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3

LAJOS 注重情感層面,發揚精湛製造技術

台灣製造業技術高超,成品的品質深受國際市場肯定,時至今日依舊有許多工廠勤懇地在專業領域中耕耘;不過,外在接踵而至的挑戰,例如科技、自動化、AI趨勢的席捲與推陳出新,以及專業人力斷層、缺工、缺料、缺單等問題,整體營運面臨嚴峻考驗。該如何突破重圍,找出傳統產業的全新出路?設計或許是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解方。   本期金點設計獎系列報導,邀請以作品「%」榮獲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的設計品牌LAJOS創辦人暨品牌策略顧問梁崇栢(Bryan),來分享他眼中製造業的豐沛能量,以及設計介入傳產時需注意的「眉角」,同時與讀者聊聊台灣設計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優勢。    LAJOS / 梁崇栢Bryan  LAJOS著重於如何「詮釋情感連結」,透過物品與空間,詮釋人們在生活中可以更好的一切價值。致力於發掘並突顯台灣獨特的工業實力,除了設計概念,更進一步的拉近商業、設計、使用者之間的距離,把作品帶到屬於他的位置。 團隊透過設計釋放製造潛能,結合技術與創意,不僅追求創新,更在情感層面與消費者建立連結。LAJOS擁抱製造產業和工匠的技藝,致力於將這些技術帶上國際舞台,讓世界見識精湛工藝與創新精神。 LAJOS在多個國際展覽和藝廊中展示了其創作,包括米蘭設計周、杜拜Design Dubai District、巴黎Masion & Object等;亦與許多國際頂級藝廊和品牌進行合作,並在多個國家成功拓展了市場,包括米蘭、中國、法國、荷蘭和美國等。   台灣傳統產業的能量無庸置疑,它們隱身於街頭巷尾卻曖曖內含光,其堅實的技術力成為國際客戶最可靠的靠山。全球產業劇烈變革,面對轉型難題,如何探尋可行的方向,成為第二、三代接班者思索的問題;另一方面,「設計」一詞可說是現今社會的當紅炸子雞,但對傳統產業而言,該如何引入設計思維,並且有意識的為之,亦是需摸索的課題。 深諳傳統產業擁有豐沛資源的Bryan,期待以「精品」的定位向國際市場推展台灣的加工能力,大學就讀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的他,發現設計的概念並非單純著重於外觀、形象的呈現,「整合」更是貫徹其中的核心,需將產品使用的場合、使用者角度、商業模式甚至是品牌發展一併納入思考,如何透過設計將這些面向串連而起,是他認為設計最為迷人的地方,也恰巧符合他喜歡橫向整合及策略思考的個性,便下定決心深耕設計領域,並於畢業後投入「LAJOS」品牌的創立之路。 本次獲得金點設計獎肯定的「%」,兼具凳子與邊桌機能,外型極簡卻對材質、力學比例十分講究。   整合台灣優勢,共創精品 談及成立品牌的起心動念,Bryan說,就是看上製造業技術的硬實力與其深厚基底,希望幫助產業發現不一樣的可能性。不過,平心而論,傳統產業正面臨著諸多挑戰,不論是接班存續問題、專業加工人才的流失或人力斷層,國外市場趨勢轉變導致訂單縮減、抽單等,甚至有業者寧願收掉畢生心血,也不打算繼續做下去,這令Bryan深感惋惜,他分享道:「台灣聚集了許多具世界級水準的工廠,且坐落位置相對密集,不論是工序銜接或技術整合相對容易,且設計者能夠直接與加工廠面對面討論,這樣的產業鏈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非常適合發展精緻化產品。」也因此,LAJOS這個品牌便應運而生,精良的加工能力和彈性靈活的設計語言相輔相成,交織出產業的美好前景。 「%」製作過程。需經過反覆測試和驗證,才能創造出最終成品。   「LAJOS」一詞,是Bryan父親英文名字Louis的原文,以此替品牌命名的原因一方面是感謝父親對他的「不干涉」,長輩雖然有許多擔憂但依舊選擇尊重他的所有選擇,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以父之名」的概念,可以連結到傳承的精神,期待推出的所有服務和設計,都可以讓情感延續、讓技術代代延續。   由現實出發,用設計回應目的與需求 傳產之所以能立足,關鍵就在於他們有精確的know-how來因應各種狀況,並提供穩定的品質,經年累月成為各領域的佼佼者;面對訂單轉移、人工成本變高等不利因素,需要發掘更高單價的訂單或是研發自有產品,這些對代工廠而言皆為新的學習,邁向下個階段的方法變得格外重要,有鑑於此,設計者更需具備橫向思考的能力,藉此整合配套方案及洞察更深層的機會。 「%」製作過程。需經過反覆測試和驗證,才能創造出最終成品。   長年與製造業並肩作戰的Bryan認為,設計師必須深入傳產文化、從頭梳理所具備的特色、優勢,並釐清未來目標,「為什麼做?」、「想獲得什麼?」是他在合作初期會不斷追問的問題,並要求擬定好通盤策略後才進入設計範疇,因為設計是商業目的的一環而非終點,與產業的合作需進一步協助他們洞悉先機,並歸納出合適機會,也需推敲各種可能發生的不確定因素,感性與理性並行地做好妥當安排和因應。   不過,Bryan也提到,台灣對設計認知的理解度雖有顯著成長但尚不成熟,而工廠的營運端也因不清楚設計的價值,遂無計畫投入足夠的預算對趨勢做出相對的回應,從而導致發展受限;如可善用製造端得以控制成本的態勢,先以小量、低花費的方式試水溫,輔佐設計的整合思維,梳理需求、市場狀態、目標等面向,盡可能做出滿足所有條件的產品作為敲門磚,測試市場反應與消費者回饋後,再逐步細修至最佳成果,更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 Bryan長期與傳產合作,致力於推廣台灣精湛的加工技術。   致力讓世界看見台灣加工技術硬實力的Bryan,在執行設計時,非常重視「目的」、「需求」、「體驗」三個觀點。如前述所提,目的就是你為何想推出這個品項?是從什麼樣的需求點出發?而產品實際產出後,即是與使用者有了具象的接觸,如何讓設計觸動人,創造滿足的體驗,則是品牌和大眾建立關係的關鍵。 為了追求可以打動人、推廣台灣工藝的好設計,Bryan習慣維持對事物的好奇心,每看到一樣物品,腦中會開始臆測它背後的動機和策略,就像推理遊戲般,思索物品的拼組元素、樣態、售價等,並將其作為題目,反問自己:「如果是我,我會如何選擇?」透過日常的腦力激盪,建立起資料庫,同時鍛鍊思考能力。設計就像是在探尋那塊關鍵拼圖,如何在茫茫大海中找出適合品牌的形式,是Bryan樂此不疲的環節;就算途中遇到挫折或失敗,他也會對自己信心喊話:「沒有失敗,只有過程」,每一個頓點都是邁向成功的基石,只要持續探究、保持學習的熱忱和開放的胸襟,最終都會順利找到解方。   串接工藝和情感,以作品敘事 此次榮獲金點設計獎肯定的「%(percent)」,是與廠商DOUXTEEL合作的產品,融合凳子與邊桌的機能,擁有極簡外貌,旨在挑戰材質及工藝極限。Bryan解釋道,金屬與木頭充滿著衝突美,木頭溫暖且有著天然多變的表面紋理或節點;金屬卻是冰冷剛硬,表面觸感平滑,兩者看似極端,但透過設計手法的呈現,也能使其使協調共融,彰顯各自的純粹本質。 「%」近照。兩片金屬圓板與傾斜的圓木交叉,突顯材料的衝突美學,帶來具反差感的體驗。   「%」的命名也體現了外觀造型、材料應用和力學計算等面向,為展現力學、美學的連結,兩片金屬圓板與傾斜的圓木些微交叉,構築出看似容易傾倒實則穩固的型態,坐在上面可直接感受安穩的乘坐體驗,認知與實際的落差替凳子的設計帶來更進一步的記憶點與驚豔度,同時也能更全面地沉浸於溫潤木材和金屬冷冽之間,觀賞並觸摸到不同質地。 「%」能適切融入各式居家情境中,讓台灣精湛的製造技術輕鬆走進更多家庭。 整個執行過程需要不斷的跟製造端研究討論,進行反覆測試和驗證,讓作品看似傾倒卻有著出乎意料的穩固承重能力,木頭無縫包裹金屬支架的細節,更是需經過精密的計算以及卓越的工藝技術,才得以完成這個幾何俐落的設計。 「%」手繪圖。 Bryan表示,獲得獎項的肯定對他和客戶、工廠而言是十分振奮的事情,「%」也有受邀參加今年的米蘭設計週,同樣獲得不錯的迴響,鼓舞他們持續朝著正確方向努力耕耘。   另一項由LAJOS推出的「Memento拆信刀」也是大有來頭,作為品牌的首發設計品,強調工藝之美並結合純熟技術,以不同職業器具設計成六款樣式,賦予「信物」的概念,讓送禮者更貼近對方並借物抒情。 「Memento拆信刀」是LAJOS的首發品項,以不同職業器具設計成六款樣式。 這個作品不僅獲得了2015金點概念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義大利A' Design Award鉑金首獎,更被尊為「米蘭設計教母」的義大利知名策展人及收藏家Rossana Orlandi納入收藏之中,是她本人直接收錄的第一件台灣作品,可說是Bryan設計職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也讓他深刻理解到台灣製造業的精湛功力在國外市場十分具競爭力,因此更義無反顧的投入推廣行列,期待用設計傳遞製造業的深厚能量,再一次點亮產業風華。 品牌著重於表述情感層面,並以精品為定位。從產品到盒裝皆嶄露精緻細節。   「Vessel盛」家用擴香器體現了「恆定內在本質」的哲學,其反光表面和中空中心可以和諧置於任何環境,設計靈感來自傳統中國花瓶,取其外觀再轉化承載香味的意義,使擴香器融合中西方美學精髓;頂部的天然火山石能釋放令人平靜的香氣,促進心靈和感官放鬆。 「Vessel盛」外觀的金屬外亮內霧,十分考驗工廠的表面處理功力。 而「Courbe」花瓶則讓金屬加工廠的剩餘管料有了新生,經過工廠現有的彎曲和擠壓方法,將兩種不同的管材結合在一起,塑造柔軟的視覺意象。Bryan笑說:「當初跟工廠師傅提起這個想法,大家都很疑惑,因為成品在他們認知中是『做壞』的狀態,我覺得這就是與傳產合作有趣的地方,彼此切磋交流並吸收新知,共創出精彩成果!」 「Courbe」賦予剩餘金屬管材新生。可作為花器、燭台、擴香等使用。   勇敢嘗試,無懼挑戰 談及創業至今的收穫,Bryan認為不僅增廣了自己的見聞,也認識許多深藏絕技的傳產朋友,台灣產業的潛力就像是原石一般,只要經過時間的淬鍊,就有機會雕琢成炫目的鑽石;而設計的使用手法和價值導入也隨著經驗累積更為駕輕就熟,他更知道如何引導傳產業者,並給予眾多可能的嘗試方案,在試驗中汲取茁壯的養分。針對品牌的未來願景,Bryan則希望可以跟更多台灣產業及品牌合作,一起挑戰和發展,攜手共創未來的成長空間,也期望能在國際上拓展更多通路或展演環境,增加台灣優秀的技術及產品的能見度,讓世界見證台灣設計的整合優勢。 作品「Ding鼎」。以現代視角重新詮釋古代的「三足鼎」,比例和克制的線條傳達了「包容」的哲學概念。可用於種植植栽或展示物件。   經歷天翻地覆的疫情、戰爭等因素,對設計產業最大的影響就在於成本顯著上升,而市場的採購積極度卻相形萎縮,但Bryan認為產業要懂得找機會,市場不是沒了而是變了,如何跟隨當今的趨勢滾動調整策略,並提升自身的價值以吸引市場注意,是經營者和設計者皆需思索的議題。針對想踏入設計領域的有志之士,Bryan建議要勇於嘗試,利用靈活的心態進行全面觀察並做出快速應對,要正視困難並時時修正;若有意願與製造業合作,則要清楚爬梳產業精神、脈絡,理解製造語言及特色,多在意「美」以外的事,才能完整搭接並挖掘深埋其中的能量。     資料及圖片提供」LAJOS 採訪」陳映蓁

2023首屆「台灣設計周」震撼登場!

Interior 362

設計周是極具世界「設計力」的指標之一,遍布於各國城市,致力於提供設計師表達主張、交流概念、展示作品的最佳舞台。今年台灣亦跟上此潮流,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開啟首屆「台灣設計週」,以「彈性橋接」為主題,呈現靈活應變力,透過橋接不同領域的智慧與資源,碰撞出不同凡響的創造力。   「2023台灣設計周」主視覺牆。 台灣設計周包含主題展、交流場與設計夜,「主題展」邀請54組台灣跨領域團隊、5組海外團隊推出期間限定創作;「交流場」舉辦12場國際論壇,力邀來自台灣、香港、美國、西班牙、日本、加拿大等9國,近70位跨領域專家接力開講,分享永續發展、智慧創新、AI 科技、人機互動、設計政策、城市設計指標、建築趨勢、城市美學等國際最新趨勢,論壇於松菸創意劇場舉辦,同時開放線上參與,打造今年台灣最盛大國際設計交流活動。 希臘新銳建築事務所P4 Architecture作品「化繁為簡」。 主題展 聚焦台灣設計跨界共生 由於永續發展是本次焦點議題,主展館隔間牆特別採用台灣團隊「好事交易所」利用海廢回收再生塑木及磁磚、充氣材等異材質打造,並邀請Studio HJL利用台灣原生種創作專屬台灣的地景裝置,另邀兩度獲得D&AD最高榮譽的 Bito帶大家進入互動式視覺感官體驗,令人引頸期盼其精彩呈現。 彈性橋接大廳。中央植物為藝術家廖浩哲以台灣原生種植物創作作品。 主展館以台灣設計產業中的微型團隊為主,討論台灣設計團隊靈活、輕便、可持續運用發展的共生( Co-exist )模式,展現兼具彈性與穩定性的另類動態結構。    A區:Small Leaf  植栽、創作、裝置  此區展出「受自然啟發」的作品,以大自然的形狀、顏色、氣味作為設計創作的靈感來源,引導作者與觀者思考人類與自然間關係,透過食物、植栽、雕塑、機械裝置等不同媒材,反思與感受自然所贈與人類的禮物。植物藝術家廖浩哲在展場中,以不同的台灣原生種植物堆疊出一座山形島。何理互動的「扉花」取材自南湖大山特有種,為極能適應貧瘠環境的南湖杜鵑,團隊以機械裝置幻化為機械花,映照台灣這座島嶼的堅韌特性。 何理互動「扉花」。    B區:Our Shrine  食物設計、自然建築、文化策展  B區展呈現「受人文啟發」的作品。「吃」不僅表現台灣人的文化精髓與常民生活,從設計角度來看,其實是心與體感的遊戲,展現議題的同時,亦表達人們信仰的價值,不管設計走得多前面,食物、自然與傳統文化將一直根植於心。曾代表台灣策畫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自然洋行,展出從牛奶瓶罐再製而成的馬桶浮球,玩味消化系統的隱喻。 無礦作品(前)、自然洋行作品「浮球」(後)。  C區:Cram-school for fun 平面、生活美感提案  填壓式教育是島嶼成長共同記憶之一,不過現今台灣教育已趨向多元、去中心化。平面設計與生活提案設計在此除了扮演媒介以外,也具引導與溝通功能,從閱讀、行為藝術和豐富作品展示形式,為觀者展開新視角。 PROJECTbyH.無構藝文創作「一塊布料創作的衣服」。 在紐約創立、於台灣茁壯的雙人組合PROJECTbyH.無構藝文創作,以一塊布創作出一套衣服,呈現材料原始樣貌,減少過度加工產生的污染與碳足跡;美感細胞號召設計師重新設計教科書。 美感細胞「教科書設計改造」。  D區:Material Island 材料、建築、空間設計  從建材的觸感、特性到平面設計圖,人造結構/建築是材質與人類感知的橋接會合處,是設計師眼中每一次的天人合一;同時也邀請觀看者透過設計產業中的材質運用,開啟環保意識,並重新發現島嶼上的文化與傳統製造產業歷史。春池玻璃帶來玻璃磚、小智研發帶來回收材料打造的模組磚、Verde帶來花蓮蛇紋石製成的淺盤與擴香座、伊日好物帶來石門水庫淤泥製成的器皿。 小智研發 回收玻璃磚(前)與春池玻璃磚(後)。  E區:Imagination Cloud 多媒體、互動裝置  台灣新媒體創作團體與藝術家,代表了一股原生又充滿爆發力的年輕力量,裡頭充滿嶄新的提問與要求、對技術開發的渴望、內容創作的實驗精神和對自身文化的回望,而觀者時常能從創作者的作品中獲得啟發。金馬視覺團隊Bito特別為台灣設計週製作多媒體互動裝置「What is your belief?」,透過與觀眾互動,表達設計不只是表象,更是深度傳達的信念。   Bito作品「What is your Belief?」。  F區:Gear Base 選品、公共服務創新  選品與設計二不可分,過程中創作者們帶出文化物件中縱向累積的珍貴傳統,同時也激發橫向、有機的美學新風潮。從器物、身體之於公共生活空間,將美感議題融入日常,而城市生活的重要場景「公共區域」,亦是設計策略大展身手所在。台灣在地流石五金選物,引進世界各地五金,橋接台灣美學與世界美學,綻放衝擊所帶來的火花;台灣設計研究院近年媒合多組設計團隊,改造台灣公共服務空間,包括改造台北捷運中山站、為航港局藍色公路打造全新海洋運輸品牌「TAIWAN Hi」,以及「學美.美學」校園環境美感改造,讓美感教育從校園生活開始。   台灣設計研究院公共服務設計再造案例。 超連結展區 期間限定國際創作 為強化與國際藝術設計社群的連結,特邀5組來自墨西哥、泰國、德國、希臘的海外團隊,在松菸推出期間限定創作。德國團隊raumlaborberlin熱衷限地創作,時常選擇在非傳統場域舉辦對談,創作取向關心社會議題,是當代建築學與城市規劃的重點策展團隊,本次邀請4位在柏林從事城市設計和行動主義領域來賓,在松菸巴洛克花園上演跨國線上「戶外脫口秀」,為觀眾帶來週末限定設計Talk! 德國設計團隊raumlaborberlin 「Freezing talks about hot topics」。 而泰國團隊PAVA & Mo以台灣紅到泰國的珍奶和麻辣鍋為靈感來源,運用陶藝創作送給台灣的地景裝置,呈現台泰友好的美好情誼。 泰國新銳建築雙人組PAVA _ Mo地景裝置「禮物·當下」。 墨西哥設計團隊Estudio Estudio「彈性界線:聲音地景裝置」。 特別的是,本活動與Giloo紀實影音合作舉辦線上影展,即日起可隨時上線觀看主題選片;同時與博客來合作「主題書展 feat.開箱設計師書櫃」,由本屆策展人及參展團隊一起打開他們的書櫃,分享推薦書單。即時預訂都會享樂FunNow推出「台灣設計週手作專區」,並與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跨界合作,12月3日至12月9日將再次打開台北城市裡的32個風格迥異空間。 2023台灣設計周 時間」2023年12月1日至12月10日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更多活動詳情請見>>「2023台灣設計週」社群平台(Facebook、Instagram )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  

FENDI Casa上海店 當代視角的精緻雅韻

Interior 362

FENDI Casa旗艦店外立面設計沿用米蘭旗艦店的裝飾細節。   來自羅馬的Fendi Casa致力在全球融合傳統文化和創新理念,品牌與Design Holding合作共同創建Fashion Furniture Design(簡稱FF Design),最新旗艦店近日於上海靜安區揭幕。瞄準當地商圈融匯傳統中式風格與現代都市活力,FENDI Casa期望在此打造一個兼具品牌價值觀念、歷史淵源和獨特精神的特色空間。   FENDI Casa旗艦店選址於上海靜安區的核心商業區,眾多知名國際時尚和設計品牌在此雲集。   旗艦店由FENDI室內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團隊以及品牌藝術總監Kim Jones、Silvia Venturini Fendi和Delfina Delettrez Fendi共同操刀,外立面以墨黑雙條背景反襯雪白logo,兩側分別由寬大的落地式玻璃櫥窗向外延展,採用仿羅馬建築式的輪廓,結合Arabescato Vagli大理石裝飾柱和地板,沿用全球FENDI和FENDI Casa精品店一貫的鮮明風格。 Toan Nguyen的作品Totu桌,石英桌面配柔和粉色盡顯典雅;出自Cristina Celestino之手的Ottavia桌椅,以及Dimore Studio的得意之作Icaro漆面餐桌。   踏入店內,一樓分別以三個生活體驗區展示全新系列的核心作品,室內陳設經Silvia Venturini Fendi的創意鋪陳,並呈當代設計師的特色家具,百家爭鳴亦相輔相成,盡顯品牌產品活潑多元的特點。   Groove & Groovy扶手椅,由Toan Nguyen設計,彰顯復古與未來主義風格,由醒目的黃色長毛羊皮製成,兼顧現代氣息與舒適質感。   空間裡,大片玻璃窗引入自然採光,室內各種風格的沙發、座椅以及書櫃和餐具櫃陳列,以溫暖色調與精工質地展現豪邸般的優雅氣息,細節可見帶有FF Logo的皮革把手,是對FENDI皮革產品的致敬。   Cleo單椅,由Marcel Wanders工作室構思,從FENDI品牌在服飾上的創意和卓越汲取靈感,真正濃縮了精緻典雅的設計。Arches餐桌,以整塊大理石製成,桌腿部分標誌性的拱門形狀吸人眼球。Matrice書櫃,玩轉玻璃隔板的和諧微妙差別,由Dimorestudio設計,表現FENDI不拘一格的時尚意趣。   臥室區域設置灰黑條紋相間的雙人床和邊櫃,以不同家具的功能定義場域情境,遊逛賞覽都值得細看,像是:Totu餐桌的石英桌面配柔和粉色營造出典雅氛圍,Icaro運用FENDI的經典橙色將訪客目光引入家飾區,各式FENDI Casa精選系列的餐桌配件、蠟燭和禮品,以實物演示如何點綴生活意趣。   Peekasit座椅系列,由Controvento設計,從著名的FENDI Peekaboo手袋中汲取靈感,結構柔和宜人。   眾多設計師作品展呈於二樓的開放式空間,包括Gran Pliè沙發和扶手椅搭配Metropolis咖啡桌,以及Chiara Andreatti沙發在2017年邁阿密設計展上的全新演繹款,現場可見Welcome!沙發與Selbit抽屜櫃相得益彰。   Totu流線型沙發設計簡約、比例優雅,展現Toan Nguyen富有表現力的理性主義手法。點綴FF標誌的裝飾細節。   採用懸浮設計的Totu床用不同視角重塑休憩區概念,該設計師的另一傑出作品Groove & Groovy扶手椅也實境展呈,鋪陳令人沉浸享受的居家角落。旗艦店每個空間均有FENDI Casa的系列燈具,款式別致多樣的燈飾設計成了空間溫暖而美麗的點綴。   FENDI Casa發起Peekasit巡迴之旅項目,旨在重要的國際城市中展示由Controvento工作室Peekasit扶手椅。   此外,備受矚目的「Peekasit之旅」亦隨之登陸上海,它取材自FENDI標誌性的Peekaboo包款,採用FF緹花摩卡色天鵝絨面料,飾以撞色縫線的柔軟象牙白皮套,一如精緻優雅的空間背景。   個性化的空間陳設傳達FENDI Casa融合傳統與創新的品牌精神。   FENDI Casa上海店融合時尚、建築、匠心和工藝,以華麗典雅的空間氛圍回應所在城市之氣質,店內呈現完備的產品選項,讓精緻優雅的大小細節觸動情感連接,處處誘人放慢腳步靜心品味,為精品家具收藏者打造難忘的賞物情境。   資料及圖片提供」FENDI Casa 編輯」江瑜  

或者新州屋-新舊融合,再現新竹風華

Interior 362

1934年(昭和9年)新州屋在新竹東門市場前開業,是新竹第一間百貨公司。第一代創辦人戴吳獅和兒子戴吳傳經常往返日本經商貿易,他們深受建築大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所設計的東京帝國飯店啟發,參考過渡時期混合式建築的特色,將設計語彙帶回台灣,構築出新州屋的樣貌。 或者新州屋立面。   穿越90年時空,2023年新州屋由耕耘新竹多年的人文美學品牌「或者」接手經營,在修復初期評估原有的構造及設計,並加入營運上的需求,由「雄本老屋」負責修繕,著手復刻及保存新州屋原有的樣貌;在修復過程中,還原了破損的外牆溝面磚,保留空間原有的結構,以及重要的痕跡。而在創新上,則找來操作成熟魅力商空的「硬是設計」、「水色設計」,聯手將當代詩意又極簡的設計語言,融入老屋當中。  或者新州屋將原有大門線向後退,創造舒適遊逛體驗。 以窗為軸,框出舊時韻致 硬是設計總監吳透說道,新州屋的建築立面帶著古典紋理與現代線條,最顯而易見的特色即為圓窗及方窗,而經營團隊「或者」多年來致力於打開一扇窗,將新竹的風華、人文底蘊帶到世人眼前,並探尋新竹乃至於台灣在地的風土味道;有鑑於此,設計團隊遂將「窗」作為貫穿整體的靈魂。 一樓立面在一道窗景前凸出圓拱造型,上下貼附玻璃纖維表現窗的隱透感,中央則利用清玻,使人的焦點聚焦於櫥窗上,並將視線延伸進內部的長形吧檯與展售品項。新州屋以「框景」為概念,就像是「芥子納須彌,一沙一世界」,空間裡由小見大,框景中又有細節;能感受到紅磚紋理與溫度,也能看到新作管線、天窗等現代氣息。框景不僅融合了建築的新舊語彙,透過窗景,也象徵著世界飲食文化與在地的串連,一樓主題設定為「風土」,除了或者自行發展的醬料品牌,也蒐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風土滋味與酒品。 利用半霧面的EPOXY搭配透明玻璃,使視線聚焦於櫥窗。   中央的吧檯是空間主體,以圓跟方做幾何組合,吧檯的型態更是緊扣窗的概念,由於當年新州屋是全新竹最高的建築,從內向外看去,高低錯落的房子即會映入眼簾,吳透以木塊重現此一畫面,使人遙想過往時光;另一方面,側邊展示櫃則取新竹在地的台檜舊窗框料拼組,將設計意象轉化為實際材料,讓空間脈絡更為具象化。   保留現地肌理,新舊並陳 圓窗、方窗,是二樓餐酒館的重要端景。圓窗包含3層線板,第1層是原有的、第2層是以新蓋舊、第3層是新製水泥線板,可以看見不同時代的痕跡。地板的磨石子與特別尋覓而來的大理石桌板相互呼應,餐桌桌腳的舊窗料讓空間處處可見窗的存在。 二樓緊扣圓窗、方窗的設計主軸,並打開現地肌理,窺望舊時的紅磚、磨石子等語彙。   而二樓的木製裝置藝術同樣是吳透的作品,以不同顏色的台檜舊窗木料層疊拼貼成不同窗景,中央由木塊拼貼,高低錯落的菱形「S」,代表著昭和時代新州屋的家徽,高低錯落的形態同樣援引於當年從新州屋俯瞰全新竹時,街廓建築櫛比鱗次的樣子。 二樓裝置藝術。象徵過去新州屋為新竹最高建築,可將高低錯落的建築映入眼簾。中央S為新州屋家徽。   以光敘事,交織內外 三樓過去是創辦人戴吳獅一家人的生活場域,現為共創廚房,地面上共有四種花色的磁磚,再現當時三樓不同房型的格局,一種磁磚為一間房間,展現屋主對於該房子的設計需求及想法。設計團隊以金屬結構製作架高地面,透過玻璃材質看見過去的花磚特色及隔間的使用痕跡,手法較為新穎,讓原有地磚厚實空間韻味。 三樓共創廚房。形式不一的磁磚代表著過往不同房型的隔間。   而三樓天井則是新建物特色,設計團隊將二樓的圓窗與方窗的造型結合,也呼應三樓拱門,打開天空,讓光線從頂樓灑落。吳透分享,這是他最喜歡的地方,光影的流動就像泰戈爾的詩集《漂鳥集》一樣,讓四季躍於眼前,展呈出細膩的時間感,強化沉浸氛圍。 天井帶來了自然採光的游移,是吳透設計師最喜歡的地方。   半月池則由花藝大師凌宗湧帶領CN Flower團隊,運用傘草水生植栽,特殊的形狀和清新姿態倒映水中,具有活潑的生命力,從室內望出呈現如詩畫般的感受。 空間裡的植栽花藝,由CN Flower團隊操刀。 或者新州屋,點亮新竹街區 四樓目前舉辦特展「Japan 47麵—日本47個都道府縣地方麵展」,由日本「D&DEPARTMENT PROJECT」負責企劃、監修,透過觀看麵條包裝與故事,認識日本47個都道府縣的飲食文化。半戶外露台地磚為原始的尺二磚,以傳統窯燒高壓成形而成,又稱紅尺磚,復古樸實且耐磨損,每塊皆略有不同,號稱會呼吸的地磚。 四樓舉辦特展「Japan 47麵—日本47個都道府縣地方麵展」。   為展覽特別打造的透明房子。 走訪或者新州屋,就像走進時光隧道,穿梭在不同角落。可以搭透明升降設備,看見原有壁面的老磚框景;可以選擇走新建的柚木樓梯,樓梯是建物調查時考察出的老梯遺跡,依照相同斜率、可逆性工法設計製作,不同樓層間還可看見新做的鐵梯與旋轉梯,隱身在轉角裡。乘載不同年代的新州屋,在熄燈20年後重新點亮,期待透過與回憶的連結,使人窺探過往新竹的點滴風華,並以食物、料理、社交,譜寫出新的故事。 四樓露台。   資料及圖片提供」或者新州屋 空間攝影」林科呈 撰文」陳映蓁

誠品畫廊2023年壓軸展覽「幾米個展」

Interior 362

誠品畫廊2023年壓軸展覽「幾米個展」,共展出14幅油畫與多件紙上作品,均是幾米為本次個展量身打造的作品,也是他首度正式發表油畫之作。國際知名的繪本作家幾米從小就喜歡畫畫,從文化大學美術系設計組畢業後,就到廣告公司上班,從而喜歡上插畫,便開始大量閱讀各種插畫與繪本作品自學。 誠品畫廊2023年壓軸展覽「幾米個展」。 從事繪本出版20多年的幾米深感,繪本不該只被當成兒童讀物,所以他致力於創作給不同年齡層讀者閱讀的繪本,還創造出成人繪本的新類型。至今,他已創作出逾60種作品,翻譯成20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近200本外語作品,也曾改編成音樂劇、電視劇、電影、動畫和VR互動作品等,除此,亦曾受邀至日本大地藝術祭和北阿爾卑斯藝術祭展出,立體作品也常見於國內外公共藝術、主題公園等。 展出14幅油畫與多件紙上作品。 擅長紙上繪畫的幾米,近幾年則專注於探究油畫媒材。2012年,幾米應邀為第49屆金馬獎創作主視覺,原本主辦單位只請他畫一張,幾米卻欲罷不能地交出三幅畫作,這也是他第一次公開油畫創作。 睽違10年,幾米再度執起油畫筆,除了維持一貫神祕與幻想、孤獨和溫暖等外界熟悉的「幾米風格」,也運用高彩度的顏色增添視覺層次的豐富性,並輔以顏料堆疊的厚實感來營造深邃的意境氛圍。  幾米運用高彩度的顏色增添視覺層次的豐富性,並輔以顏料堆疊的厚實感來營造深邃的意境氛圍。  兩年間他一共完成了49幅畫作,分別使用油畫和壓克力顏料,在紙上或畫布上馳騁天馬行空的想像,這次個展從中精選作品展出。幾米自承,為了準備這次個展,從創作構思到媒材探索皆費盡心思;而在個展開幕前一週適逢他65歲生日,讓這次個展更別具意義。 和繪本一樣,幾米的油畫即使是單一畫面,也蘊含豐富的想像力和故事性。 和繪本一樣,幾米的油畫即使是單一畫面,也蘊含豐富的想像力和故事性。畫面中多半只有一位小男孩或小女孩,或被錦簇花海圍繞,或置身在深幽森林,或者佇立在潮起潮落的海岸邊,甚至是落葉滿地的乾涸泳池裡等,孩童的臉上沒有展露明顯的情緒:有人雙眼緊閉像在夢遊,有人對外界投以好奇探詢的目光,有人塗著像默劇演員的白臉等,他們像是心理學家稱之的「內在小孩」:大人們內心存在的兒童人格,而幾米認為,每個人都是這樣獨自地面對複雜難解的人生課題。 左:《翻滾吧,森林》,右:《獨木船的花花世界林》。 《翻滾吧,森林》是這次個展的起始之作,在森林的羊腸小徑上,雙眼緊閉的小男孩踩著紅球,一旁有個迷你房屋冒出白煙裊裊,樹木枝幹的顏色豐富,森林予人多彩、明亮的視覺感受。 左:《獨木船的花花世界林》,右:《我和雨下了一場花》。 《我和雨下了一場花》穿著泳衣的小女孩,手中抱著一只魚缸,站在堆滿落葉的泳池角落,她的頭上有朵茶花綻放,充滿期待與生機。 《大象狂想曲》是展覽中尺幅最大的畫作。 《大象狂想曲》是展覽中尺幅最大的畫作,在舞台聚光燈投射下的大象身軀色彩繽紛,和孩子一起演出馬戲節目等。縱使人生而孤單,觀眾從幾米的畫作中也能感受到不言而喻的溫暖,和面對生命悲喜的微小勇氣。更多內容請見>>>誠品畫廊 展覽資訊 展期」2023年11月25日至12月30日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 誠品畫廊(台灣110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日、一休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編輯」歐陽青昀

2023台北美術獎

Interior 362

2023臺北美術獎於近日揭曉,此次吸引227件作品參賽,並經歷層層考驗,最終選出9組作品從中脫穎而出,由國美館研究人員黃舒屏作為評審團主席,並邀請張世倫、林昆穎、莊偉慈、朱盈樺、蕭淑文、廖春鈴等人擔任評審委員。陳肇驊以作品《在 下圭柔山》獲得本屆首獎;吳瑋庭、陳姿尹榮獲優選;李立中、吳家昀、莊培鑫、彭思錡、彭韋、賴俊廷等6組得入選獎。 貴賓與參展藝術家合影。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蔡詩萍表示:「本屆參賽者多數相當年輕,每位藝術家透過不同媒材展現對世界的看法,為我們提供新的視角,這讓我想起遠古時代人類於洞穴留下壁畫的故事,而我想無論是一萬年前或是一萬年後,創作的心靈都是一樣的。在此特別祝福各位,我們會在未來想起:人類的了不起是因為有藝術家獨特的創作!」   臺北美術獎得獎作品  首獎  在 下圭柔山 / 陳肇驊 陳肇驊常以改裝工業產品或自製機器描述環境或體制樣貌,此次改造除濕機的核心結構,於其上焊接一棵銅製的姑婆芋,並利用原本機器的特性使之結霜;透過在日常中所累積的生活經驗發現矛盾,尤其聚焦在人與自然的矛盾關係,是陳肇驊一直以來特別關注的面向。   評審團認為,藝術家以如實的生活狀態,回應其所面臨的創作境遇,冷冽頹廢的外在,隱藏著對於創作不放棄的真摯與熱愛,如此心境體現於他在工作室重現搭建的細節裡,像是改造、自製一台反映時代聲音嗡嗡發響的壓縮機、逐漸在環境或機制的因素下結霜的姑婆芋、漸漸蔓延的壁癌、以及在創作汗水勞動下逐漸頹喪但仍奮起發動起嗡嗡聲響的自己(藝術家)。作品真切而細膩表達了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與工作現實交疊糾纏的狀態,作品細節充滿感性張力。    優選  日常雜訊──錯覺層次 / 吳瑋庭 起源於人們因虛擬訊號的增長,而逐漸喪失對於現實空間所牽動的場域感知。藝術家創作似是而非的關係物件,透過視線景框的層次突顯情境重點,並以悄然的氣味建立物件與環境間的聯繫,以破除界線的方式,試圖呈現一種與物共在、無法置身事外、無可取代的「現場」,提示生活是建立在龐大的物象數據滲透所渲染的體驗。   像素延伸 / 陳姿尹 作品探討影像的構成與AI技術等後製工具,以及影像經後製反致愈加遠離真實,有意義之物可能會在無法預測的技術下被消弭。觀看像素構圖或雜訊圖案,人們經驗了當中的虛實矛盾,安立又或許不安,並持續探索更多的未知可能性。   本屆參賽作品平面類佔總數33%、立體類20%、影音複合媒體類25%,其他類別22%。「臺北美術獎」鼓勵具獨特性且富有時代精神的藝術之作,為北美館鏈結台灣藝術生態圈的重要管道,本獎項持續觀察展覽趨勢觀點,提供當代創作者具能見度的發聲平台,進而促動藝術生態開展多元向度。 2023臺北美術獎 Taipei Art Awards 2023 時間」2023年11月4日至2024年2月18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展覽室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各藝術家 編輯」林靖諺    

2023金點設計展 超維增生

Interior 362

金點設計獎作為推廣台灣優質設計,並帶動產業重視設計價值的重要獎項,每年除了透過頒獎典禮表彰優秀的設計師與業者,同時舉辦金點設計展,展出當年度得獎作品,推廣來自台灣及世界各地的好設計。 2023金點設計展。 「2023金點設計展」由新銳策展團隊極製設計所操刀,以「超維增生」為主題呼應今年頒獎典禮的主題–「超能負荷」,象徵當今設計人在面對更龐大、複雜的種種挑戰下,不斷突破框架、超越自我的創新精神;透過充滿想像力的空間體驗,展出本年度精選的百餘件得獎佳作。 策展:極製設計、主視覺設計:楊士慶 。 策展人游麲說道,當代設計的跨領域合作已是必然且重要的趨勢,設計師們不僅要精通自己的專業,更需要擁有開放的視野,與不同專業協作產生獨特觀點與創新方法,而「超維增生」正是象徵著設計突破單一框架與現狀,透過跨維度的想像與溝通,觸發產生無限創意的可能。 透過充滿想像力的空間體驗,展出本年度精選的百餘件得獎佳作。 為呈現主題概念,策展團隊以線、面、體的空間元素,透過疊加增生的設計手法,將三個展間抽象化為創意迸發的現場,營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期望觀眾在虛實感交錯的場景中,也能獲得靈感的啟發。展覽共分成三個展區,並以關鍵字作為觀展索引。 以線、面、體的空間元素,透過疊加增生的設計手法,將三個展間抽象化為創意迸發的現場,營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 第一區:#未來遷徙、#人機共創 01展間 展出當代移動解決方案與跨域共創的智慧產品,展場以線性規劃,從展品的擺設、觀展動線、展間設計與燈光都以線性元素帶出空間的方向與位移感。 第一區,展出當代移動解決方案與跨域共創的智慧產品。 第二區:#跨維對話 藉由在空間中創造出各式大小、錯落有致的框景,形成開啟對話框的意象,以靜態及動態影像,呈現跨界溝通合作下的傳達、空間與整合設計類的精彩之作。 第二區,呈現跨界溝通合作下的傳達、空間與整合設計類的精彩之作。 第三區:#在地增生、#超維風格 從桌面展示疊加陳列層次,突顯由台灣本土元素、地景或結合產業轉型的設計巧思;並聚焦具有獨特美學或機能創新的日常物件,勾勒出令人嚮往的未來生活場景,體現設計師們的創造力。 第三區,突顯由台灣本土元素、地景或結合產業轉型的設計巧思。 此外,在各個展間中,亦能發現具備「永續質感」特質的作品穿梭其間,傳達出永續的思維與實踐,不僅可以是美與質感的表現,更是當代各領域中的核心價值。  營造沉浸式的空間體驗。 2023金點設計展「超維增生」  時間」2023年11月32日至2024年3月17日 地點」台灣設計館 01、02、04展間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歐陽青昀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Interior 362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創辦以來致力推動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並透過多元文化觀點積極參與亞洲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網絡,建立促進本地和國際藝術社群互動與交流的平臺。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設計: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第13屆台北雙年展於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盛大展出。本屆以「小世界」為題,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紐約資深作家與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有機協作的方法共同策劃,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共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音樂人,透過個人生命經驗與美感知覺,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王衛,《鏡子》,2023,馬賽克磁磚,1600×400×3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說道:「今年,世界逐步從疫情風暴中復甦,人們從被限縮的日常生活重整觀看世界的方式。台北雙年展作為臺灣與全球當代藝術接軌的重要平台之一,試圖以嶄新的思維,引導觀眾從小世界中見微知著。今年適逢北美館成立四十週年,更是積極推動臺灣藝術與國際鏈結的可能,希冀藉由本屆多元開放的作品及公眾計畫,與來自各地的觀眾增進交流及對話的動能。」 賴志盛,《2B205》,2023,複合媒材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2023台北雙年展委託製作。 我們存在的「小世界」 在印度北部賈郎達爾(Jalandhar),累積數十年的空氣污染,因為封城、工業生產的停擺,當地居民意外得以清楚看見鄰近的喜馬拉雅山,這群峰乍現的美景反映出許多人在疫情封控期間的深刻體悟:在一個日益縮小的世界,原來近在身邊的事物也可能顯得陌生。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複合媒材裝置:工事用砂、鍍鋅鋼板、顏料染色的水,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小世界」一個看似簡單的詞,實則蘊含錯綜複雜的面向,它展現了希望、承諾,卻也同時暗藏某種懼怕及不安;希望能對自身小我的生活擁有更全然的掌握權,卻也懼怕被孤立於大我的群體之外。當世界在尺度上縮小時,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但當人與人之間相互疏離時,世界在情感層面上也變得渺小:「小世界」就懸浮於這樣相聚與分離的狀態中。 艾德加.阿瑟諾,《剝鏡 #59》,2023,硝酸銀、壓克力顏料、紙、鏡子、畫布,274.32×1100×9.52公分。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三位策展人表示:「現在是我們重新審視疫情經驗並重新構想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的最佳時機。希望所有觀者都能在這個小世界裡探索並找到與他們自己相應的位置。」希望邀請觀眾一起探索歷經巨大災變後迎來的集體智慧,以及重整自身與周圍環境和人事物之間的關係。 阿迪亞.諾瓦立,《亞洲(虛構)房地產計畫》,2023,木材、樹脂、鋁、鋼鐵、銅、壓克力板、布、133個LED三角旋轉盒,380×25×18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雅加達ROH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此作品的展出呈現由雅加達ROH畫廊贊助。 本屆雙年展以多重面向的方式呈現,涵蓋生命經驗、生態學、文化、經濟和政治層面,從參展藝術家與音樂人自身私密的情感及生活環境為出發,繼而對全球當代社會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詰問。匯聚120多件作品,展出包括19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等。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草本植物,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其中,位於地下樓展廳的「Music Room」,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從2023年12月起至2024年3月,將由dj sniff、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與Wok the Rock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舉辦聆賞會、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藝術家許村旭及娜絲琳.寇德展區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時間」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輯」歐陽青昀

開箱設計師辦公室!有序生活製作所

Interior 362

有序生活製作所位於台中市西區,是一間2023年成立的室內設計品牌,設計重點關注於生活細節與構造本質,並以此衍生空間秩序與構成樣貌。設計師提到,由於他本身也居住、生活於台中市西區,非常喜愛當地便捷且豐富的機能,便將公司擇址於此。 繼承了前任租客留下的玻璃隔間與夾板櫃體,並從中爬梳屬於設計團隊的空間脈絡和工作秩序。   剛創業的公司,經費的拿捏會是首要考量,如何在有限資源中發揮理念,成為設計師思索與切入的重點。剛好辦公室的承租處有不少前任租客留下的夾板櫃體與玻璃隔間,遂延續此一空間架構,並從中梳理出自己與同仁的工作秩序;整體氛圍注重工作的舒適性,對於家具與擺設等面向則以輕鬆為主,期待創造自由無拘束的居家氣息。 松木夾板架起了辦公室的主要畫面,搭配上同色系胡桃木地板,形塑一致和諧的調性。   針對辦公室的平面布局,設計師提到,空間主要劃分為兩大區,分別是會議接待與同仁工作區。 主要劃分為工作區和會議室。家具軟裝上注入了設計師喜愛的綠色調,讓整體視覺效果更為活潑。 兩大場域訴求穿透連接的同時,也需保留一定程度的分界感,可自由開闔的窗簾成為效果絕佳的隔間方法;簾子布料選用的磅數則剛好能隱隱透出背景光,整圈拉滿時也不至於令人感覺封閉。 利用磅數足的窗簾滿足場景轉換的需求,藉此取得開放與隱私之間的平衡。   設計公司總是念舊且喜新,選材上延續空間既有脈絡和語彙,沿用現場原有的松木夾板與黑鐵,並配搭上同色系的胡桃色地毯、胡桃木地板;亦置入設計師喜愛的綠色系建材,如辦公桌面的毛氈綠板材及墨綠色簾子等,讓室內調性更為活潑有朝氣。 工作上需接觸大量材料,這些物品辦公室成為最獨特的背景。   設計公司總是零碎而繁瑣,設計師一一盤點所需機能,例如集線器、走線槽、出線孔、主機架、置物鉤、面紙盒等,並以一套辦公桌的模組系統架起了6位同事的日常;考量到日後組織結構的變化性,設計師先預留了7至14人的工作面積,現階段設定為休閒區,彈性預留辦公室的可變性。 設計師盤點所需機能,將其整合於辦公桌系統中。   談及室內的燈光布局,設計師說道,每天工作皆會接觸大量材料,因此燈光的演色性和色溫十分重要,辦公區域主要設定Ra90/3000k,會議區則為Ra97/4000k,藉由光源差異無形表現場域分界,企圖令同仁在輕鬆的環境中工作、在專業的場合裡進行會議。 會議區。以Ra97/4000k的光源設定,突顯場域的專業度。   這個辦公室裡頭的一切雖然細碎、繁複卻充滿秩序,是「有序生活製作所」最真實的模樣。 有序生活製作所 設 計 者」有序生活製作所 攝 影 者」林科呈 面    積」30坪   有序生活製作所成立於2023年5月,設計重點關注於生活細節與構造本質,以此衍生各種尺度的構成秩序與空間樣貌,同時重視當代設計方法與工作方法的演進、積累與優化,以專業、計畫、信任,建立設計的行業價值。     資料及圖片提供」有序生活製作所 採訪」陳映蓁

與NIKARI的近距相遇 《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

Interior 362

由JOSUIa策劃的選品展《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正式宣告芬蘭實木家具品牌NIKARI進駐台灣,並聯手燈具品牌KIMU柒木,共同於大稻埕的百年街屋中舉辦體驗展。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芬蘭品牌NIKARI以高品質手工實木家具聞名,品牌主張「運用在地木材製作精緻家具」。JOSUIa複合式選品主理人黃柏菁表示,展覽靈感源自在芬蘭生活的經驗,當地的自然、光線、生機、氣息,予人撫慰心靈的安定感,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芬蘭品牌NIKARI,親身感受其家具線條、自然質地與人體工學考量的細膩度,讓人在使用當下身心都享受了寧靜與滿足,決定引進這個動人品牌。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體驗展的靈感來源取自1967年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發行的經典單曲⟨StrawberryFieldsForever⟩,當時年亦適逢木藝大師Kari Virtanen在芬蘭創立NIKARI,芬蘭森林隨處可見的野生藍莓一如NIKARI作品散發的自然純淨,並呼應披頭四樂團「草莓地」所象徵的兒時家園與成年人的心靈歸屬,因而以此作為展名。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正如北歐予人遠離世俗紛擾、寧靜悠然的氣息,展場擇址於台北市大稻埕建於1919年的百年街屋空間,並與燈具品牌KIMU柒木共同建構悠然情境。現場精選展品包括NIKARI經典之作「December Chair」與年度新品、KIMU柒木的「紙牛奶燈」與「扇變屏風」獨家配色款。   《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展場空間。 展覽以1967年作為靈感延伸至空間、家具、聲音、美食與文學,建構出五感體驗的完整情境,觀眾能閱讀獨立書店「詩生活」的選書,聆聽詩集裡夾帶的JOSUIa選歌書籤;或是置身於角落空間或穿梭幽然小徑,感受空氣裡淡淡的木香,浸於詩意的光線層次裡,在散步、停駐之中打開感官,選擇喜愛的位置感受家具質地,閱讀詩集、聆聽選曲,享受與自我對話的美好。鍾情北歐寧靜優雅氣息的追隨者,不妨把握與NIKARI的近距相遇的機會,細味來自北歐的木藝詩境。   KIMU柒木新品牛奶燈,融會了東西之美。 芬蘭品牌NIKARI由木藝大師KariVirtanen於1967年創立,品牌主張「運用在地木材製作精緻家具」。 NIKARIXKIMU芬蘭品牌體驗展《Bilberry Fields Forever野生藍莓的孤獨不寂寞》 日期」2023.11.11(六)-2023.11.19(日) 時間」每日11:00-19:00 地點」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42號2樓(Olympus Plaza Taipei大稻埕旗艦店)    資料及圖片提供」JOSUIa複合式選品 採訪」Su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