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2

The MEGA Yunlin雲林厚工學 展現地方文化風采

雲林最大場策展活動「The MEGA Yunlin雲林厚工學」將於2023年11月18日至12月3日在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登場!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前身為北港糖廠,自2005年關廠沉寂18年後,以文化資產身分再次重生,更透過「雲西文化觀光遊憩廊帶營造計畫」,展現軟硬體再造活化成果。 雲林厚工學主視覺。   雲林是台灣的農業大縣,在傳統產業、宗教文化及其相關連帶之工藝成就,經過長時間淬鍊、積累,進而薈萃出多元文化與在地元素,醞釀出現雲林獨有的風情。本展將完整論述雲林縣在台灣多種產業的重要發展性,及所挾帶之在地文化、族群、信仰等多元價值及特色資產,期待激盪出更多新舊交融的風采,成為各種社會創新實驗與實踐的潛力基地。 以傳承、創新、融合探究雲林在地文化與風采。   展名的MEGA諧音「眉角」,象徵著雲林的巨大能量,職人們精心對待每一個小眉角,造就出豐裕的雲林厚工學,從「傳承」、「創新」與「融合」的脈絡中規劃了九大主題展覽,以五大學策展內容講述厚工學的極致,邀請大眾一起探究雲林蘊藏的無限美好,體會每一個眉角所淬煉出的力量。 展場布置。   農業學:在餐桌上與雲林相遇 雲林農業至今已有百年的發展,農業產值為全台最高。空間中展示雲林特色農作,呈現農作土地造景意象,並於動線中介紹雲林每一鄉代表的特色農產品。而「輸送帶」造型平台的數位投影帶出各式農產特點故事,一路至數位餐桌,象徵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 農業學展區。   神工學:開箱傳統宗教工藝藝術 將展間分為廟宇裡的工藝及藝陣中的工藝。透過藝師們平時使用的材料、工具、成品與影音資料和策展團隊整理出的知識,讓民眾感受傳統工藝之美,也能從中感受每項工藝藝術的「厚工」。 神工學展區。   共享學:共創共享雲林美好 展場以好物分享及看見雲林在地產業及技藝的發展特色切入,透過展示的物件及作品看見背後的職人精神,發掘從青年返鄉傳承家業、留鄉為這片土地創造更多價值或從外地移居雲林創業的故事,並拍攝訪談影片深入介紹職人與雲林的關係。 共享學展區。   觀光學:探索雲林風土人情 展區內容分為三大主題「與海」、「與人」、「與山」,分別介紹西部靠海、中部平原、東部倚山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致。空間設計則分為三個部分:在入口及出口處以大面積的造景帶領觀眾走進雲林的海與山,空中造景垂吊當地的物種,如烏魚、黑面琵鷺、八色鳥等,表現雲林的生態;展場中間以三座環形展示牆結合展台介紹人文:宗教、糖鐵、特色建築。整體展場規劃扣合三橫三縱四角觀光系統意象,讓觀者了解各地特色。 觀光學展區。   未來學:建構智慧安居的雲林 未來學以樹作為意象,展區的樹根據內容生長成不同的型態,以「生產」、「生態」、「生活」三大主題涵蓋全面向的雲林生活,了解雲林在「智慧經濟」、「低碳永續」、「安全健康」、「共融發展」等四大主軸,除了思考解決當下的問題,同時也追求創造一個最適合人們宜居的城市。 未來學展區。   資料及圖片提供」The MEGA Yunlin雲林厚工學 編輯」陳映蓁

一覽義大利頂級品牌Fornasetti的經典之作

Interior 362

Piero Fornasetti,被全球譽為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和設計權威。他對多樣的藝術領域—無論是繪畫、雕塑或室內設計均有深入的涉獵和卓越表現,累積了超過上萬件的傳世之作。 義大利頂級品牌Fornasetti擁有完整的家居系列品項。   其中,他對歌劇女伶Lina Cavalier的詮釋,更成為Fornasetti品牌的經典代表,這系列的作品流露出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和非凡藝術觸覺;此外,Fornasetti的作品也深受古典建築、自然界如蝴蝶、花卉、魚群、動物和太陽星系等元素啟發,使其成為了品牌的特色和獨特的繪畫主題。 Fornasetti的經典代表-歌劇女伶Lina Cavalier。   Club Designer帶來Fornasetti經典展品 而台灣精品指標選物店Club Designer不僅是一間選品店,更是探索全球設計之美的傳道者,團隊持續尋找和引進最獨特和最新的品牌及產品,體現其卓越的品味和先見之明。 Fornasetti作品展現非凡的藝術質感。   作為義大利頂級品牌Fornasetti在台灣的獨家代理,Club Designer近期盛大開展《A Genuine Conversation玩味交流盛宴》的義式下午茶藝術展,展出Fornasetti Profumi今年發表的三款香氛系列:「Architettura」、「Farfalle e Balaustra」和「Peccato Originale」;此三系列彰顯了Fornasetti獨特的藝術風格,巧妙地將裝飾藝術與香氛融為一體。全新香氛的調配靈感源於Fornasetti家族庭院內的水果植物,以此調配出三款充滿地中海氛圍的香氣,引領人們進入一場超脫於時間與現實的沉浸式香氣之旅。 全新香氛系列「Architettura」。 全新香氛系列「Farfalle e Balaustra」。 全新香氛系列「Peccato Originale」。 此外,現場亦展示Club Designer多年收藏的畫作、家具,以及知名的亞當瓷盤套組。這套瓷盤組共12件,是Piero Fornasetti於1950年代所設計的品項,瓷盤用轉印圖像呈現經典的亞當形象。 經典亞當瓷盤套組。 Fornasetti更將精湛且多樣的藝術手法轉化為各種家飾物件,例如桌椅、櫥櫃等,每件作品都在米蘭的工坊手工限量製作,從細緻的雕刻到精緻的上色,在在突顯無可比擬的藝術品質和珍貴感。 以手工絲網印刷和細膩彩繪打造的紅唇餐椅。   Club Designer期待能將Fornasetti完整的家飾系列介紹給每一位眼光獨到的藏家,讓藝術和生活完美融合。     資料及圖片提供」Club Designer 編輯」陳映蓁

和式美學再精粹 傲鰻餐廳

Interior 362

入口處以大量紙燈、竹編屋頂和花藝大致向來賓即將進入的空間內部基礎色調。 源自日本的傲鰻,素以遵從關西傳統烤鰻技法的鰻魚飯傲視群倫,從創立之初始終堅持嚴選食材與極致呈現,品牌在北京建立的分店延伸此項精神,建立與之相配的空間,讓食客在品嘗珍饈的同時,可以沉浸感受孕育出如此絕味的風土民情。   燈造型細部。 設計師追溯關西的文化發源地,以京都為發想,汲取其神社、佛閣、庭院和繪畫等等諸多意象,結合對傲鰻的理解,從空間結構、建材運用到場景塑造,恰如其分的融合美食、文化與設計,以物質將傲鰻的品牌精神具體化。 設計師應用建材原生的紋理,並以由下往上的打光低調呈現,呼應傲鰻以傳統手法呈現食材原味的精神。 這間坐落在北京國貿CBD的餐廳以竹林為屏障,隔絕車水馬龍的喧囂,營造一個與外界暫時斷聯的場域,在屋內沉靜的光影間,炙烤引人垂涎的食物香氣,待人送入口腔;在味覺、觸覺和視覺多方交錯的美感中,帶領饕客跨越時空的藩籬,品嘗去蕪存菁的京都風味。 溫和安定的色調和大多取材自然的建材中,唯一的金屬裝置和粉白的插花,以質感和顏色形成顯眼但不突兀的視覺重心。   人工造景和自然環境的結合 設計師參考日本傳統建築理念「Teioku ichinyo 庭屋一如」的概念,將日式庭院的形式解構,化用在建築中。 在散坐區的榻榻米地板除了以線條與牆面做出活潑的參差對應,也與其他被劃分為「街道」的走道形成鮮明對比。 甫一入內,大堂宛如煙火般盛大的粉白櫻花盆景,與正上方懸掛的金色裝置互相呼應,成為整體色調偏暗的開闊空間中最為醒目的視覺焦點。此裝置以層層遞進、規模由大至小的方形金屬板組成倒掛的金字塔狀,以線條和燈光抽象描摹倒映在粼粼水光中的金閣寺,強調現代性的簡潔輪廓,佐以來自京都傳統的鍛金工藝,由自然紋理賦予古樸質地。 料理台邊的食具既是點綴,也記錄傲鰻製作食物的歷史,讓人在用餐時不禁神往新鮮食材蛻變為精緻料理的過程。 整體參照京都阡陌交錯的街巷格局,以規劃交通路線的思路串聯包廂和散座各自相異的用餐目的,在開放或隱蔽的不同場地間安排張弛有度的節奏,環繞料理台,走道寬度被精細控制在一人穿行自在、二人並肩擁擠的尺度之內。 不時出現在轉角或包廂內的綠植,和用料厚實考究的花器互相呼應,將人為的設計與大自然的清新感結合,於角落無聲帶動對日式庭園的聯想。 不時穿插的綠植和沈穩的陶瓷花器,結合人為設計的巧思和自然生長的特點,將熙來攘往的過客融入造景當中。 室外的植物藉由室外的自然光將樹影打在包廂中作為窗戶的杜邦紙上,有如水墨畫一般的風骨,和室內的綠植造景對照,別有一番意趣。 「紙」元素的多元化應用柔化了牆面對環境的切割,燈光與透過紙窗進入室內的自然光相溶,在有限空間內暈染生機和呼吸感,而大廳裡恰到好處的壁紙流露傳統紋飾風情,為整體氛圍更添人文氣息。 「紙」元素柔化了空間氛圍。 聯繫古今的文化符號轉譯 雕塑是以素雅穩重為審美基準的整體空間的角落意趣——五隻達摩不倒翁在走道盡頭堆疊成一方端景,作為日本最為受歡迎的吉祥物形象,達摩的憨態可掬和酒醉般顛倒的不規整形態,在走道嚴肅平整的框架裡輕巧地點亮來賓的笑容。 現代化的入口門框搭配拉門的結構,在節省空間的同時運用傳統建築的符號。 由藝術家為包廂量身打造的雕塑以童趣悄悄融入水墨般端嚴的畫面,讓人們跳脫高級料理餐廳帶來的拘束,回歸樸實的日常用餐。 料理台在作為隔板的玻璃前加上垂直向的木格柵裝飾,緩和了不同區域的材質過渡。 在空間裝飾方面,傲鰻沒有直接對日式傳統民居建築進行照本宣科的挪用,陣列式的門頭和內部垂直向的木格柵在在凸顯設計師化繁為簡的功力。 佈置簡潔的包廂呈現茶室般嫻雅的氛圍,讓身心一同隨之放空、放鬆。 用現代的設計語言解讀日式美學傳統,並非單純有樣學樣,而是深入觀察文化象徵的核心本質,才能取其精粹、加以在地化應用,構成精神上的新境界。 資料及圖片提供」FUNUN LAB設計研究室 撰文」江瑜  

《Pure Canvas》純粹的畫布空間

Interior 362

「簡潔平整的視野,純粹而雅致;充足完備的機能,低調而隱密。」為塑造極佳的居家景致,利用內嵌式櫃體、隱藏收納等手法,形成具連續性的設計脈絡,不浪費任何畸零角落,透過精緻細膩的規劃,讓每處設計皆蘊含其意義,此為續作空間設計所持之理念。   突出電視櫃體的電視牆,透過其狹長比例延伸視覺。 《Pure Canvas》為40年的老屋翻修,擁有位於市中心的極佳位置、便利的交通要道、高挑的視野環境等優良條件,但美中不足的是其原有格局,因本案位於直角與直角間的交界處,不僅構造樑柱呈斜向,產生許多怪異畸零角,原臥室置於空間中央的配置,更是顯得擁擠不堪。 光線穿過電視櫃上方,為玄關提供充足採光。 為妥善利用整體空間,及改善視線的不穿透性,應屋主需求僅保留原廁所與洗衣房,其餘皆重整布局,在公私領域間適當留白,並設置不頂天電視櫃,引視線、光影穿梭於室,補足缺乏採光的玄關與廚房;此外,玄關的拋光面地坪、公領域的木地板、弧型馬來漆牆等具反射性質地,經和煦陽光的溫柔輕撫,倒映出暖和的光暈層次,在疊砌中提升質感細節。   陽光輕灑在馬來漆牆面與木地板,在光線反射下暈染出豐富層次。 瞻望未來 適當留白 居住成員十分單純,僅有屋主夫妻及兩隻毛小孩,然而為因應未來增加成員的可能性,各場域盡量規劃得寬敞且彈性,例如預留可容納雙人床的副空間,作洗衣房、客房或小孩房等,賦予隨時轉換使用情境的彈性機能,為未來預留可塑性。為使屋主便於置物、搬運及清理,特別布劃寬敞的玄關,而一旁則安排儲藏室以存放大型物件,充分滿足收納需求。 沙發後方規劃工作區,並以玻璃片作區隔。 由於女屋主時常居家辦公,需要充足的工作區域,因此設計師在沙發後方設置耐用的陶板磚桌面,並以玻璃片輕微與客廳作區隔,將電視牆、沙發與工作桌視覺連成軸線,形成良好的空間視野,同時考量設計業辦公時間的不固定性,創造可隨時與家人連繫情感的交流環境。   廚房捨棄制式餐桌,設置中島以滿足機能。 除了日常機能與工作所需,平時愛好下廚的他們,對於廚房規劃持有己見;因此為滿足其喜好,不同於傳統餐廚空間,設計師捨棄制式餐桌,設置中島吧台以接待親友及用餐,其石紋陶板檯面佐以木質語彙,營造出溫馨氛圍。令人驚喜的是,當視線穿過場域交界處時,原擔心會過於突兀的過渡區,反而自然將光影捎至陰暗面,塑造順暢的斜軸向視覺,同時可隨時掌握客廳人員動向。 場域中央的適當留白,賦予了空間穿透性視野。 即便因格局而呈傾斜視角,卻間接打破了許多尖銳零角,進而延伸整體視野,而圓潤的弧度造型亦達到潤飾效果,形塑輕柔而延續的畫面感受。 電視牆背面設置烤漆玻璃,並延伸語彙至廚房。 巧妙的色彩運用 為呼應屋主夫妻沉穩嚴謹的性格,整體以低彩度色調打底,並點綴木質調為室內增添暖感、以深灰色作視覺焦點,透過濃淡色彩的交錯編織,將視線自然導向重點區域,同時弱化天花樑柱的存在感,降低其對空間的壓迫,使看似龐大且走向不規則的沉重量體自然融於其中,塑造簡潔有序的素色居所。   以木質調與深灰色調框住視覺焦點。 以低調素色降低天花樑柱的壓迫感。 全作以純淨色調作基底,以穩重的深灰、溫暖的木質調作點綴,設計師藉延續色彩及造型語彙的手法平整視野,並注入些許侘寂韻味,在舊建築中結合嶄新語彙,細膩點出原建築所帶有的粗獷樣貌。設計師表示,純粹而帶有質感的設計,不僅簡約明快且十分耐看,期望直到多年後依然備受喜愛。  主臥延續公領域色彩語彙,同時置入推拉門轉換光景。 連續的大面窗景,賦予室內極佳採光。 Pure Canvas 設 計 者」Benson Liu 攝 影 者」MD pursuit 空間性質」住宅 座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藝術漆、石紋陶板、實木皮 面    積」23坪 資料及圖片提供」續作空間設計 採訪」林靖諺  

郭柏伸 以心為向 矢志不渝

Interior 362

從設計相關科系畢業,到正式成為一名室內設計師,對於每位「設計人」來說,似乎是毫無懸念的人生走向,亦是大眾對這個產業的特定印象,彷彿一切都會按部就班的進行。但是,在台灣設計領域深耕多年的郭柏伸設計師,卻用他的故事訴說著這一路走來的奇幻旅程,若要做比喻,那肯定是一部顛覆框架的人生歷險劇。 郭柏伸 奇逸空間設計創辦人 奇逸空間成立以來,堅持設計應著重於空間的充份利用及動線的流暢度,了解業主對生活上的需求後,將其帶入對設計上的堅持,在簡潔及乾淨的設計中,同時也能保有家的溫暖及舒適。郭柏伸設計師擅長重新解構空間,改變原有的制約格局,讓空間動線更順暢,並運用視覺效果的延伸,將小格局放大成大坪數,讓原有空間再生。透過設計手法,創造無界空間,虛化室內外的界限,引入天光綠意,創造自然窗景,賦予居所溫暖紓壓的氛圍,為居住者量身打造使用居所。   天生對美感的敏銳 郭柏伸從小就對「美」有著天生直覺與敏銳度,小學得到的第一張獎狀即是「繪畫比賽」的勉勵,求學時期的美術成績亦每每名列前茅,更是代表班級繪畫學校圍牆,上述種種事蹟似乎都在無形中將他漸漸導向設計,彷彿命中註定就該成為一名設計師。不過,對於郭柏伸來說,踏入此領域並不容易,其中曲折卻造就了他獨特的設計風格。郭柏伸表示,由於過去只有美術系,因此從未想過要立下成為設計師的志願,所以在大學畢業後即投入地產業打拼,並因工作歷練親見各種房型。 令郭柏伸毅然決然投入設計領域的機緣,是在一次的自宅改建。郭柏伸提到,由於當時家中需重新裝修,請朋友介紹室內設計師來規劃,令他驚豔的是,鑒於建築是傳統的狹長型複層關係,而這位設計師以改變原始動線的手法翻轉格局,塑造趣味性十足的垂直視覺,完全顛覆了他對室內設計的印象,進而開始對其產生極大興趣,每天下班就至工地現場觀察進度,有問題就與設計師討論,透過參與每個過程,激發踏入設計領域的想法。從那時起,郭柏伸開始進修繪製透視圖的技巧,課程結束後他問設計師:「你們有沒有缺人?我不計較薪水,我想向你學習。」於是從工地工務做起,在現場邊學邊練,直到實力受到設計師肯定,證明了郭柏伸的努力。 “ 遵循心之所向,繞路也沒關係。” 從平凡到不凡 入行之前郭柏伸非同一般的前路,搭建了他不受拘束、肆意發揮的設計風格。與他人起點不同的背景,使設計思路傾向穩定的實務面向,同時能清楚認知與工班的合作模式,提出靈活的解決方案。 在大眾眼中低調的郭柏伸,認為一名室內設計師最需具備的是Common sense。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學習初期總會去網羅各式各樣的書籍回來研究,每個月至少買一、二十本,不只深耕室內設計,更跨足建築、工業設計、包浩斯主義等領域,以此培養設計思考,並從中激發新概念與創意,直到科技發達的如今,依然會上網搜尋新知,或在閒暇時欣賞相關電影,建立屬於自己的設計系統。郭柏伸提到,若對一件事充滿熱情時,無論何時何地都會願意去自主學習,因為創造力往往來自好奇心。繼而提起對設計趨勢的看法,早期來說大眾比較接受簡單純粹的風格,直到後來從垂直線條到弧形曲線,都帶有當下所流行的樣貌,因此應秉持著對新事物的探索與研究精神,與時俱進。 草創初期的21個案子 勇氣十足、下定決心就去做的郭柏伸,其實在公司草創初期並不容易。第一年因緣際會下接了21件中古屋案,其中10間是單一客戶,給了他百分之百的發揮空間,但也因單一業主的關係,需在原有條件下設計出不同特色,經過50幾次的丈量,以及每案三到四次的動線調整,累積了數次的手繪實作,而如此大量的訓練強度,為郭柏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次在《室內interior》發表的作品「天母富邦」手繪圖,改變格局與動線規劃,呈現垂直關係。 一直以來將《室內interior》刊登視為目標的郭柏伸,在2009 年的「富邦天母」案迎來轉機,他笑著說:「當時收到刊登通知時,我不禁喜悅地喊了出來。」努力的汗水終會化成果實,但走向成功之路往往是需要披荊斬棘的。此作為樓中樓的複層建築,業主是有著美學涵養的知名服裝設計師,當時郭柏伸是第三個提案者,公司成員只他與太太倆人,憑藉著堅實而精湛的手繪圖,得到業主的青睞。 「天母富邦」實景圖。 不同於一般的電腦繪圖,手繪圖可直接理解格局與動線變化,完整呈現複層中的垂直視覺,令業主十分驚豔,當時男業主的一句話:「合主人的意,就是好設計。」讓他意識到,設計並沒分好壞,只要符合業主需求,就會是好設計,也影響後來會優先站在業主立場去分析與規劃,認為「當他人提出意見時,定然是從生活經驗累積而來的結果。」在反問回答的溝通中,整合自身的設計專業,打造最符合個性需求的住宅。 “從不斷磨練中迎來轉機。” 實際踏訪當地汲取經驗 博覽群書、閱覽廣泛的郭柏伸,特別欣賞常被冠上極簡主義的義大利設計師Piero Lissoni,但對其「極簡」名號,郭柏伸卻提出不同看法。「極簡」給人的印象是非常簡單、純粹、乾淨的視覺,但從Piero Lissoni 的作品中,每每都能發現其各有韻味的獨特感受,對色彩的大膽運用是「現代」的一種表現。為實際感受Piero Lissoni的空間設計細節,郭柏伸特別親自踏訪阿姆斯特丹的溫室酒店(Conservatorium Hotel),透過保留200年前即存在的音樂學院原貌,重新配置與規劃,以玻璃帷幕圍塑溫室,使外觀與空間結合、延伸,並將接待大廳、餐廳等主要場域規劃在溫室中,零星區域則劃分在原建築中,整體格局十分有趣;更令人驚喜的是,連酒店的取名方式亦特別設計過,其中巧思令人歎為觀止。 見學紀錄,Conservatorium Hotel 大廳,以玻璃圍塑建築外觀,形塑如溫室般的景象。 從米蘭理工大學畢業的Piero Lissoni 涉略廣泛,除了室內設計,亦涉足建築、工業設計、家具設計等,像是義大利品牌Polo、頂級廚具品牌Boffi,以及義大利石材品牌Salvatori,處處展現他對設計的多元品味。郭柏伸提到,每次Piero Lissoni 推出作品時,都給了他十足驚喜,並激發出新的理解,家具設計不應只是形式上的優美,舒適度與實用性亦十分重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跨領域的多元涉略 跨足多樣領域的Piero Lissoni,讓郭柏伸認知到設計師不只有單一面貌,因此專注在住宅領域的他,除了辦公室規劃,更在近期挑戰了接待中心和商業空間。「接待中心的首次嘗試,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突破。」起初接觸時,基地已是正在動工的外接待,在沒有任何綠化環境的條件下,必須調整與周圍環境間的關係,因此需減少開窗面積,遮蓋周圍不佳景色,並做些許引光豐富視覺;整體以簡單純粹的材質鋪陳,運用弧線修飾造型,郭柏伸認為「當材質簡化後,反而更能烘托出體感與線條。」另外,在2023年初打造的寵物沙龍店中,為清楚呈現商店性質,透過將立體浴缸切半嵌入玻璃櫥窗,表現寵物在洗澡的景象,讓人們無需看招牌即能立刻了解商店定位。 第一次設計建築外觀,跨領域嘗試多元面向。 手法大膽的郭柏伸其實非常注重細節,認為設計源於生活,除了根據場域條件選用建材,亦會考量生活習慣規劃細節,像是為防止水濺出洗手台,特別在檯面周圍設計斜角等手法,期能提供屋主最便利的居家環境;此外對「風水」亦提出另類看法,他跳脫迷信約束,認為風水是提供屋主合理且舒適的標竿,設計師若養成平日觀察的習慣,就會直覺反應出最安穩的布局,除了對格局和家具方位會細細考量,也透過對日常的探察及對設計的敏銳度,迅速抓住重點,並從中延伸、貫徹自己的設計理念。 郭柏伸設計師與同事開會的工作情景。 細節的掌控源於堅定的基石,郭柏伸在員工訓練上,特別重視培養設計感知,規定每人每週需在會議上做十分鐘的案例介紹,以此訓練表達與思考,促使團隊多方探索以增加經歷。郭柏伸提到,因員工畢業的科系多樣,不僅分享的案例類型多元,用詞語彙的表達亦十分豐富新鮮,對他來說不只是個學習新知的機會,更期望透過這種模式更加了解員工特質,同時在準備、發表及交流中,相互學習與成長。 奇逸空間設計辦公室。 用實力建構自信 回首過往,郭柏伸也曾因非科班出身而感到不自信,後來受到業主的鼓勵與對實力的認可,令他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與真誠得到了回饋,累積的經驗終成碩果,進而提升對自己的信心。他談到,在北美館舉辦的「普立茲克建築獎作品展」內容提到:「手還沒到,心已經到了。」這句話令他感觸極深,看著陳列展區的施工圖,想著未曾受過專業透視圖訓練的他,一路依仗著對設計的熱忱,堅持所想刻苦付出,一步一步打下基礎,只為畫出心中早已完成的作品。 郭柏伸對設計的真誠與責任感,獲得了每位合作業主的信任,在如今行銷、媒體及各大獎項盛行的時代下,低調的他一如己志,用設計力與堅毅不屈的性格穩定前行,實踐「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意志。 “人生從來沒有固定走向。” 作品一 竹北壹山 〉〉布劃垂直動線連結場域關係。 竹北壹山是棟五層樓的透天別墅,是郭柏伸設計師親手為姐姐及姐夫所規劃的退休宅。結合屋主夫妻對藝術、音樂、圖書、烹飪的愛好,透過改變樓梯位置及材質,強調上下樓層的穿透感與連結性,賦予樓層關係嶄新定義,並以特殊塗料作為空間主軸,將戶外景觀與室內視線串連,打造全方位考量的理想居所。 一樓規劃姐姐專屬畫室及攝影工作室,利用低彩度色調圍塑以沉澱心靈,同時突顯畫作特色;畫室旁是姐夫個人書房,開放式陳列架可擺置豐沛藏書與收藏品,抬頭即是療癒的景觀庭園。二樓變更樓梯位置圍塑玄關區,營造宛如飯店迎賓般的氣派感,將客廳與開放式廚房串連、放大視野;大理石餐桌上方的造型燈飾,與客製化的收納展示架作為視覺焦點,而客廳大面書牆與窗邊琴區,則令訪客感受濃厚的人文藝術氣息。 沿著穿透感十足的樓梯往上,三樓結合酒窖與視聽空間,視聽室則架高地板賦予空間彈性,並透過弧形雙開門映入鐵件書牆、白色樓梯及藝術品展示牆,巧妙製造許多令人驚豔的居家端景。四樓私領域為臥室、衛浴與更衣室,特別的是臥室電視牆運用跳色增添視覺亮點,搭配其弧形輪廓延伸視覺感受;浴室規劃淋浴與泡澡區,提供時刻身心放鬆的場域,浴室與更衣室間則以玻璃取代實牆、延展視野;鋪設木地板的更衣室,備有開放式層架、抽屜與中島,滿足收納機能。五樓茶室以中式家具與青磚地板烘托出悠遠的古典韻味。頂樓無敵視景與綠植造景的露台區,放緩了屋主夫妻的生活步調。 作品二 春城越接待中心 〉〉博物館般的質璞大氣。 以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為靈感,灌注建築美學的盒體概念,結合幾何造型,打造藝術博物館等級的接待中心,同時將室內材質簡化,打造純粹簡約的視覺感受,創建新時代指標。此外,為使視覺聚焦在室內空間,透過不同的幾何結構劃分場域,塑造雖獨立卻又互通的開放空間。 明亮的空間感為設計主軸之一,為此設計團隊使用不同方式導入自然光線,除了利用入口進光,提升室內明亮度,同時在模型區上方,利用脫開玻璃帷幕的方式,引入戶外光景,改善光線不足的問題。全室以米黃色鋪陳,延續建築外觀的特殊漆肌理,並搭配暗黑色地坪,形成天地明暗的強烈對比。二樓有著三間小坪數的樣品屋供客戶體驗,隔間皆使用透光玻璃,讓空間感加乘放大,而在色調及家具的選擇,皆以鮮明色調及主題為規劃導向,形塑如參觀博物館各展區的氛圍。 作品三 極美山莊 〉〉以量身訂製的家具敞開小坪數空間。 本作為串連家人間的互動及開展客廳與餐廳,以獨一無二的訂製家具為主軸,打破原先小宅制式的格局規劃,在客廳置入訂製沙發,以共享椅背概念省略客廳及餐廳的走道空間,同時拉大視距形塑更開闊的空間感。另一方面,在沙發椅背後的訂製餐桌,其三角形的圓潤造型,呼應了弧線的柔和,為空間注入些許活潑氣息。主臥室分為睡眠區、衛浴區、更衣室串連整體空間,以飯店級的動線作為主軸,設置大面弧形茶玻做隱形分界,其半穿透感予人輕盈之感,顯得低調而精緻。 全作運用材質延續的概念,床頭鋪設平面磁磚提升質感,並延伸至淋浴間,以凸面造型增加立體感,同時做場域界線、放大空間視野。此外,為因應格局配置,將洗手台外移、設於更衣室及衛浴之間,除了滿足梳妝機能,亦讓衛浴空間顯得更加清雅大方。 資料及圖片提供」奇逸空間設計 採訪」林靖諺

幸中家具實驗室 掀起傳統工廠新浪花

Interior 362

一年一度備受關注的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Design Award)已於日前公布標章得主名單,並預計於12月1日的頒獎典禮揭曉「年度最佳設計獎」最終得獎結果。《室內》雜誌作為金點設計獎官方媒體合作夥伴,將帶來連續三期的深度報導。   製造業可說是撐起台灣經濟的中流砥柱,職人們純熟嚴謹且與時俱進的技術,讓MIT(Made In Taiwan)的品質聞名於世;不過,綜觀現今趨勢,「設計」二字正迅速席捲全球,甚至已經是深根於全世界的普世價值,不論在經濟、文化、社會等面向,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成立於1970年的幸中家具廠,是製造金屬家具的佼佼者,第二代蔡宗賢(Sam)致力於突破框架,嘗試在傳統工廠中導入設計概念,將製造優勢與創新的設計思維緊密結合,並成立自創家具品牌。今年度以「模組化家具」獲得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本期報導特別邀請Sam與團隊一起聊聊家具設計與製作的酸甜苦辣。    幸中家具實驗室  幸中家具實驗室扮演著設計與製造的統合體角色,由畢業於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產品設計系的創意總監Sam(左前)帶領具有藝術、工業設計背景的團隊,以創意、美學、設計為核心,以實驗開放的精神結合自家擁有53年深厚工藝的金屬家具製造廠,提供異材質結合的桌子椅子,持續顛覆使用者與空間及家具之間關係,激盪出更多獨特價值。   實驗室充滿了創意及理性思考,但同時又具有實際印證的精神,幸中家具實驗室有別於它的起源「幸中家具廠」,集結了設計的頭腦,加上工廠堅實的製造實力,掌握設計端及製造端雙聲道語言,逐漸成為產業鏈新興角色。     你是否曾想過,設計與製造兩個看似無交集領域,其實是有可能互補並相乘出嶄新價值?「幸中家具廠」已有53年歷史,以金屬桌腳以及家具起家,發展至今在台北和嘉義共有兩個工廠,服務範圍從台灣本島、離島至海外,是個從概念發想、實際產出至後續維護一手包辦的單位,以提供良好且全方位的顧客服務為宗旨;也由於工廠主力發展金屬家具,而金屬又予人堅硬感受,因此幸中一向秉持堅實剛毅的「硬態度」承接每個委託,並多方嘗試將金屬和異材質結合,期待能夠成為伴隨台灣生活美學和餐飲趨勢一同成長的家具製造商。「長輩們個性務實且做事扎實,希望消費者使用我們的家具後能產生幸福感,再加上做生意講求信用,所以將工廠取名為幸中。」Sam如是說。 工廠製造過程。精湛的製造技術是幸中的優勢。©歐陽青昀   談及人生經歷,自幼生活於傳統產業中的Sam,認為這是個充滿能量的場所,只是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趨勢,製造業需要做出相對的回應,讓自己在瞬息萬變的潮流中站穩腳步,也才有機會嶄露新的頭角。畢業後Sam先在生產線學習了五年,發現自家工廠的製造硬實力無庸置疑,對於客戶的要求都可盡量做到盡善盡美,但好像欠缺了軟實力,當低價產品大舉搶市時,營運上即面臨挑戰;有鑑於此,他便負笈至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就讀產品設計相關專業,希望藉由創新思維將設計和製造兩端串起,使其相互對話,激盪出全新火花,替工廠的未來開闢更寬廣可能。   從家具廠到實驗室 從紐約回台後,Sam積極地想將設計思維植入製造產業,努力了四年卻發現遭遇卡關。「當時的我,一直想在製造流程中注入設計語彙,但思緒似乎有點被困住了,我好像跟心中的目標漸行漸遠。」於是,他毅然決然離開了工廠,與朋友創立「層層生活」品牌,將設計和行銷整合視為軸心,透過研發的模組化家具專利,使生活美學的自主性重回消費者手中,企圖更全面的觀察市場和大眾需求。這個過程讓他認知到過去未曾發現的幸中價值,因此,他再度返回自家工廠,一手成立了不畏嘗試、挑戰與碰撞的「幸中家具實驗室」,以掌握設計與製造資源的統合者之姿登場!Sam笑說自己就像一台拼裝車,這些東奔西走的經歷看似繞路,其實都是引領自己見識更多不同風景,鍛鍊心智也開拓了視野,並在家具實驗室中匯聚成完整的「面」。 家具實驗室基地隱身於工廠二樓。©歐陽青昀 幸中家具廠在過去半世紀的時間中累積了厚實的製造基礎,現階段,Sam認為應該要灌注實驗、探索、顛覆精神,讓設計真正走進製造業,揭開傳產的新篇章。「幸中家具實驗室」藉由觀察身邊事物並對其進行一系列的聯想作為創意出發點,結合金屬和異材質來開創更多屬於金屬家具的可能性;Sam提到,工廠穩定的技術力是他與團隊最安定的靠山,他訂立出明確的架構、步驟落實品質的控管,讓軟硬實力得以順利銜接、解決問題,他與同仁皆會實際下產線製作產品雛型,讓前(設計)後(製造)兩端能有效溝通,合作無間共創一件件精彩作品。 實驗室成員十分年輕,有著充沛的創意和創新思維。©歐陽青昀 引入新觀念勢必對工廠既有運營與流程帶來陣痛期,Sam也不例外面臨了內部或外部供應鏈的質疑反彈,但他堅定地認為「設計是一種新的溝通手段」,透過不斷嘗試、突破框架,當心中所想的畫面真正具象化後,也就逐漸得到認同。「所有成果都需要時間積累,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只能堅持下去,持續做你相信的事,讓時間來應證。」 工作環境一隅。牆上可見團隊腦力激盪的手繪稿。©歐陽青昀   自述有著強烈好奇心的Sam,覺得生活中的每個場景都好似田野調查般,閒暇之餘喜愛觀察都市街景,欣賞光影在不同介質上形成的變化,也熱衷看電影與閱讀書籍。其實他不會特別去鑽研設計相關學問,因為好好生活、體驗不同面向的活動都是他的養分,有助他從不同角度去領略美好,也能深化對事物的解讀。過去家具常被視為配角,多以功能為導向,時至今日,家具儼然成為展現品味的環節,甚至越來越講求客製化,因此他期待幸中家具實驗室所推出的作品,可以成為大眾享受好設計的媒介。   隨心所欲展現品味:模組化家具 目前家具實驗室主要合作對象多為商業空間,Sam解釋道,因工廠早期便開始深耕商空,他遂以此為基礎進行延伸和優化,也由於商業空間的對外性,是消費者接觸美學、體驗家具的絕佳場域,成為與外界對話並展現實力的第一線。 目前幸中團隊針對模組化系統提供多種材質、造型、顏色的選擇,將設計的主導權交還給消費者。 家具和硬體空間是相得益彰的存在,它們互相映照,取得視覺上的平衡之餘更需提供舒適的使用狀態;現今商業空間在整體規劃脈絡上更著重於可變性、同時需突顯品牌特色,Sam強調,身為家具設計單位,他們不單只是滿足實際需求,更身兼軟體整合的角色,利用天馬行空的「企劃腦」融會對品牌經營的know-how,與業主和其他專業團隊一起討論專案內容,依據結論給予家具意象、材質等方面的建議,再藉由幸中擅長的「模組化家具」實踐畫面,並保有彈性轉換的餘裕,當舉辦聯名活動時可輕鬆變化椅背、桌面形象或質料,讓體驗更為沉浸,與大眾的互動也能更雙向。 只需拆卸螺絲即可更換椅子的配件,能配合商空形象隨時調整;若出現損壞部分亦可快速維修,也提供回收和整新服務。   模組化家具正是本次獲得金點設計獎標章的作品。就像樂高一樣,將美學的主導權交予消費者,主打「你的品味你說了算」,讓消費者親自參與這張椅子組成的過程跟設計細節,椅背和椅面的造型、材料,甚至是色彩皆可自訂,打破過去僅是單方面挑選家具的限制,藉此與家具獲得更深的情感連結;若以製造面而言,客製化最困難的部分在於多樣少量,製作成本高昂不符實際利益,對此,模組化系統亦可形塑更彈性的美學變化。 零件更換示範。Sam期待家具產業也能替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透過簡易拆解、更換可隨心改變座椅風格。©歐陽青昀 Sam表示這套家具系統能夠協助商業行為的順利進行,其一是因幸中有著設計和製造的兩端優勢,家具可快速製造到貨;其二是可以快速維修,若出現刮傷、瑕疵等不需後送,簡易更換零件後即可繼續使用,確保營運順暢。有鑑於此,模組化家具被台灣許多知名餐飲品牌所採用,包含CAFE!N、CAMA COFFEE、南美春室等,也針對家具的結構設計與本事空間製作所、彡苗空間實驗、共序工事、工二建築等室內設計團隊激盪出不少佳作,充分展現作為設計+製造統合者的精湛功力。 世界咖啡冠軍王策領軍的VWI COFFEE HOUSE,同樣採用幸中的模組化家具系統。圖片提供:咖啡客的咖啡課 在CAFE!N關新店的家具設計中,以「純粹」為主軸,捨棄奢華線條和過多裝飾包覆,將整體外形及線條簡化,透過不同材質的特性與加工技法,顯現金屬結構的力與美;不僅重新定義了椅子的型態,也顧及舒適度,在椅背上規劃了凹槽掛鉤,讓使用者能直接將隨身物品掛起,從容不迫的享受咖啡時光。 幸中家具實驗室與眾多知名餐飲品牌合作。此為CAFE!N關新店二樓客製吧檯椅與餐椅。攝影:隨寓工作室。 店內坐椅外型俐落純粹,透過異材質結合與細膩結構,展現金屬加工的美感。 而位在NOKE忠泰樂生活的SCLOUD專櫃,則以輕盈的鋁合金材質結合木製榫接的工藝手法,讓椅子成為可坐、可疊、可當陳列架的複合體,空間的機能更靈活且多元;茶几部分則有別於一般桌腳的形式,選用工廠剩餘的圓管和管材搭接而成,並以廢棄的安全帶將其綑綁,描繪時尚氛圍也兼顧環保永續。 SCLOUD專櫃藉由鋁合金材質和木製榫接手法讓椅子不只是椅子,還可以疊起、拼組成陳列架。圖片提供:共序工事   茶几則利用被視為廢料的工廠圓管及餘料管材搭接而成,再以廢棄安全帶綑綁,顯現對永續議題的實踐。圖片提供:共序工事 是Designer也是Maker:用雙手實踐設計 幸中家具實驗室目前也大力推廣家具租賃的概念,甚至計畫推出消費者互換零件的平台,讓家具成為共享經濟的一環,延續物件的生命,能透過零件更換家具型態,延續它的奇幻旅程,朝著循環永續的方向邁進。也因實驗室跳脫傳統的思維模式,每每都能創造出令人驚奇的作品,Sam提出了生動的比喻:「我和團隊就好似廚師,不停試驗、組合各種可能,企圖端出各式創意料理供食客們選擇。」 南美春室專案。利用模組化系統特色和材質工藝,呈現家具的多變姿態。擷取玻璃回收過程的碎形樣貌為設計語彙。圖片提供:春池玻璃 也因為對創作的樂此不疲,以及對環保議題的關注,他們翻玩了大眾眼中的「廢料」,例如將回收包材、彈簧床墊甚至是產線不可避免的鋁屑料等,轉化成椅子的坐墊,目前也正嘗試蒐集海廢料中的塑膠,並壓製成椅子的零件,利用設計解決廢棄物問題,也串接了更多向外合作的機會。 近期團隊玩轉大眾眼中的廢料,研發成模組化家具的配件,延續物件生命並透過設計提升價值。   獲得金點設計獎的肯定,Sam認為是很大的鼓舞,因為這代表著歷史悠久的幸中家具廠,正以全新姿態躍入大眾眼前,他耗時許久、也煞費苦心的希望跳脫外界對他們「製造業」的定位,他自豪地說:「現在的幸中,是有思想的製造、有設計骨幹的製造。」 談及創立家具實驗室至今的收穫,就是心境上的不受限!團隊的DNA是創意跟實驗相輔相成,不怕挑戰、不怕失敗,彼此就像是Maker,動腦之餘也得實際動手做;目前工作室位於工廠二樓,環境雖然較為吵雜,但可以隨時下樓操作機台,快速假設大膽驗證,彷彿工匠般不斷累積創作DATA,並建立起實驗的文化,Sam說道:「同仁是我十分珍貴的資產,我們一起在創意、設計、美感、製造間摸索出更寬廣的道路,謝謝他們不畏辛苦一起投入其中。」 近期團隊玩轉大眾眼中的廢料,研發成模組化家具的配件,延續物件生命並透過設計提升價值。©歐陽青昀   傳統產業在轉型時需剖析自身的核心價值,從既有資源中梳理出前行方向,轉型應是加法而非打掉重練;另外就是目標必須明確,保留產業原有強項之餘,經營者的心態則需歸零,不要被過往的經驗法則所綁架,適度的叛逆及野性有其必要。 Sam也致力堅實原創商品特色,並持續發展品牌化,企圖從台灣串起產業生態圈,一起走向國際市場;而提及未來願景,Sam則希望能強化與跨領域的切磋交流,讓設計更自由、通路更多元,也期待深化產學之間的串連,培養設計者外也不忘培育製造者,才能避免專業技術人才斷層而導致產業停滯。針對有意願投入家具設計、製造產業的有志之士,Sam也分享「堅持」是關鍵,雖然看似老調重彈,但這正是他貫徹的信念,後續的日子也將繼續踩穩步伐,踏實的替幸中開啟全新篇章。 資料及圖片提供」幸中家具實驗室 部份照片攝影」歐陽青昀 採訪」陳映蓁

歸璞.泊旅Hotel Beore 為日月潭而生的精奢旅宿

Interior 362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潭,是一座美麗的高山湖泊,潭面以拉魯島為界,因東側形如「日」,西側形如「月」,故名為日月潭。日月潭不僅是台灣本島面積第二大的湖泊,也是重要的發電用水庫,加上群山環繞、湖面清澈碧綠,山水交融的風景,讓日月潭有台灣八景的美譽。   建築透過退縮,拉開與車流、街道的距離。   日月潭作為台灣知名的觀光勝地,是旅宿百家爭鳴的競爭之地。其中,2023年10月開幕的「歸璞.泊旅」成為日月潭唯一入選國際精品酒店品牌系統(Small Luxury Hotels of the World TM) 、南投第一家入選國際凱悅酒店集團會員系統(World of Hyatt),並榮獲2023年美國繆思設計大獎MUSE Design Awards金獎、澳洲墨爾本設計大賽Melbourne Design Awards金獎的旅店。   「歸璞.泊旅」品牌精神強調與自然融合,也意謂著回歸自然。   「歸璞.泊旅」英文名為Hotel Beore,寓意Be Ore(成為自然堅石),除了品牌精神強調與自然融合,也意謂著回歸自然的經營理念。業主找來呈境設計袁世賢總監與張嘉勳建築師聯手規劃,為日月潭打造一座不一樣的微型旅宿。   入口透過廊道與轉折,引領旅客轉換與沈澱心境。   業主表示,既然整建翻修可以做的改變有限,那不如就直接打掉重來。在業者的決心與勇氣下,將原本已經營十五年的旅宿整棟拆除再原地重建,從建築規劃、室內設計、營建裝修到軟體服務,歷經三年的討論規劃與精雕細琢後,以全新品牌「歸璞.泊旅」回歸。   接待區,用義大利特殊塗料創造猶如洞穴歸隱的氛圍。   室內室外的自然表情   「歸璞.泊旅」的佔地面積不大而且空間偏長型,加上位置緊鄰大馬路,面對這樣的基地條件,張嘉勳建築團隊決定將建築退縮,拉開與車流、街道的距離;並利用一條切割線劃出似L型的建築量體,讓位於前、後棟的房型皆不會有暗房的問題。   歸隱四人房,四人房型皆規劃在建築的後棟。   建築立面選用日本窯變磚、馬賽克、疊磚、白色塗料等多種元素組成,在白晝與四季的交替變化下,豐富建築表情,並成為一棟能與日月潭融合的藝術建築作品;室內則以義大利特殊塗料搭配瑞典的藝術波龍編織地毯,與義大利玻璃疊磚為格局,創造猶如洞穴歸隱的氛圍。   歸璞雙人房,運用自然質材呼應自然景觀。   呈境設計則將空間與週遭的自然環境結合,以日月潭的山、雲、湖為設計靈感,透過設計元素的昇華與空間呼應,並回歸於原始的自然狀態,將旅客環遊日月潭的心境及深度,轉化為對空間設計的追求,讓每一個細節都沉浸於日月潭的美景中。袁世賢總監以「無形之型。亦為形」的設計理念,帶給旅客有別於以往的住宿體驗。   璞境雙人房,獨立式浴缸創造獨特的沐浴體驗。   米其林團隊 打造Casual Fine Dining   為了打破大眾對於度假風景區的餐飲印象,「歸璞.泊旅」攜手曾經與名廚江振誠在上海 Sens & Bund米其林餐廳合作過的名廚陳謙Elvis打造Proq 196餐廳。他率領米其林廚藝團隊為日月潭提供罕見的Casual Fine Dining,將不同節氣的在地食材以法式料理呈現,用料理為日月潭的湖山美景加持。   「歸璞.泊旅」攜手名廚陳謙Elvis打造Proq 196餐廳。   Proq為邵族語,即大地,意謂向明潭土地致敬;196則是本案前身的門牌號,象徵設計作品日積月累而重生!廚藝策畫總監陳謙表示,Proq 196是為了「在國家風景區款待重要的旅人而生」,用心製作西式餐點的品牌。   Proq 196餐廳,座位區設置大片落地窗,讓旅客沐浴在陽光與自然景致中。   除了位於一樓的Proq 196餐廳,頂樓還設有星空Lounge,於特定時段提供啤酒暢飲的Happy Hour歡樂時光,結合音樂與投影布幕,讓旅客能擁有自在享受咖啡、茶點的專屬空間。 Proq 196餐廳,規劃包廂區滿足各式旅客與人數需求。   「歸璞.泊旅」在精緻的空間風格中,透過呼應節氣的在地食材、融入創意的法式料理,帶出一場結合視覺與味覺的感知體驗;搭配細膩的管家服務,讓「歸璞.泊旅」超越了家的存在,成為旅客們撫慰心靈的回歸之所。   位於頂樓的休閒俱樂部泳池。   資料及圖片提供」歸璞.泊旅Hotel Beore、呈境設計Next Design 編輯」歐陽青昀

2023台灣建築獎

Interior 361

2023台灣建築獎日前名單揭曉,由《壽山動物園》、《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並列首獎;《波光市集》、《新竹永恆之丘》、《維豐橡膠辦公大樓》獲佳作;由《太平國小》榮獲「建築轉生特別獎」、《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奪得「都市活力特別獎」。 今年評審團由建築師張哲夫、建築師張瑪龍、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薛丞倫、建築師黃明威等人所組成,經過現場實勘與決選會議後,評審團提出「人性尺度掌握」、「在環境中具建築獨特性」、「積極和環境對話」、「可感知的身體性」等概念,但由於每案條件皆不相同,若要以共同價值作為評選標準略顯困難,且從239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因此為展現12件入圍作品所代表的台灣建築獎進步,今年特增設兩件特別獎-「建築轉生特別獎」、「都市活力特別獎」,給予參賽作品更多機會以做鼓勵。    首獎  壽山動物園 / 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AxB 建築工作室 已有35年歷史的壽山動物園,以更貼近新時代使用型態的動物園為改造主軸。邱文傑建築師將兩座原本封閉的獸舍敞開,形成通風採光井(山屋),並規劃四座下沉式展館吊掛於空橋下方,上方則以空橋串連成平面以外的遊園迴路,讓原本平面的動物園變立體。 評審認為當漫步在空廊遊園時視野會更加遼闊,步下展館觀賞動物,不僅能被動物圍繞其中卻又不打擾牠們,建築師的設計思考,不僅只於一個漂亮的建築,而是更進一步思考公共活動面向,將人與動物間的關係聯繫、相互貼近。   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 / 郭旭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科技藝術館位於北藝大校園軸線的端點,作為新媒體藝術的實驗基地,與原本校園中兩邊對稱的建築樣式不同,郭旭原建築師利用四根柱子將「黑盒子」與「灰盒子」抬昇於空中作為建築主體。   評審認為,山坡上的大學為數不少,經典如東海、靜宜、朝陽等校,但具軸線性的大學唯有東海大學與臺北藝術大學,兩者空間軸線正好呈九十度,端點的處理則有異曲同工之妙,東海大學的軸線端點在路思義教堂旁草坪屬虛空間,而腹地有限的臺北藝術大學則將建築架高,讓軸線在底下翻轉後導向虛的山頂。處理手法不僅只對建築形式的尊重,而是對校園空間理解後,提出周到的解決方案。  佳作  波光市集 / 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嶼山工房 基地位於南寮漁港臨港邊直銷中心的波光市集,作為南寮漁港進行一系列規劃的一部分,林聖峰老師以SRC的波浪屋頂,CLT的結構集成材版牆與鋼構完成的水平棚架,打造容納港邊70個攤商的市集。 評審認為本案擁有相當高度技術與設計能力的呈現,利用簡單的材料,達到非常嚴謹的視覺藝術性,細看所有細部皆處理極佳,不僅呈現乾淨俐落的構造,創意背後所富含的嚴謹邏輯,使市集如藝術館般坐落於此。   新竹永恆之丘 / 十彥建築事務所+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人口處於正成長的新竹市,為因應10年塔位需求而興建,建築師以材料、生命、光線為全作主軸,期望詮釋出一個安靜、懷念的紀念空間。   評審認為建築師做得決定十分準確,且能貫徹到底,內部傾斜的牆面試圖將天然語彙引入室內,刻意帶進光線、植物,與莊嚴的納骨塔內部自然相融,在在展現著建築師的心意與力量。評審表示,納骨塔是台灣民間生活很重要的一環,設計者利用建築扭轉傳統納骨塔陰暗印象,以新的建築樣貌,改善民間習俗對社會的正面影響。   維豐橡膠新建辦公大樓 / 呂昆益建築師事務所+691點創創設計+劉克峰 本案是私人業主所委託企業總部設計案,評審認為在都市中常見的長條街廓地形,經常需設法隱藏水塔、屋突等問題,但劉克峰老師利用將建築由中間挖空的解法,不僅巧妙且新穎,塑造建築自然而唯美的雕塑感。   如此解法除了能回應房屋的物理環境條件,提供足夠的遮陽阻擋熱傳導,改善了陽光穿過核心層高聳量體所導致的西曬問題,亦與物理環境、微氣候、光線處理等和諧結合。此外,將設計從建築貫徹到物件(燈光、扶手、紀念品)的Total Design,充分表現了設計創意及建築的整體性。    建築轉生特別獎  太平國小 / 郭旭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為讓人們願意到訪已廢棄的太平國小,建築師以一座外掛樓梯,可回望城市的瞭望台,以及一座18米高的空橋連接後方登山步道,吸引眾人回到此處,賦予建築發出餘光的機會。   評審認為本案是過渡性且逐漸消失的建築,同時間接反應了台灣社會少子化的現有狀態。對於非文資建築如何鼓勵民間合作延續其殘存價值的方式,此作引導了極好的方向,讓一個被棄置在山上的封閉式校園,成為整個都市空間的部分指標。    都市活力特別獎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 翁祖模建築師事務所+Manuel Alvarez Monteserin Lahoz 本案基地臨近高雄港,建築師以仿生建築概念,設計一棟音浪塔主場館,其中包含一個展示空間,以及基地以U型分布的六個小型室內展演空間。評審認為本案規劃多元,空間層次多且功能複雜,但建築師在建築空間或都市環境的處理上皆做了十分全面的考量,看似複雜內部卻是井然有序。   從量體和形式而觀,主場館所有牆面皆由兩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是框架結構,第二層則是百葉,降低了大量體所帶來的壓迫感;西側以低矮建築與周遭環境銜接並設置有遮簷的戶外空間,圍塑極佳的戶外活動環境,在當地高聳而立的建築,為高雄城市帶來嶄新活力,因此特別頒予「都市活力特別獎」。   資料及圖片提供」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 編輯」林靖諺

完美落幕!2023秋季燈飾展&戶外與科技照明博覽

Interior 361

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年度盛事「第25屆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及「第8屆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於近日相繼完美落幕,吸引了來自香港、中國、台灣、日本、韓國、東盟國、歐洲、美國等37國、逾3000家展商雲集於此,以豐富多元的照明產品與技術,透過兩大燈展引領人們更加了解最新潮流趨勢,並為彼此建立關係網,進一步拓展市場合作機會。 香港秋燈展為廠商與買家提供交流平台。 全新「互聯照明」展區 探索智能照明 本屆展會以「創新照明 點亮永恆商機」為主題,呈現多款創新設計、永續發展、智能照明等質感產品。隨著連接標準聯盟於2019年推出跨平台智能家居裝置標準「Matter」,智能家居系統變得更為便利,因此今年特別規劃展區,包括能兼容多個智能家居系統的MEGAMAN® Ingenium® Matter系列,以及採用專利混色演算技術的LEEDARSON智慧燈系列。 Quectel(移遠通信)與智能跨平台家居裝置「Matter」合作。 此外,在增設展區中,陳列了Leedarson(立達信)、Midea(美智光電)、Snappy(賽耐比)、Quectel(移遠通信)、DALI Alliance(DALI 聯盟)等20多家知名企業品牌,「名燈薈萃廊」展區則匯聚了Prosperity Group(佑昌集團)及Signify(昕諾飛)等知名品牌創新燈具及照明技術,並包攬「商業照明」、「家居照明」、「LED照明」、「LED照明零部件」及「智能燈飾及照明方案」等多樣主題,打造富有國際視野的交流舞台。 丹麥照明品牌「ANTIDARK」,燈罩可任意更換,透過不同色彩光映營造獨特氛圍。 互聯及智能照明論壇 今年以「開拓互聯照明新疆界」及「智能系統與健康照明發展」為題,舉辦一系列論壇以提供深入探討照明領域的機會。「開拓互聯照明新疆界」邀請塗鴉智能生態合作負責人熊婷婷、龍眼聯科技首席執行官陳海權等專家,分享智能家居產業的最新趨勢和技術創新;陳海權表示,為讓消費者在使用上更為便利,應將照明智能設備功能做確切整合,可輕易於各平台間切換、運用,落實智能照明應用。 展期間舉辦多場論壇,以「照明」為主軸,邀請多位專家作分享。 「智能系統與健康照明發展」邀請上海浦東智能照明聯合會會長李志君、智能照明設計師專委會主任袁樵、香港理工大學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建築資訊學教授李恒等專家,分享科技改善照明設計的方式,以及為人類健康所帶來的轉變。  戶外照明品牌「HiPowerLED」。 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設多個展區,包括「室外照明解決方案及系統」、「植物照明」、「創新建築廊」、「戶外廣告照明」、「戶外及公共照明」以及「專業照明」等,展示各種商業與工業用的室外及專業技術照明解決方案,透過智能與節能照明,呼應永續議題,打造友善的光環境。 「RIGART LIGHT」,以手感應燈具可控制照明強度。   今年香港國際燈展集結來自世界各國的展商與買家,吸引眾多人潮前往朝聖,此外亦採用「展覽+」(EXHIBITION+)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舉行,在有限的場域中,除了參與實體展,亦可利用「商對易」(Click2Match)智能配對平台進行線上洽商及配對,滿足多樣需求。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貿易發展局 採訪、部分照片攝影」林靖諺

《Dieter Rams(迪特.拉姆斯):作品全集》

Interior 361

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1932年出生於德國威斯巴登,是德國著名的工業設計大師。1947年,進入威斯巴登藝術學院(Werkkunstschule Wiesbaden)攻讀建築和室內設計。1955年,投身德國家電企業Braun,隔年開啟與家具品牌Vitsoe合作的契機,1961年成為Braun首席設計師,1981年受聘為漢堡設計學院教授。 《Dieter Rams(迪特.拉姆斯):作品全集》 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曾經闡述他的設計理念是「少,卻更好(Less, but better)」與大家熟悉、由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司·凡·得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對比出有趣意涵。他領導百靈設計部門超過三十年,產品橫跨咖啡機、電腦、收音機、視聽設備、家電產品與辦公室用品,經典作品如留聲機SK-4、D系列幻燈片投影機、RZ57模組化家具系統、606通用貨架等,為世界各地博物館收藏。 在七十年代後期,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日益擔憂這個世界處在一種「由形態、顏色和噪音所組成的混亂」裡。意識到自己也參與在這個世界中,於是他向自己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我的設計是好設計嗎?」  “少,卻更好(Less, but better)”–迪特.拉姆斯  為此,他提出的好設計的十項原則,分別是創新的、實用的、具美學價值的、簡單明瞭的、不突兀炫耀的、克制的、經久耐用的、周密的、環保的以及愈簡單愈好的,這十項條件也被奉為設計最高準則和美學典範。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強調以功能、實用為核心,乾淨俐落、簡約優雅的設計,對前蘋果首席設計師Jony Ive、深澤直人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書堪稱是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的設計生涯全紀錄,以「Braun與設計研究」、「文字翻譯即是設計」、「設計教育大轉型與未來」、「運用人工智能與拓展智慧」、「工業設計師的角色變革」五大時序呈現。從1947年的手繪草圖拉開序幕,到2020年最新一版的606通用貨架,277個作品、300餘張高清全彩照片,彙集了他長達七十三年的永恆設計。透過珍貴的收藏與研究資料,讓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國際設計大師的創作歷程、設計哲學與標準典範,也盡窺前半世紀世界工業設計領域的潮流變遷。 精彩內容搶先看 譯者序 初步探討Dieter Rams的設計哲學 從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到整合設計(Integrated Design)   何謂設計? 設計的定義為何? 設計初學者、設計老鳥、設計教育者對此問題通常有不同見解。這是一個歷久不衰的設計話題。其中我喜歡的一個說法是,設計一詞的英文Design可看做De-sign,也就是decoding signal。簡單而言,設計是一個如何把信號或是訊息重新排列組合(curate)的過程。  迪特. 拉姆斯(Dieter Rams)是大家所尊敬與熟悉的工業設計大師。他的作品與設計思考不僅是Braun的一個重要設計里程碑,也是引領當時工業設計與產品設計的典範。Rams的設計能充分體現如何運用設計達到水過無痕的訊息創意重組過程。  ㄧ、Braun與設計研究   我自己開始使用Braun的產品與體驗可以從高中時代家人所贈的一台百靈電動刮鬍刀說起。Braun給我的整體感覺是一種工業感強、科技感重、精準、簡潔俐落的設計風格。在翻譯《Dieter Rams: The Complete Works》之前,我和Braun品牌之間已經建立起了私人的情感聯結,巧的是,我的大學畢業設計作品Nursing Kit還在當時入圍了學生類別的Braun設計獎(Braun Design Award)。    二、文字翻譯即是設計   在這本書的翻譯過程中,我深受本書作者Klaus Klemp的文字與Dieter Rams的設計作品啟發,同時也讓我獲得不少新的靈感。以下幾個方面我想要記錄並分享給這本書的讀者:設計教育轉型、智慧與人工智能以及工業設計師的角色變革。  資料及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編輯」歐陽青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