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6
丹麥品牌HAY 台北旗艦店繽紛登場!
來自丹麥的設計品牌HAY,自2002年問世以來,以活潑明亮的色彩和親民實用的產品線,成為全球年輕世代最愛的生活家居設計品牌,對HAY來說,設計不僅是風格裝飾,也為生活注入了無限樂趣和好奇心。HAY不斷挑戰傳統,用讓人感到愉悅的顏色填滿生活空間,以活潑鮮明的品牌個性創造家居新潮流,產品兼具實用性與美感,加上平易近人好入手的價格,深受全球居家設計和生活風格愛好者們的喜愛。 HAY TAIPEI旗艦店外觀。 現在,原汁原味的北歐生活美學新觀點進駐台灣,HAY台北旗艦店正式開幕,店舖陳列了豐富多樣的商品選擇,期望藉由實體展售空間讓消費者親身體驗北歐品牌的設計理念、享受放鬆且具靈魂的生活樣貌。 店裝重現北歐慢活態度 HAY台北旗艦店(HAY TAIPEI Flagship Store,簡稱HAY TAIPEI)選址於精品家具品牌齊聚的台北市仁愛路,嘗試注入專屬於斯堪地納維亞式的慢活態度。店裝大量還原丹麥HAY House原址的空間細節,牆面採低飽和度的綠、米與淺灰色,交織出視覺和諧舒適的北歐氛圍,也與色調濃烈的梯間形成鮮明對比,展現HAY大膽爽朗的用色哲學。隨處可見線條滑順的轉角磚,設計靈感則來自於創辦人Hay夫妻的家,且由創辦人Rolf Hay與丹麥總部團隊共同打造。 HAY台北旗艦店一樓。 一推開HAY TAIPEI的大門,就宛如進入一個明亮溫馨的家。一樓主要擺設廣受歡迎的生活用品區,集結睡衣、毛巾、置物籃、玻璃杯盤等小物。 一樓,左側餐椅區。 向上走至樓中樓空間,設有材質示範中心,未來消費者可以在此與陳列顧問討論布料挑選或家具配置等事宜。 樓中樓,工作區場景。 樓中樓,材質陳列室。 二樓則是大型家具的主展場,並依客廳、廚房、餐桌、聚會空間等各別區分展示,可體驗Mags、Arbour Club、Quilton沙發,Bella coffee table茶几,或戶外家具Palissade、BALCONY等;其餘經典單品如Rey單椅、由回收塑膠製作的ACC Eco單椅、PC portable便攜式燈、長賣熱銷的Color Crate收納籃,也分布在店內各角落。 二樓,客廳區展示。 用HAY構築居家面貌 作為品牌官方的旗艦門市,HAY TAIPEI空間尺度開敞,大面窗景同時引入充沛自然採光綠意,提供了悠閒愜意的遊逛體驗,店內集結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家具和居家物件,擁有全台最豐富齊全的產品線,展示最新產品與搭配創意,讓消費者能近距離欣賞設計師之作,並藉觸摸、試坐親身感受商品材質與舒適度等多重細節。 二樓,客廳區展示。 除了旗艦店之外,品牌官網也將於今年下半年上線,可隨心所欲瀏覽選購HAY的各項優質產品。走過22個年頭,HAY的品牌理念始終如一,鼓勵人們從設計出發來感受體驗生活,HAY TAIPEI展示著風格與色彩多元又充滿療癒樂趣的居家用品,透過沉浸式陳列,讓靈感隨處可得,不但啟發人們對居家布置的熱情,更讓腦海中的理想生活化為真實。 二樓,戶外戶外家具區。 亮點商品介紹 AAC單椅 AAC(About A Chair)為北歐地區最暢銷的系列之一,它詮釋了設計師Hee Welling所強調的比例感與安靜優雅的風格。全系列採100%消費後再生塑膠製作,木質底座均來自FSC認證的森林,所有椅子和凳子均有歐盟生態標籤。 Quilton沙發 由倫敦設計工作室Doshi Levien設計的Quilton,將視覺美學與對工業精確度的追求相結合,有多種模組配置、布料和顏色可供選擇,具有強大的功能與靈活度。 BOA TABLE 由慕尼黑設計師Stefan Diez設計,靈感源自日本傳統竹子工藝。桌面尺寸可客製化,並提供多種材料選擇,包括油氈、層壓板、木材或玻璃,下方管狀框架由回收鋁(Hydro CIRCAL)製成,框架可以加裝插座和電線等配件。 Rey單椅 瑞士設計師Bruno Rey於1971年設計的原始Rey系列為基礎,HAY與瑞士家具製造商Dietiker合作重新推出Rey單椅。這款標誌性的椅子被譽為史上最成功的瑞士名椅之一,具有堅固的結構與強度以及可堆疊的便利設計。 HAY台北旗艦店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142號1樓 目前為完全預約制,詳情請洽HAY Taiwan官方IG 資料及圖片提供」HAY Taiwan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66
「設計」一詞,對於每個人來說各有定義,無論是設計師,抑或是跨領域而來的專業人士,甚至是富有理想的業主們, 皆透過其獨特的思考模式與生活背景,而變得更加絢爛多彩,成為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身分」的差異與轉換,更因 彼此交集迸發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而在繁忙喧囂的城市一隅,一對特質截然不同姐妹,憑著豐富的專業能力、樂觀向上以 及永不熄滅的熱忱,在個性互補與扶持中,為馥閣設計集團撐起了一片藍天。 黃鈴芳 FUGE GROUP馥閣設計集團創辦人 & 設計長 CSID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 設計經歷近20年,2009年創立「馥閣設計」。曾獲德國 iF 金質獎、德國紅點獎、日 本 Good Design Award、台灣TID金獎、金點設計獎、義大利A'Design Award國際設計大獎賽、中國築巢獎、金堂獎、現代裝飾傳媒大獎等眾多知名設計獎項。擅長以細膩的心思挑戰並創造空間尺度,被譽為台灣最具國際設計能力的女性設計師之一。對於設計總有天馬行空的想法,設計的初衷,是讓每一個人每天都接觸自己喜歡的空間,喜歡自己在生活中的模樣。主張好的設計應該要隱形於空間中,讓使用者自然地感受,體驗無形的設計能量。 黃柏菁 FUGE GROUP馥閣設計集團創辦人 & 執行長 JOSUIa品牌主理人 TnAID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財務長 2012年加入「馥閣設計」。純美術的養成背景,加乘流行音樂製作、企劃、出版發行,以及網路廣告系統操作與電商經營等,豐富多元的從業經驗,將新穎且不同於主流的經營概念帶入室內設計產業,帶領馥閣形成一股獨特的品牌魅力。2019年與黃鈴芳共立「XIZO拾卓」&「JOSUIa」品牌,以不同的方式形塑各種空間美好,並將公司規模擴展形成FUGE GROUP馥閣設計集團。 跨領域創業的勇氣 馥閣設計的創辦人黃鈴芳,其實並非典型科班出身,曾因母親的期待而選擇踏上醫護一途。在醫院工作的日子十分穩定,然而在某年抉擇的分岔路口上,預見未來的可能狀態時,卻令黃鈴芳感到猶豫是否要繼續醫護職涯。當時,恰好醫院要為聖誕節進行布置,她自告奮勇接下任務,看著預料之外的成果與備展經過,不禁憶起了小時候家政課的「平面圖」作業,看著報紙上的建案廣告,一筆一畫學習描繪,當下的喜悅與趣味感至今仍令她怦然心動。黃鈴芳重新燃起對設計的想法,毅然轉換跑道,在進修同時,更到設計公司、房屋銷售、家飾家具店等領域工作,一邊學習一邊累積相關實務,觀察並認識產業型態,透過緊湊的規劃與安排,有效率地學用並進,日益明確志向。 住宅中善於規劃環狀動線,從生活經驗的累積中靈活運用於室內設計。 創業初期,黃鈴芳以小規模工作室積極爭取機會,案量最高載時曾一個月內獨自操刀20個案子,然而,身分的轉變讓她意識到需要招募更多夥伴。「從單身到結婚,人生有許多突發狀況而需要中斷工作,夥伴的參與以及團隊合作變得極為重要。」靠著自身直覺,在懷孕三、四個月時,於2009年創立了馥閣設計,黃鈴芳笑道:「大家都說我在奇怪的時間點成立公司。」然而,正因其果斷的判斷力與執行力,讓馥閣設計更加壯大,擁有了更多可能性。 黃鈴芳「拾光縮影」手繪概念圖。 黃鈴芳的作品多為住宅案,認為設計源於生活的累積,從獨自一人到組成家庭,家的型態與樣貌有了各種可能,也因工作之餘要兼顧家庭與孩子成長,於是她將生活經驗內化為創意,使設計內涵更為貼近居家日常,不僅能實際解決生活需求,也能促進居住者的情感交流,她的作品中可見其滿載生活歷程的成長面貌。 迥異性格的交會 馥閣設計集團的重要推手黃柏菁,與妹妹黃鈴芳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黃鈴芳著重於將所見所聞內化於心,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轉化、擴散,再具像化為設計作品。與之相反,黃柏菁喜愛與外界互動、連結,接收感受世界所傳達的自然狀態,轉譯成文字、品牌、影像等具體成果。 她們分享日常趣事時,兩人就連喜愛的事物都天差地別,黃柏菁笑說:「若去便利商店,只要買自己最不喜歡的食物,那一定是對方愛吃的,屢試不爽。」由於黃鈴芳很早就離家到外地讀書,兩人相處的記憶停留在兒時回憶與家中形貌,對於對方的工作狀態並不熟悉,所以從家人到工作夥伴的身分轉換,曾經歷許多磨合,在持續的合作與溝通下,逐漸找到共通點。興趣廣泛的她們,秉持著務實作風與堅定信念,在相輔相成中攜手前進,彼此個性迥然、養成背景、生活經歷的不同,而有了激盪和互補的可能。 黃鈴芳工作情景,樂在其中。 黃柏菁雖畢業於美術相關科系,對任何事物卻抱有好奇心,大學四年除專攻本系領域,亦接觸了許多外系活動與課程,像是與工設系一同上課、做模型作業等,更因從小到大對音樂的熱愛,參與了校園演唱會的籌辦,藉其活潑的性格,得到在相關領域參與的機會,畢業後即至唱片公司工作,期間更常主動去各部門學習、增廣見聞,進而培養音樂製作、企劃、電商經營等多元能力,在這過程中,遇到了許多長輩給予鼓勵與機會,而獲得珍貴建言。 黃柏菁享受工作的過程。 黃柏菁認為,姐妹倆的愛好都極為廣泛多樣,時常抱著對不同事物的好奇心,願意去做許多新鮮嘗試,「我們時常抱有好奇心,而自願去做許多不被交代的事情,甚至不認為自己在學習,只是純粹感到有趣。」主動積極與樂在其中的特質,點出了她們日後成功的訣竅。 “ 設計源於生活的經驗累積。” 為一成不變按下暫停鍵 黃柏菁憶起過往,提及了年輕時的目標,在音樂產業就職時,有位同仁令她印象極為深刻,憑藉其全面的專業能力備受信任,不但在公司擔任要職,也是對外最重要的窗口,經常處理各種大小事務,這令黃柏菁感到十分敬佩,期望自己也能變得如此幹練與全能。然而,積極涉略廣泛的她,卻在33歲時遇到人生瓶頸,面對日復一日不變的工作與生活,開始感到迷惘,果斷辭掉從事七年的穩定工作,決定將自己野放遠方,前往陌生的芬蘭擔任國際交換志工。 黃柏菁在芬蘭所拍攝的湖景照。 在一整年遠離塵囂的異國時光裡,原本沒抱任何目的與期待的她,卻意外收穫了重大改變。因芬蘭人沉默少話、重視個人空間並大量與自然接觸的文化,讓黃柏菁在結識新朋友之餘,也開始學習並享受獨處。在被自然環抱的環境中,她常常獨自面對湖泊、又或是走進森林,大自然在無形中漸漸打開她出走前麻痺的感官。 步入芬蘭森林與自然獨處、敞開感官。 這段歷程,她將其比喻為「強制關機後的重新開機」,成為了人生轉捩點。一直以來,將好奇轉為實際行動的黃柏菁,回台後卻對下一步感到些許迷茫,恰好這時馥閣設計業務日益擴大,黃鈴芳正在思考進行擴充,於是對她發出邀請,經過考量,黃柏菁決定加入成為公司的一份子,以自身豐富多元的專業能力,從文案撰寫、品牌規劃再到影音企劃一手包辦,為馥閣設計增添了獨特性。 手作大型藝術裝置,並將其注入空間。 因兩姐妹興趣廣泛的特性,除了自身的多方發展,馥閣團隊亦充滿了跨領域的各路好手。黃鈴芳說道:「我並不喜歡被定義風格。」所以敢於接納擁有不同專才的員工,而新血的加入,對團隊亦是新鮮的挑戰,成員會不斷嘗試,透過思想的激盪與碰撞,突破框架、創造嶄新的思考模式。「正因我們不是本科系畢業,同時喜歡到處摸索,樂於與各界人才接觸與合作,所以與眾不同。」黃鈴芳與黃柏菁在敢於任用與給予信任的過程中,不僅培養團隊尊重他人的能力,成為稱職的聆聽者,更在討論與意見彙整中,能夠更熟練的整合各方想法,轉換成實用與美感兼具的設計方案。 黃鈴芳結合多元興趣,親自手作木工家具。 在團隊人才培養方面,她們盡力照顧每個人,鼓勵大家放大自身成就感,從而累積在設計道路上的熱情與毅力。黃鈴芳認為,室內設計需要經歷長遠的過程,一個案子從討論到完成,少則半年多則三、四年,所以亟需耐心磨練,善用參與中的靈感乍現,必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為自己奠定下堅實基礎 ; 因此,積極結合多元的嘗試與興趣,期許未來團隊深入專業的同時,能夠持續挑戰不同的空間類型,並將藝術融於生活。 “ 重拾對生活的熱情, 來場重新開機的旅程。” 突破瓶頸 開創新機 曾以「Multi function with Balance」微型住宅獲德國iF設計金質獎的黃鈴芳,回憶在得知獲獎消息時,感到十分震驚與喜悅,iF設計獎主席Ralph Wiegmann親自造訪時曾指出得獎主因:「如今小空間在都會區中逐漸成為趨勢,是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馥閣設計透過對未來住宅的前瞻性,獲獎作品所蘊含的巧思與美學而受到矚目。 馥閣設計十年回顧展。 然而,開心之餘,伴隨而來的是不堪負荷的期待與框架,透過各大媒體平台的宣傳,黃鈴芳逐漸在眾人眼中成為「小空間專家」,帶著滿心期盼而來的業主,諮詢的空間愈趨微小,加上半個籃球場的具體比喻,讓習慣以虛像為基礎,發散想像力的她十分苦惱,爲了試圖翻轉既定印象,她們提高設計不同空間風格的頻率,以突破職業瓶頸。千篇一律的設計令她感到乏味,其熱忱逐漸消磨,並對自我產生懷疑,從那刻起,她意識到自己喜歡多方嘗試,著迷於讓想像力大爆發,持續創造不同可能。 JOSUIa實體店招牌利用鉛板形塑而成。 為了讓馥閣設計能多元發展,在創辦十年之際,拾卓設計與JOSUIa軟裝隨即成立。拾卓設計的角色是輔助亦是品牌的衍生,滿足業主機能與美感之餘,希望能深入其內心世界,讓空間充滿更多與使用者的連結,展現設計的深度與更多可能。黃柏菁談到,JOSUIa軟裝的出現,源於對物價上漲與房價抬升的意識,並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所在,「許多業主幾乎都將預算規劃在硬裝設計的部分,而不得不放棄軟裝的完整搭配,空間成果令人感到可惜。」因此,兩人憑著多年經驗與直覺,發掘純軟裝的可能性,透過多次調整,歸納出更為完善的經營形式與內容呈現。 JOSUIa代理芬蘭家具品牌NIKARI,擺設在各種空間中皆十分契合。 JOSUIa軟裝成立之初,在米蘭家具展上,有了與芬蘭家具品牌NIKARI接觸的契機,並被其理念所吸引而達成合作,同時以此為起點,以美感、實用與原物料本質的呈現為原則,邀請更多來自各國的原創設計加入,並積極推介台灣品牌,通過黃鈴芳第一階段的選品把關,讓每個家具軟裝在任何空間中皆能與之相搭,同時和諧融入馥閣所主理的空間中。 另一方面,雖然JOSUIa有電商平台,人們也日益習慣網路購物,但缺少實際體驗的機會,消費者難以消弭疑慮,因此在2023年黃柏菁舉辦體驗展《Bilberry Fields Forever 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提供實際互動與體會,並在2024年開創實體店面,以全新面貌與大眾見面,期望當旅人到訪想欣賞台灣設計時,會將JOSUla實體店安排為行程之一。 「Closer」住宅兼具共享與獨處空間,為業主在疫情期間提供舒適的居家環境。 「室內設計就如人的個體,空間定位、平面動線是人的骨架;收納是習慣;色彩與軟裝是外顯的穿搭;材料是隱性的內在表現。」黃鈴芳表示,只要擁有堅固且良好的基底,無論穿衣風格如何搭配,都會令人賞心悅目。綜觀黃鈴芳的每個作品,從布局、動線到氛圍的營造,皆透出溫暖的恬適之感,令人想長久待在空間中,就算在疫情嚴峻時期,依然為業主打 造既獨立又能與家人連繫情感的居家規劃。 性格截然不同的姐妹,在不斷探索中尋找交會點,作風務實卻又衝勁飽滿,持續不懈挑戰。黃鈴芳認為,創作是一點一滴的生活累積,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演變,融入新語彙形塑不同的視野與生活型態,給予居住者更理想的生活情境,正是設計力體現的意義。 “ 保有熱忱讓想像力爆發。” 作品一 自由綠洲 〉〉描繪「Less is more」的理想藍圖。 空間配置以獨立且彈性的生活畫面進行重塑,在三面開放的多功能架高區及雙入口更衣室的串連下,建立極大自由度、能靈活開放或封閉的回字型動線。當業主24小時活動 其中,不僅能輕鬆劃分工作與生活,親友來訪時,更提供了獨立個室的自由調配度。回應屋主追求「Less is more」的理想藍圖,以少量活動家具配置、隱化整合收納機能與家電為主軸,維持空間視覺的簡潔俐落。 「沙漠中的綠洲」為引題概念,呼應一段人生旅行記憶,並延伸整體自然感的線條設計,結合具肌理及觸感的多種塗料、特殊漆等材質,表達天地一壁、純粹的空間意象;多功能架高小亭亦彷若綠洲般的精神主景,提供家的中心歸屬與安定。「Less is more」缺少的不是物質,而是自在、沒有束縛的生活。收穫真正的自由,一個實現所有喜歡的家。 作品二 Multi Function with Balance 〉〉突破小宅傳統布局,拓展景色、平衡視野。 小住宅空間設計,往往忽略視野與景色的重要性,更不容易掌握小空間中的整體平衡。除去過多設計,思考使用本質與細 節,並重生活需求及舒適體驗。摒棄小宅的傳統分層思考,重新調整原始空間中 3.6 公尺及 4.2 公尺兩種高度的格局分配, 讓居住者能從不同視角的互動中感受空間。 穿梭全室的木長廊,其中備有升降餐桌及儲物空間,串連空間、延伸機能。而餐桌旁較低的窗戶設計,則讓整片通透的落 地窗長廊保有私密性,同時與戶外維持連結。細節如從主空間的木材質延伸至衛浴的木紋磚,無不為這個迷你空間,帶來 舒適的平衡與一致。 作品三 拾光縮影 〉〉生活在自然與天地間的獨特居所。 從屋主夫婦對東台灣家鄉的情感為概念出發,將遠方的思念,轉化成能輕易擁抱的生活畫面。打破室內僅是室內的制式思考,以「生活在天地與自然間」的想像,結合台灣傳統文化及景觀特色,創造獨特的情境動線。高坪效規劃空間,先滿足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再提供多處可隨意使用的休憩角落。 內縮入口玄關使用特殊藝術塗料,描繪出返鄉前總會經過的迴轉山路;具有透光特性的玻璃磚牆,彷彿山壁間水流的波光水影。正式開啟大門後,是兩片綿延 的家鄉稻田,再走兩步則會遇見迷人的遠近山線與海岸風光。私領域的臥室區,像個小村莊般,坐落著幾戶人家與公共廁間;路邊的茶席小館,有如村口集會場所,可隨意坐臥。總是臨時起意就出發的礁溪溫泉,現在就在後院,隨時愜意享用。原始無自然採光的地下室在更改樓梯位置後,日光浴變得能隨處進行,不僅是走向海洋前的鬆弛沙灘,沿途皆是風景:手作匠人製作的鐵件屏風、3D列印創作的石堆裝置藝術、使用紅磚跟實木形成廣場般的拼花地板。 軟裝配置選擇的所有藝術品與家具,也都在這片自然中,讓自然與空間相互對話。後疫情時代的生活型態,家可以有更多可能!不再只解決居住需求及使用機能問題,還能為使用者帶來多元的生活感受與心靈滿足。「拾光縮影」在城市高樓裡建構一個可以隨時呼吸換氣的家,匯集人生的美麗風景與時空距離。 作品四 地球上的太空 〉〉以純粹的色彩質地,布置銀河環繞的太空住宅。 多華麗的工作會讓你需要一個什麼都看不見的家?身為一個長時間與3D特效為伍的影像創作者,屋主很明確地向設計團隊表達,他的家要簡單、乾淨,生活機能需要滿足,但不使用時能夠被藏起來。「Here's where the fun begins !」整體設計從「太空」為概念出發,客餐廳等公領域集中在彷彿銀河系的中心,其餘空間則在星球運行的軌跡上環繞排列。這種平面配置方式,讓每一個空間都達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在材質與色彩的規劃上相對單純,但在不複雜的配置中,仍試圖創造出視覺層次。擁有自然肌理的鋸紋白栓木皮、 MORTEX礦物塗料,則為冷調的空間帶進適量的人性溫度。 屋主說:「我努力把影像拍得酷酷的,卻能帶給人溫暖。」 而交屋後的馥閣團隊說:「這個家,我們把它做得看起來酷酷的,但內在都是你給家人們能靈活使用的機能與愛。」這是一個地球上的太空,屬於一家三口的全新開始與希望。 作品五 《Bilberry Fields Forever 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NIKARI X KIMU 芬蘭品牌體驗展 〉〉品牌體驗展結合五感圍塑沉浸式場景。 藉由芬蘭實木家具品牌NIKARI正式進駐台灣的契機,由黃柏菁主理的JOSUIa於大稻埕百年街屋空間中,透過展覽主體概念及延伸,打造出一處為期十天的品牌體驗展。 展覽內容整合超過十個不同領域的單位及品牌,結合空間、家具、聲音、美食、文學等元素,不同感官的沉浸式體驗,除了讓觀展者真的能「坐」下來「停留」幾分鐘,感受家具的細節寧靜,帶來宛如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閒適悠然,身心也在策展概念發展出的五感限定體驗配方環繞,短暫抽離日常紛擾情緒,在這「埕中靜謐」享受一段自我時光。 作品六 Raw Elegance 〉〉保留生活本質與自然相遇。 「露台上的風總是很大,但吹上臉時並不讓人感到急迫,飛機起降的頻率與聲響,其實也沒那麼惱人干擾。」或許是因為屋內的生活,是真實的沉靜且從心而來的自洽從容。感知自我,隨心順流,他們擁有讓人羨慕的成熟與自由。 半退休的屋主夫婦與媽媽、三隻貓,在坐落機場旁的開闊百坪複層華廈共同生活。完全獨立的兩套起居規劃,讓彼此不受打擾,保有各自生活步調,亦仍相互陪伴。空間選材和視覺規劃,選擇及保留各種自然型態與本質,運用水泥粉光及得利雲石藝術漆的不同灰調,鋪陳出整體具層次的安靜穩定,活動性高的區域則點綴幾筆耳目一新的跳躍天藍。玄關及樓梯設計,在動線上是串連整個家的靈魂樞紐,踏階是即使長輩也能好走不負擔的尺度。屋主夫婦開闊自由的性格,自然展現在空間之中,「泡澡時還能跟飛機上的朋友打招呼啊!」不裝窗簾的他們說。為了讓老宅能重返新生,從結構到漏水,各種補強無一遺漏,而裸露的鋼樑及所有管線路,全都不做封板修飾,為這個自然原味的宅邸畫龍點睛。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在這個家裡,他們舒服的成為自己、做自己,與自己、與彼此坦誠相待,真心相惜。生活很美,即使風雨來襲,過後也能見到繽紛彩虹。 資料及圖片提供」FUGE GROUP 馥閣設計集團 採訪」林靖諺
Interior 366
「卿從自然來,歸於自然去,自然即大道。(馮夢龍《警示通言》)」東方是關於美的歷程,莊子曾言:「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大自然值得被讚嘆與欣賞,其本色是最高大的美,以四季流轉作為日常審美準則,構畫生活禪意,在時光荏苒中,感受日月輝映的光影,隨光去變幻心中的美與意趣。 餐廳結合植物園內的豐富綠意,予人隱密而恬適之感。 基地選址於杭州植物園,園內種植了餘20萬株的植栽,周圍充滿豐富的自然氣韻。業主為江南廚癡、杭幫菜第三代傳人,期望擁有一間滿載情懷的餐廳。為呼應美景,透過審視、梳理環境,以「自然」為主軸,將建築以全新之姿編織場景,廊下的松月、石上的苔痕,一步一景與自然萬物緊緊相扣,設計師認為,當給予環境足夠尊重,《如願》亦會報以隱密之美,兩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建築外觀以南宋亭台樓閣為靈感,將古意融入到當代建築。 一角煙闕 自然為骨、文化作衣,沉寂的風景注入人文雅韻,為建築捎來空靈意蘊,透過禪宗美學,賦予文化景致。 建築外觀以「現代生態」為原則,描繪亭台樓閣輪廓。 建築設計上,設計師以「現代生態」為原則,將南宋時期常見的亭台樓閣,以小品形式融入到當代建築中,並保留些許古韻,形塑精緻舒適的豐富質感,不似唐代渾厚的建築格調,而是南宋建築屋脊,隨屋角起翹予人輕柔靈動之感。 坐於餐廳中與自然互動,抬頭便是四季綠景,感受優美的禪學意境。 《如願》隱於植物園中,感受禪意繚繞的森林意境。 在這片生動景色中,建築以謙卑姿態與自然對話,冷冽中帶一抹木色,質樸而溫潤的體現禪宗美學。置身於其中,感受禪意的繚繞,觀院內林木蔥茂、光影繽紛,伏案是院中禪意之境,抬頭是窗外的四季更迭。 入卷如畫 植物園中,常可見一種身體是藍灰色的長尾大鳥,以魚貫式飛翔穿梭於林間,或在枝頭喧鬧、或下草地徜徉,極具造型之美,紅嘴藍鵲有著吉祥、幸福和快樂的寓意。 青鳥佇立於門楣,帶著吉祥寓意迎客引路。 李商隱曾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其中「青鳥」可作紅嘴藍鵲,以此為靈感,將青鳥的不同姿態巧妙融於室內動線,從大門到水吧台,再延至樓梯扶手,亦步亦趨引導路徑,靈活且趣味感十足。 以紅嘴藍雀傳遞青鳥所蘊含的吉祥寓意,設於大門門楣上引導路徑。 大門隱密而低調,門楣上的青鳥裝飾駐足回首似邀請,增添視覺亮點。步入室內,牆壁至地坪、吧台以水墨黑為基調,清逸而雅致,即使身處炎炎夏日,亦能感到內心平靜,如涓涓细流般靜謐流淌。 色彩主要以水墨黑為基調,如墨彩般大筆揮灑而下勾勒清雅韻味。 水吧檯面延至樓梯台階,利用線條拉伸空間,同時細膩劃分場域。 設計師擅用線條規劃尺度,像是U型水吧一側,檯面筆直延至樓梯,幻化為台階,其線條無形拉伸空間寬度,拓展整體視野。盤旋而上的樓梯作為樞紐,區隔了水吧、茶點區及樓上包廂,以解構手法突顯視感,和諧與空間相融,重新定義場域配置,予人出乎意料的驚喜感。 置身其中,欣賞窗外景致,寧靜且令人身心舒暢。 茶台區懸於地面之上,作為功夫茶表演空間。 轉向茶台區,可見功夫茶的表演地,懸於地面之上引視線聚焦;與之相反,當盤坐於茶點區,視線正對窗外的盎然生機,顯得寧靜致遠。 突破傳統框架,設置低矮小窗引景入畫,彷若畫卷般悠久長遠。 設計師認為,窗戶是連結內外的橋樑,為引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設置大面落地窗景,而在茶點區與部分包廂的窗戶,則從國畫中的山水小景裡汲取靈感,引「入卷如畫」的概念,摒棄傳統大開窗,改為低矮窄長的小窗,截下一小塊戶外之景,描繪以小見大、以少見多的畫面,營塑含蓄雋永的悠遠意境。 木柵門扇圍塑空間在冷冽中捎來溫潤質樸。 一樓禪茶空間以植物園中景點桃園岭為名,顯得貼切而雅致,伴隨敞開的木柵門扇,坐於其中欣賞門外蔥鬱林木,一本書,一壺茶,感受四季的繽紛光影。 隨門扇的開關切換場景,賞景、品茶、閱讀,靜謐而沁人心弦。 屋山望遠 跟隨青鳥拾階而上,鬱鬱蔥蔥的紅楓恣意生長,天井牆參考江南建築院落「抬頭見天、低頭見地」的特色,以解構手法,布置黑色不鏽鋼、透明玻璃和砂礫牆巧妙組合,勾勒出唯美的雕塑感。 八間包廂以植物園中樹種為名,增加內外空間的互動感。 二樓規劃八間包廂,並根據植物園中的珍稀樹種分別命名為銀杏、瑞香、紫楠、月桂、玉竹、紅楓、木槿、珙桐,每個包廂各有不同。 「銀杏」為二樓最寬敞的包廂,大面窗景將周圍綠意納入室內。 綠椅與戶外自然之景相呼應,給予豐富輕鬆的用餐體驗。 「銀杏」是二樓最大包廂,基於其是外延建築,繞過屏風站在大落地窗前,將戶外綠意盡收眼底、引人入勝,同時感受腳下波光粼粼的玉泉水面,構築室外靜寂、室內雅致的氛圍場景,打造凌於水面之上、體驗感十足的用餐空間。 復刻創始人菜品手稿裝飾於牆,利用同材質和諧相融。 另外,其他包廂或大或小,皆以藝術與文化為底,貫穿生活禪宗美學宗旨,無論是超現實藝術裝置,還是穿越時空的骨董飾品,皆源於設計師的匠心與情懷。特別的是,以牆面材質雷射復刻《如願》創始人的菜品手稿,懸掛於上低調而高雅。 在小包廂中品嚐餐點、聊天互動,感受與自然共舞的愜意雅韻。 建築是凝固的空間音符,將內外相連,不僅有美味的餐點、可盤坐的茶屋,還有特設的威士忌吧,在雲窗霧閣、層層畫意之上,與友人共坐,遠觀山巒、蒼木、奇石,在時隱時現的空間變換中,尋找詩意禪心。隔林風浪,起伏簫笙,或是獨自一人,在自然之殿賞無聲交響,享受望山觀水的獨處心志,體驗萬物歸一的禪宗美學。 如願餐廳 設 計 者」劉榮祿國際空間設計 / 劉榮祿 參 與 者」周逸瑩、李梅華、楊洋、嚴思斯 攝 影 者」如你所見 / 王廳 空間性質」餐飲空間 坐落位置」中國 面 積」 477.95坪 劉榮祿國際空間設計 / 劉榮祿 劉榮祿國際空間設計創辦人 台灣室內設計協會榮譽理事長 劉榮祿(Louis Liou),空間敘事詩人,跨界建築/室內設計師及當代藝術家,具備深厚的藝術底蘊,至今活躍於台灣藝術圈,更曾受邀至國際性藝術展擔任代表藝術家。 對建築、室內設計懷抱高度熱情,守正創新,創造出獨特的「時尚東方」設計語匯,致力於成為當代空間的顛覆者,引領未來空間設計美學。代表作《DN Innovacion餐廳》,被美國知名美食網站The Daily Meal評選為亞洲最傑出的餐廳之一;另一代表作《我在中山劉公館》為劉榮祿受台北市立美術館之邀,首位以跨界藝術家 身分為館方30週年典藏展打造的藝術場域。其作品連續多年榮獲如德國German Design Award、iF及紅點大獎、英國Andrew Martin等世界指標性獎項。 資料及圖片提供」劉榮祿國際空間設計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5
GUCCI以藝術為底蘊舉辦「GUCCI ANCORA時尚藝術特展」,在品牌創意總監Sabato De Sarno的精心策劃下,一展當代義式美學。展覽計劃於亞洲六大城市舉辦,內容旨在頌揚個人情感,融會時尚、音樂、文字、影像等創作,在各種創作碰撞之中與當代文化相對話。 「GUCCI ANCORA時尚藝術特展」現場。 義大利文「ANCORA」意為「再一次」,代表人們對喜愛的人事物意猶未盡的情感。品牌創意總監Sabato De Sarno重回GUCCI的原點,自品牌創辦人Guccio Gucci早年任職的英國倫敦Savoy酒店,大廳電梯的暗紅色內裝裡汲取靈感,引用為GUCCI的新代表色,並揮灑於特展空間裡。 「GUCCI ANCORA時尚藝術特展」雜誌牆。 GUCCI創作素以義大利文化獲取靈感,「GUCCI ANCORA時尚藝術特展」採用「ROSSO ANCORA」的暗紅色調鋪陳,現場精選10組Sabato De Sarno設計的2024年春夏系列女裝、配件,呈現Gucci Prospettive 迄今推出的兩集雜誌《MILANO ANCORA》與《ANCORA MILANO》,展出Sabato和布雷拉美術學院合作精選出的四位米蘭藝術家作品,藝術家們透過不同的媒材、手法,敘述自身對米蘭的多種想像,讓觀展人們從不同視角觀賞,在藝術、文學、音樂、電影、時尚以及歷史的相互交匯裡,感受米蘭獨特的藝文氣息。 Valerio Eliogabalo Torrisi Torrisi擁有布雷拉美術學院攝影碩士學位,其藝術創作聚焦於身份認同,文字是其中的重要媒介,本次展覽中呈現三個重要的故事。 Valerio Eliogabalo Torrisi作品。 作品《我們假裝親密,這是彼此相愛的唯一方式》講述一段與米蘭城市的複雜且充滿愛意的關係。《E.T.N.A. – 這是你的新戀情》作品並呈的九張照片,訴說同性情侶之間親密而真誠的樣貌。此外,地板上鋪灑作品《每一次的偉大夢想》的彩色紙條,它們被排列成小堆,象徵米蘭社會的孤獨感,如同人們在派對上匯聚、分散和改變一般,當時間推移,紙條也將隨著人們的步伐而移動。 Martino Santori Santori出生於義大利盧卡,作品《全屬於你》是一封憂鬱且夾雜諷刺的情書,對象為模糊的「你」,而「你」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城市或一條街道,寄件者無條件地奉獻給這個「你」,這封情書也透過觀察和城市景觀而逐漸生動。 Martino Santori作品。 Santori從《全屬於你》中選出六平方公尺的巨大拓印,代表著人們日常行走的街道,並連結至城市的象徵意義以及行走作為美學實踐等概念。與此同時,由九個電視螢幕組成的錄像作品,傳遞一種碎片化、如馬賽克般的現實感知,影像內容是藝術家在米蘭各地拍下的場景,以微妙但是顯著的方式再行轉譯。從拓印到影像,《全屬於你》通過行動與深思,表達城市空間與生活其中的居民相互影響著彼此。此作品由Giulia Fegez策劃。 Cristiano Rizzo Rizzo的藝術奠基於對自然形態的拆解與分析,簡化與縮影,花卉、異國情調的植物、彗星和爬蟲類皆成為他傳達個人觀點的媒介。 Cristiano Rizzo作品。 本次展出的作品靈感來自於米蘭作家Patrizia Valduga,其文學在藝術家生命扮演重要角色。Rizzo試圖以藝術捕捉他對於米蘭的核心願景,一個社會關係動態且抽象的城市,同時也是他永遠能夠在該處找到慰藉、與朋友共度美好時光,並且勾勒未來藍圖之地。 Noura Tafeche Tafeche是一位視覺藝術家、獨立研究者與文字創作者,她的藝術實踐以工作坊、裝置、微型繪畫和錄像等方式呈現。 Cristiano Rizzo作品。 《前所未見-非凡成員之旗》是一個極具實驗性的藝術創作,邀集各年齡層的學生與教師通過對話和藝術激發視覺想像,將義大利語視為外語來學習,旨在超越通俗的自我表現方式,鼓勵人們擁抱彼此的獨特經歷、與他人分享,進而揭示、比較和傳達新的想法。而每面旗幟都代表了這一個語言旅程背後的故事,透過文字和圖像,自豪地慶祝全新的、不尋常的共同事物。 「GUCCI ANCORA時尚藝術特展」,自3月8日起在台北展出,歡迎熱愛時尚與藝術的民眾親臨,沉浸於Sabato De Sarno與藝術家們所織造的純義美學中。 「GUCCI ANCORA 時尚藝術特展」 展期」2024年3月8日(五)至3月12日(二) 時間」11:00-21:30 (週五週六營運至22:00) 地點」台北101購物中心 4樓都會廣場(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45號4F) 報名方式」透過 GUCCI LINE 官方帳號(https://tinyurl-dev.skridea.com/dVEnar9)線上提前預約報名 (展覽僅供 LINE 線上預約制,不開放現場排隊) 資料及圖片提供」GUCCI 採訪」Sumile
Interior 365
丹麥精品GEORG JENSEN喬治傑生推出HENNING KOPPEL年度春夏新品,採用不銹鋼打造新款餐具器皿,讓優美的線條與光影,為生活空間增添璀璨。 HENNING KOPPEL 2024春夏新品。 HENNING KOPPEL系列新品延續丹麥現代主義大師的漢寧‧古伯 (Henning Koppel)的經典設計。古伯與GEORG JENSEN喬治傑生合作始於1946年,其創作勇於跳脫新藝術時期的框架,揉合了抽象、摩登與自然主義,是北歐簡約美學的代表人物。 HENNING KOPPEL置物器皿。 古柏作品外型優雅且歷久彌新,並具美感與功能,充分演繹「生活即藝術」之道,其創作向來是品牌藏家的必收選項。全新推出的置物器皿與水壺,靈感汲取自古柏早期的陶瓷系列創作,GEORG JENSEN喬治傑生設計團隊改以鏡面拋光不鏽鋼材質重新演繹,讓外觀更形純淨簡約,方便使用同時易與當代空間相融。 HENNING KOPPEL新款水壺。 新款置物器皿擁有流暢弧線與鮮明輪廓,可用來裝盛水果及點心,也能作為收納盤放置小物,即使單純擺設在桌面上,都顯得別致優雅,有如一幅美麗的靜物畫。 HENNING KOPPEL新款水壺。 新款水壺以宛如雕塑品的立體廓形,演繹了工藝與設計的平衡。壺體上突起的把手結構方便使用者抓握,一體成型的造型線條展現出品牌的精工技藝,隨著不同角度陳設變化光影效果,可相融於各種高雅情境之中。 資料及圖片提供」GEORG JENSEN喬治傑生 編輯」Sumile
Interior 365
Bluerider ART台北.敦仁、台北.仁愛於近期推出開春首檔展覽「曹吉岡:天徑巡迴展」,繼2020年於台北.敦仁「當坦培拉遇見山水」個展、2023年上海.外灘「天徑」個展後,此次精選曹吉岡2023年全新作品及不同時期的創作,首度完整呈現藝術家40年來的創作脈絡。 秋月長城,70x100cm,油畫,1991。 曹吉岡於1955年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畫系材料表現研修組,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現居於北京致力創作。曹吉岡的繪畫功底扎實而深厚,40年的創作生涯,歷經不同時期的創新演變,轉化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長城純粹油畫」,以純粹歐洲的油畫語言,描繪《長城》系列,畫中以荒涼廢墟取代完整長城,呈現具挫敗感的繪畫性,並開始使用罩染手法。 山的垂面,195x270cm,亞麻布坦培拉,2022。 第二階段「鉛筆畫山水轉化」,鉛筆時期轉變到山水過程的中間階段,以創新鉛筆技法結合山水與風景,將戶外寫生以山水從上到下長條形構圖,產生如古代山水圖式的手法,形塑高古水墨山水磅礡氣勢。第三階段「丙烯風景」,從低海拔南方的寫生風景,逐步往上進入高海拔的平遠,加入高原地形的開闊視野,繪畫視角開闊而自然單純,透過丙烯的油性特質,曹吉岡在寫實風景中,帶入氤氳的效果,暈染出水墨般韻味,將風景逐步轉化為山水。 荒寒9,160X300cm,2021,亞麻布坦培拉。 第四階段「坦培拉」(Egg Tempera),80年代開始,曹吉岡潛心研究改良繁複而式微的歐洲古老坦培拉繪畫技法,坦培拉有著其他材料無法替代的審美價值,半透明性與內在光感,像瓷釉、璞玉般溫潤雅致,因其半透狀,細看可見色層下面的細節,營造往後滲透感,如修行般多層次打磨,借鑒水墨罩染方式,保持間薄餘留的水墨流淌性,半透明內在光感、瓷釉般溫潤的玉質觸感,創作出七米長巨幅山水畫《廣陵散》、大型《荒寒》系列等令人震撼大作。 Bluerider ART台北.敦仁展間。 「坦培拉」(Egg Tempera)是使用蛋黃或蛋清調和顏料繪成的蛋彩畫,盛行於歐洲文藝復興時代,達文西、卡拉瓦喬、林布蘭等藝術大師都曾利用坦培拉進行創作,直至16世紀後逐漸被油畫取代。曹吉岡對傳統坦培拉材料、方法進行改造,在西方畫法的堅固性與傳統水墨的流動性間求取平衡,使其成為「山水」與「風景」間可融通的媒介。中國山水畫受到道家思想的激發,「道與自然合一」的觀念流行在詩人及畫家之間,透過汲取局部「山水」孤獨莊嚴的精神元素,融合面對自然即興生動的本質,不論是黑白灰強烈對比的荒涼、孤寂,或是近乎無情緒的中性灰,極簡如同一抹時光的淡痕,自古至今,由近而遠,淡泊而悠然。 Bluerider ART台北.仁愛作品展示空間。 2024年巡迴展,除展出上一站於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的數幅大型全新創作外,亦展示不同時期代表性作品,以及藝術家親自挑選的個人常用工具,重現北京工作室一景,邀請大眾一同細品。走過藝術家40年漫長創作過程,從長城廢墟到《廣陵散》的悲壯,從山水空寂到《荒寒》的沒有溫度,從超越地表的《天徑》,感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高意境。 曹吉岡:天徑巡迴展 時間」2024年3月2日至2024年5月2日 地點」Bluerider ART台北.敦仁、Bluerider ART台北.仁愛 資料及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5
美寓藝術文旅Meistay Art Boutique Gallery多年來致力於推廣藝術與日常生活融合的人文美學,而深受藝術藏家們注目,畫廊同時與世界各地的新興藝術家多次合作,旨在為觀者提供親身感受這些藝術作品背後所含的精彩故事的機會。2024年3月31日前將攜手韓國人氣夢幻藝術家林率智合作首次台北個展《Midnight》,共同創造一場療癒心靈的藝術之旅。 《Midnight》林率智台北個展主視覺。 以「夜」之形象串起兩大展出系列 本次台北個展《Midnight》以「午夜」為主題,象徵生活中充滿不可預測的變數,就像黑暗夜晚帶來恐懼和焦慮一樣。然而,作品中的微小光芒和當下的小確幸,宛如浩瀚宇宙中的星光或是陪伴漫長黑夜的夜燈,能給人以慰藉。 兔子是林率智作品的特色之一,既具備孩子般的純真眼神,又有敏感、獨立和固執的鮮明性格,象徵著每個人內心世界與現實之間的衝突與和諧,每幅畫中的兔子兔子透過雙眼觀察世界,建構自己的獨特世界觀,呈現出每個人在努力維護內心平衡的形象。 森林系列。《midnight - fairy 41》,2023。 《Midnight》將展出成森林與房子兩大系列,森林系列著重於相同顏色搭配的深入研究,呈現豐富的色彩變化,植物在畫中象徵情感和記憶,而顏色的選擇則取決於創作時的情緒,如藍色代表平靜,而黃色則給人舒緩的感覺,不同的色彩搭配使每幅畫所傳遞的情感氛圍也大不相同。 森林系列。《midnight - fairy 48》,2023。 房子系列則以日常生活為靈感,兔子在自己建造的家中專注地生活,象徵「家」是表達自己、休息、體驗各種情感並鞏固自我意識的區域。作品中也有眾多細節值得細品味。 房子系列。《midnight - 작은 존재4,》,2024。 房子系列。《midnight - 작은 존재2》,2024。 兩個系列雖然風格迥異,但透過「夜」這個共同主題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藝術家林率智希望觀者能從作品中感受到生活的黑暗與光明,觀賞畫作時或許能重新審視自己,從而尋找身邊的快樂時光。 林率智 2014年畢業於韓國藝術大學。作品以油畫創作為主,主題多為兔子和孩子,並以記憶中的空間為背景,搭配各種夢幻想像的植物,希望每個人能透過畫作感受到愛和幸福,並喚醒生活的日常中的快樂情緒。 《Midnight》林率智台北個展 日期」2024年3月1日至3月31日 地點」美寓藝術文旅(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2號14樓) 資料及圖片提供」美寓藝術文旅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65
板橋作為新北市的都市重鎮,近年規劃許多重劃區與新的住宅建案,為吸引人口並打造嶄新的生活圈。其中,台北遠東通訊園區是遠東集團推動開發的產業發展園區,目標是建立資訊通訊科技的研發創新平臺,並結合環境永續與科技研發。 室內空間延續現代基調並結合人文氣息,選用深色與灰階色調鋪陳氛圍,再用木質增添溫潤感。 佔地24公頃的台北遠東通訊園區以環境永續為開發主軸,雖然鄰近捷運站、交通便利,卻擁有滿佈綠意的生態景觀,成為新北市重磅的重劃區之一。而《生活尺度》就是一間位於台北遠東通訊園區內的住宅。 玄關結合收納機能,布置了櫃體,將儲物空間最大化,滿足屋主的使用需求。 曾勇傑設計師說道,因基地鄰近科技園區,建案瞄準高端客群,希望打造優質、舒適的生活圈,所以建築也以現代大器的風格為設定。而為了呼應環境特色與屋主對於居家場域的想像,室內空間延續現代基調並結合人文氣息,選用深色與灰階色調鋪陳氛圍,再用木質增添溫潤感。 客廁,用燈光點綴,帶出氛圍。 回應生活需求的佈局 屋主為一對夫妻,空間規劃以兩人生活為重心,所以設計師將原本的三房改為兩房格局,將一間臥室打掉後重新調動臥室佈局,放大主臥與客臥的空間尺度並增添場域機能;客廳也隨隔間的變動,增加了縱深與面積。 從玄關轉折後即進入公共空間。 玄關結合收納機能,布置了櫃體,將儲物空間最大化,滿足屋主的使用需求。轉折後即進入餐廳,曾勇傑設計師提及,因屋主有提出對於夜間餐食情境的想像,所以除了內裡的料理廚房,他還延伸出餐邊櫃與酒櫃,讓餐廳也能作為輕食區,提升使用機能同時營造出用餐氛圍。 從地板、立面至天花板,將木皮、石材、礦物塗料等藉由俐落線條、幾何交錯與轉折技法豐富空間語彙。 雖然建案本身沒有規劃前陽台的設計,但因基地的開窗位置良好,加上大面積開窗,不僅可以更好的引入採光,也讓園區景觀一覽無遺;而臨窗的客廳在格局的調整下也更顯方正與大氣。 搭配燈光細節,增添視覺層次。 私區共規劃兩間臥房,而移除的空間則融入主臥與次臥,讓主臥室多了獨立的更衣空間,次臥也加大了尺度,更顯寬敞。設計師在次臥的窗邊設置了臥榻,增添休憩空間的變化,賦予臥房更加多元的機能。 餐廳配置餐邊櫃與酒櫃,讓場域也能作為輕食區,提升使用機能同時營造出用餐氛圍。 材質塑造律動,燈光營造氛圍 曾勇傑設計師表示,為了讓深色調的空間不顯得過於冰冷,他透過質材的轉換,讓大面積的量體多了律動的變化,從地板、立面至天花板,將木皮、石材、礦物塗料等藉由俐落線條、幾何交錯與轉折技法,搭配燈光細節,增添視覺層次、豐富空間語彙。 主臥室,規劃獨立的更衣空間。 不僅如此,燈飾照明也是此案的重點之一。從玄關的趣味燈飾、餐廳的現代感吊燈、璧面的間接燈帶到臥室的氛圍壁燈,以機能作為優先考量,並兼顧日間、夜間至睡眠時光的各式情境,用燈光轉換空間氛圍,提升場域體驗與日常生活的儀式感。 臥榻,窗邊設置臥榻,增添休憩空間的變化,賦予臥房更加多元的機能。 行舍空間事務所/曾勇傑 參與者」簡家仁 攝影者」崴米鍶空間攝影 空間性質」住宅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染色天然木皮、烤漆、石材、皮革、繃布 面積」30坪 設計團隊專注於儀式感的核心精神,追求高質量的設計與多元性的創作思維。對於空間投入情感,深刻探討人與場域關係的連結性,透過不斷創新的思考架構實現各種對於空間的體驗想像,在理性與感性之中萃取空間中最平衡的美感。 資料及圖片提供」行舍空間事務所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65
綉溪安平飯店外觀。外牆磚塊與清水模混搭出現代復古的風格。 台南於2024年迎來建城400週年,台南綉溪安平飯店以建築外觀致敬安平古堡,與台南本地專業設計師曾輝榮、許瑞燕、「by associates」合作,以《動.靜之間》為設計主題詮釋空間,《磚、夕陽、劍獅》打造品牌辨識,飯店內選用眾多歐美經典的設計家具飾品,與傳統台南風相互混搭,形塑別具韻味的設計風格。 綉溪安平飯店外觀。外牆磚塊與清水模混搭出現代復古的風格。 除軟硬體的匠心獨具外,房客更可免費體驗全台第一座飯店內的沉浸式互動空間,創造豐富回憶!客房內Home Bar選用世界沖煮大賽冠軍王策VWI by CHADWANG的鮮磨咖啡粉、台南老字號甲子園茶行冠軍製茶師蘇冠杰的高山茶與紅烏龍,名品手沖工具一應俱全,旅客可掃描QR Code觀看世界冠軍手把手的影片指導。 客房內Home Bar選用世界冠軍的咖啡與茶葉。 與設計同行:盡覽經典家具 綉溪安平入口處右側的家宅守護神劍獅牆,將台南的傳統歷史以現代幽默的方式演繹,而一樓大廳兩側由紅磚和青磚堆砌的牆面裝飾,左側禮賓櫃台,右側迎賓咖啡廳,視線中央的「月亮沙發Moon System」是由曾獲普立茲克獎的英國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所設計,外觀流動曲線鮮明,將沙發「液態化」,打破傳統的座椅認知。 入口處右側的家宅守護神劍獅牆。 一樓迎賓咖啡廳。 咖啡廳內更布置了許多來自歐美前衛品牌的家具家飾,例如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丹麥設計巨匠Arne Jacobsen的水滴椅與天鵝椅,英倫設計二人組Edward Barber & Jay Osgerby的鈕扣茶几(Button Table),西班牙設計頑童Jamie Hayon的Ro主人椅和FAVN擁抱沙發,以及Paul McCobb的Planner大理石茶几等,台歐混搭營造傳統與現代並行的視覺饗宴。 轉化磚塊予人的既有印象,利用不同象限疊加。 使用眾多經典設計家具,如Jamie Hayon設計的Ro主人椅與Mario Bellini的Camaleonda沙發。 餐廳位於飯店B棟二樓,由港籍總主廚岑智長師傅,與西餐主廚劉于萍師傅帶領團隊,為旅客們設計烹調美味的晚餐和早餐,餐飲服務以套餐為主。 二樓餐廳。 室內100個座位區,包括一個20人座包廂。深色胡桃木製地板搭配白色大理石桌面,以及牛奶咖啡色皮製座椅,自然光由三面圍繞的落地窗灑進,天花板上的木樁如船體骨架排列,整齊劃一,特意壓低高度讓人的視線集中在桌前美食和親朋好友身上。 餐廳的戶外空間。 沉浸式體驗創造獨特回憶 而全台第一座沉浸式互動空間位於一樓,是飯店與Phalanity Digital方陣聯合數位科技有限公司合力打造,從入門前廊道的腳下光影變化預告著精彩,室內占地約80坪,多台Epson 3LCD雷射投影機打造絢麗色彩,在無限延伸的畫布場景上流動,令人沉醉於精心安排的故事動畫跟震撼配樂中,流連忘返。2024年3月31日前每日三時段開放(09:30至11:00、15:30至17:00、19:30至21:00),展出主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房客可於櫃檯預約體驗。 一樓的沉浸式互動空間。 入住即可體會安平迷人風情 綉溪安平共42間客房、42種房型,每間客房各具特色,讓每次入住都宛如開盲盒般的驚喜。房型主要以功能區分為單床客房及雙床家庭房,最小坪數從14坪起到最大的27坪,空間尺度寬敞舒適。客房內使用大金雙效冷暖空調、SONY 65吋電視,浴室全套TOTO衛浴設備、乾濕分離、茶籽堂沐浴組、ADAMSEZ英國雅登斯浴缸、DYSON吹風機、ALASKA多功能浴室暖風乾燥機等,讓旅客享受旅程的每一個時光。 A棟客房-港岸。 A棟客房-粼波。 A棟客房以安平的時間軸為設計概念,將現代時空與過往記憶相互串連,房間從2樓、3樓、5樓依序體現過去到未來的時空交錯,曾輝榮設計師爬梳自己對於安平的兒時記憶畫面,作為房型的語彙延伸;B棟則以安平的地貌為設計主軸,融入安平海陸交會、巷弄散策的景致,讓旅客盡情挖掘在地風貌及文化底蘊。 B棟客房-落院。 業主代表陳思吟則提到,安平是他自小成長的地方,他對這裡有深厚情感,期待藉由綉溪安平飯店傳遞安平的特色韻味,推廣這片土地的美好。 綉溪安平飯店 地址」台南市安平區古堡街136號 官網」https://www.xiuxi.com.tw/ 資料及圖片提供」綉溪安平飯店 撰文」陳映蓁
Interior 365
在喧鬧的城市中,靜謐巷弄彼此交錯穿插,與繁鬧街景形成和諧景畫,周圍交通與機能極為完善。其中,一棟神秘而低調的私人會所悄然隱身於此,墨黑色的建築外觀低奢而內斂,軒昂大氣的石材自然鋪覆、溫潤木皮細膩點綴,與業主謙虛的性格相呼應,彰顯其獨到的生活見解與品味。由於業主是位企業家,考量工作性質與型態,期望擁有一處放鬆愜意的交流場所,且能保障其隱私,因而在此作中,設計師多選用純樸材質作鋪陳,引領賓客放緩白日匆忙的工作節奏,在植栽的妝點下,回歸自然、與之共舞,打造恣意舒暢的悠然場所。 墨黑色外牆以石材與木皮夠構組而成,盡顯內斂而大氣之感。 《卿會所》秉持以客為尊的待客之道,期望賓客在此可洗去滿身疲憊,沉浸於精緻美好的餐飲與娛樂體驗,搭配業主所喜愛的自然與古物元素,汲取自珍稀樹瘤的木製大門、樓梯間的板岩磚、木皮、洞石磚、鐵平石亂片牆等天然建材,相互編織孕育豐饒肌理,構築豐厚的雅致巧韻,共譜蘊藏生機的活力樂章。 木製大門特別選用樹瘤自然拼貼,以其天然紋理描繪當代雅韻。 為構畫充滿自然氣韻的社交場景,通往室內的木製大門採用樹瘤隨意拼貼,從設計師角度重新詮釋,展現當代韻味;前方踏階邊緣保留其不規則的原始特性,描繪彷若踩踏於石塊上的虛實意象。另外,室內多選用耐陰植栽,並設置通風管、調整燈光,給予良好的生長環境。整體布局共分為兩層,一樓為用餐空間、二樓則提供娛樂場所,在動線規劃上,透過牆與牆的交錯,構建間與間的獨立性,設計師更悉心布劃門口位置,令賓客在用餐區與娛樂室間能肆意穿梭,同時享有隱私感。 精心布置場域間的出入口位置,提供賓客便利與隱私性。 從餐點拉近彼此距離 一樓入口處,設計師規劃接待玄關,細膩遮擋視線賦予空間隱密感,並安排中央廚房提供各類菜式,滿足多元喜好。 大包廂設置萬象軌道門,便於根據使用情境轉換場景,其與立面同質地特性,和諧融於空間。 小包廂:用餐空間中皆設有電磁爐滿足多樣需求,其特殊的桌角造型則細膩包裹管線,賦予極佳空間視感。 一樓用餐區安排大小包廂,其中大包廂特別設置萬向軌道門,使業主可根據使用情境轉換場景,敞開時,與立面同材的三道門片隱匿於牆上,關閉時,則可立於中央劃出兩個獨立區域,貼切而精準地框架出服務畫面。 燒肉推車可隨意移動極為便利,透過現場展示烹飪,拉近與賓客的距離,其低調外觀用作邊櫃亦十分合適。 特別的是,除了正式餐點,亦在包廂中置入燒肉推車及火鍋用電磁爐,為菜色增添亮點,同時透過現場展現烹飪過程,拉近互動距離、增加賓客的參與感。燒肉推車平時可置於樓梯間或角落做邊櫃,而上方風管則可依使用需求拉伸;推車內部為不鏽鋼,其外層鋪上耐熱木皮,整體色彩質地與空間和諧相融而不顯突兀,提供了溫暖的對話場域。 備餐台背牆鋪上綠色馬賽克磚,提升細節彰顯整體精緻感。 另外,一旁備餐台背牆鋪設彷似蛇蚊石般的綠色馬賽克磚,藉其半反射質地提升精緻細節,營塑柔和的視覺氛圍。為平整視野,設計師將天花做低以包覆管線,並調降光源使視線聚焦在餐點與服務上,令人舒緩心境、愜意交流。 降低天花包覆管線、平整視野,調整光源以引導視線亮點。 主次之分 四面異材牆 步上通往二樓的樓梯間,石材牆面周身環繞,點綴植栽增添綠意。不同於一樓的溫暖調性,二樓以深色系為主,烘托出沉穩、恬適的休閒氛圍;地坪採鋪設黑色石紋磁磚,中央則拼貼木紋磚形塑如地毯般的平滑感,將人與空間相繫、聚集。 樓梯間面以石材鋪陳,佐以綠植作點綴,增添滿室自然綠意。 第一面牆作為空間主視覺,以鐵平石亂片將戶外之意引入室內。 值得一提的是,圍塑空間的四面牆,設計師注入巧思,以不同質地裝飾牆面,期望在極簡純樸與現代風格之間作拉扯:第一面牆為備餐台背牆,作為易受注目之端景,設計師以常用於圍牆的鐵平石亂片構組而成,嘗試將戶外感引入室內,增加視覺亮點;作為面積占比最大的沙發背牆,則鋪上暖色調洞石,樸實中顯其自然之韻;第三面牆注入現代語彙,裝設藍色窗簾遮擋大面窗景,勾勒些許神秘氣息;第四面電視牆,以黑色調作為基底,襯托絢爛的電視畫面,引賓客視線聚焦其上。 第二面牆為沙發背牆,由於占空間面積廣大,以暖調洞石作鋪陳,勾勒些許溫柔氣息。 四面牆利用不同質地增添層次;裝設窗簾提供良好的吸引效果,天花木格柵造型柔和空間表情。 設計師表示,雖四面牆皆採用不同材質,卻蘊含了主次感,反而為空間帶來豐富層次。另外,由於二樓為KTV室,因此在天花裝設了隔音板、抗震器,及吸音板,並捏和周圍木皮、石材、窗簾等材質,達到極佳的聲音效果,其表面的木格柵造型,更為空間添入了些許暖意。 二樓KTV室置入訂製桌燈,從上而下照映出和煦光影,中央以木條裝飾豐富了視覺畫面。 全作主要採用間接照明烘托氛圍,透過燈光大小的調整,適應不同的使用情景。此外,家具軟裝、畫作等元素亦是此次設計亮點,考量職業型態與需求,以量身訂製的方式,給予業主最合適的搭配,並結合古物、老件等喜好,構築融合現代與復古的休閒空間。 全室主要以間接照明圍塑用餐氛圍。 卿會所 設 計 者」伴境空間設計 / 黃家憶 林承翰 參 與 者」葉致廷 攝 影 者」狐色攝影工作室 空間性質」商業空間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樹瘤木、軟木、石紋磚、鐵平石亂片、特殊塗料 面 積」 63坪 伴境空間設計 / 黃家憶 林承翰 伴境,「伴」意味著夥伴,「境」則描繪空間與環境,伴境以空間使用者為軸心,透過完整地傾聽與理解,向外圈劃出人與環境深刻連結的和諧場域。 資料及圖片提供」伴境空間設計 採訪」林靖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