餐廳和維港的壯麗景色彼此呼應,創造和諧統一的情境;透過不同材質的相互搭配、獨特的波紋燈及金藍飾面巧妙結合,形塑出以「水」為主題,極具魅力的氛圍。 入口廊道。鏡面和108盞特製燈飾勾勒出奪目的視覺性。小水滴藏於玻璃的細節,扣合設計主軸。 進入餐廳即可欣賞到充滿光影對比和夢幻倒影的迷人「水世界」。走廊宛如時尚大道般,兩側飾以璀璨炫目的鏡面,再透過 108 盞特製燈飾營造出優雅氣質,細看之下更可發現藏於玻璃中的小水滴設計細節。 結合各式材質,塑造華麗面貌。 沿著走廊便會抵達華麗的主餐區,賓客可一邊欣賞壯闊的維港和城市美景,一邊享用美饌佳餚。 私人包廂空間。 其他切合「水世界」的獨特設計還包括鋁製「貝殼」牆板,它們於 1970 年代由一群統稱為「L’Oeuf Centre d’Etudes」的藝術家、建築師和陶藝家在法國設計和生產,並於後期經過改造,aqua 創辦人 David 特意從巴黎古董市場將飾板運至香港,並融入餐廳設計中。 可眺望維港景觀的用餐環境。 此外,由職人全手工製作、被 David 稱為「波紋燈」的一米寬黃銅燈飾亦貫穿全場,藉此模仿陽光在波浪上躍動的情境,試圖於室內營造充滿動感的燈光效果。 資料及圖片提供」aqua、GHC Asia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47
幅員遼闊的新北市中,五股為五年來人口成長率第三高的行政區,但卻是新北都市計畫中,溪北都心區(包含蘆洲、三重、新莊、五股等行政區)內唯一沒有公有市場的區域。為解決市民跨區採買、交通不便等困擾,同時推動現代化公有示範市場,在新北市政府的規劃下,由「創構建築師事務所」團隊操刀,將原有的五股立體停車場1樓的休閒室內廣場改造為整齊、明亮、衛生的現代化市場,帶動地區經濟活絡,並改善停車位空地閒置之情況,期待透過設計思維的注入,一改大眾對傳統市場的刻板印象。 本案為五股區首座公有市場。藉由現代化的設計思維,替傳統市場注入新意象。 傳統市場的全新意象 創構建築師事務所重新定義了五股立體停車場,於1樓引進特色攤販,打造現代化市場。室內環境主要以木紋色系與線條感,營造「竹林」氣息,並貫穿至各區域空間,背牆則採用大理石紋理磁磚,視覺效果乾淨俐落。 室內以大量木紋色系和線條感,營造竹林氛圍。 地坪材質的差異在無形之間說明了場域的分界,用餐區使用暖調六角形地磚,柔和整體氛圍,再搭配上一旁大面落地窗所引入的自然光線,讓消費者得以於舒適的休息空間享受片刻悠閒時光。 暖調六角形地磚柔化了休息空間的氣息。 半戶外空間。 吧檯櫃以自然色系的水泥板帶入地方特色「綠竹筍」之意象,延續地坪及半戶外空間的木格柵垂直竹林概念至外觀,2樓外牆藉由新設的擴張網,放上市場LOGO和綠竹筍形象圖,藉此與在地產生密切連結;而凹陷內嵌的LED防水燈條,則讓全日型的五股公有市場維持明亮通透。 2樓外牆的擴張網置入了市場LOGO與綠竹筍圖騰;LED防水燈條讓市場在夜間也保有明亮的形象。 提升消費體驗與攤商管理 為了營造良好的市場消費體驗,以及提升攤商對攤位管理的便利程度,創構建築師事務所團隊考量市場特性,於室內、外皆採TAF(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試驗合格的止滑磚,防止因地面濕滑而產生的意外。攤位以生熟分離的模式進行區劃,優化營業管理的同時,亦能達到場所安全及環境整潔的目的,讓食品衛生控管更容易。 考量市場的特性,地坪皆鋪設TAF試驗合格的止滑磚,避免因濕滑而造成的危險。 生鮮區導入冷藏展示櫃以及分劃低溫肉品處理區,提供處理生食的乾淨環境,也降低運送和展示期間所造成的變質機率,讓所有食材能在最新鮮的狀況下,交到消費者手中;而熟食區則設置靜電油煙系統,減少油煙污染情況,維護市場內部的清新空氣。 攤位引進賣場等級的硬體設施,並將生熟業種分區,顧及食品衛生與環境整齊等面向。 市場設有三處出入口,分流的動線安排有效解決人潮的擁擠感,並在主體空間範圍內增設了通風百葉與大面積開窗,令自然光線能透過玻璃映入,強化室內採光與空氣流動,形塑空間寬廣和開闊的感受。 大面落地窗確保了視線的穿透,也能在白天時分引入充足的自然光源。 打造具示範性的市場 此外,五股公有市場更導入了賣場規格的硬體設備、鋪面與汙水系統處理、生熟業種分區並提供相對應的設施,推翻大眾對傳統市場的既定印象及格局,引領不同年齡層的民眾,走入這座現代化又極富人情味的市場。 竹林意象藉由木格柵延續至外立面。 由於攤販涵括了蔬果、生鮮、熟食、百貨和雜貨等類型,十分強調一站式購物體驗,每個攤位均配置電子支付相關電源設備,利用智慧化系統替傳統文化帶來新型態的行銷模式;營業時間更因應現代人的生活而調整為全日型,讓上班族在下班後也能逛逛市場,打造輕鬆的買菜體驗。 五股公有零售市場 設計、室內、監造」創構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施忠毅 參與者」賀正涵 簡人弘 李襄郡 廖梓堯 丁家鴻 鄭喬尹 潘信宇 劉家瑞 攝影師」曾泓華 資料及圖片提供」創構建築師事務所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7
亞洲最大文創盛事「臺灣文博會」今年移師港都高雄,以「群島共振RESONANCE ISLAND」為主題,8月14日前將帶來熱烈的文化浪潮!位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文化策展區」,除了主題館外,另包含「嘉義館」(嘉義市)、「馬祖館」(連江縣)兩大地方館,以及「工藝館」,透過多元內容共探島嶼文化路徑。 再現小城摩登精神-嘉義館 2022文博會嘉義市地方館「摩登時光—大通小城」,由「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主理人徐景亭、「平凡製作」創意總監黃銘彰攜手策劃,建構出一條從嘉義樹木園、中央噴水圓環到嘉義車站,貫穿嘉義時空發展的市街,引領觀者漫步嘉義,感受這座小城飽滿的藝文能量與日治時期延續至今的摩登精神。 本次展覽內容的規劃,得從台灣近代重量級畫家陳澄波的作品〈展望諸羅城〉談起。出身嘉義市的陳澄波,在1934年畫下該幅作品,畫中引領觀者的視線自嘉義公園及樹木園所在的山仔頂出發,循著東西向的交通要道「大通」(今日的中山路),遠眺樓房與綠地並陳的市區風景。 青沐+東海醫院設計提供,攝影師:Studio Millspace 策展團隊受此畫啟發,在展場重現這條由東而西的觀看視線,並將中央的圓環空間放大,象徵為市民集會廣場,舉辦超過十場的重量級文化講座與工作坊,再現昔日文人雅士匯聚共論理想的城市風景。 展場設計呼應「木都」特質 青沐+東海醫院設計提供,攝影師:Studio Millspace 宛若嘉義街道的動線,布滿逾六千條木紋夾板,象徵嘉義市目前約有六千棟木造建築,讓人充分感受獨特氛圍;展場由嘉義子弟、「本埠設計」建築師蔡嘉豪操刀,他表示:「在展區的林子裡,可以對望,可以停駐,小事件會跟著發生。而向外的區域是廣納的,面向真實的城市(高雄)給予的光線與面貌。」 而「嘉義樹木園」是嘉義館裡的第一個子區,策展團隊透過實地勘察、訪談與資料整理,從悠遠歷史出發,梳理出今日嘉義樹木園的代表性樹種,並攜手剪紙藝術家Wuba Yang重新詮釋這些生機盎然的生命,讓觀者更了解蘊藏在這座城市中森林的文史與知識。 在常民信仰區塊,則攜手出身嘉義的「大象設計」設計師潘岳麟參展共創。呈現採集自嘉義東市場的諸多信仰相關物件,在呼應廟宇與市場色彩的展座上,展現從日常祭拜、敬神到祝壽擺宴的種種祭祀用品,上頭掛有由在地燈籠工藝師傅鄒弘義親自製作的手工燈籠。 霧中體驗五感馬祖-馬祖館 走進2022年文博會馬祖館「眾霧釀島」,由蔡沛原、邱筠擔任策展人,民眾將在深黑戰地隧道、迷濛帶狀島嶼,感受多元馬祖。展館主打五感體驗沉浸馬祖航海光影、時代香氣、島嶼聲音、民眾物件,遊歷黑暗至光明的馬祖變遷過程。 三大主軸:戰地島嶼、島嶼迷霧、島嶼Bar開瓶馬祖 馬祖館入場重現戰地空飄氣球,引領觀眾重返馬祖戰地時期,觀展者可隨機取得空飄文宣,感受時代賦予的角色命運,飄洋過海的文宣解謎馬祖人們的生命故事,與觀展釀造不同角色的島嶼故事。 馬祖特產-紅糟 馬祖館重現籠罩島嶼的霧色,圍塑濃霧瀰漫氛圍,迂迴繞行的展場動線環繞帶狀島嶼海岸線。參展者將在輾轉迷航間,重新感受漁民、船員、軍人漫遊的探索體驗,仿若游移在人文與自然景致的馬祖。 馬祖直送的昆布,成為藝術展品。圖片提供:食癮拾影 霧中的島嶼灣澳,採集來自馬祖四鄉五島元素,與地方共創馬祖列島能量,象徵戰地形成「馬祖共同體」的歷史命運。展品動員各地馬祖人協力,將馬祖物件轉換成新元素的「眾物」,料理調味料、廟宇樂器、承酒器皿、養殖產物,轉譯出島嶼日常中的生活,觀展者迷航灣澳蒐集與拼湊馬祖樣貌,體驗城市的獨特性。 馬祖酒吧開賣特調飲品。圖片提供:食癮拾影 馬祖酒吧則開賣特調飲品,透過調酒品嘗馬祖時代敘事。由旅台的馬祖調酒師黃懷民研發特調飲品,從霧釀島的顏色發想3款酒特調與1款無酒精飲料,邀請觀眾感受馬祖式的微醺情懷。 從工藝視野出發-工藝館 工藝館由許哲瑜、郭中元共同策劃,以旅中之物、物中之旅為出發點,打造「旅物SHOP:編織理想的生活」,邀請觀者打開工藝視野,感受工藝與生活的緊密連結。工藝來自於環境與自然,因為生存或生活需求,職人從中透過身體、投入專注將天然素材化為生活幫手,在經緯之間連結生活經驗與器物之美。 旅物SHOP,不只是商店,更是「概念」的集散,在此訊息連結、知識交流。談的也不只是編織,更回到工藝的原初,從自然、環境給予的材料,邀請觀者近距離感受、觸摸,並遇見各式工藝品與創作,讓自己參與其中,共同編織、創作出理想的生活。 感受工藝與生活的緊密連結 工藝可貴之處,來自雙手與物之間的辯證關係。特別邀請雲門舞者蘇依屏、the MEDIAN石岱芸以竹編七步驟為概念發想,觀者將以雙眼感受工藝職人的身體語言與專注精神;此外,也邀請黑生起司X糸赤、皮思達奇X臺灣手藺、ROUND ROUND X筑子、茶籽堂X Aguce X野桐工坊4組生活美學提案者與工藝家,跨域共創「理想生活的物件」,透過工藝實現生活的想像。 走逛旅物SHOP,完整遇見「工藝與環境」、「工藝與身體」、「工藝與生活」三大主軸,展期間的每日上午11:30與下午4:30皆有免費導覽,假日更有瑜伽體驗與工藝示範活動,期待在這場旅程中,體會工藝的美好。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各展館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7
繼 2019 年首間旗艦店「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森林」於陽明山落成,cama café 團隊再度出擊,與台北市文化局及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共同攜手合作,第二號旗艦店「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文青」進駐松山文創園區市定古蹟「鍋爐房」,於日前正式開幕。以五感沉浸式咖啡體驗為核心,規劃特色餐飲、創意咖啡調酒、camagift 咖啡文創選物、藝文主題策展及古蹟光雕投影等多項體驗,並於夜間搖身一變,化身古蹟咖啡餐酒館,打造「台北最潮咖啡聚所」! cama café 二號旗艦店「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文青」進駐松山文創園區的古蹟鍋爐房。 歷時 3 年規劃與修復 古蹟飄咖啡香 本次鍋爐房古蹟本體再度攜手曾榮獲傑出建築師獎,主導過「好樣文房」、「四四南村」、cama café 首間旗艦店「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森林」等古蹟翻修的許伯元建築事務所團隊合作,cama café 團隊歷時 3 年籌畫,投入百位專業人力並斥資千萬,將松山文創園區內建於昭和 12 年(1937 年)的鍋爐房古蹟悉心修復。 鍋爐房以挑高的空間與高聳的煙囪為其特色,過去的主要功能為容納蒸汽動力機組,帶動整個松山菸廠運作;除提供菸廠蒸燻菸葉之外,另也作為員工洗澡及廚房炊事之用,是菸廠生活、營運不可或缺的動力心臟。 攜手許伯元建築師團隊,修復鍋爐房古蹟。 除了建築的修復外,內部設計亦呼應歷史,在鍋爐房內設置運轉著烘焙咖啡豆的鍋爐,希望藉由打破時間限制的全新咖啡五感體驗,讓消費者循著新鮮現烘的咖啡香氣重回菸草工廠時期的繁華年代,成為引領第四波咖啡浪潮的台北最潮咖啡聚所! 台灣藝術家聯名及選物 打造咖啡迷生活靈感基地 考量松菸文創園區是許多熱愛設計、創意、藝術與表演的青年族群聚集地,camagift 以生活情境為靈感,開發出別具風格的豆留文青專屬周邊商品,更在空間規劃上融入設計美學,以「lifestyle 生活形態主題策展」概念規劃 camagift 咖啡選物專區,打造多款咖啡伴手禮贈品。首波策展主打「咖啡好野人」呼應時下露營熱潮,以幽默的雙關語宣告每一位咖啡迷,用優質、精品咖啡選物讓自己晉身「好野人」的行列。 咖啡選物專區,首波以「咖啡好野人」為策展主題,呼應時下露營潮流。 其中周邊商品最具特色的「ART ZINE」系列,以獨立藝術雜誌造型巧思呈現包裝設計,邀請到六位台灣藝術家:汪柏成、辜琪鈞、陳奕潤以及疊藝術 Telling Arts 旗下藝術家范格斯Miguel Angel Vargas、吳芊頤、温孟瑜,以各藝術家不同作品風格搭配六款嚴選台灣在地小農咖啡風味,藝術畫作躍上咖啡豆包裝,以視覺帶動風味聯想,讓咖啡美學走入生活空間。 「咖啡紳士俱樂部」則是巧妙致敬鍋爐房過去生產香菸、雪茄的歷史,將精品咖啡凍乾粉製成雪茄造型,兌水沖泡即可還原一杯精品咖啡;以鍋爐房建築和烘豆機意象為包裝設計的「鍋爐房濾掛咖啡」,呼應鍋爐房過去以蒸汽推動菸廠的歷史。 以光雕投影為古蹟注入新生命 與 PHDC 品牌空間設計、燈光設計團隊有珖設計 Atelier Lumenplus 合作室內空間規劃。 cama café 悉心修復歷史古蹟,保留建築原有風貌,並與 PHDC 品牌空間設計、燈光設計團隊有珖設計 Atelier Lumenplus 合作室內空間規劃,以「劇場式精品咖啡展演舞台」為設計主軸,訂製視覺效果震撼的中島式前後吧檯,成為全場目光焦點,搭配超現實感的劇場式環形燈光設計,點綴昭和風情、和洋兼併色彩的時空交錯燈光氛圍,讓精品咖啡吧台內的咖啡師一登場便宛若舞台主角,成為這座咖啡感官新樂園的視覺焦點,透過空間設計賦予鍋爐房全新靈魂。 中島式前後吧檯,成為全場目光焦點。 光雕部分攜手 Epson 及天衍互動團隊共創精彩內容,將咖啡風味視覺化,透過影像來切換日間及夜間的場域氛圍,不僅保留古蹟之美,更傳遞品牌故事。夜晚時,消費者可在鍋爐房的建築外觀上看到一段關於咖啡風味綻放的光雕投影,以磅礡史詩感的視覺做為烘托,藉此賦予古蹟新生。 室內投影則以蒸氣龐克風格做為設計概念,將 cama café 品牌的新鮮現烘與鍋爐房過往做為蒸汽動力的歷史要素融合,完整再現復古氛圍,讓每一位踏入 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文青的消費者,皆能享受沉浸式的咖啡體驗並重溫 1940 年代的復古感性,也替夜晚的松菸文創園區注入一股活水,發展夜間經濟。 夜間於鍋爐房外觀進行光雕投影,賦予古蹟新生。 CAMA COFFEE ROASTERS 豆留文青 地址:松山文創園區 鍋爐房(台北市光復南路133號) 營業時間 :平日 11:00-21:30、周末 10:00-22:30 詳細資訊請見官網 圖片及資料提供」cama café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47
亞洲最大文創盛事「臺灣文博會」今年移師港都高雄,以「群島共振 RESONANCE ISLAND」為主題,8 月 5 日至 14 日將掀起一波文化浪潮。「文化策展區」率先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開跑,而「品牌商展區」則於 8 月 10 日接棒在高雄展覽館上陣。 主題館位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珊瑚礁群,以「群島共振」為主軸。 今年文博會同樣邀請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林昆穎擔任總策展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為總顧問,文化策展中的主題館共規劃「環島運動場」、「島嶼大飯店」、「寶島冰菓室」三大主題,另包含「嘉義館」(嘉義市)、「馬祖館」(連江縣)兩大地方館,以及「工藝館」和串連周邊據點的「響應館」。 共探島嶼文化路徑 主題館以「群島共振」為題,講述與島嶼共生的人們,彼此協作、互相共感,形成鮮活的創造之島。從文化循環觀點出發,重新觀看文化的珍貴與易逝,每個人的參與,都將累積成不同的風景,我們的決定都是創造給未來的體驗。 入口處的植物區,揭示平凡中的大事。 「環島運動場」以環形步道象徵島嶼路徑,外環遊走感官場景,看見日常物件的創造之旅,環形步道上的「閱讀環島」,透過 250 本書籍的選讀,出發一場跨越時空與地點的心靈壯遊;內環則以共感劇場「共振三分鐘」,觀賞眾人即時共創的島嶼故事,你我皆為文化生態的創意動能。 「創造環」以「平凡大事、未來小徑、來時大道、重要小事」進行編排,邀請觀眾遊走於由日常物件構成的感官場景。 「環島運動場」。 「島嶼大飯店」由莎妹工作室藝術總監王嘉明策劃,以沉澱、醞釀、再出發的旅行棲所為形式,感受藝術家的創作心路。觀眾需事先於網路上預約,成功登記入住後,將打破場域界線,連線遠端藝術家,跟著不同主題的表演,共創一段身歷其境的體驗。 「島嶼大飯店」櫃台。 「島嶼大飯店」共有8個不同主題的房間。 「寶島冰菓室」策展人為水越設計總管周育如,以冰為題,創造冰的五感體驗,更與冰店連線直擊全台冰現場邀請觀者一同知冰、感冰、聽冰、吃冰,喚醒與冰的鏈結。在這個無冰不歡的島嶼中,探索「冰」背後的土地風味和文化故事。 以冰為核心內容的「寶島冰菓室」。 蒐羅各式冰品知識,營造五感體驗。 以文化遊走,親身經歷 2022 年文博會真的很「熱」,除了首次來到很熱的高雄,「移動」也帶來更多熱情的活力,透過這場城市體驗型的文化創意博覽會,感受與島嶼共生共振的時刻,主題館將號召大家出發環島,把美妙的知識連結起來,共感共生,共振島嶼形狀;而高雄市政府也推出 30 條文博遶境限定版高雄文化路徑,走訪山海,看見在地最深層的創意能量。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臺灣文博會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46
Echo 教學大樓由 UNStudio 策劃,與 Arup、BBN 聯合打造。©Evabloem 鑒於學生人數不斷增長,教學空間的需求增加,頂尖學府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委託 UNStudio 策劃,與 Arup、BBN 聯合打造新型跨學科教學大樓「Echo」,以「能源再生型綠色建築」、「跨學科」、「促進身心和社交健康」、「超前的教學環境」等四項要旨為核心,期待 Echo教學大樓協助學校在 2030 年整體實現可持續校園的願景。 UNStudio 首席建築師 Ben van Berkel 分享,「與那些封閉式傳統校園有所不同,未來的校園需要規劃靈活多用的空間,鼓勵學生和教師共同學習、合作和創造。隨著學生人數不斷增長,教學建築需要具備高度的靈活性,並且通過建立一種跨學科共同使用的模式來運作,促進更全面的學科教育。」 設計著重「透明度」,引入良好採光與開放景觀。©Evabloem 一個健康的校園建築—以人類和地球之名 1200 塊太陽能電池板、智慧裝置、良好的絕緣材料和冷熱庫系統的應用確保 Echo 教學大樓供應日常運行所需的能源,包括了供應使用者所需的能源,如筆記型電腦、照明和餐飲的電力消耗。而為確保大樓內空氣品質,UNStudio 在空心樓板上方設置了架高地板,使新鮮空氣從下而上由地面輸送,避免氣流在空間內周而迴圈,且通風口及電腦裝置能輕鬆移位,因應未來空間布局變化。 Echo 的設計上以「透明度」為優先考量,確保建築體內最大限度的採光,同時創造和周圍自然環境的視覺延伸感,有效避免封閉體感。而建築的開放性和公共性將其向校園兩端延伸拓展,為師生提供了一個明亮和友好的教學環境。 Echo 建築剖面圖。 然而,為避免滲入過多熱能,具防曬性的玻璃和低太陽能滲透性的應用也不可或缺,可以有效阻隔陽光,為室內節能。此外,懸挑的深型水平鋁至遮陽棚可阻擋多餘的太陽能熱量,遮陽棚上綠植沿著線纜蔓延,巧妙形成另一個綠色幕牆,進一步過濾日光照射。 為實踐永續,UNStudio 不僅注重施工材料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也使建築的設計儘量遵循大樓內部自循環系統原則。採用大尺寸網格形成寬敞入口,將立柱沿著建築空間邊緣設置,打造出大跨度的無柱開放空間。鋼桁架則採用標準尺寸,便於拆卸,即使大樓超過使用年限後,這些部件仍可以被再次利用,空心板將來也可以重複使用,同時建築中 90% 的家具都是可重複利用的。 遮陽棚上綠植形成另一個綠色幕牆。©Hufton+Crow 鼓勵走動和合作的建築空間 新設計的 Echo 教學樓具有靈活多功能的空間和超前的教學環境,前瞻性校園具備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特性,體現了 Echo 的設計願景,不僅與周圍公共空間聯通且相輔相成,又創造了嶄新的面貌。 室內設計旨在為到訪者營造出溫馨友好的氛圍。雕工精緻具有質感的條狀竹材沿天花板延伸,一直到中央樓梯處,將學習和互動空間流暢的連接在一起,構成學習、協作和創建連接的互聯世界,成為精妙設計的一部分。中央大樓梯的設計則為使用者創造樓內走動的機會,有利於學生、研究人員和教師們的身體健康。 中央大樓梯創造更多走動及交流可能。©Evabloem 相鄰的廣場通過大樓底層的透明區域,與另一側的街道相連,將 Echo 的透明底樓變成一個有頂的公共廣場和公共連接設施,使無形的學習氛圍轉變為一種可見且迷人的體驗。樓內兩個有雕塑感的空間:可容納 700 人的大講堂和辯論空間,將人流吸引至有頂公共廣場。這兩個設計精妙的空間呈對角線分布,同時也定義了兩個透明轉角區域,其中一個為帶有露台的餐廳,正位於 Dreamhall 的對面;另一個是寬敞的景觀學習區。 Echo 透明底樓成為一個有頂的公共廣場。©Evabloem 前瞻性:靈活多樣的教學空間 建築面積 8844 平方公尺的 Echo 大樓內設置了大講堂、教室和各類學習空間,可為大約 1700 名學生提供講座和輔導、小組活動、項目教學、辯論和自學空間。當代「一應俱全」的文化理念貫穿於整個設計之中,突顯過渡空間的重要性,同時也促進了更多的走動和交會。 所有教室均根據師生當前和未來需求而設計,Echo 教學大樓共有 7 間教室,大部分可進行靈活布局,教室規劃側重於可容納 150 人至 700 人的中大型教室,如位於 1 樓、面積最大的大講堂,可以在 15 分鐘內移動為 3 個獨立的空間,使多個活動可以在不同空間同時進行,最大限度地發揮空間的靈活布局可能。此外,還有 4 個用於項目教學的標準教室,每間可容納近 70 人。 面積最大的大講堂教室,可容納 700 人。©Evabloem 1 樓的多形式教學空間中應用了類似的活動牆系統,可以在需要時將其分隔為兩間各容納 144 個座位的教室。此外,整個大樓裡還有 300 多個學習空間可用於小組活動和自學,同時設計更為使用者提供瑣碎時間的去處─多樣化平台,可提供人們隨處坐下討論、反思思考、靈感激發和互動交流。位於 2 樓的辦公空間則運用了模組化的牆體系統,可以輕微移動轉變為教學空間,滿足未來靈活變化的布局需求。 Ben van Berkel 認為,Echo 大樓以其自身為校園建築提供了範例。「在這座高度緊湊的建築中,空間的使用得到了最大的擴展,使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實現了更緊密地聯繫。在這裡,他們不僅可以分享彼此的學習經驗並相互學習,還可以從建築本身中獲取知識。」 多樣化平台,提供使用者討論、交流。©Evabloem 資料及圖片提供」UNStudio 編輯」林慧慈
Interior 346
7分甜起源於蘇州,此店為 2015 年品牌在蘇州設立的門市,經過 6 年在地耕耘,嘗試回歸初心,委託 MOC 對這家充滿紀念意義的門店進行設計。 品牌希望能在門店結合蘇州元素,表達出品牌與城市的連結。MOC 設計團隊以蘇州園林為題,將可賞、可游、可居的建築形態融合其中,對江南園林的元素進行提取、拆分和重組,向顧客講述 7 分甜的眼中的蘇州印象。 MOC 融入了蘇州建築和江南園林風格,通過現代的手法進行重新演繹——色調採用傳統的白牆黛瓦,但表達方式卻是現代的,極簡的黑白結合暖色燈光,將休閒氛圍置於院落之間。 細密的金屬沖孔板形成半通透的效果,幾層疊加構成江南水鄉的屋簷形態,結合空間佈局勾勒出建築與院落的關係。立面則使用白色的水泥軟陶牆板,以其樸質的肌理質感回應傳統建築立面的屋簷和雕花木窗。 天花上的整片發光軟膜,為空間帶來戶外感。黑白交融的整體色調,使顧客對空間主題的第一印象由此形成。 MOC 在空間後部設計了一個內庭院,佈局精巧。沿牆設置流水裝置,座位依水而設:品茗間,高低錯落的流水潺潺可聞其聲,動靜相宜。 蘇州氣候溫和,蠶桑發達,自古便盛產絲綢布匹。庭院中,MOC 以編制金屬網回應絲綢的織造紋路,形成半通透的白紗效果,又以頂部透光燈膜洗亮空間,在庭院的流水聲中透過白紗可見朦朧景致,更添園林氣韻。 MOC 配合空間的整體文化內涵,對品牌標準再設計。入口處,品牌視覺錘的「7」字以矗立于水景之中,猶如假山融入到空間景觀之中,與空間整體風格融合中又不失品牌性。 原來的品牌標準字體被替代為定制的行楷書法字體,融合了書法手寫英文字體與整體空間雅致的調性互相匹配。 洞見蘇州慢,邂逅 7 分甜。當年輕人坐在空間中的傳統窗花前啜飲,在場景連接的時空中體會到園林之美,正是 MOC 對傳統文化在時代語境下的又一次探索。 資料及圖片提供」MOC 編輯」Sumile
Interior 346
花蓮位於台灣東部,有著大山大景、豐富農漁產以及天然礦脈,過去數十年以盛產精緻品質的大理石而聞名全球。隨著世界經濟市場的轉變、與環保意識的興起,花蓮石材接班人們也不得不正視轉型的課題,再次思考產業鏈和在地化的品牌經營模式;企圖保留職人工藝技法、材質原有的樣貌,並以當代設計精品之姿,回到消費者的視線中,重新認識這個「與石共生」的美麗產地。 T22花蓮發布會現場。 台灣設計研究院自 2019 年醞釀發起「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用設計思維與跨域協作角度切入近年的地方創生風潮,近三年期間已陸續前進「陶瓷產地─鶯歌」與「都市農業產地─北投」,這次則是深入「石材產地─花蓮」。集結具備製造能力的花蓮石材品牌、兼具商業需求與行銷話題的質感通路,以及具成功市場經驗的台灣設計品牌,再邀請 Condé Nast 創意與商業顧問杜祖業作為「高價值感聯名計畫」總顧問。 T22花蓮團隊合照。 歷經近一年時間的提案、統整、會議等繁雜的後端作業,於日前公開發表了 6 組高質感的聯名商品,以市場實戰的架構合作開發,讓通路、製造、設計方在溝通過程中更了解彼此的價值,創造兼具質感並符合商業效益的解答。 當傳統玉紋石成為當代桌上風景:「D&MOUNTAIN」香氛系列產品 台灣特有的玉紋石(蛇紋石),有著獨特內斂的海藻墨綠色澤,紋理更是變化多端且擁有溫潤的質感。大理石家居精品品牌Verde擅長以台灣玉紋石作為主要設計素材,與台灣目前唯一持續在開採蛇紋石的三泰礦業獨家合作,將記憶中極具代表性的台灣綠,透過現代居家設計搭配成為簡單有趣的擺件,轉變成為桌上角落的療癒自然風景。此次與擅長品牌設計及形象打造的 PHDC 以及 Design&Life Project 合作,推出「D&MOUNTAIN」香氛系列產品:Candle Holder 蠟燭台以及 Oil Burner 薰香座,呼應高壓時代人們更需要透過香氛打造放鬆舒壓的日常情境,具多孔隙且會呼吸特色的蛇紋石,成為了香氛的最好媒介。 壽喜燒與玉紋石食器:「石器食器」 除了對打造生活擺件擁有豐富經驗,Verde 亦十分熟悉石材轉化為餐桌食器的運用。與花蓮在地富有定置漁業文化特色的熱門店家「漁場鍋物三代目」,和跨足空間、產品、品牌形象等專業經驗的享向設計 Shiang Design 共同推出「石器食器」,將紋路複雜獨特的台灣玉紋石與新品「壽喜燒鍋物」以最親近消費者的方式現身,享受暖心鍋物同時認識這塊美麗的石頭和它所承載的花蓮記憶-漁場與石材。 一盞能夠帶來氣味的桌燈:「Dome大理石底座暖燭燈」 創立於 1994 年的鎮一大理石,過去外銷歐美超過半甲子的時光,擁有無數的經驗累積與精益求精的工藝,此次攜手瑪黑家居選物與蛋造設計 Danzo Studio,推出以斯堪地簡約為底,吸納巴黎優雅、首爾現代風格,帶入台灣設計紋理的「Dome 大理石底座暖燭燈」,低調而兼具質感、溫潤。簡潔流暢的整體造型下,燈柄、燈罩皆為金屬製,跟大理石底座部份形成工業與自然兩種材質的強烈對比,打造出居家裡低調卻矚目的一盞景色;藉以大理石材獨有紋路形塑簡約,在光下微微反射出的香氛蠟燭倒影,更增添 Dome 的細節溫度。 色調與紋理的層疊:「ETOLAN 超音波水氧機」 奇鈺家居以純正台灣製造、世界第一的技術、深耕居家生活用品 40 年。這次和設計師 Kenyon 合作,並聯合品牌象徵「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的nest巢.家居,打造外觀如同積木一般的「ETOLAN 超音波水氧機」。三者將充滿故事的大理石,轉化成三塊質樸圓滑的塊體;能堆疊也能分開拿取的設計,不僅呈現了三色石材優雅的對話、更降低材質本身的厚重感。藉由重新層疊,形成不同的比例與重量感,使用者能在穩重的大理石紋理中,體驗香氛的美好、並感受山石予人的平靜。 堆砌最深刻的記憶:「sgadan神秘谷 水石杯盤組」 一直以來都以人文故事與複合媒材為靈感創作商品的台灣設計團隊 Yenchen & Yawen,與家居品選物平台 WUZ 屋子以及經驗豐富的奇鈺家居一起「把遙遠東岸的峽谷風景,化為日常生活的真實享受」。因拜訪太魯閣 sgadan 神秘谷,驚嘆眼前「溪水穿鑿在大理石間,奇石與流水相輝映」的景致,設計團隊以此為發想,推出「sgadan 神秘谷 水石杯盤組」,將「石」與「水」利用錘紋玻璃杯及大理石盤作為搭配,當光線穿透玻璃杯後,杯上的波紋會折射至大理石盤上,映照出台灣東岸峽谷獨特的水石之美。 書桌台上的大理石微型景致:「MARBLESCAPE」 同達大理石以經營 50 年的專業加工技術聞名,此次和結合實用與美感的生活風格品牌禮拜文房具、以及設計品牌 NAKNAK 組隊,共創禮拜文房具 10 週年慶的第一個合作新品「MARBLESCAPE」(marble + landscape 之意)筆座、名片座、削筆器及磁鐵系列作品。保留原石的自然面,輔以最小幅度的機械加工,將大理石原始質地手感及理性切削美感適切的融入文具用品之中;無論是獨自佇立著或是彼此間的層層堆疊,都是描繪書桌台上的一種生活態度、一幅生活風景。 產地最堅強的後盾 「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2019 年以陶瓷產地─鶯歌作為計畫第一棒開跑後,在過去疫情影響之下,仍完成了鶯歌產地振興六部曲的策略模式。而 2021 年更進一步前進「北投」,積極在北投各個稻田、農園、餐飲店家、飯店業者間媒合牽線,為這個台北市裡唯一的綠地田園開闢未來更多發展與可能,以設計角度促成產地轉型的步伐。 「T22 花蓮」則以振興石材產業鏈為目標,帶領人們更加認識大理石、玉紋石、花崗石等,這些時間淬煉出的天然礦石,希望提升民眾的情感連結,將石材作為詮釋這個時代與空間的一種記憶形式,把花蓮石材產業的故事繼續訴說下去。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