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1
都會菁英的社交所 Whale Club
在NFT業界,持有影響市場走勢的加密貨幣或NFT投資者被稱之為「Whale」,在草創初期便計劃與NFT概念結合的 Whale Club 如今落駐於香港中環,藏身在活力熱鬧的擺花街,以多層次規劃與高度隱私的特色,為城市熱區打造了一座私人奢華樂園。 Whale Club的入口隱蔽,和奢華的內部陳設對比下,頗有先抑後揚的意味。 Whale Club是私人會所,空間僅招待會員,以美酒、美食、雪茄和藝術等項目為話題,SLD設計集團將其打造為雅致高奢的空間,滿足貴客對品味與別致性的講究,並以無微不至的服務與質地,成爲各行各業領袖人士的交流聚點。 接待廳鋪設大理石質感的黑白棋盤地磚,帶來別出心裁的設計感。 優雅而神祕的會所空間 整體設計上,Whale Club空間大致劃分為三大區域,依據動線次序,精品接待廳、開放式酒吧區,以及內涵豐富的酒窖將逐一呈現在來訪者眼前。 吧台作為空間主景。 入口顯得隱蔽,由一道嵌入燈具的石灰梯座迎賓,跨出中性色調包覆的樓梯間, Whale Club的接待廳將令人眼前一亮。 重點式燈光讓空間層次分明,透出些許神祕氛圍。 宛如棋盤的黑白方格紋地板相襯著左右不同的主題牆面,一邊是典雅的古銅色的立牆,另一邊則由深藍色絨幕垂落地面,配以藝術風格的電視主題牆,色彩層次分明,質感溫潤細緻,共同碰撞出飽滿鮮迷人的畫面。 卡座區復古而典雅,以柔和姿態圍塑出賓客的活動範圍。 在接待廳之後,地面換上古典的人字紋的木質地板,覆蓋著賓客可能踏足的每個角落,深色潤木為整個會所奠定了沉穩基調。 以友善卻不踰越的距離、輕鬆且不失風雅的環境來款待賓客。 酒吧區位於Whale Club 的核心區域,是由開放式座位、酒窖和一張長形吧台所構成,左右兩側設有雪茄房和三間規模大小不一的貴賓室,利用燈光將吧台標註為視野內最明亮的區域,再由酒櫃、桌椅和卡座搭建層層環繞的態勢,深色木質餐桌與地面互相呼應,並配搭暖色調的皮質沙發,營塑出溫暖舒適的氛圍。 Moooi壁紙在精算角度的照明下,畫面的明暗立體更為生動。 卡座區在開放廳區裡,以柔和姿態圍塑出賓客的活動範圍,配合桌椅輔助的劃界暗示,讓人們共處廳時,享受友善卻不踰越的距離、輕鬆且不失風雅的環境,在美食美酒與輕鬆氛圍之中,與舊故新知展開交際,自然而然的交集互動。 Moooi壁紙為沉穩空間調性帶來野性色彩。 精緻講究的空間服務 貴賓室和雪茄房均採用了Moooi壁紙,在精算角度的照明下,顯得畫面的明暗立體更為生動,為主體調性沉鬱的空間增添了大膽前衛的神秘色彩。 針對雪茄愛好者設計的儲藏空間。 訂製的保濕雪茄櫃和配件展示櫃是雪茄室的一大特色。 雪茄房設有會員專屬的私人雪茄櫃,配有恆溫和濕度控制功能,而私人訂製的保濕雪茄櫃和配件展示櫃亦房內的一大特色,透過明淨的玻璃牆,暖色調的木質展示櫃陳設堆疊出博物館般靜謐的氛圍。 貴賓室內設有用餐區與沙發區,讓貴客享受完善的空間機能。 視「隱私就是奢華」為座右銘的貴賓室,規劃三間可供租用的獨立個室,包括:北極廳、大西洋廳和太平洋廳,考量空間的多用途性,需滿足工作會議、慶祝活動等功能,每間個室均配有音訊系統、電話會議設備與完善的影音設施。其中以太平洋廳為寬敞之最,設有一張可容納18人的餐桌、三個Sub-Zero的酒櫃,供有聚會需求且重視隱私的貴客使用。 太平洋廳是最大的貴賓室,最多可容納18人,另附三個Sub-Zero的酒櫃,適合舉辦中型的私人宴會。 資料及圖片提供」梁志天設計集團 (SLD) 編輯」江瑜
Interior 361
有著東方愛馬仕之稱的雅致生活藝術品牌「SHANG XIA上下」,首次於台北展出限量藏品,以《時上當下》的精神,延續東方底蘊與當代美學,將精湛工藝與傳承匠心呈現於大眾眼前。另外展中也特別邀請多位台灣當代藝術家李浩、江賢二、龐均、紀嘉華、楊寓寧等人的作品共同呈現,同時結合國內外知名藝術家聯名創作作品,為生活風格玩家打造一場難得的沉浸式深度品味體驗。 SHANGXIA上下《時上。當下》限量藏品展。 彰顯東方雋永底蘊 以「時間」和「傳承」為主軸,擅長交融精深東方工藝與當代美學的SHANG XIA上下,特別精心規劃《時上當下》限量藏品展,展場共劃分為:「穿」、「賞」、「歇」、「藏」、「思」、「遊」等六大主題展區,囊括近多件限量典藏珍品,價值總計逾五億元台幣,集結生活家具、工藝茶具、精雕皮件等各大品類,更包括大英博物館等全球著名博物館永久收藏的品項。 穿:遊走古今時空象限 首先映入眼簾的A展區以【穿】為主題,以建築師陳宣誠的作品《懸橋》為開端,嘗試利用現代建築語彙架起傳統工藝的溝通橋樑,完美呼應SHANG XIA「承上啟下」的品牌精神。本區展品以「攬月」系列編織皮革手提包為主,汲取竹籃的肌理構造爲包體設計靈感,將「緙絲工藝」沿用到皮革上,以柔軟細膩的歐洲編製皮革取代絲質面料;同時採用「通經斷緯」的立體塑型法,為皮具製作帶來嶄新的效果呈現。 A展區。陳宣誠《懸橋》,寓意串接傳統技藝和現代美學。 賞:經典館藏限量珍品 以【賞】為主題的B展區,則由青年藝術家李浩的創作揭開序幕,主要展出:竹絲扣瓷工藝打造的「橋」系列茶具套組、純手工修胚燒製的「天籟」系列薄胎瓷碗、採用竹絲鑲嵌工藝的「清影」系列黑檀竹刻六角果盤等眾多世界知名博物館館藏作品。 B展區。收錄眾多被世界級博物館收藏的品項。 此外,還包括:呈現汝窯冰裂紋感的「蛋殼漆」工藝系列、「流彩斑」技法製成的脫胎大漆茶罐、以胡桃木為主體的「大天地」系列木作家具等各式限量藏品,巧妙連結現實與抽象,將人類對於現代化美好生活的夢想化為日常實用。 B展區。「蛋殼漆」工藝系列。 B展區。展出兩大藝術家聯名作品。 B展區。「大天地」系列木作家具。 值得一提的是,此展區另有兩大藝術家聯名作品進駐,其一為陶瓷藝術家何鑫,出身於景德鎮的他堅守古法工藝,在傳承中融入當代美學趣味,對於創作與現實間的平衡著實游刃有餘。 展品細節。 另一位則是致力於復興徽州漆藝的甘而可,採用天然犀皮漆(又稱「菠蘿漆」)以脫胎工藝純手工製作SHANG XIA上下「致韵」系列大漆茶罐,運用「流彩斑」技法,營造出深淺斑斕、富於流動感的紋理,兼具實用與美學。 展品細節。 歇:碳纖維輕巧無極限 以【歇】為主題的C展區,主要展出由碳纖維材料全新演繹的「大天地」系列家具,以傳統明式家具的南官帽椅和圈椅為靈感,用輕巧而堅固的碳纖維材料取代傳統木材,在保留傳統榫卯結構的同時,將細節精簡至極限,突顯形體的薄巧、精細;四足連接處的鏤空結構中更融入「霸王棖」獨特設計,為座椅增添趣味。此次也特別邀請台灣剪紙藝術家Wuba Yang,以300多片飄浮的葉片飄散在「大天地」系列碳纖維椅周圍,創造出令人驚豔的輕盈感。 C展區。輕薄纖細的「大天地」系列碳纖維椅,搭配剪紙藝術。 藏:藝術家限量珍品 以【藏】為主題的D展區,主要展出藝術家限量聯名藏品,其中包括朱德群老師貫通東西方抽象水墨藝術的「攬月」系列手提包、融入畫家丁乙「十示」標誌性元素的碳纖維藝術家具、法國知名青年裝置藝術家Camille Blatrix以明亮色彩搭配塗鴉而成的《Hide & Seek》碳纖維椅,透過這幾位極具前瞻性的當代藝術家再添全新視角,詮釋經典與潮流的碰撞交融。 D展區展品細節。 D展區展品細節。 思:品味細節工藝 E展區以【思】為主題,是多媒材互動觀賞區,除了可透過影片回顧SHANG XIA上下精彩的品牌歷史脈絡,同時也可藉由影像更加了解「竹絲鑲嵌」、「竹絲扣瓷」、「薄胎瓷」、「蛋殼漆」、「家具榫卯結構」及「犀皮漆」等頂級工藝製作過程。而展區內另設有兩座SHANG XIA 上下標誌性的茶空間模型:普洱茶磚交錯設置的「茶韵」空間,充份表達與大自然交流的哲學理念;以原色竹條呈現疏經密緯編織效果的「竹錦」空間,三面通透的設計徹底展示摩登美學,值得玩味。 E展區。展示品牌標誌性的茶空間模型。 遊:家居生活雅趣空間 以【遊】為主題的F展區,則實際展示SHANG XIA 上下「大天地」系列胡桃木家具,包括茶盤和茶桌合而為一的大茶桌、錯落框格裝飾的竹絲鑲嵌屏風、牛皮編織椅面搖椅、層格豐富多變的博古架等多款經典大型作品,從容簡潔,觀賞之餘更能替家居生活注入多元靈感。 F展區。實際呈現「大天地」系列胡桃木家具的使用情景。 SHANG XIA上下是靈感源自東方文化,且致力於傳承東方的生活美學和精湛的手工藝,並從中汲取靈感,本次攜手當代藝術家,嘗試經由設計的創造力,讓這些精細又迷人的傳統工藝重返現代美學。 展場一隅。 SHANG XIA 上下《時上.當下》限量藏品展 日期」2023年10月26日至11月5日 地點」台北BELLAVITA寶麗廣塲B1藝術廊 參觀需先上網預約 資料及圖片提供」SHANG XIA 上下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61
純粹舒適又不失個性的住宅環境,是每個人的想望。室氏設計研究室的林嘉勇設計師察覺了業主對本質的追求,並以此做出回應,構築出新作《Texture質氏》。 基地有著良好的採光條件,設計師以「本質」為關鍵字,形塑純粹又豐富的居家表情。 基地坐落條件優異,主要採光面面向公園,從室內即可望見綠意景觀,同時保有充沛的採光,整體而言十分舒適;業主期待賦予空間長久使用的可能性,在平面格局上預留了小孩房和孝親房,房間數多因而產生了較多的門片,為維持調性的一致,設計師整合建商原先配置的硬體和公區設計,透過線條的進退面以及選色的調和,描繪和諧畫面。另一方面,亦規劃了完整的玄關區跟隱藏儲藏室,讓育有幼子的家庭擁有更充足的收納空間,隱藏的設計則有效維持畫面的整潔度。 玄關區設有充足的收納機能,滿足生活的需求;隱藏式設計更顯乾淨俐落。 結合視感體感,豐厚住宅層次 林嘉勇進一步說明,本作企圖以純粹方式呈現空間面貌,材料本身的質地與紋理是他著重的要點,並藉此堆疊出住宅的專屬韻味。綜觀內部,空間架構以低飽和度的色彩打底,再整合各個材質的特性,融會出適宜的設計方向;視覺質感的部分,擷取了材質的相異特色並鋪陳於不同場域,有助於劃分使用機能,同時定義氛圍、創造氛圍;體感質感則藉由每個材質的觸碰,讓質地特色轉化成身體記憶。質感和光影疊加出的細膩層次,替純淨的住宅空間增色不少。 業主有收藏公仔的喜好,因此特別規劃展示機能。 有鑑於屋主收藏了許多公仔,在舊家時因未規劃展示機能,故本次新家設計時有特別提出空間需結合興趣,讓公仔成為設計主軸的一環。對此,林嘉勇在一入門的玄關牆面以及客廳的主牆擘劃了擺放公仔的位置,並透過材質的交接與型態的有機序列等方式,讓其躍居成視覺的焦點;而客廳電視櫃則保留了適度的留空,創造寬闊的深度,搭配採光使公共區域擁有更舒適的感受,在這個隨興自在居所中體驗生活的美好點滴。 電視牆以石材搭配簡約線條呈現,輔佐留空設計,使其成為視覺焦點。 另一方面,業主期待在料理烹飪的過程也能與家庭成員保持更多接觸,設計師布局了開放式廚房,並將較為雜亂的電器收納及冰箱布局在客廳視覺的背向,藉此消弭客廳望向廚房時可能產生的紛亂視感;而中島則被視為劃分廚房、餐廳與客廳的媒介,不僅在無形之間點出場域界線,也藉由中島順暢銜接整個居住空間。 中島無形區分了公共區域,也順暢銜接居住動線。 光影交錯,圓弧相疊 考量到基地既有的結構條件,客廳與私領域的銜接處被一道大樑區分,林嘉勇藉由弧形的延伸感進行設計,藉此弱化明顯的分段感,再輔佐從弧形末端暈散而出的光源,塑造漸進式且柔和的氛圍,讓整體的視覺效果更為和諧;設計師進一步解釋道,他利用內圓外圓的手法形塑弧形的層次,並內嵌不同的光影設計,讓空間張力更為立體厚實。而公區的天花板橫向線條錯落,由電視牆延續至走道,搭配立面鏡子讓線條及圓弧和光影相映成趣,增加住宅表情,同時拉高室內高度。 以弧形延伸畫面,同時弱化大樑份量。主燈則欲呈現溫暖天空的氛圍。 而現行建案坪數大多偏小,設計師企圖以簡約的語彙構築表情,以期放大空間體感,再運用輕淺色調替室內打底,透過進退面增加層次與色彩的漸進變化,並刻意斷開材質的邊緣,讓陰影疊砌出自然的立體感,營塑輕盈優雅的居家氛圍。 以輕淺色調和簡約設計語彙打造居所。 電視牆作為主視覺,以天然石材配搭俐落分割表現紋理的精緻大器;而玄關及廚房設備處的天花板及牆面,統一使用木皮做整合,藉此產生串連和呼應。 玄關與廚房設備處的天花板及牆面統一鋪設木皮,讓空間調性更為一致。 明亮愜意的私享天地 私領域擘劃了主臥及更衣室,兩個場域以面向公園的大窗與走道相互鏈結,突顯環境的明亮舒適。 兩扇面向公園綠意的窗景串接起私領域動線,也引入充沛光線。 型態相同的床頭櫃及軟性繃布描繪出一股柔煦氣息,床鋪對向的電視櫃體則以剛硬的黑色肌理搭配溫潤木皮與灰白相間石材交織出極具質感的畫面。 房內的電視櫃以木紋、石材搭配黑色線性,彰顯大器質感。 更衣室的黑玻兼顧了些微穿透和遮蔽的需求,也突顯了櫃體的設計感。 全案講求本質的樸實純粹,藉由內斂的質地突顯空間韻味,讓這座生活舞台陪伴居住者經歷不同階段,享受精彩人生! 《Texture質氏》 設 計 者」室氏設計研究室 / 林嘉勇 攝 影 者」md pursuit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石材 木皮 薄板 繃布 面 積」30坪 室氏設計研究室 室氏-室內空間裡,對於生活的試探。以人生活於空間為核心想法,對於空間不以傳統的空間數為定義,希望以居住者對於生活的習慣及想像去做規劃。因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模式,組合成不同的空間體驗。在設計的操作中,以建築的量體感,實與虛的相對關係,曖昧模糊的空間感,呈現於室內。從空間的配置規劃,到近距離的軟裝的觸碰感,貼近居住生活的試探。 圖片提供」室氏設計研究室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61
2023 Good Design Award從今年4月4日開始接受申請後,共收到5447件來自世界特地的申請作品。10月5日,主辦單位公布2023 Good Design Award的獎項結果;並於10月25日揭曉Grand Award的得獎作品。 Good Design Award是日本自1957年開始,為了解決市場上設計盜用、仿冒的問題,因而訂定的「好設計商品」準則,同時舉辦的獎項。作為國際重要的產品設計獎項,也是日本唯一針對整體設計品質進行公開評鑑的獎項自創辦以來秉持著五大理念:人性、真實、創造、魅力以及倫理,去參透每個作品的面向。 2023 Good Design Award 2023 Good Design Award的主題為「設計及其結果」,不單探究設計出來的作品,而是以這個設計的存在可以創造什麼樣的未來,作為評選的討論點;跨越事物本身和設計想法的界限,轉而分析設計創作過程及其背後的各種哲學和挑戰。 評審副委員長Yuko Nagoyama提到,在評選時有一位外國評審委員的話令她印象深刻,他指出,現今的國際設計獎項都比較重視全球議題,但Good Design Award卻特別關注地方議題,例如地區振興、本地生產本地消費以及微型社區的發展;不只是來自日本國內的作品,就連海外的參賽作品也是如此。 YAMAZAKI KENTARO DESIGN WORKSHOP的「52間の縁側」獲得2023 Good Design Grand Award。 今年共選出1548個獎項,並從BEST100選出20個金獎與12個特別獎,還有6個Long Life Design Award,肯定這些歷經時間考驗的長青設計作品。Grand Award由YAMAZAKI KENTARO DESIGN WORKSHOP的「52間の縁側」 獲得,此項目是一個照顧老年人的社會福利機構,以日本傳統的門廊「緣川」為設計,讓當地人也可以自由進出使用。而台灣共有三件作品榮獲特別獎項,分別是獲得Gold Award的「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以及獲得Best 100的「台東慢波計畫」、「解凍格陵蘭」。 GOLD AWARD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 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以「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為題出發,經過三年的長期踏查蹲點,結合上游鄒族部落、中游曲流鄉村、下游水圳田塭,進行水分子的倡議、藝術扎根教育、生態食農創意、流域文資再生四方面能量的媒合。作為全國首屆以溪流全域為主體、藝術行動為媒介的大地藝術季,主辦單位期望「以身體交換身體」,號召民眾跳出人類中心的思維,走入曾文溪的萬物生命場域,展現水文化的美學新意與新時代的公民倡議。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 評審團表示,雖然現在世界上有許多地方性的藝術節慶,但很少有像Mattauw大地藝術季這樣深度關懷在地氣候的。他們的態度可以作為一種示範與榜樣,從人文主義的藝術創作,轉變為透過與自然和周遭世界對話為核心的藝術作品。 BEST 100 台東慢波計畫 台東慢波計畫是銜接「慢經濟」的施政方向,開啟對台東「慢活」的多元想像。此計畫以 PPPP模式推展,包含Problem(吸收公眾意見)、Podcast(將公眾聲音呈現與傳遞)、Plan(產出未來計畫、政策)、Project(用設計回應在地議題)四個階段。希望用設計改變城市治理,逐步將台東打造成理想生活方式的城市。 台東慢波計畫。 評審團說道,台東將設計帶入城市治理的議題裡,這兩年來,共提出了約2378項地方提案,共創了15個公共計畫。這個計畫展示了如何建立一個由當地人自下而上領導的社區,實踐新民主主義的概念。 《解凍格陵蘭》 面對氣候變化,沒有人是局外人!《解凍格陵蘭》環境教育紀錄片,透過喚醒大眾的氣候意識,讓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的所有人都有前進的力量,讓觀眾不再只是一個觀看者,而是一個參與者。當個人作為一個社區聚集在一起時,我們就擁有塑造永續未來所需的改變力量。 《解凍格陵蘭》。 評審團提及,歐萊德作為領導業界的公司,過去以產品榮獲多次獎項,但這一次,他們透過行動,提高人們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認識。透過採訪科學家、政治家等,以及在現場收集的資訊來證明氣候變遷是每個人的事情。 資料及圖片提供」公益財団法人 日本デザイン振興会(JDP)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61
位於東部的花蓮,因氣候怡人宜居,又位在中央山脈之後,素來就有「台灣後花園」的美譽;其中,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碰撞交界處形成的壯闊景觀,便是大家熟悉的太魯閣,峽谷和斷崖的高聳峭立,讓景緻清幽的「太魯閣幽峽」名列台灣八大奇景之一。 煙波花蓮山闊館座落於花蓮太魯閣。 煙波大飯店看重太魯閣的地理優勢,北起鬼斧神工太魯閣國家公園及清水斷崖,南至七星潭月牙灣,漫步咫尺即可抵達曼波海灘,煙波集團目標在這個山海交會的區域打造五種風格各異的旅宿據點,為旅人提供全新的住宿選擇。 取太魯閣峽谷作為設計主軸,將山的意象從室外帶入室內。 既2021年開幕的沁海館、2022年推出的煙波花時間–花蓮,2023年開幕的《煙波花蓮山闊館》是煙波大飯店花蓮太魯閣與呈境設計合作的第三棟空間。從設計初期就參與討論的呈境設計表示,有別於專注於頂級客層、擁有海景第一排景致的沁海館,以年輕背包客族群為目標的煙波花時間–花蓮,《山闊館》除了更加強調自在放鬆的住宿體驗,也帶入瑜伽冥想、寵物住宿等多元議題。 強調自在放鬆的住宿體驗,並帶入瑜伽冥想、寵物住宿等多元議題。 呈境設計說道,三棟館別雖然都是以花蓮作為出發,但觀察到《山闊館》的基地較為狹小與大廳的挑高特性,決定取太魯閣峽谷作為設計主軸,將山的意象從室外帶入室內。同時為呼應煙波大飯店定調的「東方療癒」概念,規劃了靜謐沉穩的公共空間與設施。 以「東方療癒」概念,規劃了靜謐沉穩的公共空間、設施與房型。 東方療癒,靜心之旅 一樓規劃接待大廳、沃野書室、茶覺以及寵物旅館。接待大廳運用木質調桁架,勾勒出聳立的峽谷造型;吊燈、線燈與崁燈的交錯設計,提升整體質感並營造自然氛圍,再運用斜側光將自然光線引入室內,光影的交錯,為空間帶來流動的詩意。 接待大廳,運用木質調桁架,勾勒出聳立的峽谷造型。 為塑造類禪風氛圍,整體色調淡雅樸素,材質也更強調天然與質樸感。像是接待櫃檯以深色木皮與萊姆石打造而成,選用帶有沙粒質面的磚瓦石材展現歷經沖刷的峽谷面貌,木皮、竹編與藤編質材呈現自然的肌理,找到天然與靜謐的平衡點。 沃野書室,讓旅客能自在地沉浸於書海之中,享受自然光灑落的片刻寧靜。 「沃野書室」是取煙波集團的設計理念之一,將書屋概念融入並延展至此。以東方療癒文化為主題,匯集中醫、瑜珈、心靈、阿育吠陀等書籍,並搭配旅行與在地文學及兒童繪本,讓旅客能自在地沉浸於書海之中,享受自然光灑落的片刻寧靜。 沃野書室,以東方療癒文化為主題,匯集中醫、瑜珈、心靈、阿育吠陀等書籍供旅客閱讀。 「茶覺」不同於沁海館的曼波茶堂,是一個更為沉穩舒適的品茶空間。提供能量瑜珈茶、舒緩香料茶等茶品,搭配花蓮在地茶點,從心靈的釋放、味覺與嗅覺的觸發,探索屬於花蓮的原始風味。 茶覺,提供能量瑜珈茶、舒緩香料茶等茶品。 觀察到現代人對於寵物的重視,《山闊館》特別規劃了寵物旅館,滿足毛小孩住宿與活動需求。考量旅客感受,大廳設置雙出入口將動線分流,同時也區隔出空間機能。依寵物大小提供不同房型,同時設立戶外美容區與活動空間,為毛小孩與主人打造輕鬆出遊的舒適環境。 寵物旅館,滿足毛小孩住宿與活動需求。 二樓則規劃多功能靜心空間「淨境」。場域從室內一路延伸到室外,室內以形如漣漪、如岳稜般的線條與沉穩雋永配色設計,呼應音缽瑜伽的音律曲線;室外則搭配山脈與海岸線的景觀,讓旅客得以釋放壓力,找回生活的初心。 多功能靜心空間「淨境」,室內以形如漣漪、如岳稜般的線條與沉穩雋永配色設計,呼應音缽瑜伽的音律曲線。 多功能靜心空間「淨境」延伸至室外,搭配山脈與海岸線的景觀。 客房以質樸的設計為出發,靈感來自於太魯閣的詩詞,將山的堆疊與層次變化從戶外引入室內,並藉由設計語彙強化概念。選用溫潤的木皮作為主要材質,灰色調的壁紙烘托主背牆的山闊圖畫,燈具轉化音缽形體,搭配原木家具,打造充滿東方禪意的寧靜空間。 客房,以質樸的設計為出發,靈感來自於太魯閣的詩詞,將山的堆疊與層次變化從戶外引入室內,並藉由設計語彙強化概念。 客房,選用溫潤的木皮作為主要材質,灰色調的壁紙烘托主背牆的山闊圖畫,燈具轉化音缽形體。 不單在室內設計強調「山」的主體。建築外觀也運用大量分割造型,展現出山勢聳立的量體感;迎賓車道則運用大理石材折板,堆疊出山嵐輪廓,折板處再崁入燈光,讓視覺上擁有動態的行進感。 迎賓車道,運用大理石材折板,堆疊出山嵐輪廓。 呈境設計提及,雖然基地不大,但業主希望置入的元素很多,所以每個機能與空間的尺度拿捏很重要,如何放大給一個空間感受,讓旅客可以「從心啟程,徜徉山海間」是最重要的課題。 客房,利用原木家具打造充滿東方禪意的寧靜空間。 呈境室內裝修設計 / 袁世賢 台灣 Next Design Studio / 呈境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創辦人兼執行長 台灣 大葉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台灣室內設計專技協會第 11 屆 (TnAID) 理事長 2022 德國 iF Design Award 評審委員、TINTA 金邸獎 評審委員 2021 台北市政府都發局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評審委員 設計沒有停止的時候,設計必須不斷的開始,在不斷的開始中找尋各種可能性。空間的呈現也非絕對有固定的型式,可能不斷被創造,空間不斷被展現。讓生活、空間、生命更為美好及充滿意想不到的驚喜。 資料及圖片提供」呈境室內裝修設計 採訪」歐陽青昀
Interior 361
台北當代藝術館與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攜手推出「偶然的運轉」,由韓國ACC資深策展人李伎矛策劃,以「若世界不再圍繞著絕對人類中心主義運作,由非人類實體介入,人類將經歷什麼現象?」為題,透過展出韓國藝術家權慧元的四件錄像及裝置作品,詮釋人類與非人類實體的共存情景,深入探討的同時,嘗試跳脫人類中心主義限制,以更靈活的方式看待所身處的世界。 《不可能的世界》展場。 展覽分為「正面(Recto)」、「之間(Inframince)」、「反面(Verso)」三個維度。「正面(Recto)」字面上的意思是「書的右頁」,意味著人類透過眼睛視網膜所看到的世界,其實是一個表面層次。 走廊展間《發光記憶的碎片》。 在展間走廊窗戶上的《發光記憶的碎片》,以在每扇窗戶安裝八至十個形式不一玻璃鏡片的方式,通過反射逐一轉換目光所及之景,演繹玻璃技術的進步,無論是應用在攝影還是VR技術上,皆能提供更廣闊、全面的視野。 《發光記憶的碎片》,視線穿過玻璃產生折射,呈現獨特視野。 第二維度「之間(Inframince)」字面意思為「次薄」,源於法國觀念藝術之父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所提出概念,意即極細微的厚度與差異,具體來說,當有人從椅上站起,下個坐那把椅子的人所感受到的餘溫。展中「次薄」的重要性在於,可見世界「書的右頁」與可見以外「書的左頁」兩者間的維度,因此著重於非人類實體間的關係與行動,進而揭開相互影響下所創造的新序章。 作品《不可能的世界》紀錄影片,透過數據演算生成生態故事。 《不可能的世界》是部由自動化系統製作的奇幻觀察紀錄影片,藝術家在湖泊設置相機和感應器,進行為期一年的拍攝、觀測,透過機械設備收集水溫、酸鹼值及各種物種的行為等數據,自行演算生成這座湖泊的影像與生態故事。 錄像作品《第一束光》呈現天文攝影的發展歷程,探索宇宙的奧妙。 第三個維度「反面(Verso)」有著「書的左頁」的寓意,暗指存於有限人類世界之外的無限次元。《第一束光》錄像作品追溯天文攝影的發展歷程,透過蒐集早期人類使用的鏡子、透鏡與成像技術等相關資料,以及反射望遠鏡、相機演進影像等提高清晰度的堆疊軟體與機械裝置,展現企圖捕捉宇宙遙遠星光的過程,再現人類對於探究宇宙天體的無窮渴望。 《軌道運行中》檢視地球的拍攝歷史。 同為錄像作品的《軌道運行中》,以細膩手法檢視地球經典圖像的拍攝歷史。1957年首顆蘇聯發射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開啟從太空觀察地球的視角,以及阿波羅8號拍攝的「地球初升」和阿波羅17號拍攝的「藍色彈珠」等畫面,探討鳥瞰視角如何改變眾人對地球的理解。 《軌道運行中》,以鳥瞰視角探討人類對地球的看法轉變。 本次展覽期望藉兩人的合作,呈現一個嶄新的世界觀,促使人們重新思考當代科技演化下人類物種的角色轉變,李伎矛進一步說明,透過對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的絕對質疑,將視角觀點帶往宇宙、非人類實體與大自然的領域中,試著理解當代世界中人類與非人類實體間的共存方式,通過偶然的運轉產生互動。 偶然的運轉 時間」2023年10月21日至12月10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 MoCA Studio 更多展覽詳情請見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MoCA台北當代藝術館、權慧元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1
SLP CENTER ARC位於東京都東村山市,據其丘陵的地理位置,以及荒川與多摩川的河流交匯處,周圍的山水景致可納入眼底,予人一擁山河的豁然之感,同時成為修養身心的最佳首選。 入口處牆面懸掛一幅專門為此空間所創之作。 業主是擁有60年支援重症身心殘疾人士經歷的組織,為落實社區關懷,期望打造一處結合兒童發育支援、保育、診療、諮詢等機能的綜合性建築,為使用者與其家人提供令人安心的溫暖場所。 將建築面朝向街道,增加與周圍鄰居交流的機會。 為讓孩子們與街訪民眾相互連結、增加親密感,設計師特意將建築面朝馬路與公園,不僅敞開室內視野,從外亦可輕易望盡室內,掌握各自動向與情境,創造更緊密的對話空間。此外,為呼應周圍建築輪廓,以細膩手法控制量體大小,塑造彼此協調的和諧視景。 保留中庭橡樹並以其紋路為靈感,菱形拼貼成屋頂與屋簷。 值得一提的是,設計團隊保留中庭原有橡樹,當人們漫步其中,可感受緩慢流淌的時間長河與季節變幻,在這靜謐舒爽的氛圍中悠然自得。 以輕透玻璃圍塑中庭,引自然之景入內,彼此聯繫交織。 基於貫徹「社區貢獻」的永續性,利用耐性強的銅板做屋頂與屋簷,並以中庭橡樹果實帽紋路為靈感,以菱形拼貼的方式,呈現其隨著歲月流逝而逐漸變化的特性,為整體增添生動趣味。 陽光從上方圓頂輕灑而下,塑造暖人心弦的大廳空間。 以木質調鋪陳整體空間,使孩子們在嬉戲中與自然相遇。 步入一樓是兒童發育障礙支援中心及保育園,走廊圍繞著中庭延伸至大廳、滑梯及迷你洞穴,讓接受托育與治療的孩子們,在優遊嬉戲的過程中與自然相遇,同時引入戶外之景,讓內外情境相互交織,豐富空間層次。 兒童門診候診室。 安排舒適的休息室與家長休憩、放鬆。 二樓北側布局兒科診所、遊戲室、休息室等區,選用溫潤木質調予人安定之感,讓家長在此可放心休憩與陪伴,營塑暖人心弦的愜意環境。 感官遊戲室。 全作主要以木材鋪設地坪,周圍立面漆上塗料,以其紋路細節提升整體質感,展現明快視感。無論是材料的細膩觸感,還是天然建材的自然肌理,在視覺上皆令人身心倍感舒適。 沿著走廊環繞中庭漫步,感受與自然語彙的交會。 SLP CENTER ARC 設 計 者」日比野設計 攝 影 者」Toshinari Soga (studio BAUHAUS) 坐落位置」日本 主要材料」鋼筋結構 面 積」233.7坪 資料及圖片提供」HIBINOSEKKEI+FUKUSHIKEN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1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將於11月7日登場!其中創新展演「INNOVATIONS」單元主題為「前往創作者的未至之境」,以文化與科技的跨域共創為核心,集結MR、AR、AI等國內外沉浸式體驗作品、剖析Web3、虛擬偶像與虛擬製作等產業面貌;此外,也將舉辦對話沙龍、跨域工作坊與產業直擊等超過20場活動,並特別企劃VR 沉浸式體驗《巴黎舞會》TCCF專場,打造專屬文化科技與創意人的未來內容盛典!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INNOVATIONS參展作品。 前往創作者的未至之境,探索更多可能 今年「INNOVATIONS」單元由叁式團隊策劃,以「前往創作者的未至之境」為題,靈感源自於1960年代的經典科幻影集《星際爭霸戰》名言,號召來自不同星系、種族和專長的成員,一同探索宇宙疆界,一如未來內容的工作者,經常身處於跨域、實驗、未知的共創現場,勇敢地踏入前人的未至之境。 本次展覽共分為三大展區,分別為體驗展區「奇異新世界」、產業展區「下一世代」及活動展區「尋找伊甸園」,回應文化科技產業歷經元宇宙、區塊鏈、人工智慧熱潮後,在未知的疫後世界,提供產業工作者一個啟發、交流與思辯的場域,共同勾勒近未來的可能想像。 多類型沉浸式體驗 位於5號倉庫的體驗展區以「奇異新世界」為名,集結來自台灣、英國、阿根廷及義大利等具前瞻性的沉浸式體驗作品,包括阿根廷團隊3dar的MR遊戲作品《蛋蛋大逃殺》,融合美學、敘事和創新的元素,榮獲2022年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評審團特別獎的肯定。 阿根廷團隊3dar的MR遊戲作品《蛋蛋大逃殺》。 前景娛樂與法國公司Novaya攜手打造的AR擴增實境作品《黑》,描述勇於挑戰種族隔離法的女孩克羅黛特的故事,中文版由桂綸鎂擔任說書人,帶領觀眾重回主角的人生經歷。 台法攜手打造的AR擴增實境作品《黑》。 英國團隊ScanLAB Projects攜手台灣磊動媒體合作的《FRAMERATE:大地脈動—來自台灣的回聲》,以開創性的3D縮時掃描技術,將台灣的地景數位封存,觀察地景變化與自然和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FRAMERATE:大地脈動—來自台灣的回聲。》 解構產業 通往下一世代 以「下一世代」為名的產業展區位於4號倉庫,以不同主題解構產業,分別為「虛擬偶像」、「影視製作科技」、「Web3」、「線上體驗」及「人工智慧」,展出作品包括曾獲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蕭雅全的新作《老狐狸》,其運用虛擬攝影棚(Virtual Produc-tion),帶領觀眾感受1989年台灣股市狂飆的時代場景。 《老狐狸》劇照。 目子拾參工作室推出的《godpod.》,分享打造可愛眾神NFT項目以及建立「元宇宙的信仰系統服務」的創作過程。 《godpod.》。 由夕陽音樂和涅所未來聯手打造的線上音樂節《夕陽小鎮》,融合了音樂節和線上遊戲的概念與元素,展現多樣化的體驗。 《夕陽小鎮》。 豐富活動 吸收產業新知 為增加產業界人士交流的機會,1號倉庫規劃活動展區「尋找伊甸園」,將舉辦多場對話沙龍、跨域工作坊和產業直擊活動。其中「對話沙龍」邀請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單元策展人 Liz Rosenthal、加拿大數位藝術中心PHI Centre新媒體暨公關總監Myriam Achard、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沉浸式部門總監Luke Kemp、前景娛樂創辦人黃茂昌等國內外產業關鍵人士,探討市場前景、實際的產業現況與痛點,並分享跨領域成功個案、個人經驗觀點與產業新知。 今年亦特別規劃今年大會特別規劃「跨域工作坊」,提供全像式內容製程、AI加入文化產製、跨域工作法等課程,讓參與者透過實務操作,深刻理解與學習近未來技能;「產業直擊」則帶領觀眾前往夢想動畫、涅所未來等知名創作團隊的工作場域,移地進行深度交流,此外還有曾獲 2021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的《巴黎舞會》TCCF專場,內容精彩可期。(部分體驗活動採預約制) VR 沉浸式體驗《巴黎舞會》(圖片來源:Blanca Li) 2023 TCCF創意內容大會展期自11月7日至12日,在松山文創園區及臺北文創大樓盛大展開,即日起開放購證。詳細內容請詳官網。 資料及圖片提供」文化內容策進院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61
PAL Design Group位於紐約的新作品FUNZY PLAY,用簡約筆法結合星球意象打開孩童想像。 使用FUNZY PLAY的橘紅品牌色,展現空間朝氣。 FUNZY PLAY紐約店位在大型商場中,期望提供親子一處休閒共享的樂園。何宗憲設計師觀察,相較於傳統兒童休閒場域常以設備豐富新奇為訴求,當今家長更青睞空間提供的學習與鍛練收獲,因而建議擺脫舊有模式,跳脫玩具城思維,為品牌再造嶄新形象。 服務與接洽區,採用弧線元素呼應星球主題。 全作以「玩中學」重新打造兒童休閒空間,透過硬體輔助,引導兒童探索、互動,在上攀下爬的運動裡鍛練肢體協調性,也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領悟冒險挑戰與人際交往的樂趣。 圓型為主體的大型遊具結合了滑梯、攀架、洞穴等功能。 據此,設計師不固守在遊樂園思維,以登陸火星作為主題想像,引導兒童開啟一段探索旅程。手法上,利用簡潔筆法擴大想像空間,保留室內原有挑高特色,採用球體與弧線元素,呼應星球和太空等意象,引發孩童的無垠想像。 降低色彩干擾,將焦點放在引導遊戲與學習。 以圓型為主體的大型遊具,結合了滑梯、球池、攀架、斜坡、洞穴等功能,孩童可順隨自由路徑與多洞口在其中探索,或是在鑽身或玩捉迷藏之中,與偶遇的孩童一起結伴遊玩,增進自信心與社交練習。 多變的動線與視線水平,激發孩童的探索欲望。 在結構安全的前提下,遊具表層鋪覆軟墊給予兒童保護,孩童能隨著遊具設計的斜角、半弧形爬坡抽象感受反地心引力的趣味,或是遊行於走道小徑內,純粹感受空間變化與相鄰場域之關係,敏察自身與環境比例的體感差異,用最純粹的肢體反應,深刻自身經驗。 多洞口、多視窗,增進互動可能。 何宗憲設計師指出,針對幼齡兒童設計的休閒空間應該更重視感統訓練,除了視安全為要項,也加入適當刺激感,誘發孩童挑戰欲望。因此,獨立的幼童空間保留寬敞動線,重視保護環境措施與陽光引入,讓獨立小區予人十足的安全感,久待亦不感到封閉。 可隨意使用的遊具,找尋自己喜歡的角落。 整體空間主張透過探索來尋獲樂趣,刻意不給予清楚指向,讓孩童享有最大的自由性,除了降低布置比例,也採取非固定景象、非單一視角之手法,引導孩童置身在不同位置、高度裡,打破自我預設邊界,從身體力行的探索與感受中,豐富自身想像與信心。 運用斜坡與挑戰性,整合感統訓練。 FUNZY PLAY的橘紅品牌色亦點綴於全作,與白色空間共構朝氣氛圍,讓品牌經典色彩與嶄新形象互融,展現這座鼓勵孩童探索的奇幻星球。 為三歲以下幼兒規劃的專區,重視安心感與活動自由。 資料及圖片提供」PAL Design Group 採訪」Sumile
Interior 361
門口以流暢字體書寫店名的黃銅壁牌,被深藍底色襯托得格外亮眼。 香港以其充滿活力和多元化的餐飲場所而聞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飲食和特色鮮明的文化在此爭奇鬥豔,梁志天設計集團 (SLD) 旗下品牌——梁志天酒店設計 (SLH) 於中環街道打造全新餐廳 La Brasserie,在繁華緊湊的都市生活中,提供人們聚會品飲的一隅天地。 明朗雅致的門面 這間法式餐酒館外立面以海軍藍色為主調,象徵權威、規矩與務實精神的深藍門框和牆面,飾以大片玻璃窗和護牆板遵從水平和垂直規則的石膏線條,黃銅壁牌和精緻的壁燈錯落其中,形成活潑的點綴,勾勒雅致明快的首要印象。 戶外用餐區,在有限空間內依然把每個細節都搭配和諧。 甫踏進位於地下樓層的La Brasserie,從內而外透出玻璃窗的暖黃燈光予人溫馨氛圍,意喻巴黎餐酒館的永恆魅力。玻璃大門旁的露台位置專為戶外用餐所設,靛藍色金屬柵欄將車水馬龍的人流與其區隔,前後兩側的綠植和桌上花飾、金屬小圓桌和藍白相間的藤椅流露自然的悠閒氣氛,向深受歡迎的法式咖啡館文化致敬,海軍藍的基調從室外延伸至室內空間,營造裡外一致美學。 為淺酌而設的吧台 環顧室内空間,設計師巧妙地將吧台作為分隔島,並分別鋪設了黑白馬賽克地磚和人字紋木地板以劃分前後兩個用餐區。前區和一門之隔的戶外雅座採取同款地磚和擺設,種種細節遙相呼應,令咖啡館到酒吧區兩種主題區的過渡,延續著輕鬆寫意氛圍,採用一桌二椅的搭配和對稱擺放井然有序地區劃內部。 酒吧區的馬賽克地磚和桌椅排列在整體明快的氛圍中帶來理性的秩序感。 以白色大理石飾面的古銅色吧台與金屬展示酒櫃取代實心牆面,為桌椅兩側留出過道,金漆階梯式天花板在增加層次之餘,也自上而下地拉長整體視覺效果。 天花板富有層次的安排巧妙讓燈光錯落在餐桌上而非椅子上,確保室內照明之餘不會讓光線直射干擾坐定位的客人。 歐式情調主餐區 主餐區延續歐式情調,鋪上傳統人字紋木地板,展現與酒吧區截然不同的氣息。 主餐區的地面鋪上人字木地板,增添自然色彩。 相對前區,主餐區整體設計稍微降低金屬和白色圖形等醒目的裝飾比例,由暖灰色的天花板、米色壁紙、鼠灰色皮質座椅和深灰色的活動百葉窗簾組成柔和中性的背景,共同襯托出餐廳亮點——美食。 座椅的色調和選材呈現皮革溫厚的質感,也為整體由水平和垂直規則構建的空間提供曲線點綴。 設計師以玻璃和黃銅金屬架展示海鮮和烘焙糕點的平台,用雅致的大理石襯底,給予食客味覺與視覺饗宴。與此同時,所有座位佈局都經過精心安排,無論是靠牆的舒適卡座,還是中間的開放式座位,都能從不同角度欣賞備餐過程。 以珠寶展示櫃相類似的規格呈現當天的新鮮食材。 跳脫傳統法式餐酒館的平實印象,La Brasserie餐酒館重視精緻美食與氛圍感,選用世界各地的新鮮時令食材,烹調出口味道地的精緻料理,結合梁志天酒店設計(SLH)精心打造的優雅空間,平衡了實用性和裝飾性,將餐廳內種種繁瑣的必要機能融入現代法式極簡風格中,邀人在中環市中心品嚐純正的巴黎風味。 採用金屬元素和暖黃燈光與海軍藍的牆面互相映襯。 資料及圖片提供」梁志天設計集團 (SLD) 編輯」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