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延續《室內》337期專欄所提「簡約,細膩的極致(上)」內文,持續來探討這份細膩的極致在許多領域及層面所產生的影響。簡約代表空無一物,抑或是事事恰到好處的表達?在這之前,我們先來探索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蘋果專門店。   台北市信義區Apple直營店為地上一層地下一層的結構規劃,是Apple全球第506間直營店,該空間內部機能的規劃及使用,如以往店鋪營運模式,提供全方位的實品商品體驗、諮詢、售後維修、產品販售及Genius Bar等相關服務。建築物設計理念則以美國芝加哥Apple旗艦店為藍圖,採用一貫的透明玻璃帷幕,使得量體於視覺上呈現輕量化,而簡單俐落的實體牆面與蘋果LOGO的置入,實則達到最佳的廣告效益;內部以木質來打造溫暖色調,地板及手扶梯則選用與總部相同的大理石材質。 玻璃結構的呈現,使得量體輕量化,亦突顯頂蓋漂浮的感受。 貫穿1樓及B1層的樓梯,其A點到B點樓梯結構與相關性重要節點之間無任何連結的支撐,樓梯與週遭似離似近的表現,挑戰了工程的技術。樓梯靜默的位於空間一角,然各項細節工藝的呈現,宛如一件藝術品般由B1蜿蜒爬升至1樓;不過,最令人驚艷的莫過於由高空俯視,以金屬碳纖維材質製成的Macbook上蓋板作為展現品牌形象的屋頂結構,斗大的蘋果符號除了帶來視覺的驚喜與震撼,亦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宣告品牌的專業、品質及態度。 充滿細節的樓梯,宛如空間中的藝術品。 當然文中我們所探討的不只侷限於Apple,而是利用這樣的案例,來尋找追求細膩簡約的精神(態度)。譬如,通常設計工作者完成一個作品時,總希望能透過攝影將一切紀錄下來,嚴格而言,這份紀錄不只是形式,更多的是想藉由影像去呈現或保留形式外的心境。以攝影為例,邁入第三屆的2021極簡主義攝影大獎,3700件作品裡最終由澳洲藝術攝影師Allen Koppe打敗群雄,以《On Route》(只有我和交通號誌,孤獨的無人之路)之系列作品,拿下年度極簡攝影師大獎。 場域界定的元素,依舊承襲建築量體輕透的手法。 如同在烹飪世界中,越是家常的料理越難煮一樣,攝影的世界裡,要從簡單線條、構圖與畫面中,展現出具有一定深度的意義,其難度則更高。Allen Koppe用半單色的影像捕捉道路、停車場等交通區域,但畫面裡卻一輛車都沒有,偶爾出現的交通號誌稍微豐富了畫面,他用簡潔的線條娓娓道出帶著孤獨感受的故事與意境,透過簡約的布局及技術,不斷地嘗試新事物,並從中挑戰自己,將一個個概念想法與思考過程化為視覺上的現實,而Koppe選擇了一種隱喻的手法,來表達這份孤獨情感。《英國攝影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創意總監表示,參加極簡主義攝影大賽的藝術家們,拒絕被「視覺噪音」所淹沒,期待發揮鏡頭的力量,展現具詩意、秩序和莊嚴的張力。   各位一定對Apple的品牌精神用於其展店空間規劃,和極簡主義攝影大賽的關連性為何感到好奇,或許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但他們探討的都是透過細膩手法來表達自身對簡約的態度。iPhone系列的發展,功能持續增強,但機型的操作介面卻不斷簡化,這種簡化的過程,或許和拒絕被「視覺噪音」淹沒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簡約表達之下,iPhone並沒有犧牲掉功能,反而更加專注於人們在形體和機能上的需求;如同極簡攝影大賽般,極簡的表現並非空泛,而是如何巧妙的適度置入,運用物件與物體間的對比產生對話,這是除了技術面的支援外,人類情感細膩介入的一種表達。(如同賈伯斯本人對於極簡主義的信仰)   飲食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的細膩呈現。 可能和我喜歡做菜有關,也對所崇拜的英國簡約主義建築設計師John Pawson其生活感興趣,近來拜讀了一本關於他居家生活烹飪的書籍,內容紀錄著建築師的居家生活、飲食。書中介紹家常料理,從菜色、擺盤的畫面呈現,表面簡單的生活,其實蘊藏著許多飽滿且豐富的情感,這樣的情感延續至他的作品,可以見到簡而豐的空間,結構分割的比例、線性延伸的傳遞、質地柔順的呈現,正如他所言:「我總要在視覺平靜的環境下才會感到舒服,即使當我住在家裡的時後,我的直覺就是簡化一切生活空間,回到物品最清澄的基本狀態。」而這種平衡,不就正是一種細膩的極致,在John Pawson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種態度。 採簡約手法呈現白色量體,除了界定場域,亦賦予其不同機能及情感的寄託。 簡約,其實不是無。許多人以為少即是簡約,或許用「少」來形容不是那麼精準。為求完美,其中所投入的各種鑽研、繁複過程的艱辛,有時是不為人知,旁人無法理解。就空間設計而言,期待人們對簡約一詞的認知,不再只是膚淺的字義上的解釋,個人淺見認為,簡約不是形式上的空無一物,而是由內而外的細膩追求,去除多餘,保留適切。

Interior339

自然律|在地建築

撰文及圖片提供」陳天助

在地建築,顧名思義就是當地適用的建築形式,此一建築適應了該土地的地理氣候、文化風俗習慣,以及使用當地容易取得的建築材料、運用當地工人熟悉的構法,長年發展出來的建築形式與生活環境;也就是說在地(local)建築是反映當地文化的總和、訴說當地居民「與自然共舞」的智慧結晶、顯示居民集體自我的尊嚴與價值,放在地球村當中自然非常地獨特,就如同每個人在世界中是十分獨特、唯一且珍貴的個體,我們無法模仿別人、也無從被模仿。 那麼對台灣這塊土地而言,什麼是在地建築?早期除了原住民之外,大部份都是從中國沿海遷徙而來的販夫走卒,建築形式多承襲中國民居的建築形式,再就地取材而興建的建築,歷經多國的殖民統治後,逐漸形成世界少有的多元文化。從建築形式的進展中,可以發現它呼應著歷史的進展,有荷蘭、西班牙、日式……等形式,並且都因應在地化而調整成適應台灣氣候生活的建築,若是細細品味,我們可以發掘先民遺留下來諸多適應環境的智慧!例如我們傳統的合院建築,若基地環境許可,大部分都是座北朝南,北側僅留少數開口,如此便形成冬暖夏涼的生活環境。嚴謹遵循傳統儒家五倫禮制思想的合院建築群,低矮的斜屋頂建築能抵抗地震與颱風的侵襲,不管是土角厝、竹構屋、磚造平房等都是斜屋頂形式的建造,不僅當地取材容易,斜屋頂也利於雨水排放,不會累積雨水造成建築結構的負擔,另外山牆兩側的開孔也能排放熱氣,諸多巧思都值得我們仔細觀察、學習,然後再運用這些智慧,加上工業、科技、材料、施工技術的進步與幫助,打造反應台灣特有地理、氣候、文化的建築形式,我認為,勇敢地「做自己」本身就夠「獨特」了。 台灣是四周環海的島國,有著豐富的陽光、水資源、風資源、頻繁的地震與颱風,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氣候都有,特有的中央山脈群、森林多元林相、經年多雨及潮濕炎熱的氣候……於是在建築規劃之初,必須深入了解基地本身的地質、陽光、風向、水紋、基地周圍的環境影響因子、多元文化風俗習慣,加上因應AI時代的影響,台灣本地容易取得材料,配合在地施工技術,就不會造成資源浪費,或是不符使用需求而倚靠大量機器設備來改善居住品質的現象,只要運用大自然的力量、順應自然,自然就節能。我們能運用建築配置爭取陽光,迎合夏季西南氣流、抵擋寒冷的東北(北)季風,加上建築本身的通風採光設計,同時利用大氣壓力的物理現象產生對流、換氣、使熱空氣自然排出,就能降低成本、減少對空調、除濕機、風扇、燈具等諸多設備的依賴。像是福興穀倉、卑南族或鄒族的會所、布農族或泰雅族的傳統半穴居、阿美族的木造與竹造屋、達悟族的豎穴屋,以及位於台中市,由事務所設計的神岡教會教堂,皆是順應環境而產生自然通風的舒適空間。 同時重新思考共用空間與個人空間的樓層配置,讓較不需要高度、景色與光線的休憩、睡眠空間配置於底層,將需要充足視野、光線與高度的空間設置於上層,如此一來將降低地震力對建築物的影響、減少鋼筋混凝土的用量、並增加空間有效使用面積。建築開口除了考慮景色與通風採光之外,仍應考慮颱風可能造成的影響,在面對景觀需要大面積開窗時,玻璃分割不宜過寬過高,避免颱風來襲的破壞。例如事務所設計的嘉義蔡宅、彰化楊公館皆是運用了這般概念而生的建築。 尤其經年潮濕的環境對於生活在其中人們的健康、建材壽命皆有著極大的影響,若能建構一個有效阻隔潮濕外氣不斷入侵的門窗系統,加上大量使用呼吸材料,善用能有效調節濕氣的混凝土、灰泥(傳統台灣建築、穀倉常用的牆壁飾材),配合外牆隔熱措施施作於混凝土外側(因混凝土是蓄冷蓄熱材),不但解決潮濕、也克服了炎熱的氣候問題,大大降低對除濕降溫空調、或除濕機的使用量,也能使建築、建材、生活用品的壽命延長,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食物也較不容易發霉腐爛,增加食安、同時也降低食物浪費。事務所作品彰化的楊公館便是實例之一。 我們都知道人類無法抵抗大自然的力量,只能順應大自然、跟自然當「好朋友」,互相幫助與扶持,當土地被適度開發時所造成的自然環境破壞,自然給我們的反作用力就是:地層下陷、水災、極端氣候、動植物滅絕、土石流、山崩、火災、旱災……造成「兩敗俱傷」。因此,我們更需要謙卑地面對自然,以「自然為主、建築是從」的觀念,輕輕觸碰土地,盡量多留空地、以透水工法施作讓土地得以呼吸,並大量種植喬木吸收二氧化碳,讓土地有保水與滯洪效果、同時降低土壤流失與淤泥阻塞於河流及水庫之中,讓自然也得以「休養生息」,繼續孕育我們的下一代。 至於AI時代的衝擊下,直接影響工作、生活模式與家庭人口結構的組成,加上後疫情時代大幅改變工作與生活型態,我們更應該反省「建築的本質—改善人類生活品質」,設計者更需要內心地且深入地了解這些工作、生活、家庭組成如何改變,研讀、建構防疫生活環境所需的相關專業知識,幫助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民善用自然資源,去建構適合屬於這個時代居住的健康生活環境。 在地建築,是尊重自然、疼惜自然資源,順應自然、調整人們的生活模式,嚴肅且認真地反省、檢討「想要與需要」,去適應屬於我們、擁有獨特地理氣候與多元文化的美麗福爾摩沙寶島。  

Interior338

思想實驗室|兒童房設計

撰文及圖片提供」王菱檥

  相信很多人在買孩子衣服的時候,家中的長輩總會提醒買大一點,否則孩子一下子就長大,衣服很快就不能穿了。長輩那個年代物質仍是比較匱乏,總希望能達到最佳的效用,但我實在不忍心孩子穿著太長的袖子或者過寬的衣服,擔心造成他們活動的不便。何況現在的家長大部分都熱愛潮流與時尚,把兒女打扮得很得體,也很少看到穿「oversize」的孩子們了。 那空間呢?我們該為孩子預留多少的可能性呢?是否該為每一個階段營造不同的空間環境,還是說反正他們終究會長大?到底什麼是理想的「兒童房」? 首先我想釐清的是,兒童房不一定要是童趣的風格,或者所謂兒童的顏色,上網搜尋兒童房設計,一定會跳出刻板印象中粉彩、房屋形狀或者大色塊設計。這好像是幾十年下來 IKEA 給我們的兒童房樣貌,但我認為這些是商業行為上塑造的印象,就像中秋節要吃烤肉、聖誕節要交換禮物一般,是我們大人眼中的兒童房,我們認為嬰兒好可愛,所以一定要配上可愛的設計以及佈置,更不用說女孩是粉紅,男孩一定是藍色了。 兒童房是家庭的一部分,也是家庭的延伸,孩子的誕生是來加入父母生活的,並不是加入史努比或者艾莎公主的生活。不管是單親、異性或同性家庭,空間設計需求應該體現一個家庭生活習慣、活動喜好,我認為兒童房也是,代表家長希望孩子看見的世界,家族的傳承、雙親的喜好以及品味,但大部分保留空白就好。 只要幾件事有照顧到即可,例如安全無毒的材質、兒童的人體工學,令空間保有最大的彈性,給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落(家長都不去碰或者移動)。 設計時,我會將孩子分為嬰兒期 1 至 3 歲、學齡前 3 至 6 歲、小學生、中學生以上,中學開始大概就可以用成人的角度來看了。嬰兒期的空間以育兒為主,大多考量柔軟舒適及安全性,這樣的空間可以一直延伸到 6 歲前。我認為 3 歲開始可以引導孩子當自己空間的主人,6 歲便可以參與房間設計上的討論,包含如何運用空間、管理空間。當然大人的引導很重要,我們要孩子學會收納玩具,便要先規劃玩具收納的空間,不管是拿取的高度、收納櫃的取用難易度,都要方便孩子能輕易地使用,便容易養成舉手之勞。 另外,我為家中的孩子規劃一個可以撒野的地方,可以弄得很亂、畫得很瘋狂,在那空間裡他們能盡情發揮,而範圍外就必須遵守家中的規則。我也不碰我 7 歲女兒的書桌,尊重她擺放物品的邏輯,也教導她平時如何保養清潔桌子,了解桌面的材質以及清潔用品的特性,這樣的教育下,我發覺她在自己的空間裡總是特別有自信,也非常具有創意。 蒙特梭利的教育裡,特別重視孩童與空間環境的關係,固定的動線、固定的物品位置,以及閱讀、繪畫、飲食等不同功能的角落,讓孩子了解空間有明確的定義,以及清楚的用途,創造一份安定的歸屬感,其它風格顏色比例的搭配,便是美學教育的議題了。  

Interior338

9月刊我們討論了玄關設計,這次想和讀者聊聊「玄關選物」。在基礎的天地壁完工後,我喜歡透過家具和家飾品等軟裝堆疊出層次,展現一個家的個性和生活故事,不同的材質、顏色、形狀都會給人不一樣的感受,抽換掉任何一項元素,又會是另一個家的樣貌。 玄關端景可以由屏風、玄關桌、穿鞋椅三者構成,以見光不見室的「屏風」區隔出落塵區,同時保有隱私與穿透性,再以此為畫面背景,擺上一座兼具收納與展示用途的「玄關桌」搭配小張矮凳,讓收藏品味專美於前,或利用一張長凳,低調襯托屏風風采(圖1、2)。     圖1. 玄關家具配置方案A。                                           圖2. 玄關家具配置方案B。 透過這三樣家具的材質、顏色、形狀,學習感受它們的外觀表情,比如說以「隨性的休閒感」與「精緻的輕奢氛圍」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場景為例,什麼元素會帶給你相對應的感受呢?   隨性的休閒感,輕鬆自在 對我而言,「休閒感」是看似未經雕琢的隨性,材質純粹自然,藏有溫潤的手感,讓不盡完美的小瑕疵更顯完美韻味。當你掌握好自己對風格的感受度後,便能遵循主軸,開始尋覓屬於該空間的家具和家飾品。比如說從Mood Board(圖3)你看到了什麼? 圖3. 選物品牌:dBodhi(代理商Mountain Living)/ Square Roots(代理商Mountain Living)/ 101 Copenhagen(經銷商WOOW SHOP)/ FAINA By Yakusha Design。 斑駁老柚木和有機蕉麻交織而成的dBodhi屏風Knut Divider,散發南洋自然風情,手工編織出上密下疏紋理,讓表面富有層次變化,也替前景「玄關桌」保留了展示空間。玄關桌Shona Console Table出自品牌Square Roots,以幾片原木相互銜接,擺在疏密有致的屏風面前,俐落造型使畫面和諧不凌亂,也襯托屏風風采,看似粗獷的外型,還藏有別出心裁的細節:側面刻劃了一道溫柔弧線,藉此柔化原本硬挺的結構,再加上黃銅飾面榫接貫穿桌腳,增添視覺亮點(圖4)。 圖4. “Every Tree Has A Story”,木紋、樹結與坑洞是大自然的靈魂所在,如果你也喜歡「不完美的完美韻味」,可以從Square Roots簡練的家具線條中,看見歲月留下的痕跡,以及與黃銅結合的英倫氣息。 最後擺上一張 101 Copenhagen椅凳Sculpt Stool,家具設計受到1950年代粗獷主義建築影響,手繪水泥紋理和不修邊幅的塊狀體,宛如一隻迷你的混凝土怪獸,每個角度各有風貌,純粹本質也呼應了屏風與玄關桌,忠於原始的材料表情。   精緻的輕奢氛圍,低調內斂 相較於休閒感的無拘無束,「輕奢」則為內斂精緻、現代俐落的線條,沒有過多華麗的裝飾,僅以金屬、玻璃、石材等材質適度點綴,營造簡約奢華氛圍,優雅且富含藝術層次。這次以木質為基調,描繪溫潤的畫面感,透過紙藝、鐵件和絨布傳達輕奢感受(圖5)。 圖5. 選物品牌:Kimu Design(柒木設計)/ WOUD Design(代理商Loft29 Collection) / AYTM(代理商Loft29 Collection)/ Malene Knudsen。 Kimu Design屏風The New Old Divider,將中華文化的「扇」轉化為屏風,演繹傳統文化走入現代生活的創新,布料層層折疊出中式圓滿與日式禪意,任意開展的扇面讓行進間產生流動感,進而賦予空間一股詩意,遠看也像是圓與方,簡單別致。 玄關櫃混搭WOUD Design邊櫃Array Sideboard,俐落線條承蒙現代建築啟發,以簡約造型調和屏風東方元素,隔柵式門片設計也像是一層層的扇面與之呼應,櫃體則以金屬腳輕盈地撐起,平衡玄關畫面的量體感。穿鞋椅則挑選了AYTM長凳Angui Bench,金屬凹折出的圓弧曲線與屏風的圓扇,前後相襯,半邊椅背設計也減少了畫面阻隔,再加上絨布椅面,低調帶出奢華氣息(圖6)。透過紙藝的藝術性堆疊風格,嘗試將傳統裝飾文化融入現代設計,東西合併,化繁為簡,開創更多元的軟裝搭配。 圖6. 內斂優雅的北歐設計品牌AYTM,擅用圓弧和金屬等設計語彙,打造奢華卻不張揚的視覺效果,搭配性高,也是好室設計常配的一張穿鞋椅;當賓客座位不夠時,可以充當餐桌長凳,融入住家空間。 一個空間的家具不限於單一風格,跳脫對風格的既定印象後,更能玩出新花樣,藉由認識不同材質、顏色、形狀等元素帶給你的感受,堆疊出自己情有獨鍾的生活畫面,甚至可以從人生故事、喜好、興趣做延伸發想,讓你的家更顯動人及無可取代。   接下來換你囉,你想要營造什麼樣的回家氛圍呢?

Interior338

設計見問|調味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2021年的夏季,由於新冠疫情嚴竣,讓所有人過了幾乎與往昔完全不同的防疫日常,我也在這段時間裡居家工作,幾乎每天為自己做早餐。一開始的前兩週,因爲生活步調尚在調適,早上匆匆忙忙下總是快速做個簡單的蛋捲當早餐,即使烹調過程中添加些許食材與調味,但美味總是不如預期。兩週過去了,漸漸適應整個上午的居家工作步調後,製作早餐的過程變得從容許多,但我依然納悶:為何只是做個簡單的蛋捲,美味卻總是未達滿意?思考過後我發現,食物的美味與否,取決於從冰箱取出的第一樣食材。   首先,在匆忙時我總是隨手取用大小懸殊的雞蛋,沒有仔細清洗外殼,由於當下情緒急躁,早早就開火預熱平底煎鍋,看著油溫變得過熱,當下心情逐漸煩躁,蛋液因攪拌不均所以色澤混濁,煎製過程裡蛋層還未成型就急於翻動,時間與火候都拿捏不當,種種細節的疏漏,即使加入了松露、干貝等美味食材,或是誘人的香料,最終成果依舊差強人意;這一切,都是因爲我在初始環節就已經錯失了製作美味蛋捲的重要因素,沒有按部就班的掌握全局所致。基於上述思考基點,我開始逐一修正每個製作環節,像是備料時要重視量的平衡,讓受熱程度容易掌握、事先細心清潔蛋殼避免異物摻入、掌握打蛋時的力道與技巧,讓蛋捲色澤與口感更加細緻、待一切就緒後再從容地將油注入鍋內整平、開火,直到油溫適當時將蛋液均勻倒入鍋內(適當的油溫能讓受熱更平均,使蛋捲表面能有些微焦香,內部保有濕潤),最後專注的觀察、等待,翻捲第一層薄薄的蛋層,接著第二層、第三層捲疊,耐心的完成每項步驟後,即使蛋捲只是加入少許鹽巴也能有份單純的美味,可以從中品嚐到蛋香與誘人鍋氣。 烹飪過程的每個細節都是調味的一環,都應該細心以待。創造美食的訣竅取決於食材的均勻、節奏的掌握,烹製過程的步驟與細節都不能輕率省略,烹飪者在當下的心境狀態也必須調整,這三者的加乘才是創造美味食物的關鍵,而非一味追求昂貴用料或是猛加調味。設計也是如此,一切成果的細節源頭,都來自於每個步驟的環環相扣,從最初基地環境勘察與客觀機能條件的整合,規劃空間旅程的區塊鋪陳,光與景的延續與攬入,將有機體的形態轉化成立面連結,甚至把使用者的期望與特質融入,一切都左右了結局。設計的細部生成就如同食物調味過程,絕非只是單一動作或想法植入即可,它應該具備全觀視角、慎密計劃與嚴謹審視的過程,是一切都在精準與平衡的拿捏下所完成的得宜調配。  

Interior337

隨著季節的變化,時節來到了一年中第三個節令。秋,心境上常有種惆悵的感覺,然生理上漸漸擺脫夏季的炙熱,秋高氣爽的天候,倒是令人覺得舒適。在時節交替的過程中,有件商品的推出著實令人期待,那就是蘋果iPhone 13的發表。一個影響人類生活甚大的品牌,從其最初的機型到每次發表新品時,總能聚集媒體、大眾的熱切目光,一路走來令人驚嘆不已,而這樣力求簡約的產品,其背後的設計哲理及核心價值,或許能從天下文化出版的《賈伯斯傳》這本書中窺探一二。   賈伯斯最欣賞的設計哲理,據說是達文西說過的一句話:「簡約就是極致的細膩」,而這句話也道出了Apple的核心價值。話說1997年,賈伯斯重掌蘋果兵符不久,對主管進行了一次精神講話,其中包括了年方30,充滿敏銳熱情的設計部門負責人強納森.艾夫,他們對於追求純粹簡約、而非僅表象簡化的理念一拍即合,艾夫曾在設計部門中說明自己的設計理念:「簡約不只是一種視覺風格,也不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極簡或不散亂、不嘈雜,你必須深入發掘及掌握複雜的內涵。要創造出真正的簡約,必須走到非常深。比方說,如果你想要讓某件產品看不到一顆螺絲,結果可能做出一件極其迂迴而複雜的產品,比較好的方式是深入簡約的核心,徹底了解這件東西及它的製造方式」。 《賈伯斯傳》。天下文化出版。 必須真正了解一項產品的本質,才能去蕪存菁。這樣的論述,看似針對產品,然深入的探討,這是一種理念,或是說心靈深處的信念或信仰。賈伯斯曾告訴《財星》雜誌,「在多數人的字典裡,設計的定義就是外觀。但對我而言,設計的定義無遠弗屆,設計是任何人工製品的靈魂,它們以許多不同層次的外貌,來表達自己。」從上述賈伯斯和艾夫的兩段話中,道出了設計的真正涵義,尤其是在「簡約」這名詞上,或許,我們自以為的簡約設計,就如同賈伯斯所言,是那字典裡的多數人,一個只具形體外觀而毫無靈魂生命的設計。話到如此,或許有人認為產品設計和空間設計有所不同,其實它們有異曲同工之處。   Apple Store的落成,是核心價值的延伸表現。從行銷、零售、體驗到空間規劃,蘋果專賣店是個人理念的傳遞,以及企業文化核心價值的完美結合,當賈伯斯提出這樣構想時,多數媒體都不看好,《彭博商業週刊》甚至發表一篇文章,作者文中斷言:「不出兩年他們就會關門歇業,並為這個錯誤付出痛苦而沉重的代價。」現在看來,這段言論是狠狠地被打臉了。   Apple信義A13。 Apple Store的簡約風格,和賈伯斯在設計產品中所提到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一脈相承。這句話是由現代主義大師密斯.凡德羅所提出,簡約不是一張白紙,反而是由無數的極致細節組成。如同密斯的另一句名言,「上帝隱藏在細節中(God is in the detail)」,Apple Store的成立,除了打破許多商業行為的規範及窠臼外,最令人激賞的是其整體的簡約呈現,而這些呈現則是透過對細節的極致追求。 譬如,全透明的樓梯設計,其中的鈦金屬玻璃支架及多塊玻璃板壓製成一整片厚玻璃,強化承重,這樣的施工系統,是賈伯斯對樓梯的看法及落實,所提出的一種修正建議,1985年賈伯斯去了一趟義大利,對佛羅倫斯由灰色岩石所構成的人行道印象極其深刻,2002年他便對Apple Store原先的木質地板提出新的建議,這想法來自於佛羅倫斯的石材地板,團隊在成本及設計的考量下,提出其他替代方案,然而賈伯斯堅持原汁原味,藍灰色調的瑟琳娜砂岩質地細膩,來自佛羅倫斯外圍菲倫佐拉的卡松採石場,因賈伯斯對顏色、純度的要求,僅3%的選中率,再透過精準切割及編號,使紋理能完美銜接。置身於該空間中,腳踩著和佛羅倫斯系出同源的石材時,這價值已不僅侷限於石材本身,而是一種精神的傳遞,如同這座城市,流傳迄今。   細節有時不見得是有形的表達,更上一層樓的是無形的呈現,而這種無形或許稱為是信仰與理念。Apple Store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的玻璃盒子,這項工程結合了工藝與科技的極致,2006年開幕時一面結構由18塊玻璃組成,到了2011年翻新時,修正為每面結構改由3塊玻璃組成,這意味著對玻璃工藝和運輸安裝的追求更加嚴苛。 Apple Fifth Avenue。©Apple 對賈伯斯而言,愈少絕對代表愈多,愈簡單也絕對代表愈美,就玻璃盒而言,元素愈少,更加簡潔,代表的也絕對是走在科技的尖端。從產品或是專賣店,不難看出他追求的境界,而這樣的空間中,百年木造器企業Ferzers的長桌,芬蘭國寶設計師的木椅及德國第一的ERCO照明等各種高級品牌的置入,使得整體架構更加完善,而這種架構的完整,是對於空間的細膩整合及顯現。   蘋果仍在繼續進化中,奉行簡約的核心價值精神依然屹立不搖。如同現任執行長庫克所言:「賈伯斯的精神永遠是蘋果的DNA」。這篇文章中我們引述《賈伯斯傳》的內容,延伸到設計的探討,而大家常用的簡約二字,是否真正瞭解它的涵義?或只是對字面上的膚淺解讀?書中自有黃金屋,或許找個空閒時刻閱讀這本書,對簡約一詞將會有不同見解或更加深入的看法,因為「上帝隱藏在細節中」。

Interior337

設計「憲」上|重設

撰文及圖片提供」何宗憲

人們常說人生就像舞台,而新媒體的出現,更讓每個人都活在自己所「拍」的生命電影之中。在新時代裡,人們已經習慣利用手機鏡頭紀錄日常,讓我們與真實世界之間詭異地多了一重隔膜。 漸漸地,這部「生活電影」與當下的現實分割開來,生活表面上看似被完美保存下來,卻因為要記錄當下而無法投入參與!我們日常中最直接的欣賞、享受和感受,反而被忽視了。而拍攝出來的生活,往往經過篩選、修改和美化,不難發現真實世界的體驗跟新媒體所傳遞的畫面比較起來,會令「真實」顯得黯然失色。 設計以樸雅繪禪意。   互聯網非常方便,但就是這種「方便」加速了整個社會的速食過程。正因生活習慣的改變,大眾變得更直觀,會以表面所見來判斷一件物件的價值,對物質以外的內在意義變得陌生。感官刺激以各種形式不斷出現在藝術和設計的領域。 這時代的客戶往往只要求通過物質來判斷設計價值,而非精神或文化的層面。而設計師們也依照指示去做,不知不覺改變了自己設計的初衷。那麼一個已經越趨「醜陋」的社會,是否會以「醜陋」的設計相對呼應?我一直都相信,好的品味需要日常優良的文化浸淫,要是我們慢慢失去了有品質的生活經驗,還能扭轉這個局面嗎? M Gallery Hotel 美憬閣酒店。   在東方的世界,從古至今都有探討如何從物慾解放的哲學,除了中國的道家和佛教等,日本也深受禪的思想學說所影響,衍生出茶道和獨有的形態美。然而要把物質的美發揮得淋漓盡致,必需對大自然心存敬畏和感激,以及內心精神的配合,才能發展出對「物」的形態美。   由於無法體會美的本質,現實中許多設計師只會照本宣科,製造出所謂的風格,所呈現出的審美觀只剩下軀殼。設計師要是能擺脫物質的執念,從而獲得自由,才能去追求設計的精神。當然這並不容易做到,畢竟設計師以「美」作為指標,對美學的吸引力是設計師直覺的工具,透過生活加強我們對美學的理解能力,才能令我們更能接觸美的真相。 就如柏拉圖所言,世界區分為「形式的」智慧世界及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日常生活經驗也不過是理想形式世界的不完美複製與反射而已。那些真正的形式是美麗、公平和完美的,並且無法改變,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實現。 酒店享有天然溫泉和田園風光。   現今物質美麗的外表蓋過了作品的本質和人文意義的脈絡。我個人認為,「空間」不應該只是我們軀殼的收納,更應該是感觀的歸屬。最近我完成了一間溫泉酒店的設計,落實了自己的想法和內心的風景。 設計的目標是希望能讓每個遊客得到豐富的心靈體驗,於是我在這次設計中不刻意強調設計風格或東方文化,希望擺脫設計形式, 從場地吸取靈感,專注在體驗本身。過程中我還是理性的,為業主訴說他想聽的故事,但本質上我早就重設好心態去從事設計。我自過往泡温泉的經歷中分解出那些令我感動的部分,將關鍵處提煉為設計元素,自然而然地運用空間和場地的優勢。 在新時代的環境下,設計師應重新設定設計原有目的,以及所針對的功能,探討美學、美感能如何在日常上呈現,再配合「物」:空間、材料與質感之間關係,從而令其成為一種自我反射的結構。除了建構實體的物件外,最重要的設計是透過物件的本身,融入文化和象徵所形成的意義,令兩者相互配合。從這兩方面來看,我要學會如何客觀地去觀察這個「醜陋」的時代,同時以真誠去對待自己主觀的感受,去重新設置自己從事創作。  

Interior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