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ior
360
2023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 10月登場!
作為亞洲首要國際貿易展覽中心的香港,隨著今年的全面通關,吸引全球商務人士紛紛赴港參與商貿活動,成為國際商家首選之地。由香港貿易發展局所主辦的兩大燈飾展「第8屆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及「第25屆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將分別於2023年10月26日至29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2023年10月27至30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匯聚超過3100家展商,共同組成世界級的燈飾與照明商貿平台。今年將以「EXHIBITION+」(展覽+)為主題,融合展覽模式登場,同時與在「商對易」智能配對平台配合,為環球商家提供全方位的洽商舞台。 展場示意圖。 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 今年展覽推出全新「互聯照明」展區,匯聚DALI Alliance、LEEDARSON、TRIDONIC、Midea、SUNRICHER、SNAPPY、 Herculux等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的最新產品,展現最新智慧互聯照明產品方案。另一焦點展區「名燈薈萃廊」將帶來環球頂尖燈具,包括Signify、Megaman、Prosperity Group、Traxon | e:cue、Beghelli、Moso等品牌參展。 DMX Decoder,公司:Shenzhen Sunricher Technology Co.,Ltd。(展區 :互聯照明) 此外,亦規劃具功能性及裝飾性的家用燈具「家居照明」展區、展示市場最新潮流時尚設計的「LED照明」展區、表現創意的「智慧燈飾及照明方案」展區、切合各行買家需求的「商業照明」展區,以及「LED照明零部件」展區,為展會帶來更加多彩豐富的照明體驗。 Snappy Intelligent Control Series,公司:Ningbo Snappy Optoelectronics Co.,Ltd。(展區 :互聯照明) 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 此次將雲集一系列商業及工業用的照明燈具,為買家提供一站式採購平台。「創新建築廊」展區聚集來自建築及五金業界的參展商,展示建築科技、保安、安全、建築電子系統、建築材料及五金等面向。因應家居智慧燈具熱潮,公共空間的智慧照明系統應用成為一大趨勢,因此今年規劃「室外照明解決方案及系統」展區,呈現為智慧城市設計的最新燈具、各種能源效益及高性能照明系統技術,以滿足市場需求。 EVIAN,公司: HK Gengming Op-Tech Company Limited。(展區 :名燈薈萃廊) 「植物照明」展區除了延續過去特色,今年更帶來許多新品,其中包括用於莊園和農圃的最新植物照明科技、植物生長燈及一系列為戶外所設計的照明產品。「專業照明」展區,除適用於各種倉庫、製作室等場域的專業燈具,亦網羅各式各樣適合大型運動場的照明設備。「戶外及公共照明」、「戶外廣告照明」展區分別展示戶外公共空間與宣傳廣告用燈具。 LED Panel RTI SanifificaAria,公司: Beghelli Asia Pacific Limited。(展區 :名燈薈萃廊) 多元豐富的活動節目 今年除了布置多個展區,亦安排了專題研討會、產品發布會及交流活動等節目,為與會人士帶來業界最新科技資訊,以掌握未來創新趨勢與市場動態,並提供與來自全球各地買家暢談的機會,進而擴展人脈商網。另外,在研討會中的行業領袖會,將邀請Syndicat du Luminaire GIL的Délégué Général-Mr. Jean-Marie Croué、香港理工大學呂琳教授、關永權燈光設計有限公司的設計副總監邵子鳴先生及曾浩汶先生、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中國成員組(CMGC)代表、上海浦東智慧照明聯合會代表等專家,一同探討智能與互聯技術、健康照明、照明業可持續發展及綠色照明設計等科技應用與機遇。 Class-A-filament-lamps,公司: Neonlite Distribution Limited。(展區 :名燈薈萃廊) 特別的是,今年展會推出全新「掃碼易」(Scan2Match),提供線上服務與現場連結,買家可在實體展期間,使用HKTDC Marketplace App的「掃碼易」功能,掃描展商的專屬二維碼,收藏喜愛的展商、產品訊息及展會活動平面圖,同時可與展商在線上延續商談。 香港國際秋季燈飾展 時間」2023年10月27日至30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國際戶外及科技照明博覽 時間」2023年10月26日至29日 地點」亞洲國際博覽館 活動登記請見>>免費入場 資料及圖片提供」香港貿易發展局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60
有「建築詩人」之稱的路易斯·伊撒多·康不,僅是一九六○年以後最重要的建築師與建築精神導師,更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路康對建築思想與建築風格的蛻變有著極深遠的影響,他以哲學性的建築思考聞名於世,是當代極為重要的建築教育家。 我要抽書!即刻前往 《路康談光與影【暢銷經典版】:給年輕人的建築設計思考 》 1901年,路康出生於愛沙尼亞Saaremaa島的一個貧苦猶太家庭,其父為了避免讓他被徵召軍隊,在1905年舉家移民美國,成為美國公民。他於1924年獲得賓州大學建築學士學位,隨後執業於費城,並在1947年任教於耶魯大學。 路康被認為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之一,50歲是路康人生的分水嶺。在他50歲以前,作品多以國際潮流為主,從事住宅設計和城市規劃;但於1950年後,他踏入公共建築領域,並在國際間嶄露頭角。 1961年賓大理查醫學研究中心落成,是路康躍升國際舞台的轉捩點。他以簡潔、柏拉圖式的設計風格聞名,從古典時期和中世紀建築中汲取靈感,運用精湛的幾何構圖和混凝土及磚瓦等原始建材,創造出充滿動態韻律、精采光影,以及充分照顧到人性需求的空間。 路康畢生重要建築作品還包括,耶魯大學美術館(1951-195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理察醫學研究中心(1957年-1965年)、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綜合工程「達卡」(1962-1974年,耗時23年,身後完成)、美國德州金貝爾美術館(1969-1974年)、耶魯大學英國美術館(1969-1974年)。 “人活著就是為了表達,表達恨、表達愛,表達正直與能力,所有無形的東西。” 本書是路康生前最經典的文字。他於創作高峰期的1968年,受邀至萊斯大學講學。從光與影,藝術與創造,今日建築的最大缺失到如何思考一間修道院的建築設計,科學家與藝術家的分野到建築師學習的三大面向,是對建築空間、建築教育最深刻、精闢的思考。 擅於啟發學生的路康,在書中不斷提問。學校是什麼?圖書館是什麼?街道是什麼?場所是什麼?藉由不斷質疑,使設計觀念回歸問題本質,並透過「預測未來建築」、「如何思考問題」等8個雋永提問,帶領讀者發現建築設計的思考之道。 精彩內容搶先看 什麼靈感激發你設計出達卡國會大廈? 這個問題牽涉很廣,但因為我有五六棟建築得到通過,所以我其實有五六個不同的發想點。不過它們或多或少可以看成同一個。我的發想點是來自議會之所。對政治人物而言,那是一個超然的所在。在一棟立法之屋內,你處理各種與情勢有關的條件。議會確立或修正人的機制。因此,我打從一開始,就可以把它視為議會的堡壘和人類機制的堡壘,兩者是對立的,我把人的機制象徵化。(稍早,我蓋了一棟建築學院來象徵人的機制――一棟藝術學院和一棟科學學院。不同的學科,截然不同,雖然兩者都是人的產物。一個絕對客觀,一個完全主觀。)然後,有幾棟建築名為安康之所,人們在那裡日益注重健康,把身體視為最珍貴的儀器,了解身體,尊敬身體。 事實上,我設計的達卡國會大廈是受到卡拉卡拉浴場(Baths of Caracalla)的啟發,但做了很大的延伸。這座建築的剩餘空間是一座圓形露天劇場。這是殘餘空間,被發現的空間,一座庭院。四周有花園圍繞,建築物的主體是一座圓形露天劇場,主體裡面是一個個內部,內部裡面是層層花園,以及榮耀運動員的所在,和榮耀知識的所在,那些知識創造出你我。這些都是所謂的安康之所,休息之所,人們可以從那裡得到如何永生的建議……就是這些啟發我的設計。 我把一座清真寺設計成入口。這樣安排是順著它的本質,因為我注意到,這裡的人一天祈禱五次。 在計畫書裡有一條附註,指明要有一間三千平方呎的祈禱廳,以及收納跪毯的小室,這是計畫書的內容。結果,我給了他們一座三萬平方呎的清真寺,祈禱用的跪毯則隨時鋪在地上。然後這變成入口,也就是說,清真寺變成了入口。我向有關當局提出這項構想,他們立刻接受。 你認為,即便是處理大規模的都市問題,即便有五六位建築師正在努力解決特定區域,即便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外部性質的配合,建築師還是應該把理解內在本質和表達內在本質當成第一要務嗎? 沒錯,內部空間證明外部空間是否合理,即便你為了市民需求必須做出某些讓步。我認為這樣的好處是,一個人就可以做到這點。我不認為委員會可以做到。我不認為委員會可以設定本質。一個人就可以;這個人做的並不是設計這件事。他只是提出計畫,你可以這樣說。他為建築物賦予本質。一個人可以做到這點,而不是把房子蓋好。如果你把一棟建築拆成好幾部分而沒說出它的本質,你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把不同部分整合起來。它在形體上是統整的,但在精神上卻不然。隨著時間推移,這棟建築真正需要用來自我表達的東西,是不存在的。試想,當你走進,比方說,都市規劃局時,它應該用都市的願景來迎接你。它可能是一座大廳,城市在其中展現它對未來的抱負,並將這抱負傳達給大眾。倘若你只是把計畫書照章接收,你就會說,市政廳說到底,也就只是一棟辦公大樓而已。這將造成莫大的損失。 本質是為了啟發,「賦予靈感」或許是過於強烈的用語。我會說,你表現出你的渴望,你深信的某樣東西,你不怕展露出來的某樣東西。我們試圖說出某樣東西,這東西比一座電梯、一間大廳、一扇掛著「都市規劃委員會」字樣的大門、一個櫃檯、一名祕書和一只痰盂來得好。當你想到城市,你想到的是空間領域,因為事實上,我們必須想像城市擁有一座空間寶庫。你認為,你可以把這座寶庫委託給隨便哪個得到委託案的建築師嗎? 不――有些人會這樣想事情,但有些人不會。這件事不能交給委員會,否則你一定會被投票給搞瘋。每一個等而下之的人都可以用選票擊敗你……「這不需要……太花錢了……」這樣或那樣,等等等等。它會扼殺一切可能。那麼,如果你把每個都想要表達自我的人類機制的本質委託給某個人,你要如何看待這些建築物呢? 因為是某個人而非某個委員會在那裡,試圖讓本質存在。因此,他的做法勢必會表現在他的作品上,然後,你就會知道誰值得委託,誰不值得。這屬於社會影響的範圍,因為你有表現的機會。脫穎而出由此產生,社會也由此產生。你從社會裡能得到的,只有定局。 資料及圖片提供」原點出版/大雁出版基地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60
Saint-Louis品茗系列APOLLO茶具。 頂級水晶Saint-Louis推出全新品茗系列APOLLO茶具,品牌與茶藝品鑒師Lydia Gautier合作,設計兩套以亞洲和歐洲茶道為靈感茶具,以及為咖啡愛好者設計的義式濃縮咖啡杯。 Saint-Louis品茗系列APOLLO茶具。 APOLLO系列原於1979年推出,最初採用黃金手繪金邊裝飾,擁有標誌性的威尼斯豎紋杯身搭配薊花形斜面切割設計,奠定了此系列的標誌元素。2011年,家居設計師Godefroy de Virieu與Stefania Di Petrillo從此系列的一款杯具汲取靈感,將水晶杯型倒轉,變化為水晶鐘形罩,並點綴上鍍鉻鋼環,推出ApolloAPOLLO系列首件燈具。此後,APOLLO系列的瑩燦晶光與古典豎紋,現身於餐桌藝術、烈酒酒器、家飾燈具上,成為經典標記。 Saint-Louis品茗系列APOLLO茶具。 2023年推出的APOLLO茶具採用白瓷與水晶製成,使潔白溫潤與螢光晶透相襯,細緻質感不僅能為品茗帶來極佳的感官享受,同時也是器皿收藏的新選擇。此系列揉合豎紋與水晶切割等經典元素,透亮水晶不僅更加突顯茶湯色澤,優雅曲線更提升了執托器皿時的觸感,提升茶儀過程的五感享受。 Saint-Louis品茗系列APOLLO茶具。 APOLLO茶具包括 3 款水晶品茗杯,可配合用於品鑒淡茶、濃茶以及特濃佳茗。品茗杯採用水晶製作,淡茶品茗杯杯口較高而窄,利於杯口靠近鼻子散發香氣,可捕捉綠茶、白茶或花草茶易逝的香味。濃茶品茗杯的杯口較短而寬,可散發紅茶、烘焙茶或博士茶的芳香,讓這些香氣在鼻腔和口腔中綻放。 Saint-Louis品茗系列APOLLO茶具。 西式茶具組並用了白瓷與水晶元素,包括西式茶壺、糖罐、奶壺、和放茶壺或點心用的碟盤。細膩白瓷與瑩透水晶均具有隔熱效果,瓷質與水晶孔隙率低,能讓飲品展現最純粹的香氣,飲用不同的茶湯時,也不會有茶味的餘留,並且利於長時間為飲品保溫。 Saint-Louis品茗系列APOLLO茶具。 APOLLO茶具以細膩設計為各種茶品特色的而設計,讓器皿與飲品完美並呈,增添品飲過程的五感藝術,讓茶道愛好者享受深層的品茗愉悅。 Saint-Louis 水晶 APOLLO茶具系列-淡茶品茗杯。 Saint Louis 水晶APOLLO茶具系列-義式濃縮咖啡杯。 Saint-Louis 水晶APOLLO茶具系列-盤碟。 Saint-Louis 水晶APOLLO茶具系列-糖罐。 Saint-Louis 水晶 APOLLO茶具系列-西式茶壺(俯視)。 資料及圖片提供」Saint-Louis 編輯」Sumile
Interior 360
7OCEANS始終以獨特的精湛工藝結合歐美簡約舒適的風格,打造兼顧美感與耐用的優質家具系列,品牌秉持「Enjoy the moment 享我所想」的精神,讓顧客在家即能享受度假般的好心情。 RS Barcelona大膽地將運動遊戲文化融入餐食風情,創作出全新型態的餐桌。 7OCEANS感知,近年台灣因人口結構的改變,中、小坪數的居住型態逐漸成為房屋市場的主流趨勢。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精準營造個性化的居家美學,是決定生活品質的關鍵之一;為滿足現代人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創造居家場域的更多可能性,7OCEANS獨家引進來自西班牙的高端家具品牌—— RS Barcelona與Beltá Frajumar,為日常情境注入設計靈感,完美結合度假、藝術、遊戲等多種體驗。 RS Barcelona大膽地將運動遊戲文化融入餐食風情,創作出全新型態的餐桌。 RS Barcelona 遊戲文化X餐食風情 RS Barcelona是設計師Rafael Rodriquez Castillo於1975年創立的品牌,無論是經典設計與現代產品的揉和,或是工業風格與手工藝的融合,講求品質與想像力至上的RS Barcelona,其每一件作品都帶有獨特的品牌風格印記。 RS Barcelona撞球桌Diagonal pool table Outdoor。 致力創造前所未有設計的RS Barcelona,大膽地將運動遊戲文化融入餐食風情,創作出同時具備觀賞性、娛樂性及實用性的全新型態家具。從手足球桌、冰球桌、撞球桌到乒乓球桌,皆可一次享受藝術品、遊戲台、餐桌等複合功能,不僅適合作為個人品味的展演,還能在享受佳餚的過程中,重拾日常生活中最純粹的遊戲樂趣。 7OCEANS獨家引進西班牙風格家具品牌RS Barcelona。 不僅如此,7OCEANS與NOKE共同邀請義大利藝術家Lucas Zanotto跨界合作,推出聯名款乒乓球桌「7OCEANS × Lucas Zanotto. Ha Ha Ping Pong」。以Lucas Zanotto最具標誌性的「圓滾滾雙眼」 作為設計,讓療癒系角色們俏皮躍上RS Barcelona的乒乓球桌。 7OCEANS攜手義大利藝術家Lucas Zanotto,推出聯名乒乓球桌「7OCEANS×Lucas Zanotto. Ha Ha Ping Pong」。 Beltá Frajumar 演繹五星級度假氛圍 Frajumar由Francisco Juan Martínez創立於1966年,於2010年分為Beltá及Frajumar兩個品牌,並於2014年合而為一成為今日為人所知的Beltá & Frajumar。Beltá Frajumar以開拓的精神為導向,以質量、創新和設計為承諾,專注於創造融合傳統技藝於一身的永恆作品。 西班牙風格家具品牌Beltá Frajumar,Axis沙發兩側扶手皆可無段式調整,調整到合適角度亦可當作床使用。 Inua系列擁有適合各種空間的現代感外觀,除了對於設計美學的講究,也不忽略舒適度;其擁有可調整的頭枕、增高靠背與可調整座椅的深淺功能,讓居家空間更加愜意舒適。 西班牙風格家具品牌Beltá Frajumar,Inua系列兼具設計美學與舒適度。 Tega系列擁有最時尚典雅的外觀,雖然看似方正硬挺,實際體驗後迎來的盡是令人深陷其中的舒適魅力。搭配電動調節系統,可任意調整座椅角度,輕觸即可觸動調整並能一鍵復 原,使其成為能滿足任何需求的使用者的完美沙發。 西班牙風格家具品牌Beltá Frajumar,Tega系列擁有電動調節系統,可任意調整座椅角度。 Daro系列則以純粹簡約的外型,呈現實用、功能性和經典美觀的設計。其採用義大利的展開系統,透過將靠背一次旋轉來展開,攤開便是義大利製造的乳膠雙人床;設計還留有靠墊的收納空間,讓沙發可以在不移除任何軟墊的情況下直接轉換成床鋪使用。 西班牙風格家具品牌Beltá Frajumar,Daro系列是沙發也是床組。 Beltá Frajumar希望用一組高品質的沙發,成為現代人緊湊生活中的一方綠洲。不管是講究組合式功能、符合人體工學設計抑或是複合式機能,消費者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命定款家具,愜意迎接每一天的宅假期! 7OCEANS自有品牌 深化宅度假空間體驗 7OCEANS融合多年家具經驗,帶來7OCEANS Designs系列經典的牛皮編織椅凳Molina。將精心挑選高品質皮革,以純手工交錯編織的方式製成,搭配優質柚木展現精緻工藝和細膩紋理;椅凳提供駝色、棕褐色、黑色多種色採與三種高度選擇,為使用者打造舒適優雅的美好時光。 7OCEANS Designs系列經典的牛皮編織椅凳Molina。 還有獨家代理泰國曼谷香氛品牌MN Formula全新「招財貓擴香石」、來自韓國的Luycho品牌選品「鏡面倒影動物圖案咖啡杯」,輕鬆營造悠閒放鬆的療癒氛圍。 此外,7OCEANS對於質感追求永無止盡,今年十月更將正式進駐SOGO百貨,以7OCEANS Designs Premium 系列為首,詮釋更趨精緻奢華的空間美學。 泰國曼谷香氛品牌MN Formula全新「招財貓擴香石」。 7OCEANS深知居住環境設計的重要性,一直致力於提供家具、家飾、香氛等多元家居用品選擇,希望透過自有品牌、代理品牌、國內外選品等策略,讓消費者重拾日常生活中最純粹的樂趣,持續深化宅度假體驗! 韓國的Luycho品牌選品「鏡面倒影動物圖案咖啡杯」。 資料及圖片提供」7OCEANS 編輯」歐陽青昀
Interior 360
設計師林倩怡與楊東子同是Y世代,倆人在倫敦留學生活近八個寒暑,實務歷練後於2017年共同創立「Various Associates萬社設計」。充滿想像力、感性且熱愛自由的林倩怡,堅韌、專一,追求事物的本質的楊東子,彼此互信互立,攜手創作的空間就如同倆人特質般天馬行空裡透露著縝密理性,和諧中亦巧藏趣味,就像感性與理性的雙人舞,流暢默契且別富新意。 林倩怡 Qianyi Lin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空間室內碩士 倫敦藝術大學,榮譽學士 萬社設計Various Associates聯合創始人,荷蘭FRAME Awards 2021年度評委,英國WIN Awards 2022年度評委,2022全球建築設計大獎Global Architecture & Design Awards 2022評委,英國安德馬丁最年輕獲獎者之一,曾被美國INTERIOR DESIGN雜誌評選為全球七大新興室內設計人才之一。關注人與空間、環境的關係,注重空間體驗感以對於人行為及精神上的影響,從空間體驗著手給予每個項目自身的態度。擅長平衡設計理念與品牌的契合度,使空間具備自身的情感與靈性。 楊東子 Dongzi Yang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建築碩士 英國皇家註冊建築師RIBA part2 倫敦藝術大學,榮譽學士 萬社設計Various Associates聯合創始人,荷蘭FRAME Awards 2021 年度評委,2022 全球建築設計大獎Global Architecture & Design Awards 2022 評委,英國安德馬丁最年輕獲獎者之一,曾被美國INTERIOR DESIGN 雜誌評選為全球七大新興室內設計人才之一。關注人與空間、環境的關係,注重空間體驗感以對於人行為及精神上的影響,從空間體驗著手給予每個項目自身的態度。擅長平衡設計理念與品牌的契合度,使空間具備自身的情感與靈性。 萬社設計事務所一景。 聚集有趣的思想 楊東子自小熱愛藝術,到倫敦學習建築時日益傾心設計,求學期間全情投入甚至廢寢忘食,即使遭遇挫折也不曾退縮,甘之如飴。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建築碩士期間,楊東子曾在導師農場裡的研究室,與同學共寢共食半個多月,一起研究建造機器人及建築材料的創新應用,在那段時間裡,研究生需自己打理餐食住宿,吃自己烤的豬,在牛羊區域夜宿帳篷,楊東子全心投入研究不覺倦累,直到半個月後完成任務回到倫敦市中心裡,才意識到身體早已疲憊不堪,這段近似「野放」卻樂在其中的經歷,更加確信內心對設計的熱愛,對探索與研究的孜孜不倦,讓他堅定地以設計作為人生志業,投身其中。 “ 有趣的靈魂未必與規範條框相斥。” 林倩怡喜愛純藝術與設計,坦言自己投身設計行業是順其自然的結果,她十分重視「精神空間」,認為空間設計能製造情緒共情,因而決定跨進空間設計領域。但內在崇尚自由的靈魂,遇到專業學習裡的規範條框,一度令她萌生排斥,在低潮之時,指導教授點出:「有趣的靈魂未必與規範條框相斥,在不可改變的框架下,若能借力使力,並善用自己的長處,就能開拓屬於自己的風格。」這一席話,鼓舞她在思考設計及創意表達形式上勇於探索可能,跳脫安全範本,尋思破框新機,也潛移默化影響了自己選擇專案與作品風格的評斷。 倆人在2017 年共同創立事務所,命名「Various Associates」,中文意指「不同的合夥人」。從一開始林倩怡與楊東子就希望能創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平台,可以聚集不同背景、個性及能力的人才,共同碰撞及交融,打造一些有趣且有意義的事,隨之他們根據諧音與相近之意,將事務所中文命名為「萬社」。倆人一感性一理性,縱然性格殊異,卻都懷有對未知究底的熱情,不受框架約束,熱衷探索空間的精神性,一心期望聚集更多有趣的人才,透過設計創造不同可能。 “ 一座好的商空應該具備標識度以及和品牌精神相符的美學。” 萬社設計事務所一景。 讓感受銘留空間記憶 綜觀「萬社」作品,總是難以定義特定手法、風格,每個作品都像在地生成般,具有當地元素或品牌辨識性,但又跳脫往昔風貌,空間場境不乏建築思考語彙,氛圍空靈且引人遐想,其想像性與感染力有別坊間的商業空間。林倩怡談到,自己與楊東子都不是潮流的追隨者,面對設計時重視的是項目呈現的持久性。尤其商業空間的生命力短暫,可能數年後就會替換更新,縱然時尚是永遠變動的迴圈,流行元素持續改變,但人對空間尺度的真實體驗及反映是恆定的,打動內心的感受會使人銘留空間記憶,延長空間的使用期限。在創作時,他們會加入建築思維,利用空間尺度創造微建築體驗,透過真實的功能、視覺與體感,引導人們沉浸在實境釀構的氛圍裡,覺察自身與空間尺度、與環境的關係,在真實的穿行、感受中鑄留記憶。 迄今,「萬社」已累積眾多特色鮮明的商空作品,每每新意且從未重覆自己,林倩怡認為,一座好的商空應該具備標識度以及品牌精神相符的美學,因此團隊會從品牌故事、環境特色梳理後,淬取它的DNA,在對應的語境中強化品牌意欲傳達的資訊及精神,為空間創造記憶點。一座看似感性的空間作品,其實背後埋藏著理性的出發點,從務實面而言,也要考量陳列貨品量的需求,用合理動線解決引流問題,以及預留一定的空間靈活性。她提醒,靈感往往來自最純粹的本源,與業主溝通就是尋找靈感的時機,因為對品牌的理解是潛移默化的,透過來回的提問、交流,能更有效率抓住業主的重點訴求,許多靈感其實在一開始對話的階段,畫面與設計方向就自然浮現了,只待用專業手法將其合理落實。 用科技完整場境 在數位科技全面影響大眾生活的今日,「萬社」的商空作品不乏將數位元科技應用其中,難得的是融合得恰到好處,讓虛實之間互構張力,不因聲光炫目而模糊焦點。林倩怡分享,數位科技是快速傳遞內容及資訊的媒介,在當今眼球時代已是必須的傳播渠道,運用於空間時她會留意避免科技元素過於瑣碎與繁重,不讓聲光炫目導致空間失衡,謹慎決定展現的位置與比重,讓播放內容的點位可以吸引人流停滯,達到宣傳效益,同時也避免擾亂周邊場境氛圍、影響動線流暢。 “ 如果不當設計師,我或許會做藝術家或者工匠,研究型的工作。---楊東子” 閱讀、旅行、大自然是林倩怡與楊東子的靈感來源。 為城市說故事 將在地文化與群眾記憶呈現其中,用當代美學展現城市故事,令地方展館蘊含在地韻味,是「萬社」團隊的另項擅長。林倩怡分享,每座城市的文化表徵都非常明顯,深入遊歷就能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個性及情緒,如何以跳脫傳統的方式去表達「在地」,反而才是每次創作的重點。因為太在地的元素,對於本地人而言是隨處可見的,所以設計角度應以大眾理解中的「地道」著手,讓觀者產生熟悉共鳴,同時跳脫舊有包袱。 尤其面對許多以再造、活化為目的公共空間時,如何延續原有特色,同時賦予時代詮釋甚為關鍵,設計師的角色就如同說書人,想透過完整境域道出動人故事,令空間、內涵互為表裡,內心必須清晰城市或品牌的故事、明確設計目的,才能創造飽滿內容。尤其面對具有年代背景的項目時更要投注紮實研究,「萬社」會在原有的品牌DNA 裡重拾經典元素,用當代視角嶄新演繹,讓舊元素予人耳目一新,個性卻不過時。林倩怡也提醒,再造、活化的背後都代表了「重新認識」,如果認識的方向誤導,極有可能流失原有支持。所以「活化」的前提,是建立在業主對目的明確清晰,給予強大並且堅定的支持,才能讓設計達到傳遞理想的目的。 秉持好奇與謙懷 對於設計師而言,高強度的工作難免會陷入疲乏,如何跳脫固有思維,避免設計僵化?林倩怡分享,要適時剝離設計師的身份,懷著包容心融入社會,瞭解當今文化,尊重各種社群及群體。一位設計者,若能體認到世界遼闊且包容萬象,懷有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敬畏心,投注心思去瞭解不同的事物,就能穿透表象,向下發掘出充沛的能量及靈感,日後將這些收獲與經驗帶入設計,必然會是強大的呈現。 楊東子也提醒,設計的目的不同,衍生出來的結果也大相逕庭,對社會而言,設計很多時候是在針對性解決問題或者創造更多價值,像是經濟價值、使用價值、觀賞價值、商業價值等等,而這些價值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面的。因此,謹慎設計,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力以及社會責任心,才可稱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師。 “如果不當設計師,我會從事自由度及把控度高的工作,我樂意去挑戰不一樣的事物。---林倩怡” 閱讀、旅行、大自然是林倩怡與楊東子的靈感來源。 溝通尊重 弭平鴻溝 從事務所成立以來,許多作品都可見到「萬社」團隊持續自我挑戰,嘗試不同風格、研究,或是透過跨界整合,與異領域的專才合作,共同激發創造力。林倩怡與楊東子現今亦持續投入環保建築材料的研發、傳統材料的再利用,以及空間結構力學挑戰。 勇於跨域探索的他們,執行設計作品時常要和各種領域的團隊密切溝通,楊東子認為,其中最困難的部分是互相理解,特別是與工匠溝通的過程。因為,既有的工藝順序及作法是工藝成型的標準,也是匠人絕對的信仰,然而設計方意欲的突破改變,對匠人而言往往代表著意外、想像與不可控。天馬行空與實現成型的距離常常是難以精控的,設計圖渲染的完美效果,未必能百分之百落實,在外行人看來或許很簡易的事,現實過程裡可能就是萬千困難,因此跨領域合作的溝通前期必須要充分瞭解,用全面性溝通以及十足尊重,為雙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礎。 默契互補 齊心並進 身為事務所創辦人與主持設計師,經營者與設計師的角色如何取得平衡? 林倩怡說,在「萬社」成立約半年後,倆人一次的隨意談話中底定了各自在團隊裡的身份。因為彼此是多年的同窗及校友,默契度高,唯一的區別是自己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就讀的是室內與空間設計,而楊東子研讀建築設計,基於共同心願是希望創作打破邊界的設計,而項目最終把控者的觀點攸關著整體呈現,因此由楊東子負責總控最終的設計及執行,為設計創造更多可能,林倩怡主導經營,負責營運公司及把控經營細項與專案務實面。 擁有分工默契,倆人帶領團隊齊心並進,每每思想碰撞都是火花。然而,聯手至今難免偶有意見相左,面對衝突時,倆人會開誠佈公各自拿出充分的理由以及憂慮,一個個拆分討論,說服對方。林倩怡坦言,自己是創意及運營總監,主控項目的方向,會站在業主的立場去看待設計,對爭論本質有疑義時會積極提出建言。楊東子是設計總監,主控所有的專案設計方向以及項目最終把控。基本上倆人工作方式是「火花四射」的討論,因為美學、功能、預算向來不易平衡,但是有爭論的價值,就代表它有很多可能性,這是好事情,充分討論後最終達成的認知,往往都會是一個更具融合的成果。 “ 在當代,一位優秀的設計師必需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力,以及社會責任心。” 閱讀、旅行、大自然是林倩怡與楊東子的靈感來源。 林倩怡談到,「萬社」成立已6年,自身最大的感觸就是,「堅持」是一件非常消耗熱情的事情,一旦內在的創造熱情消失了,設計靈魂也就隨著消散。她與楊東子曾經討論這個問題,如果一個設計好像誰都可以做,那「萬社」再去做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希望自己的設計,是具有引領性及設計價值的,而不是盲從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確立心念後就此對客戶及合作品牌的挑選也更加謹慎。目前「萬社」團隊維持在30人左右,含括建築與空間設計服務,總部設於深圳,計畫在2024年啟動新的板塊- VA lab,讓各行業的專才更加跨界及緊密合作,並進一步在其他重要城市拓增辦公據點,用實際行動發揚創新、包容及無邊界的「萬社」精神。 作品一 MORPH模糊 〉〉傳統元素的進化面貌。 「MORPH模糊」是一座新社交空間,除酒吧、餐廳與交誼功能,也引進及承辦各種文化藝術活動。設計上希望引入本土元素與當代結構產生碰撞,將人們逐漸遺忘掉的老元素與國際審美接軌,並透過材質變化、對比景象、多功能分布,來促進這種碰撞的實現。 暖沙色的天然洞石是牆面與天花的主要材料,搭配金箔洞口反射的微微金光和黃銅,呈現出現代而永恆的觀感。空間色系的靈感源於紫禁城的傳統配色,採用大紅、正藍、啞黑、明黃、金黃等飽滿色彩,以現代方式重組,與空間共構視覺飽和度極高的畫面。 在原始高達7米的空間內增加二樓面積,二樓功能區內設有獨特視窗可看望一樓動態。一樓插入一座挑高的斜面弧牆用以連接、分隔場域,同時增添空間的標示性與明亮感,結構的挑空感連結了兩個樓層的關係,並打破一樓的壓抑。功能區域圍繞著中央的7 米高空間展開,兩側設有可以轉動的旋門,關閉時內場成為一個獨立空間,打開時內場與外廊區域相連,豐富了整體的互動及層次感。從外廊看過去,連續性的場域及多扇可旋轉的門片,帶給空間舉辦不同活動的可能性及靈活度。全案重新定義傳統元素的運用可能,如MORPH自身的名字一樣,進化並變化著,面對著不同的挑戰也充滿著無限可能。 作品二 SND深圳概念店 〉〉純淨沙丘投射出遠離塵囂之境。 時尚選品店SND在繁華鬧市打開一扇時空之門,指引來者步入鐵與沙礫的遠古記憶。在固有的建築內,呈現出獨特的空間體驗,是本次設計的重點。利用空間既有的層高,將主要的零售空間「埋」入沙丘之中,以深邃迷離的大尺度打造來自遠古的沉浸感。最大斜跨度21 米的無內柱結構生成的山體,對外架構起特殊的展示空間,對內掩藏衣物的陳列空間及試衣間。精心設計的大跨度結構塑造沙丘形體,在滿足力學要求的同時隱藏設備管線,呈現出純淨的意象空間。穿過精心設計的空間序列有如深入山體,帶來獨特的場境體驗。 陳列道具散落於空間中,烏黑的金屬與素淨的底色碰撞出獨特質感。一切造型都以有機型態為空間帶來延綿張力。量身設計的展示台,猶如獨立於沙地上的嶙峋岩體,靈活的多功能使用容許空間以不同方式呈現品牌調性。別出心裁的照明系統為純色空間注入變幻光影,可變的燈光布局給予商業場所更多可能。用遼遠的意象凝聚品牌特質,賦予空間無限延展的故事線,深邃的沙丘映照自我,為來者吟一段沙與鐵器的悠長敘事詩。 作品三 (SO)What 〉〉舞台上的自由靈魂。 (SO)What以「不被定義,不被侷限」為品牌核心理念,象徵著當代女性的不羈與獨立。此作自成都濃郁的戲劇文化為靈感,以「舞台STAGE」為概念,打造一個融合現代技術極具戲劇張力的動態舞台,帶來感官沉浸的空間體驗。 外立面以懸掛於空中的可變動巨型螢幕聚人目光,巨幕能180°自由旋轉擺動且可電動升降自由控制,如同戲台換背景一樣傳遞各種可變性及魔幻戲劇效果,隨著巨幕圖像的變化結合聲樂,構成沉浸式的空間氛圍,而穿梭「舞台」背景下的人們如同戲台上的主角,展示著自身的美學以及個性。 空間裡,純粹但有層次的黑襯托出展示選品的特色。銀色褶皺的長型飾品台將顧客與服務動線自然劃分,上方的鏡面造型燈打亮檯面精緻的飾品,並反射檯面及顧客視線。黑色鏡面區域將空間映襯出虛幻的多層次空間,帶來一種呼吸張力的感受。力求在探索空間中帶來多層次的表達與體驗,跨越傳統空間單一屬性,全作集合大膽創新與藝術手法,詮釋了嚴謹、自由、靈動特色,將品牌文化、功能至上、結構突破、氣質美學、空間多感官等體驗展現於一體,探索更多可能。 作品四 三亞艾迪遜酒店海灘俱樂部 〉〉摩登悠閒的海灘之旅。 三亞艾迪遜酒店海灘俱樂部坐落於風光旖旎的海棠灣,設計團隊以低介入方式,使新建築與既有的植被景觀相融,在植被包圍的場地裡生長出新的場所。 專案概念Under the Tree 希冀打造舒適自由的空間氛圍,以連續的竹編構築五個高低不一、形狀獨立的樹蔭錯落組合,讓有機自然的弧形外輪廓完美融入自然環境中。原始椰林與新增的結構散布在下沉卡座周圍,新結構以樹幹的型態落地,與原本保留的植被融洽地結合。寬大且帶有自然弧線的「樹蔭」能夠在不同氣候裡給予俱樂部的客人充足保護,樹蔭連接處自然的鏤空也使得周邊綠意映入眼簾。每個樹蔭的形態都由若干個弧形疊加而成,樹蔭構築物的聚合形成優美流暢的線型,形成融入自然又疏密有致的空間節奏。 主吧台以巨大樹幹形式布置於場地中心,圍繞吧台展開的環繞式動線能使服務員更好地捕捉到客戶需求。「樹蔭」結構採用竹編工藝構成,夾帶著海島印記,生於本土且取源自然。「樹蔭」將日光篩洗成溫柔灑落的金色細語,灑在石材混雜著細砂礫鋪就的地面,予人漫步於濃蔭下的舒適愜意體驗。 adidas 首爾明洞店 〉〉提煉在地元素品牌個性融合。 adidas 首家亞洲旗艦店選址於明洞熱鬧繁華的街道中,以開放介面包容當地豐富多元的業態及人群活動,與本地客群產生更多連結與共鳴。 空間延續韓國傳統建築的體塊輪廓,明快的層次配以動態燈光變化,融入熱鬧街道。外觀立面以抽象體塊結合條形金屬表皮,演繹了adidas自身經典的logo元素,此一元素也化為空間的母題之一,從立面延續至室內。入口處的中軸對稱關係以及向上的「天井」透氣感源於東方庭院的入戶層次。一旁sportswear系列訂製鞋牆的設計,通過提取logo 元素的豎條,以創新表達和材料演變帶來全新的視覺效果。天花軌道上新增的三角形支撐結構從體育館中汲取靈感,為品牌原始的系統天花增加了透氣感及結構感。不同天花的處理方式帶來了上方的邊域感,為地面上開放的產品展示貨架分割出不同板塊。 一樓居中而設的樓梯能快速將客流引往二樓,自然地為地面層圈定出環形動線。設計團隊用開放階梯的設計手法,消解了樓梯厚重感,透射出背後若影若現的畫面,使其成為地面層的核心視域,中空區域的塊體關係延續了外立面的斜角語言,形成了內外元素的互文。 二樓的blue space大面的經典色強化了空間層次感,設計團隊用當地傳統紋樣圖案以各種形式點綴於場地內,如帶有東方意蘊的鏤空屏風、富有光影意趣的紋樣藝術玻璃展台等。另一邊,周圍展板在光線照射下,影子投射到了展品中,成為一種有趣的交融,處處傳達“Home of Sport”源於體育、根植文化、包容多元的價值理念。 作品六 AVENUE & SON 前灘太古里旗艦店 〉〉來自街頭,滑向大道。 AVENUE & SON,字面譯為「大道和孩子」,品牌由四位職業滑板選手創立,承載了街頭文化追尋自由的態度與個性。設計團隊以全球首家以全大理石材打造的滑板公園作為標誌,讓來訪者專注於滑板運動所催生出的文化視角與時尚視角,完成一個從室外到室內,從實用到趣味,具備多重意義的滑手聚集地。 設計後的街頭結構公園具備滑板、休憩、咖啡及pop-up等多重功能。室外的大理石亭子是咖啡及飲品供應區域,銅色AVENUE & SON的logo以傳統的工藝鑲嵌於石材當中,配以大道之子經典的路燈元素,代表著街頭文化的精神,指引著夜晚穿行的道路。 空間設計上用直線或斜線,以帶有美感的手法詮釋街道元素,同時避免弧形造成的安全問題。兩邊樓梯結合中間輕微坡度給予滑行可能,並讓顧客在入口處享有更好的視角。室內外一體的斜坡及空間語言,帶弧度的扶手欄杆,上下坡的對稱關係,天花上如道路標線一般的軌道,都讓街頭元素與空間美學融合,成為大道之子獨一無二的歸屬地,生於街頭但富有質感。 核心的斜坡除了是不同品牌跨界時的pop-up區域外,同樣也是滑板及其他產品的展台。具備包容性的空間留白給予不同品牌展現變化。其餘空間線條均以斜線勾勒出豐富的視覺效果,顧客能從多角度的反射中看到自己不同角度的身姿。 資料及圖片提供」Various Associates萬社設計 採訪」室內雜誌編輯部
Interior 360
台南安平一直都是熱門的旅遊地點,不僅擁有眾多歷史景點如億載金城、安平港等,亦有遠離塵囂的漁光島、林默娘公園等,《Suigetsu》即毗鄰這些令人驚嘆的美景,被濃厚的人文氣息包圍,生活機能也十分便利。黑呂設計的洪銘澤設計師提到,基地位於高樓層,全室坐擁270度的景觀落地窗,可遠眺遼闊市景與海景;停泊於碼頭的船隻在夜間散發出漁火點點的意象,他便將此一氛圍帶入室內,讓窗外如畫般的風景向內展開,成為日常的襯底。 本作位於高樓層,可遠眺市景與海景。設計師將窗外的景色視為室內的襯底,延伸出設計藍圖。 室內表情扣合業主個性 本案主要作為業主招待親友訪客使用的空間,因此公私領域的比例分配極為重要,透過動線的起承轉合、以漸進方式引領造訪者入室,再分別引導至會客區及宴客區。 玄關地板埋入燈條,將人的視線引導至端景牆上,增添焦點。 年約40歲的業主是位成功企業家,設計團隊在空間調性中融合他沉穩內斂、俐落大器的個人氣質,公領域以灰黑基調為主,輔以白色刷漆的天花板跟色彩繽紛的軟件家具,和緩室內的銳利度;私領域則為中性偏暖色調,風格簡樸且謹守「形隨機能」的原則,不過度鋪張,以淨色構築畫面,身處其中可感受全然的放鬆;衛廁部分強調「主客區分」,臥室皆為套房式設計,公區的廁間則保留予賓客使用,在親友相聚和私人休憩之間能取得良好平衡。 公領域的灰黑基調描繪出成熟穩重之氣息;材質則以大理石、FENIX板材和不鏽鋼金屬為主。 洪銘澤進一步說明,以招待會所而言,建商原先規劃的房間數過多,且客用廁所無主題性,於是乎,他將多餘的隔間牆和客用廁所拆除,擴大客餐廳、廚房的區域,讓來訪賓客共享更開闊的環境;而客用廁所則以大理石和不鏽鋼金屬為主要元素,打造出充滿現代感和奢華感的表情,並利用「月球燈」來強化主題性,昏黃球體渲染出的柔和光暈,替內部捎來一種神祕而浪漫的韻味。 以大理石和不鏽鋼構築的客廁,低調顯露現代奢華調性;月球燈的運用則強化了主題性。 無形分界創造流動場域 基地的原始結構大樑極多,且樓高偏低,導致冷氣通風管線的排風規劃十分困難,設計師與專業的工程人員多次修改圖面,嘗試在諸多限制下達到理想的冷房效果,同時也消弭可能產生的壓迫性,維持空間的寬敞感。公共空間為本作核心,有鑑於接待會所可能同時需要容納眾多人數,為減少過多隔牆的存在,改以開敞手法布局,空間的留白是不可忽視的一環,而機能也訂定的較為彈性,打造一個適合交流、舒心的環境。 270度的景觀落地窗是此案的一大特色,充沛的自然採光讓室內明亮有朝氣。 設計師將公區劃為三大機能,分別是:入口玄關、客廳與廚房,以及餐廳,各場域有著明確的機能,但必要時也可以彼此流通,例如,茶室和客廳之間以滑門鋁格柵作為分界,使空間虛實交錯;客廳與廚房之間的吧檯被視為中介角色,藉此收整廚房可能產生的凌亂感;廚房及餐廳間的過道則規劃了主題式客廁,並利用玻璃磚牆增添趣味性和特色。 原始平面布局房間數過多,遂進行隔間變動;原始廚具也需調整配置,並修正排水系統,確保不會產生漏水等問題。 此外,亦透過地坪材質的差異,無形區隔場域界線,例如入口與客廳使用不同款的義大利磚,臥室則鋪設溫暖的木地板,各材料本身的厚度不一,再加上基地原始地板不平整,因此,在調整地坪高度上就花費了極大心力,以確保地面的平整串連。 入口與客廳採用不同款義大利磚,透過地坪材質無形劃分場域界線。 引光引景,徜徉於自然 窗外無敵海景是全案的一大亮點,為使每個空間都能盡量享受此一美景,設計主軸需著重於營造開朗、輕鬆、愉悅的氛圍,避免過於侷促的結構限制了人們的自由交流和遊走;充分利用窗景讓美麗景致及充沛採光躍入室內,帶來富有層次的視覺饗宴。 客廳採用義大利製精品雙面沙發,突顯交流的真諦,同時可享受窗外美景。 餐桌的金屬吊燈能夠將光影適當地投射在餐廳四周,使此處成為焦點,而10人座的圓桌象徵圓滿豐盈,確保每位用餐者獲得舒適體驗,並擁有足夠餘裕,增添融洽氛圍。 10人座的圓桌象徵圓滿豐盈;金屬吊燈能適當地將光影投射至餐廳四周。 為了突顯大面積露台的基地優勢,讓微風和光影能恣意流轉,也拉近業主和賓客與自然的距離,黑呂團隊刻意將餐廳置放於大露台旁的位置,不僅將海色天光盡收眼底,同時也可將賓客引導至戶外進行烤肉、休憩等活動。 特別將餐廳安排在大露台旁,可指引賓客至戶外進行烤肉、休憩。 戶外露台拉近賓客、居住者與自然的距離。 針對材質選擇與搭配細節,洪銘澤表示,室內主要利用大理石、FENIX板材和不鏽鋼金屬,低調的現代奢華風格與業主的熟男風範相互呼應;洞石的細緻凹凸肌理不僅與窗外的景觀映襯,也強化了空間的自然與內斂感受。 利用玻璃磚牆形塑穿透、輕盈的感受,捎來行走的趣味性。 以休憩為主要機能的私領域,布局上更為寬裕和開闊,希望保留居住者與自我對話的餘裕,色彩與材質的選用也更加純粹,以大面積的FENIX板材打底,再搭配玫瑰金金屬飾條與相近色格柵交錯,形塑簡約畫面,透過視線的移轉,使人在這一方天地中找到內心的平靜。 臥室。享有絕佳窗景,確保居住者得以獨享寧靜空間。 Suigetsu 設 計 者」黑呂設計 / 洪銘澤 攝 影 者」墨田工作室 / 柳柏年 空間性質」住宅 坐落位置」台灣 主要材料」石材、FENIX、不鏽鋼金屬、玻璃磚 面 積」67坪 設計師從事室內設計工作已逾十年,在2016年決定創立公司品牌,常透過旅遊的方式,深度觀察研究各城市的生活及人文型態,事務所致力於結合生活的本質及美感的滿足,達到形與質的微妙平衡。享受設計的過程、品味生活的溫度、保持設計的初心。 資料及圖片提供」黑呂設計 採訪」陳映蓁
Interior 359
台灣第一個以「族群」為主題的世界客家博覽會,以台灣為起點接軌國際、串連全球,為世界客家族群提供文化交流平台,於2023年8月11日至10月15日在桃園盛大登場。主視覺以「島嶼」為概念,由有機、不規則狀態的色塊堆疊而成,藉正負空間處理及線條安排,在島嶼群山、原野中形成數個不同人像側臉,既象徵著不同族群,亦因方向交錯排列,呈現相互對話、團結邁向未來之意,同時呼應展覽主題「扎根與共榮」。 主展區A,客家文物陳列展區。 館內展區識別取用主視覺的相異色彩為準則,像是台三線客莊盛產柑橘,以橘色代表客家人的好客熱忱;六堆區遍布山區及平原,其綠色象徵和平、自然及生命力;台九線位處台灣東部,湛藍色彩訴說沉穩而平靜的海洋,有著航向未來的寓意;都會客生活在不同族群及科技人文的交融處,以紅、青混合而成的紫色對應,象徵理性與熱情的結合;其餘數個獨立縣市展區,為反映客家文化的蓬勃發展,以充滿活力、熱情的桃紅色表現遍地開花之意。 台北市展區。 儘管每個色塊有其獨特色彩和形狀,卻共同代表著館中數個不同展區,以及多樣的客家腔調。這些色塊巧妙分布在各個角落,彷彿引領著人們穿梭於客家文化世界中,不僅可蒐集完整的文化知識,更能深入體會其豐富多元的魅力。 扎根與共榮-有客當靚(最美) 數百年來,客家人便是在充滿變動的未知氛圍下,逐漸適應台灣環境與生活,讓這塊土地不再是他鄉。經歷不同政權的交替與社會發展,客家人在追求生活的過程中,學習外語、接納異國文化,在這多元文化交織的過程中,對於族群認同及文化傳承,顯得極其重要。 新竹縣展區。 在傳統客家社會中,對族群認同再自然不過,然而在現代,客家認同成為一種主動選擇,語言也在逐漸弱化,因此期望藉由博覽會訴說回憶話語,體現世代傳承的生活,讓客家樣貌持續在這片土地上發光發熱。 台九線-花蓮展區。 博覽會以「扎跟與共榮」為題,藉由「適應台灣」講述客家族群扎根台灣的生活與文化,從「豐富台灣」展現客家族群對自身乃至台灣的貢獻與影響,集結自信與創意,以三大主題呈現台灣客家在不同時代下的努力與改變,透過縣市展區豐富樣貌,引領人們看見台灣客家精神與活力。 主展區A,重現客家文學。 台灣館主展區由柏成設計JC. Architecture & Design操刀,共分為A、B兩區。A展區以過去、近代、當代等三階段呈現,演示台灣客家文化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以「適應台灣」講述對客家文化的初步認知;「豐富台灣」認識台灣客家的發展重點;「共享台灣」看見精彩多元的當代客家樣貌。 主展區B。 主展區B,語言互動區,客家語唸得愈標準,螢幕上所顯示的字愈清晰。 B展區則是以語言作為載體出發,藉由與客家語的互動遊戲,從溝通中拉近兩者間的連結,就如客家人所流傳的俗諺「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鼓勵持續學習、使用母語,讓文化與生活結合,在實踐中讓文化不斷延續、創新。 資料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編輯」林靖諺
Interior 359
據馮贄《雲仙雜記》所載,唐朝韋陟襲封郇國公,不僅精於烹飪美食,每有來客,必能酒足飯飽而歸,後以「郇廚」代稱盛宴。如今,「郇廚」在成都繁華的交子公園商圈延續「雅人清致」的品牌風格,結合東方的溫潤雋永與現代化的摩登審美,於鬧市中取靜,於紛繁中致雅。 設計別緻的水景庭院,營造清幽氛圍。 LDH DESIGN聚焦「藝術氛圍感」的直觀打造,讓實體空間與群體感受交織映襯,使「氛圍感」觸達心靈的每一個角落,享用多維度的詩意盛宴。 多維的詩意空間 在幕牆林立的核心都市建築群中,郇廚設立了一個別緻的水景庭院引導來者疲憊的腳步通往入口,宮燈夾道,水面波光粼粼,洗淨來客一身塵囂、沈澱心靈的浮躁。 接待前臺陳設簡單不失貴氣。 接待前臺暈黃的燈光自下往上打亮空間,營造如「爐火」般溫熱的視覺體驗,樸實的石牆與近似漣漪水紋的地面,種種材質構建出典雅的氛圍,煥發令人安心的暖意。 連接上下層的階梯入口。 通過一個旋轉樓梯,上下兩層空間得以連接,金屬質地的素材在設計師的巧妙安排下呈現布料般摺疊迴旋的姿態,以曲線點綴柔化整體的厚重感,使其莊重中猶帶懸念,拾級而上,每一階的停留都足以玩味不同角度的意趣。 以自上往下的角度觀望,可以看出樓梯呈現鸚鵡螺狀的黃金比例。 古今交會的元素 石灰色的承重柱和牆面撐起視野內大半面積,搭配金屬和肌理漆等渾厚材質,從大體層面突出沈穩雍容的中式風格,同時也在此基礎上刪繁就簡,飾以現代化的桌椅和餐具,讓整個空間開合有度,冷暖色過渡和諧,層次自然,使人在用餐過程中置身於古今交融的空間,體會詩畫裡的情態。 燈光朦朧與詩意氛圍,強化用餐的儀式感。 將傳統中式元素解構,設計團隊在整體平面和立面中尋找一個「不對稱的平衡點」,在每個轉角,豐富而不雜亂地堆疊「閒庭信步」的雅意。 仿珠簾意象的燈光搭配皮質家具,烘托現代中式的典雅風格。 暖黃的燈光通過格柵暈開斑駁的光影,在半開放式的空間渲染靜謐的氣氛,每個光點的設計方向都點亮了設計者精心打造的細節,讓遊走於其中的人們彷彿在欣賞書畫之餘也將自身融入其中。 不同材質的牆面搭配不對稱設計,形成錯落有致的轉角風情。 鬧中取靜 在設計學語境裡,能觸動消費者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及某些認知的體驗,才是設計的核心價值。自然豐厚的大地背景色使整體承載安靜的樸素之美,從容且安寧,加以色彩活潑鮮亮的花草點綴,還原「食傍於山林」的高雅之意。 窗外的自然光和室內光源穿透窗戶從不同角度向內投射,在空間內交織。 散台區空間以舒適為設計主調,燈光朦朧,瀰漫著輕鬆的氣氛,喚起人們同行的親密度,走道恰到好處的距離,促進隨心隨性的溝通。 陳設溫馨的散桌區。 而包廂設計則捨棄浮華的裝飾,還原視覺上的「靜」與「淨」,團聚在清幽高雅的包廂之中品食,將人情百態和詩情畫意融於一爐。 天花板挑高,用層次突顯包廂的空間感。 溫暖的家具陳列,燈光朦朧,烘托恰到好處的氣氛,強化用餐的儀式感;恰到好處的空間尺度,不受干擾的舒適,將日常的進食過程融入詩意,留下內心雋永的迴響。 透過格柵的暖黃燈光使厚重建材渲染溫暖氛圍。 美學並不止步於形體的表現,而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讓人們通過感官的知覺觸發情感和思想的共鳴。空間的真實內核,一定擁有可見、可品、可感的複合屬性。「郇廚」的氛圍感,源於古今中外不同元素的解構與重組,同時也源於站在食客角度的需求角度與自身特色的平衡,做到每一個細節的精心雕琢與考量。 成都 郇廚餐廳 設計者」LDH DESIGN/劉道華 參與者」程仟元、 曲天佑 、程藝、楊平、王龍、李友哲、謝妲峰、王孝玲 攝影」王廳-如你所見 地點」中國 項目面積」424坪 資料及圖片提供」LDH DESIGN 編輯」江瑜
Interior 359
第二屆馬祖國術藝術島將於今年9月23日登場,將更深入四鄉五島,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帶來70件作品,其展現形式多元豐富,包含戶外裝置、室內展演、繪畫、表演藝術、飲食體驗等,與馬祖天然美景相映成趣,還有多款跨界聯名商品,讓登島旅行充滿想像與驚喜!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邀請7國藝術家,超過80組創作團隊與在地共創,帶來70組精彩創作。 馬祖走向國際,國際走入馬祖 馬祖國際藝術島是一個為期十年的計畫,一年比一年更加精彩,不只展出作品數量增加,由國內外及在地藝術家共同參與,也逐步擴展到四鄉五島。今年有在地策展人李若梅、曹楷智領軍的「島內視角計畫」;以在地閒置民居空間作為創作場域的「轉厝計畫」;從東莒接棒到東引、由馬祖青年蔡沛原策展共創的「迴島嶼吧」;以飲食體驗為主體的「味蕾實驗室」,還有國際級的表演藝術,搭配秋慶的民俗三節,以及宜人的天候和盛產的海鮮,將帶給旅人最深刻的饗宴。 藝術家伊祐.噶照《海就是我的陸》作品手稿,以除役軍艦零件重組予以改造,重現與再造馬祖人漂泊移動的記憶。 文化是生活的累積,而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往往能打開視野,看見文化的多種面貌。隨著疫情解封,第二屆亦加入更多國際視野的對話,包含日本的高橋匡太、胡宮雪娜;韓國的藝術家咸京我(Kyungah Ham);德國的拉斯.科普索(Lars Koepsel);法國的藝術家艾瑪.杜松(Emma Dusong),以及馬來西亞的劉靜怡、盧森堡的斯文.加斯陶爾(Sven Gastauer )、克勞汀.阿倫特(Claudine Arendt)等,也特別邀請到韓國REAL DMZ PROJECT(真實非軍事區計畫)的策展人金宣廷(Sunjung Kim)及首屆芬蘭赫爾辛基雙年展共同策展人Pirkko Siitari一同登島交流,回應馬祖的冷戰前線、海島經驗和信仰文化等議題。 日本藝術家高橋匡太《通往雲的故鄉》作品示意。 「島嶼風景」計畫德國藝術家拉斯.科普索(Lars Koepsel)作品《想像...》。 讓藝術成為島嶼酵母 本屆策展以「生紅過夏」(tshiang ngoyngˋkuoˋha^)為命題,是以閩東語講述馬祖家釀老酒釀製發酵過程的一句俗諺。總策劃吳漢中說明,「生紅」指的是冬天新釀老酒,開罈過濾後的酒汁呈現桃紅色澤;「過夏」暗示唯有經過細心地保存,才能通過夏天的錘鍊,化作帶琥珀色澤、更溫潤順口的馬祖老酒;因此,生紅過夏象徵第二屆經歷發酵與淬煉的過程,屬於馬祖的島嶼博物館正在藝術的醞釀下成形。 主視覺以馬祖珍貴並具代表性的日常風景,呈現馬祖印象切片。 主視覺再度聘請IF OFFICE 馮宇,基於第一屆藝術島主視覺的設計脈絡,以非日常視角,呈現七組馬祖日常俯拾皆是的美景,並提煉出馬祖專屬的顏色,作為主視覺的色彩基調;另外還特別邀請到出生馬祖的當代書畫名家陳合成,以柔中帶剛的書法筆觸,詮釋今年的主題字,完美融合了當代設計思路與傳統書畫文化精髓,呈現既思古又創新的豐富意涵。 精彩作品搶先看 來自日本沖繩的藝術家胡宮雪娜表示,她走訪了許多戰地據點,和她的作品非常契合。和平是全球的普世價值,位於冷戰前線的馬祖,更能感受到戰爭與和平的拉扯,因此她帶來《和平小菜一碟(10XL)》作品,透過巨大的槍枝與鴿子結合的氣球裝置藝術,呈現當戰爭(槍)的威脅越大,需要同等巨大的和平(鴿)力量來反制,希望讓大家反思反思戰爭與和平的矛盾概念。 日本沖繩的藝術家胡宮雪娜帶來《和平小菜一碟(10XL)》作品手稿。 國內知名策展人Nakaw Putun及藝術家洪榆橙則一同分享了書信計畫的策展細節,在交通不便的馬祖,信件是過去島上人們與外界交流的重要媒材,這些信件通常是家書及情書,書信文化也成為馬祖島上的另一道風景。《收信快樂》這件作品,取自手寫信常使用的開頭問候語,透過剪花藝術及多媒體影像的設置,讓往昔與現代觀者在同一個時空相遇;《消失的蟲洞》則呈現馬祖田野在地的書信,彷彿領人走入時光隧道。 本屆負責味蕾實驗室的策展人王詩鈺認為,夏秋之際正是馬祖食材豐盛的季節,加上馬祖特有的老酒釀也在此時完全發酵,因此邀請多組專業餐飲工作者與島上店家、返鄉青年、風土工作者一起創作,期待透過這個計畫挖掘更多元的島嶼風味。 「味蕾實驗室」計畫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和馬祖味道對話。 由在地青年共同策展的迴島嶼吧計畫,從第一屆的東莒傳到東引。面對馬祖青壯年人口外流,策展人蔡沛原以東引設計之島為題,在藝術共創的基礎加上設計力,透過東引青年的現在進行式,解析馬祖各島青年回島嶼後的日子裡,如何轉換觀看視角,以種種方式通過考驗。 「迴島嶼吧」計畫策展人蔡沛原以東引設計之島為題,在藝術共創的基礎加上設計力。 台電公共藝術不僅在北竿電廠由一隱照明團隊創作精彩永久的作品,南竿也有視覺藝術裝置的展出;配合周末動態展演,更有餐車創作者帶來不同的味覺饗宴,讓觀者從戰地據點、退役電廠、在地咖啡店,一同走入馬祖在地時光。 「島嶼生息」計畫策展人台電公共藝術,由一隱照明團隊在北竿電廠創作精彩作品。 本屆也邀請布拉瑞揚舞團、優人神鼓、舞蹈空間舞蹈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台北市立國樂團等國際級表演團隊登島演出。「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將於2023年9月23日至11月12日在四鄉五島展開,預計將有9個計畫、70件作品,透過這場生命力迸發的藝術盛典,一起欣賞馬祖經時間淬鍊的風土文化和地方能量。 資料及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編輯」陳映蓁
Interior 359
屢獲國際大獎屢獲國際大獎、在世界各地受邀展出的澳洲科技藝術團隊ENESS,9月29日起將於「誠品生活新店」獨家現身,帶來亞洲首次藝術特展!由ENESS創辦人Nimrod Weis親自跨海來台,策劃難得一見的《AI靈感大師:澳洲3D光影觸動樂園》大展,在500坪寬敞的展場空間「實驗場」展出巨型藝術創作,透過俏皮可愛的奇幻角色與時下最熱門的AI互動技術,打造震撼感十足的沉浸式3D聲光體驗。 ENESS在法國展出造成廣大迴響。圖為法國展出的原角色「瑜伽士」與「沉睡山靈」。 甫於法國結束展出的作品將全數抵台,更為誠品生活新店量身訂做台灣限定全新角色,不僅能親眼目睹經典角色「靈感大師Modern Guru」藉AI互動即時生成詩籤、為人生解惑,還能親身感受「沉睡山靈The Whispering Mountains」在3D觸動下,展現奇幻的光影變化。 原展經典角色「沉睡山靈」,造型圓潤可愛吸睛。 亮點1:台灣限定角色全新登場 此次展覽保留了原展經典角色及AI科技,在法國造成轟動的靈感大師(Modern Guru)、沉睡山靈(The Whispering Mountains)等原作都將全數抵台與觀眾見面,藝術團隊ENESS更為了挑高場域擴大展出規模、獨家創作台灣限定全新角色:太陽神(The Sun God)、森之舞者(Forest Dancer),另增添了各種高矮錯落巨大神木群,營造一座台灣獨有的「科技信仰森林」。 法國展出的原角色「瑜伽士」將進化升級為台灣獨家角色-10米高倒立「森之舞者」。(圖為法國展出照片) 亮點2:外型奇幻高聳 巨大的科技森林中,藏有色彩絢麗、造型夢幻的4大靈魂角色。不論是巨大太陽神、高聳樹林、6米高的靈感大師及身長10米的森之舞者,讓觀眾彷彿喝了縮小藥水般,置身於愛麗絲的冒險視角!擁有靈活雙眼的沉睡山靈匯集成迷你版群山圍繞眾人,幻化成慵懶逗趣的自然景致;揭開靈感大師的廬山真面目,透明橢圓體上擁有兩對彷彿復古電玩裡「像素感」LED數位眼睛,搭配俏皮小巧嘴巴,靈感大師將以親民之姿與大家見面。 由數個沉睡山陵匯集成迷你版群山,營造慵懶逗趣的自然景致。 靈感大師兩對復古像素感LED數位眼睛為其一大特點。 亮點3:互動藝術先鋒代表,開創AI即時體感追蹤技術 夢幻俏皮的藝術作品其實蘊藏玄機,ENESS創辦人Nimrod Weis表示:「緊密互動、享受玩樂、探索環境都是展覽很重要的一部分。」,此次展品共結合AI技術、即時體感追蹤、觸動感知與聲光體驗等4大科技技術,本展中的沉睡山靈、靈感大師、森之舞者及太陽神皆能透過AI感知演算能力,即時產生互動,打造零距離的藝術樂園,在立體聲光環繞、視覺與觸感的沉浸式互動下,展開科技與人性的朝聖之旅。 「靈感大師」即時互動籤詩為其經典畫面。 亮點4:澳洲團隊親自抵台操刀 1997年成立的澳洲藝術創作團隊ENESS,由創辦人Nimrod Weis所帶領,團隊致力於打造適合所有年齡層的藝術氛圍,且尤擅利用多媒體及資訊工程技術打造互動友善的巨型藝術作品,從自然悠閒的戶外場所,再到日本森美術館、澳洲墨爾本博物館等重量級藝術殿堂都能見到其作品。 ENESS創辦人Nimrod Weis將親自抵台布展。 該團隊也備受資深設計類媒體關注,像是義大利著名建築設計雜誌《Designboom》、設計和建築新訊為主軸的英國雜誌《Wallpaper》、關注科技與人文影響的美國雜誌《Wired》等,更是於2022年及2023年分別獲得全球設計界的極大殊榮-墨爾本設計獎金獎、澳大利亞設計獎金獎;ENESS不僅鑽研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也擅長將抽象觀念具象化,對於當代社會議題亦別具巧思,並將這些想法透過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於展覽中。 2022年獲得澳大利亞設計獎金獎、2023年獲得墨爾本設計獎金獎之作品。 ENESS擅打造外型夢幻可愛的巨型藝術作品,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照片取自ENESS官方Instagram:@studioeness) 《AI靈感大師:澳洲3D光影觸動樂園》 日期」2023年9月29日至2024年1月14日 地點」誠品生活新店3樓實驗場(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三段70號) 相關票務資訊請點此 資料及圖片提供」誠品生活 編輯」陳映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