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設計見問 │ 花落何家 │ 家何落花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無點何以成線,無線何以構面;點成線,線構面,點是幾何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在一般的解釋下,點被看作零度對象,線被看作一度對象,面被看作二度對象。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點、線、面成為三度空間構成裡基礎且重要之元素。   無幹何以生枝?無枝何以滋花?沒有樹幹默默的支撐,樹枝何以茁壯?沒有樹枝輸送滋養,花朵何以寄生成長,並最終綻放得令人讚賞?這應是大自然的規律。就如同種子入土,必先向下紮根,沉潛立基後方能破土而出,進而生長枝幹、延伸枝葉,如此才有餘力滋養花朵年年生長,而非一時燦爛。   上述兩者,筆者以為,前者可視爲「唯物論」,既成事實、由少構繁;而後者應當是「唯心論」,自由心證、互爲因果。至於認同與否,就留給讀者各自著墨了……。   在「石坊」設計工作室前院的緬梔(雞蛋花),剛種下時,當時高度約一米六、七,但就在前些日子我忽然發現,那兩顆花樹已經生長至近兩層樓高;回想16 年來,每每在花朵盛放期間,行經門前的路人,不乏檢起地面的花瓣品聞,或是佇足樹下欣賞,緊簇的花朵很是引人注目。   此情此景令我聯想到: 一季即可盛開的花朵,花色絢麗、花形動人,存在即賞心悅目,總惹來滿滿話題,但終究短暫,絢爛不過一季。十年累積生長茁壯的枝幹,靜默卻穩定、低調且恆久,或許看來樸素,不如枝頭花朵競艷般奪目,卻是雋永且令人安心的存在;其雋永不為旁人,僅為默然撐起一季又一季的繁花開落。   或許,花朵之美是一種形而下的唯物論;甚絢麗也奪目,可為器; 或許,枝幹之美是一種形而上的唯心論;不醒目不張揚,卻有道。   「花落何家」重點在花朵對外盛放,因其美麗而成為器,總是招徠多方注意,卻也難逃花期有限。「家何落花」重點是潛心於內望本質,思索生成之道,扎實蓄養內在,終致長遠的生機圓滿。   現今,大環境充滿著「花落何家」的設計形態,從平面規劃、立面分割與空間氛圍常見複製或復刻的鑿痕,導致作品辨識度模糊,思維深度不足,無法使空間本體與空間使用者兩者無違融合,多數的設計成品竟像是量化產出的樣品那般,外觀漂亮、緊跟流行元素卻不見動人靈韻,完全無法達到「家何落花」的獨特原創、想像氛圍;或許,我們應放下快速復刻、依附流行的捷徑,更加潛心思考,如何將設計語言的轉化著重在「家何落花」的意義,而非競相追逐「花落誰家」的喧騰。  

Interior372

敘思集|感知與記憶的重現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夏日在歐洲旅行,沿途經過奧地利薩爾茨堡(Salzburg),倏然想起七年前造訪過的一家咖啡店,那時帶了幾包咖啡豆回家,香氣與風味令人久久難忘。於是興奮地尋路前往,竟找到當初的那款咖啡,當下嗅覺記憶通過感官知覺重新被喚起重構,咖啡香與散發在街道巷弄的氣味交織,超越時間的界限,再次鮮明活躍起來。   想起《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中有一段相似的故事,書中的主人翁馬塞爾,在偶然間品嘗了浸泡在茶中的瑪德蓮蛋糕,喚起他兒時的回憶。這種記憶是如此強烈生動,「香氣足以喚起比其他任何東西更多的記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以至於他感覺自己回到了過去,重新體驗到那段時光的每個細節。   當我們置身於特定的空間中,周圍的環境、氣味、聲音、光線等元素共同作用,能夠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感官知覺和記憶形成。咖啡店的設計風格材質、室內的陳設與色彩、燈光的氛圍,甚至桌椅的排列,都可能清晰地烙印在我們的腦中,這些環境細節會幫助我們重新連接起過往的記憶,通過對氣味的精確辨別,創造出複雜而細膩的味道體驗。嗅覺和味覺具有觸發深層記憶和情感的力量,相較於視覺和聽覺,嗅覺和味覺更直接敏銳地建構連結,能夠引發深藏在潛意識中的經歷,讓感官記憶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人帶回到過去的某一特定時刻。這種感受不僅激起了對過去時光的追憶,也引發了對生命中那些微小而彌足珍貴瞬間的重新體會和珍視。   感官記憶的重現讓我們重新思考記憶的本質和作用,這種重現讓我們能夠以不同的視角看待過去,並在當下找到新的意義。街道巷弄的氣味、薩爾茨堡咖啡店的香氣,這些富有層次的感官感受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短暫的愉悅,更是對生命中細微美好的深刻感知,透過感官記憶得以重現和延續,成為時間和記憶探索的重要媒介。置身於咖啡店空間中,環視周圍的一切,從店內空間到咖啡豆的氣味,無不在喚醒著舊日的回憶,使人彷彿回到了那段獨一無二的美好時光。   在感官記憶的重現的過程中,我們體驗到時間的流動與豐富的生活感知,重新經歷別具意義的時刻,促使我們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而美好的時刻,賦予生活新的意義。

Interior371

Designer's eyes|案例研究:解密3D列印與廢物再生設計

撰文及圖片提供」TaG Living 創夏設計

源起 試著想像,一道佳餚為什麼迷人,是拿起刀叉送入口後在齒縫間散發的滋味令你著迷?還是藉由鼻腔傳送的香氣令你無法抵抗?或是餐桌上的料理美學使你離不開眼?又或,是因為耳邊傳來關於這道料理的深刻故事打動了內心?美「食」,是一連串關於感官價值的堆疊,是動詞,賦予佳餚生命力,也是名詞,賦予你為何選擇享用它的意義。而這個抽象的意義,用味覺、嗅覺、視覺、聽覺等各種形式進入身體,在體內化為無形的價值傳達至大腦,建構出一段美好的體驗。 THOMAS CHIEN Restaurant餐廳內部由多項3D列印家具打造。 把設計空間想像成設計一道佳餚。身為室內設計師的我們能為空間創造美學觀、打造實用面,解決那些關於空間的問題,而這些是絕大多數人對於室內設計師的定義,可身為一位設計師,應該不僅如此,不甘於工作只淪為討論設計的形式、材質的觸感或面料的花色爾爾。或許是慣於不停地探究問題的根本與延伸,我們希望將「設計」視為各種價值的堆疊,它可以是動詞,能打造出各種有形型態的滿足,它也可以是名詞,訴說著無形的空間故事,讓故事內化成形象的深度,再由深度創造出意義。這種抽象的意義,是在改善生活的同時還可以提供使用者一點點的啟發,改變習以為常,或給予一絲絲對於生活、環境各種可能的、不同的思維轉變,開啟當事人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及想像。這是,我們所期待的,做有意義的設計。   意義不是用想的 而是去實踐的 當你想創造一個有意義的空間,你需要的是一個懂得所謂「有意義的設計」的對話者。在2023年的一個午後,THOMAS CHIEN Restaurant 的靈魂人物—簡天才師傅敲響了我們的門,讓這份期待遇見屬於它的知音。   我如果不在餐廳 便是在尋找食材的路上 初識簡天才師傅是從「在地主廚」之名開始,而此名的由來絕非浪得虛名,自2012年起,當你我初接觸“有機料理”、當大眾對這種飲食抱持疑慮與觀望態度時,簡師傅在這塊島嶼上早他人一步,整合全台各地有機小農,串連出多條在地的綠色供應鏈,吹響台灣當令食材取代進口原料的號角,打破國人飲食習慣勇敢增量菜單的蔬食配比,推廣如何有效減緩畜牧業及運輸對環境所造成的碳排負擔。他將在地主廚精神融合法式烹飪手法,用海洋城市的文化與關於高雄在地的記憶化為餐桌上每季的風味菜單,為南台灣綠色餐飲開創新的篇章。身體力行的起始,在多年的扎根後長出一片名叫永續的花海,他的堅持在時間的鋪陳下顯現了價值與意義。我們依舊記得那個設計前期的討論會議上,彼時的THOMAS CHIEN 團隊心中訂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在不遠的未來——米其林的綠色星星。   餐廳室內空間使用近八成永續材打造,如:無水泥天然塗料、廢棄漁網循環地毯、有機吊燈、循環材3D列印家具等。     相同的理念本質 是實踐空間概念的起點 創夏設計團隊有另一個生活設計師品牌,名為TaG,至今已走過13個年頭。13年來,我們堅持在產品設計上盡可能使用來自台灣本土的材料,克服成本、選擇等限制,從原料到包裝,力求降低碳排放,實行友善土地原則,實踐真正Made in Taiwan的本土化理念。這樣的理念,延伸至我們的TaG Living空間設計品牌,讓設計持續走向永續循環之路,融合各種傳統、現代、實驗性的工藝與素材,從綠建材找尋到水庫淤泥改質塗料應用,全方位打造各型態的綠色有機空間,賦予空間友善環境的意義以及對永續生活的啟發,由設計落實我們對這片土地的回饋。 「如果是對的事情卻不去做就只能停在原地;如果做了,未來能讓更多人也跟著做,那是對環境是友善的、對地球是好的,那就必須做。」——簡天才   因為在綠色道路上找到相同的理念,做對的事成為彼此的共識。我們搭起一座合作的橋樑,而這座橋樑的核心,名叫永續。但所謂的永續絕非浪潮,亦非跟風,更不希望最終只是貼上標籤的表象。我們退一步從大環境尺度來思考,深入至概念,深入至意義的本質,將友善環境化為理念延伸、擴散,由自己周遭的一小步起始。於是,生活的土地便成了探尋的起點,我們試著將生活廢棄物透過再製技術翻轉原型價值,如:使用牡蠣殼製成無水泥天然塗料、廢棄漁網製成有機循環地氈、台灣土地上可自然降解的素材打造成吊燈……,這些建構THOMAS CHIEN Restaurant 室內空間的各種本土元素,無聲卻深刻的回應著自然環保的方法,以「永續」的名詞邁出其中一步。   THOMAS CHIEN Restaurant 簡天才師傅與創夏設計總監王斌鶴、副總監王斌顯於餐廳內部合影。       顛覆既有方程式 開創3D 列印新里程 很幸運的是,我們的身旁不乏有著相同永續理念的專家及團隊,郭文毅博士便是其中一位。身為成大第一家衍生公司「成大昶閎」創辦人,郭博士透過多年來學術及產業合作資源,持續開創、研發各項本土廢棄餘料的循環再利用,如水庫淤泥樂土、發電廠飛灰到紙廠綠泥等,從研發、推廣、教育,至找尋相應的永續製造方法,建構起台灣循環材料的王國,近來,他更逐步開啟了3D列印與循環材的創新里程,將台灣的生產再製帶入更環保、更友善土地的綠色價值......。     永續製成的綠色解決方案 3D列印的崛起已是你我共睹,過去幾年間,不少國際建造案例為全球建築業掀起一波革命。與傳統建築方法相比,3D列印技術不僅可以減少材料浪費、減緩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並降低對環境的負擔。將優勢延伸至後期,還能依照各部件進行相應維護,控管使用的生命週期,以緩解過量的生產需求,達成自然資源的保護。不少品牌看準它的永續製程優勢,深入至用料自由度的創新,多樣化的3D列印永續商品應運而生,如Adidas 推出結合海洋廢料製成的Futurecraft3D鞋款、米其林導入生物分解技術的3D列印未來輪胎……等,挑戰了既往我們對於物品及物料使用的想像。這項推翻傳統製造資源、人力與時間需求的革新方程式,為21世紀的「永續」寫下一個動詞,定義出一項劃時代的綠色方案。 成大昶閎創辦人郭文毅博士。    全台第一座循環材3D列印「家具」 這種永續的綠色製程扣合著我們的理想,提供團隊一個不受時間限制並減緩環境負擔的製造選項,但實際面的不可忽視,總能將理想由雲端拉回現實。在台灣,礙於法規、製造供應商或成本等因素,讓它成為一項還未普及的技術,更遑論想在短期內落實建築或室內結構的操作。但凡事總需要一群人勇於擎起火炬,試著推動開創的力量,否則產業與技術永遠只能於原地踏步,因此,我們和郭博士決定由餐廳內部的軟件——家具設計,點燃南台灣的一把小火苗。而在設計實行前,郭博士已於多年內找到循環材供應生產的方針,引導我們在這段綠色開創之旅上的前行方向。   頡欣機械改造的全台第一座循環材3D列印機。   早前,台灣3D列印用料仍不脫塑料、水泥等不環保、高碳排的底材,這種限制也為台灣3D列印劃上一個永續的問號。鑑於此,郭博士不斷構思改革方案,將眼光放在多年來專研的廢棄餘料上,希望能在台灣徹底實踐3D列印的永續製程。然而,台灣並無可供循環材使用的機台,於是他憑藉一份單純的執著開啟合作供應商的找尋,最終在台南頡欣機械公司裡看見一抹曙光。頡欣機械多年來專精於管材、異型材、造粒、塑木等機械設備製造技術,能夠順應循環材印製的特性與需求提供改良,改造出全台第一座供應循環材的3D列印機。這個硬體設備的突破,正式為台灣3D列印的製造方程式開拓不同以往的未來。   結合爐石與牡蠣殼為底材,將其研磨成粉,打造成3D列印船型公共椅等一系列的有機循環家具。     當我們有了機台技術的開創、循環廢料的研發,欠缺的是一份實踐經驗與高值化應用的價值核心。我們和郭博士由THOMAS CHIEN Restaurant的在地化及供應鏈本質思考,挑選高雄中鋼集團於煉製鋼鐵時的爐石、佳餚食用後因含鈣量高不利焚化掩埋被視為廢料難題的牡蠣殼,將其研磨成粉,經反覆試驗調配成適當比例,找到取代水泥灌模的硬度,打造出全台第一座無水泥材質,並且全面使用永續循環材的3D列印櫃檯、船型公共椅與餐桌桌腳。這些日常不經意的廢材打破了既定框架,經由一個創新的生產模式,以耐用、環保和可行性的面貌華麗變身,向大眾訴說土地材料庫與產業技術革新的價值,以永續為題延續各自的意義。   克服引力的流線型龐然大物 在THOMAS CHIEN Restaurant 的循環動線上,我們將各種動態和靜態之間的視角視為一種「食」境舞台。從用餐的形式到家具的擺設,各項關聯都能衍生出一套互動展演藝術,打破傳統美術館及畫廊展示框架,架構起空間的藝術策展理論。這個理論延伸並強化與用餐之間的互動性,並深入至實用面營造成故事感。我們為各區塊設計專屬的循環家具,如:休息區的公共椅、用餐區的桌腳,以及接待區的櫃檯,將它們以藝術性質的物件外觀開啟視覺,並且深化至功能面上的使用體驗,為空間由等候、用餐至結帳的一系列流程提供不同記憶點,進而堆疊起相同價值:品牌與空間的永續精神。   在環境限制下,面對700公斤的3D列印櫃檯成品,需要啟用近十位人力才能將其移至定點。    深入至家具形體,桌腳是實踐這項核心的啟程,我們試著將它與THOMAS CHIEN Restaurant的新法餐理念相搭,即為打破傳統餐桌巾的存在,卻又希望保留這項象徵性的元素,將傳統餐桌巾重新構想,轉化成3D列印的桌角形體。餐桌巾的柔軟化為堅硬的砥柱,融合出傳統及創新的對比符號,讓桌面下的意象與餐桌上的美食產生關聯,在佳餚的食用過程中由上至下有了連結,賦予舊有形式一份嶄新的定義,成為空間隱晦卻幽默的調味品。     3D列印桌腳使用法式餐桌巾形象構成形體。     此後,我們先後提出公共椅及櫃檯的物件形體概念,憑著工業設計領域多年的實踐經驗,將不同表面材料融入接縫設計替代黏著劑的使用,便於日後實現3D列印回收、再製的永續生命。然而,萬物引力的不變法則讓團隊在櫃檯印製期間面臨一項巨大挑戰。由於櫃檯形體的流暢外型須達一定傾斜幅度,但印製過程中物料並不會立即硬化,重力因此成了實作的坍塌阻力。為克服這一關鍵,團隊進行反覆的試驗,在各種嘗試中找到公約數突破了列印的最大傾斜角限制,發展相應的堆疊強度與支撐技巧以確保造型在列印過程中不會塌陷,幫助結構、功能和美學找到相對的平衡,成功打造出700公斤全台最大且最流暢的無水泥3D列印櫃檯。        回顧 2022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最新核定的「永續發展目標」中《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明確地定義出以物質生命週期的永續管理為基礎,促進原物料永續使用,提升廢棄物再利用處理技術能力,推動跨產業合作鏈模式,整合資源進行有效循環,發展環境友善的綠色創新材料,促進資源再生的永續消費及生產。回歸到商業空間的價值,我們認為有意義的設計應該源於所在的土地,透過循環材、3D列印技術,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和資源消耗,達到有機環境及產業的正向革命,推動友善料理與永續空間共存的價值,為台灣商業空間帶來實際面的參考範例。     改造的3D列印機台將價值延伸至工業美學與教育層面,加入可移動、觀景臺的友善設計,增加移動至各區域執行3D列印的便利度,此外,亦考量到未來有機會走出城市,到城鎮推廣給偏鄉群眾與孩子體驗先進技術,因此改良觀景臺窗。透過團隊的專業及技術鑽研,讓3D列印改造機台可印製出更小接縫的優勢。   有意義的設計,除了延續永續精神更做到產業鏈串連,我們很榮幸能匯聚各方專業,並且與保有堅持及挑戰精神的專家團隊有志一同地從「永續」核心邁出一小步,為在地廢料轉化成循環材料、改革台灣3D列印製程,為消費與再生提供一套方案。一如簡師傅走訪城鄉串聯起一張張小農供應鏈「好農美食地圖」。身為這項合作的推動及參與者,我們希望以此串聯上下產業鏈,從空間設計師、循環資材專家到3D 列印技術製造和供應商的合作,達到資源建構、共享及擴張,透過初步形成的產業合作體系幫助台灣繼續深化永續目標,並由各面向同步宣導對綠色環境議題的重視,發展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模式,讓這座島嶼上的你我真正走向永續的核心價值。     改造的3D列印機台將價值延伸至工業美學與教育層面,加入可移動、觀景臺的友善設計,增加移動至各區域執行3D列印的便利度,此外,亦考量到未來有機會走出城市,到城鎮推廣給偏鄉群眾與孩子體驗先進技術,因此改良觀景臺窗。透過團隊的專業及技術鑽研,讓3D列印改造機台可印製出更小接縫的優勢。     我們將這個「有意義的設計」持續放在心中,持續帶著另一份期待,交由時間給我們答案。如同THOMAS CHIEN Restaurant在多年的努力後,終贏來夢寐以求的米其林綠星肯定,從這份肯定開啟台灣全新的餐飲文化里程,由南台灣在地團隊承先啟後,推動產業邁向綠色改革。 撰文及圖片提供」Shang Jung Tsai、創夏設計團隊  

Interior369

敘思集|日常淬鍊長遠思維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當我仰望高聳入雲的山林,這樣的風景是經過漫長歲月才能長成的景象,從種下一棵樹到看到整片森林的繁茂,可能需要數十年,甚至更久。當人們種下一片樹林時,並不是為了今天或明天的回報,而是為了未來的幾十年、乃至幾百年。這種長遠思維,正是《深時遠見》(The Long View)書中所強調的理念,鼓勵我們以更宏觀的時間觀來規劃和實踐,從而實現真正的發展願景。 探討透過改變時間概念,實現更長遠的永續發展,這個觀點對於我們在成立公司十年之際,規劃未來邁向下一個階段有著深刻的啟發。尤其在倡導功利主義的社會氛圍下,注重短期收益的商業環境中,導入長期思維的思考愈加顯現其重要性,長期思維能夠幫助企業在充滿未知的創業環境中保持平穩和方向,通過遠見卓識,讓經營目標不限於追求短期的成功和回報,從而制定更長遠的計畫。 轉換視角 採取調整視角的思維轉變心態,有助於縮短當下與未來自我之間的心理距離,推動有利於長期的決策。正視每個選擇對未來的影響,將能更適切地應對市場波動,並且能夠將追求即時可見的成功及短期營運目標的思考方式,轉換為對於研究開發、人才培育和環境永續等長期投資的重視,著眼在能為未來帶來顯著效益的策略。 利他共好 在企業經營中,長期思維不僅僅是關注於公司的持續成長與獲利,更應該包含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以利他共好為前提的理念,在制定營運方向時,考慮到如何創造價值並促進社會的整體福祉,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共好雙贏。 始於當下 企業在追求長期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從現階段開始制定目標和落實執行。這意味著需要在日常運營中,積極培養長期思維的文化,並融入到每一個思考及決策過程中。具體來說,這包括定期進行策略規劃評估,投注資源於研發和創新,重視人才的培訓和發展,並建立有效的組織機制,以確保每一步都朝著長期目標前進。 長期思維在企業經營中的應用,可以用「水窪」、「河流」和「大海」來比喻和探討,象徵著企業在不同階段和目標上的策略和視野。 水窪:短期目標與即時收益 「水窪」代表短期目標和即時收益。初創企業常依賴小型、快速的項目來獲得現金流和市場資源,但過度依賴短期收益會忽視長期規劃,最終陷入資源枯竭的困境。因此,企業需要超越這一階段,尋找更持久的資源和成長途徑。 河流:中期策略與持續發展 「河流」象徵中期策略和持續發展。河流的水源穩定,流動性強,能夠連接不同的區域,代表企業在經營中逐步積累匯集的資源和經驗。這些河流不僅能夠滿足當前的需求,還能夠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支持,多元化的經營觸角,保持靈活應對市場環境。 大海:長期願景與可持續發展 「大海」象徵著企業的長期願景和可持續發展。大海廣闊無邊,代表著企業的終極目標和使命,長期願景不僅包含了面對環境與社會的承諾,以及面對未來世代的責任。透過建立如同大海寬廣的長遠目標,提升品牌價值和文化影響力,能夠在長期營運中保持穩定成長。 以日本軟銀集團為例,創始人孫正義以長遠眼光描繪願景,提出「當你迷路時,看看遠方」。這句話提醒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性和挑戰時,應該平衡短期收益與長期發展,通過轉換視角來提升決策的長遠性。 「利他共好」的理念能夠在實現企業利益之餘促進社會福祉,這是建立長期成功的重要基石。而長期思維的實踐需要從當下開始,每一個決策都應該考慮其對未來的影響,這樣才能夠在充滿變數的環境中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並在長遠眼光的時間觀之中保持創新思維。  

Interior369

設計見問 │ 信仰原創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會崇拜各領域裡備受矚目的明星;但是能讓人由衷尊敬的,卻是無我而大為,致志理想的實踐者。   已經忘了第一次寫「設計見問」專欄時,究竟投入多少時間,因為對於長年習於使用線條表達思維的我,突然轉變成以文字作為語言,著實不易;只記得這些年來,每每在構思專欄內容時,就如同從業二十多年來每一次的設計創作過程般,從無到有逐步成型,使我更加深刻體會,原創就好比修行,是層層淬煉的結晶,著實不易。     「無我.大為」的精神 第一次閱讀太宰治的小說,約莫是在剛留學回台的起步階段,為了增進自己的中文造詣,在書店選書時偶然機緣下認識了這位作家,我特別喜愛《人間失格》一書中,太宰治以文學底蘊為基礎,將艱深轉化成白話,讓文字易於理解,並從嘲諷自我的呈現,從而批判著現實世界裡人性惡醜的一面。   前段時間,觀看了電影《食神》,相較於常常被人提起的超現實撒尿牛丸情節,我反而特別喜愛電影裡周星馳以市井為背景,用無厘頭式的幽默表演,反諷現實社會裡種種的霸凌不公、恃強欺弱。其實,這樣的情景不乏發生在我們周遭,我本以爲只要是真心熱愛某種專業而投身其中,縱然有時曲折脫軌,堅定的初衷終究會將人導回正道,但問題就往往就浮現在各專業領域裡充斥著別有目的從業者,他們並非完全真心實意,而是為了人設和頭銜而來,用「偽理想」的外衣包裝,達到自身真正希冀的功利目的,如:名聲、財富、人脈……等,就像《食神》在電影裡透露的另一層寓意:「人們總是為了想得之物,成了不應為的人」。   《人間失格》與《食神》之所以經典,或許是因為兩位創作大師在某種程度上全心投入、無我與堅持不懈下的結晶,造就出偉大的原創作品,使人震撼、咀嚼、信仰。   筆者以為,或許堅持投入原創的路上,就必須捨棄自身私念,投入一種純粹卻熾熱的創作心境,就如太宰治或周星馳兩人,他們雖然藉由不同創作形式來傳遞思想與體悟,但卻抱持著相同的精神核心,就是不譁眾取寵,不盲目於追隨主流甚至抄襲,即使在過去的某些時刻不被認同與理解,甚至遭受批評,但仍然堅守本心,用時間佐證路遙知馬力,最終成為該領域認可的人物,處在不同時空的倆位大師,卻都因相似信念,殊途同歸地成為老子智慧裡「無我.大為」的奉行者。  

Interior368

源起 空間設計師往往在創作的過程中把自己當成一位導演,希望透過作品盡情地揮灑創意,有時會將生活的體驗呈現在作品中,將設計從商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設計師一直羨慕藝術家在創作上的那份灑脫,究竟設計是否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著名設計師Charles Eames 給出了答案:「我更願意說設計是一種目的性的表達,它可能在之後會變成藝術。」   我認為設計師與藝術家同樣的要用創作去發掘自我;設計是我們的調色盤,讓我們從中成為表達內心的畫家,把最真實的自己呈現出來。我相信設計師需要運用藝術心態去創作和表達,而在這方面我發現兒童的能力比大人更高,兒童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這次專文就讓我們從新的角度去上一堂兒童美術課。   自我的解放 我一直深信每位藝術家心裡面都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只要你帶小朋友去看藝術展,他們的反應通常離不開「這些畫我也會畫啊!」每次聽到句話,我們都會連忙以大人的價值觀對兒童進行一番洗腦,試圖解釋關於藝術品所謂的「高度」,然而卻忘了兒童只不過是用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去看待藝術。換言之,要是藝術是以自我情緒表達的方式去創作,兒童就是箇中高手。畫畫本身就能解放小朋友的想像力和行動力,設計師亦需要再度擁有自我情緒的表達和自我解放的能力。 為了達到自我表達情緒,許多事物需要重新設置、打破原有框框,才能呈現更自由的狀態。在我為兒童設計的美術畫室《52 Arts》裡,把在桌上作畫的型態,改成讓兒童可以直接站著在牆面作畫,傳統的畫架則變成牆上的一種裝置,讓不同身高的小朋友也可以盡情的作畫,並且感覺自己像大人般專業地繪畫。這麼一來不但激發兒童的創造力,同時也帶來新樂趣。 《52 Arts》美術室裡「站立」的作畫牆。 另一個例子《NUBO》:空間裡用一面玻璃形成整片塗鴉牆讓小朋友一面嬉戲玩耍,一面創作,盡情揮灑創意而不亦樂乎。小朋友這種出於本能的投入狀態令我非常羨慕。要是身為成年人的設計師也有那麼一片「塗鴉牆」能隨心所欲地進入這種純粹狀態,簡直是創作者的夢想。塗鴉牆上沒有束縛,沒有目的性,只有顏料和同伴們單純的繪畫時光,讓人自由自在地抒發情緒。成人世界往往有太多規則條件,磨滅掉這種難能可貴的自由,我們需要打破規範找回那失去的自我情緒以解放自我!   《NUBO》整片塗鴉牆令小朋友不亦樂乎。 繆思的呼喚 在古時候,羅馬人相信每個人與生俱來心裡都住著一個靈感女神繆思(Muse),也可理解為天賦。Muse是身心和靈魂的嚮導,負責我們的創造力、想像和感知,在日常生活透過我們自然的本性,去轉變物質、時間和空間。然而在不同的領域裡要喚出繆思,需要從小就找到與內心繆思聲音的連結,並且不能隨著逐漸成人而忘記與內在的繆思連結,否則就會缺乏靈感與感知力。 《52 Arts》用畫畫顏料做為兒童美術空間的主調。 為了使兒童美術培訓中心《52 Arts》充滿“Muse”,我直接用擠出來的顏料,再用筆觸所畫出的線條環繞著整個空間,用色彩呈現開放感的設計,希望讓小朋友去接收這個空間帶來身心開放的狀態,不讓他們被束縛在沉悶美術課中,主動令他們去接觸心中的Muse! 《52 Arts》走入畫布的美術教室。   為了釋放繆思,《52 Arts》的隔間也反映了同樣的想法。我把教室的門面設計成一張畫布,小朋友要進入不同的教室上課時,要先打開包裹著的畫布。在畫布上面,我放了很多幅名畫裡面的人物,有些是一個視窗,能讓小朋友從互動中打開,有些設計成是一個小門讓他們鑽進去。這些安排,讓他們每一次去接觸美術的環境時,都有嶄新的狀態,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耳濡目染地接觸到偉大作品中的人物。   《52 Arts》走入畫布的美術教室。   心理距離的把控 設計師每天忙碌地工作,常常不自覺地遺忘掉最重要的心理管理能力。我們常常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在找尋答案的過程裡迷失了自己。失去心理的距離會讓人無法冷靜地從不同角度去檢視問題的本身,而過分地用力,加上不同方面的動機和壓力,往往令人失去客觀的看法。感覺就好像在考試前硬要把書本內容全部背起來,考完試後卻對內容毫無頭緒,讀書全都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情感上完全沒有投入到學習心態。設計也一樣,我們的確要記住設計的目的,同樣需要投入情緒,也要提醒自己理性客觀,保持一種心理距離。 《希平幼兒園》打破舊格局的兒童美術教室。   我跟《希平幼兒園》的校長探討過心理距離這個問題。美術室雖然理論上是教室,但要是刻意地讓小朋友去學習美術,甚至在封閉式的環境下要求他們去創作,是一種本末倒置。於是我重新去規劃美術課的體驗,整座空間以一個畫廊為中心點,環繞著五間教室,而每間教室彼此完全開放互通,最終的目標是希望所有的創作能一起展現。由於空間已經打通了,不管是個人獨立創作或是小組合作的不同需求,場地能靈活地配合,我們只運用簡單的弧形做一個形式上的劃分,讓自然的光也與空間形成一體。我希望不僅有在教室內創作的小朋友能夠有不一樣的體驗,同時也鼓勵老師們去發掘不同美術創作的合作性,擺脫封閉式美術教室的傳統型態,從而實踐一個又一個創新的教學方式。 《希平幼兒園》打破舊格局的兒童美術教室。     打開五官放飛自我 除了畫畫,音樂和戲劇也是令兒童打開五感,能盡情放飛自我的媒介,透過肢體的控制和認知來真實表達自己的能力。在設計兒童表演劇場《MEIYI》時我一點也不敢含糊,為它做了非常專業的配製,我同時也設置了一間錄音室,而在外面等待錄音的空間,我特別做了一個等候裝置,在座位上只要你發出聲音,後面的燈就會隨著音響而擴散。這雖然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互動裝置,但這樣的小巧思已經能啟發到兒童對於聲音感受的趣味性,也可以舒緩他們在錄音前緊張的情緒。 《MEIYI》錄音室外的互動裝置:聲控發光座位。 藝術的呈現上若能加入遊戲的成分,絕對有助於情緒投入,放大創作的效果。玩樂的力量可以促進正面的投入感,讓情緒更加高昂,而往往能夠時刻保持好心情的人,在面對問題要作出決策時都更能偏向採用創新手法,獲得的結果往往比情緒低迷下的決策更好。 《MEIYI》錄音室外的互動裝置:聲控發光座位。   回顧 對兒童來說,藝術就是創造遊戲的一種起點,更是探索與發現的一個過程,所以快樂學習是一種動力,也是自我情緒的釋放,是兒童與外界對話的一種獨有形式。也許大人都把藝術看的太重,覺得所謂的藝術可以是無實際用途的物質,更像一種精神消遣。感覺藝術是高高在上的,跟大眾有一定的距離,使得我們在面對它時都壓抑了自身的感受與天賦,忽略了在藝術中尋找自我、情緒釋放等機會。我相信熱愛藝術是我們的天性,看待藝術不只會有一個角度,它不應該只是擺在博物館裡供人欣賞,更不是僅能遠觀的距離。藝術可以走進我們的生活,因為藝術創造的原動力,就是我們對於自由表達的需求和好奇,人們能參與和推進,也許這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Interior367

敘思集|另一種視角-航行於母親之河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淡水河,匯聚著城市的風華與繁盛,擁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對於居住在台北的人們而言,這條河不僅是一道廣大流域,更是一條承載著記憶與情感的母親之河。春日陽光明媚,微風拂過,我們決定選擇這條河道,作為航行練習的第一步,感受她獨特的氣息與迷人風采。   船上的時光,是一種嶄新的體驗,是簡樸而自給自足的。在有限的空間和資源的條件下,學習充分運用每一個資源,並且尋找各種方式來解決問題。「航行不是為了規避風暴,而是學習如何航行於風暴之中並穿越它。」-約翰.霍爾登.霍蘭德(John H. Holland)。 身為船長,肩負著船體與所有船上人員的安全與責任,是一項需要全方位觀照與感知的任務。航行時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細心觀察環境變化,小心規避河上的障礙物,感受因潮汐而產生的河面起伏,留意河水沖刷的淺灘區域、觀察水深是否足夠以免擱淺,注意水流是平緩或湍急,以選擇航線讓船身安穩通過,記憶沿途河況及地景以便日後往返時能有所依據,並與其他船隻保持良好的溝通與避讓關係。預先瞭解天氣預報,當氣候開始變化,有時風起吹來一陣陣浪,航向與航速也因此需要相應敏銳地調整。在夜幕低垂的夜間航行,也要時刻保持警覺,維持航行安全。   沿岸風情盡展眼前,淡水河兩岸古老的建築與豐富的生態景致,彷彿一幅美麗的風景畫。船隻穿梭其中,船上三五好友相聚、迎風而行,即使烈日當空也大感暢快。沿著淡水河岸航行,歷史的痕跡隨處可見,相對於往日在陸地上觀看,從河的這一面看去,竟產生了全新的視角,見到以往從未發現的景觀,例如紅樹林的自然生態,或是深藏於河岸的秘密基地。 這些古老遺跡見證了台灣歷史的變遷,也是淡水河流域文化的寶藏。而在這片土地上,生態豐富多樣,珍稀的鳥類、植物和動物盡展生機,自然與人造風景在這裡和諧共處,展現著生命的奇妙和生機,為這片美麗的土地增添了一道獨特的河岸風光。   航行於母親之河,從領域的探索到沿岸風景的欣賞,每一刻都是對自然、歷史和生命的思考與領悟。航行者在孤獨中尋找自由,在挑戰中尋求成長,船上的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團隊合作完成任務,也增強了船員之間的信任和情誼。同時也學習以另一種視角觀察事物,尊重自然的規律與力量,並勇敢地面對未知,是一次充滿意義與啟發的旅程。

Interior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