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Designer's eyes|案例研究:東方美的意識

撰文及圖片提供」何宗憲

源起 回顧近幾年被委託的專案裡,業主都不約而同要求「新東方」的設計,這讓我不得不正視何謂「東方設計」?正如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所說:「我的職業與其說是設計,不如說是透過自己的作品向生活提出一個『觀看』的建議。」我覺得自己對「東方設計」的嘗試也抱著「拿出作品讓大眾觀察,然後體會」, 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種領悟多過於一種結果。 《JADE》是隱身在香港酒店中的華麗中餐廳。 東方的新世界 作為東方人,人們對東方的華麗有一種既定印象,的確很難避免陶醉於各種純粹東方的元素。我的客戶也有同樣的憧憬,在香港酒店的《JADE》中餐廳作品中,讓我有機會窺探東方的華麗之美,餐廳設計彷彿重現清朝正盛時的瑰麗,可以媲美歐洲奢華風格,不過設計也只是停留在華麗的外表! 《JADE》是隱身在香港酒店中的華麗中餐廳。 我試想,除了對於東方奢華的追求之外,能否可以自民間發掘出一些有底蘊的設計呢?我找到一個機會在北京一座五星級酒店裡設計《華邑》火鍋店,利用巷弄與室外景觀作為借鏡,餐廳設計充滿濃厚的街坊氣息與樸實的常民氛圍,希望這樣的情境能令用餐的人們更加自在熱情。我希望,東方設計不是一味從皇宮和貴族身上索取奢華的元素,反而可以從民間得到靈感去營造出不同的味道。這間餐廳沒有贏得國際大獎,不過在北京當地卻很受歡迎,我感到相當欣慰。所以當提到東方美,東方的「人間煙火味」也是我的設計靈感之一。 《華邑》,北京酒店里的火鍋店。 葉錦添在他的書中提到,設計是要以「形」、「神」、「格」來打開東方的新世界。他所指的「形」-主要是美感的依據「以形式附載想象,以形式寄情」。「神」-就是靈氣,以形取神「有了豐富飽滿的形就必須注入一種氣息,從而產生的神韻」。「格」-品格是無形的,格的境界就有如中國藝術中的詩意。 Swarovski 旗艦店,讓人們遊走在東方式的竹林中。 東方的情懷印象中,我把東方精神描述得淋漓盡致的是一次對國際品牌Swarovski 的提案。當時品牌需要在北京、廣州和上海開設新的旗艦店,需要東方色彩的設計。我非常巧妙地運用了一張圖片作為提案:就是《臥虎藏龍》中李慕白跟玉嬌龍在竹林裡面的一場惡鬥畫面。這場所謂的惡鬥之間其實雙方存著一種愛意,不過這種壓抑的愛卻在很優美的竹林中,以互相奪取性命的比試來呈現,這種模稜兩可的情懷,我認為是東方獨特的含蓄美。客戶看到提案後覺得挺驚訝,因為這種神祕就是他們所欠缺的;愛跟恨的糾結,與傳統和激情的一種對質,反映出我們東方哲學裡的平衡與矛盾。就是從這個案子開始,我發現東方設計就是要找尋這種突破點。最後我們也不負眾望,在國內實施的項目都一一將Swarovski 的品牌精神融合東方韻味,完全融入了「竹林」。東方的束縛跟嚮往自由之間的這一條線,只要揣摩得宜,這個張力反而在設計上是一個強烈的亮點。 東方的巧妙 人壽保險《泰禾》企業委託我在香港設立一個新的總部,當中的要求就是體現出「東方式」人壽保險。傳統上這類作品在設計面會用到不少東方的符號,但我當時想跳出舊有框架,不希望設計淪落為「純東方」的套路,於是用上「四兩撥千斤」的技巧:以一個吉祥意念的概念來應對。由於客戶從事保險,我用了「靠山」兩個字作為提案來說服客戶。整體空間設計上以山型作為不同角落的背景,讓人們無論坐在那裡都有 著山型依靠,配合此一輪廓串連了「保險就是一種安心保障」的意念,讓整個總部不需有東方符號裝飾卻實現了現代風格,並保留了東方意念的聯想。 《泰禾》以「山」的形態營造出「可靠」的空間氛圍。 東方的「巧」,其實可以扭轉乾坤,亦是我在發掘東方美時意識到的獨特性,這種韻味不是迷信或者信仰,卻是東方觀念中的一種共同的意識型態。 東方的含蓄 其實對於東方美,我個人最有興趣是東方精神中所追求的含蓄,簡白一點說就是只讓你看見三分,卻留有七分。在我小時候接觸唐詩和宋詞等文學作品時,老師曾說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能為讀者帶來不同想像,其中最厲害之處是不受時空限制。東方設計是否能達到這種境界?很多人用「簡約」回答這個問題,但我認為不必要的簡化或刻意的留白,有時反而會本末倒置。 以北歐的概念來說,簡約應該是精煉和注重本質的結果,而非去一味節約的束縛自己。而東方的簡樸,是經過慎重選擇之後發自內心的一種決定,旨在尋得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消滅對物質的追求,所以它並不是一種減法,也不是用簡單省略或直接忽略可得。 嘗試「形」和「意」的結合,追求東方境界中的寫意。 在一次機會中,我嘗試透過作品讓設計回歸到最簡單的本質,當時我只是似懂非懂的嘗試,但也得到意外的收穫。也許是當時正在學習水墨畫的緣故,我用了兩種材料盡量把空間放空。我意識到水與墨的運用,已經足夠呈現整個空間和氣場,所以放手創作,沒有太在意設計中的結構,結果反而變成是展現最純粹的概念和想法。 在這個案子裡,我非常慶幸能夠接近東方設計,就好比「電影作家」王家衛導演拍電影的手法,不依賴劇本,讓演員直接投入現場以直覺去表達感受,他能巧妙運用空間、時間、對白和細緻的布局來打動觀眾。 嘗試「形」和「意」的結合,追求東方境界中的寫意。 室內設計一樣是對人、境、物的巧妙安排,王家衛說:「拍電影好像讓我更了解我自己一些。可能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麼,但每天都會有新想法,試圖去挑戰它、推翻它,設法弄出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也許我們應該運用東方思維去探索生活本質的意義,再去思考如何才能達至理想豐盛的目的,從而提出現代化的綜合提案,尋找適合的生活空間。 回顧 從過往經驗中,我發現想以新角度來重新建造東方生活,應該先放下東西方之別,不拘泥於文化界限,去深度瞭解生活的精妙之處才能制定「新東方」的標準。我認為,東方的可塑性是無限的,這也是為什麼我還是無法將它捉摸和定義。也正因如此,令我更願意去嘗試發掘更多東方設計的色彩。  

Interior363

源起 商業空間打破居家的疆界,跳脫生活的邏輯,從策展的角度看待設計,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此篇我們將回顧 HAO Design 經典案例,談談商空領域的設計策略。   在下筆之前,首先認識品牌,了解品牌個性與精神,再轉化成三大設計識別融入空間,這是一段虛實整合的過程,分別為視覺、理念、行為識別,同時注重在地文化與環境對空間載體的影響,在標準化的社會訴求下,我們重視的是差異化和五感體驗,希望為品牌與消費者打造沉浸式體驗。   Coco Republic可可共和國 Coco Republic生巧克力複合式餐廳,將「生巧克力」造型融入設計語彙,當人們打開味蕾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視覺識別帶來美味的感官刺激。塊狀建築體如同巧克力塊堆疊的意象,外觀藉由特殊塗料表現可可粉狀質地,搭配仿鏽板和鐵管異材質的招牌設計,遠眺著仿佛看見巧克力的濃郁口感、苦甜滋味即將席捲味蕾。(圖1-3)   1. Coco Republic建築設計概念。 2. Coco Republic建築設計模型。 3. 有如巧克力堆疊的建築外型。 入口處不經意留下美味痕跡,叉子招牌插旗在一小塊碎片上,巧妙變成取餐區的歇腳亭。劃開巧克力塊體,建築量體採錯位堆疊,區隔出三大用餐區域,並特意保留一半的戶外空地,維持流暢動線及舒適環境,地坪上交織的碎石溝縫,想像自己就站在巧克力磚上,有如置身巧克力國度。(圖4、5) 4. Coco Republic入口。   5. Coco Republic戶外用餐區。 室內用餐區運用不同設計手法注入可可元素,打造被巧克力包覆的氛圍。半開放包廂中的植栽牆和蕉葉圖騰織品,模擬可可樹生長的熱帶雨林,大面窗景延攬進南台灣的暖陽和綠意,營造熱帶風情,黑色鐵件、鐵網和水泥花格磚拼貼出巧克力模具的立體壁面,搭配棕色皮革與實木家具;部分牆面則以白色方格磚圍塑出白巧克力內餡,還有化妝室貨櫃屋周圍,牆壁和地面上融化的巧克力,讓餐廳充滿不同形式的巧克力表情,處處埋下各種驚奇與驚喜,成就食材與環境的故事關係。(圖6、7)   6. Coco Republic室內用餐區。 7. 處處充滿美味的巧克力設計元素。 Bee Duck鴨蜜公爵的奇幻之旅 除了產品本身,品牌故事也是視覺識別的靈感之一。異國料理餐廳Bee Duck,當年客戶帶著一張形似蜜蜂又長著鴨子嘴巴的形象草圖來到HAO,在與品牌設計「有角職匠」三方密切討論後,賦予虛構角色生命及空間故事背景,講述一位迷戀美食與仿生機械的鴨蜜公爵,在他的私人招待所發生的奇幻之旅。(圖8)   8. Bee Duck故事角色草圖。 這棟建物的歷史背景,設定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革命,鴨蜜公爵是這棟屋子的主人,他熱愛機械、科學與烹飪,年輕時周遊列國,尋找食材和香料,並號召一群蜜蜂兵團穿越國度,深入秘境採集美味原料。這次精心打造的「蒸氣龐克」氛圍,有別於一般工業風格,藉此呼應故事背景,空間劃分為迎賓區、料理實驗室及溫室,蜜蜂兵團可以自由穿梭在頂樓的天井之間。   屋齡40年的透天厝,空間狹長,內部由許多錯層切割成多個零碎空間,造成採光不足的問題,我們企圖將劣勢轉為亮點,拆除過多的樓梯,讓中央天井光線能夠平均灑落在錯層之上;位在建物後方的挑高空間,則設計了環狀金屬樓梯貫穿建築,可在每一層踏階上欣賞垂直空間與水平錯層的視覺變化。(圖9) 9. Bee Duck建築左側立面圖。   建築立面使用原鐵材質,靜置一段時間鏽化後才做定色保護,加強時代斑駁感,騎樓處以藝術漆創作出古堡的石板城牆效果,搭配法國復古精雕玻璃,勾勒出強烈視覺風格。   室內空間以多樣化材質打破商空形式,水泥粉光、黃銅拼花、窯變磚、歐式立體花鋁板、仿舊木紋與皮革等等,軟裝以量杯、燒瓶、標本和零件裝飾,利用實驗室器材和鐵件改造成燈具、飾品,強化鴨蜜公爵料理實驗的故事性,大部分出現的機關是與機械廠商合力研發的作品,像是齒輪燈具可上下移動,大笨鐘以逆時針旋轉,象徵時光倒流。此案透過虛擬角色和故事堆疊空間層次,讓品牌個性可視化,引人入勝,一起墜入既華麗又神祕的宅邸之中。(圖10-12)   10. 錯層設計引入天井光。 11. 通往頂樓的階梯,沿途欣賞公爵的藏書與實驗。 12. 頂樓是鴨蜜公爵的溫室與蜜蜂兵團的棲息地。 ODD ONE OUT 怪才不奇怪 風格茶飲品牌ODD ONE OUT(OOO)代表著玩味生活、獨特的個人風格,將茶飲視為藝術與創意的展現,引入調酒工藝,拆解千篇一律的手搖飲製程,玩出與眾不同的風味。設計概念從食材延伸視覺識別,以家具傳遞理念識別,回字動線改變行為模式。(圖13) 13. 軟裝以怪奇家具和活動裝置展現品牌個性。 建築體雖老舊且基地不大,卻有難得的前庭、後院和小徑,與鄰近大樹自成一道秘境,拆除多餘搭建後,以片狀曲線包覆外觀,在一排方正街屋中顯得輕盈許多,廊道屋簷以茶篩為意象,將金屬沖孔板彎折出波浪線條,陽光穿透沖孔處,灑下點點光影,顧客一路從前庭、後院到穿越小徑,體驗不同以往的品茶儀式感。(圖14、15) 14. ODD ONE OUT建築外觀。 15. ODD ONE OUT秘境。 吧台以一抹帶狀曲線劃過,像是層層堆疊的冰淇淋,手刷紋路是被挖勺刮過的痕跡,背景牆以碳化軟木和軟木布模擬茶磚質地,交錯的橘黃色鐵管帶出窗框輪廓,略為下陷的弧度產生被坐彎的錯覺,充滿戲劇效果,手撕天花和鋸齒狀牆面呼應品牌精神,象徵破壞與重建的痕跡。(圖16) 16. ODD ONE OUT一樓製茶空間。   二樓開放式空間是展廳也是座位區,以怪奇家具和活動裝置展現品牌個性,透過鏡面反射,創造空間感以及錯視視角,未來將容納無限可能、包容各種怪奇的人事物。(圖17) 17. ODD ONE OUT二樓開放空間。   回顧 我們也曾參與民宿、髮廊、家具展廳、歷史博物館等商空設計,依循視覺、理念、行為等三大識別系統,將品牌精神具象化,並透過建材與軟裝的混搭,打破制式統一的設計編排,同時弱化商業氣息,替品牌說一口好故事,希望當訪客踏入空間時,五感已開始沉浸式體驗。     品牌設計」有角職匠 攝影」Hey!Cheese、YHLAA

Interior363

敘思集|關於山林 / 停留與等待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走進山裡,起初是為了拍照的興趣,於是一有空閒就與朋友們往山林裡跑。在一次又一次地造訪過程中發現,即使佇立在同一棵樹之前,在不同時刻、氣候與光影之下,竟如此不同。因早晨、午後、或是入夜的時刻,而感受到那獨特的存在與氣息。大自然的奧妙在於其無窮的樣貌,有意識地觀察這些豐富,獲得更深刻的洞察與見解。   美國自然主義作家約翰.拜爾斯(John Burroughs)說:「走入自然的空間,是走進一個無限廣闊的領域,那裡充滿智慧和靈感。」   每一次的回訪都好像拜訪老友一般親切地相見,又同時像來到新的環境,用好奇的眼睛去觀看自然萬物,就會發現它並非靜止不動,而是充滿生機和力量。   因為多次造訪同一處,才更能感受到周遭環境的微妙變化。正是這種停留與靜待,有機會更全面地理解山林的魅力和奧秘。這種持續的觀察和體驗,讓我們更加貼近自然,並在每一次的重訪中獲得新的領悟,發現其中有許多驚喜與樂趣。   在森林中,等待著雲霧的升起與圍繞,映射著生命的流動和變幻。我們不再匆忙追逐,而是謙卑地邀請大自然來到我們身邊。   在看似靜止的等待中,我們實踐一種等待的藝術,靜觀自然的變遷。這麼做並非虛度光陰,而是一種尊重自然、體會其流動和變化的方式。   透過觀察,我們加深了對於自然覺察和永恆之美的感知,深刻體驗到展開在眼前的廣闊天地。聆聽著大地的聲音,或者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雲霧的變幻莫測,陽光雨水的必然,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教導著我們如何與周遭環境和諧共榮。   踏上山徑,回憶著山的點點滴滴。或許一開始是為了攝影,想要捕捉森林與神木的美;然而,漸漸地,對於那迷霧籠罩的美景愈加著迷。走入森林探訪每一棵神木,感受千年樹木所散發的獨特光暈與質地,那是歲月層層堆疊之美,也是時光持續刻劃出來的等待。  

Interior363

設計見問 │ 圓明園裡的微積分

撰文及圖片提供」郭宗翰

《三國志》裡,劉禪身爲劉備之子,最終成為蜀漢後主,理應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盛世,但後世人們卻評價他軟弱無能,苟延殘喘的繼位,甚至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或許這和我們熟悉的三國時代的英雄們大相徑庭,曾經我們崇拜的三國英雄們,哪個不是武藝高強亦或是智商過人,再者就是兩樣兼具,才能成為一方霸主,就連熱愛與研究三國時代歷史的日本,在他們知名的遊戲裡設定都是如此。但曾幾何時,現代的社會風氣,人們在意的不是主事者自身能力的強弱與否,強調的是主事者要懂得用人時虛與委蛇,阿諛奉承,並且學習如何在無才無能的狀態下,卻又能長期處在主事地位,即能成就一番霸業享受榮華富貴,認為這才是現今在各行各業獨領風騷的唯二之法!   西門慶此角應該是先見於《水滸傳》而後《金瓶梅》。兩書描寫的西門慶,性格和出身基本上一致:為富家子弟,也是好色之徒,為了勾引潘金蓮,而害死了武大郎。不過,《水滸傳》中的西門慶是被患有侏儒症的武大郎弟弟武松打死的,蘭陵笑笑生所著的《金瓶梅》中西門慶則是縱慾過度而猝死。但同樣的角色,若換成現今的普世價值,我想西門慶絕對也是媒體的寵兒或是大家競相追捧的名人之流吧,絕對會與作者筆下的設定截然不同;一言以蔽之,就只是因爲富家子弟的人設吧!   在《天龍八部》之中,慕容復或許是個失敗且人品瑕疵的悲劇人物,那是因為在大師金庸的筆下世界,真理會存在、是非有對錯、江湖存道義的原故;但在21世紀的現今,我想,慕容公子應該會是一位相當成功的人士,或許他沒有蕭峰的武功深厚,沒有張無忌的誠實善良,更沒有段譽的貴族氣質,但他懂得包裝誇大的人設與製造虛無的話題,造就名過於實的形象,進而在江湖中不斷擁有支持者;以現今的話術就是誇大包裝、不斷行銷、大量圈粉、製造流量,進而擁有話語權,即能定義是非!   上述或許源自真實歷史、或許為文學名著裡杜撰的角色,但確定的是,於此之前的時代,這些人物在大眾心中,被評定為人品不足、不應仿傚,甚至是作者們寫入書中用以訓示世人,引以為戒的;曾幾何時的現今,在各個專業領域中,獨領風騷或是主事者可見其行其影,這樣的現象已悄然發生,且越擴越大,甚至在行銷為王的現下,在特定媒介的推波助瀾之下,虛浮風氣越加興盛;或許你我正享受著這是非模糊而生成的果實,或許播下名過其實的種子即是你我;各行各業總不乏落井下石與錦上添花之人,鮮少有人給予失勢者(少曝光、核心外)真誠的關懷與勉勵?又有誰給得勢者(高曝光、核心內)真誠的批評與建議?而定義核心內、核心外的標準又是什麽?柏拉圖曾道:「拒絕參與統治的人,會被更糟糕的人統治。」這是西方智者講述著如同東方的因果,可衍生為任何拒絕承認是非公平的人,終將會被更不公平的是非籠罩毀滅。就好似晚清時期的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以獨裁手段打擊異己,鞏固自己穩坐皇位,沾沾自喜卻不知已禍國殃民,讓列強得以輕易入侵,最終淪得國破家亡。倘若她能重新選擇,理應不會再做那些因小失大之舉了吧?但誰又知道人性貪婪的慾望,是否會再蒙蔽理智正義呢?現下設計產業的浮躁與喧嘩,或許就如上述般華而不實,就像穿戴一身金玉珠翠隱身在圓明園裡的慈禧,用微積分算計著一切,卻未察危機深埋的諷刺。  

Interior362

提筆書寫至此篇,時值2023年尾聲,再過兩個月的光陰,就將告別2023年。如何看待2023年,對我而言,可能是人生的一個低潮。相較於2014年至2016年,自己的生活、工作自認為平安且順心之際,或許有著天壤之別,然同樣存在一種對設計的不安,這種不確定性,觸動了對於未來的各種探索。很慶幸2023年的尾聲,那股內心探索的聲音,漸漸地為自己理出了清晰的畫面。如同2017年這對老夫妻的到訪,當我在2018年完成他們所委託的居住環境之後,回顧那一年過程中的探索,為自己設計的思緒重新理出一條(套)完整的邏輯,亦驗證當年於研究所中的各項學習。 亭仔腳,一種文化,一種記憶。   源起   探索,一份勇氣,對未知的追尋。   人們對於生活上、工作上乃至於人生方向,表達對未知的期待,常會用「探索」二字來概括呈現(形容)。「探索」有一種追尋更完美的定義,為何?因為可能你(妳)對現狀的不滿意,期待自己能夠更上一層樓,故嘗試各種方法來突破現況,此一舉動過程或許可謂探索。 就個人設計生涯而言,在2011年至2016年之間,為了驗證自己的設計創作,透過各種國際競賽來檢驗,成績斐然,然引起我有探索的積極想法,是在2016年TID Award競賽中,那年公司作品延續前幾年的好成績,且再度入圍金獎,雖最終仍未再往前一步,但過往評審團中只給予金獎下評語的模式,此次卻針對公司的作品給了評語:「如以該案的呈現來省視國內的住宅,可謂趨於成熟。」這段評語對於當時的我而言,此重要性更甚於手握金獎獎座。   「成熟」二字的定義為何?當然,當下是無法理解通透的。雖然如此,此段評語即已展開了我探索的念頭,只是當時不得其門而入。多年之後,自己現今於大學執教,對於學生的評圖過程,儘可能以正面鼓勵的言語進行評論,因為你(妳)的一席話,或許改變了他們可能對於設計的熱忱。 2016年賽後,進入中原室研所研讀,有幸地得到幾位老師、教授的指導,在慢慢釐清大部分的關鍵之際,2017年的夏季,一對和藹純樸的老夫妻登門拜訪,無論是有形的結構、生活機能的滿足、精神層面的照應,「亭仔腳」為我在這階段設計的探索畫下了句點。此篇主題為「探索」,透過三大方向一起和大家來探索「亭仔腳」:一、印記 / 記憶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二、光明與黑暗 / 信仰中的自我追尋;三、生活中的美好 / 過去的眷戀融合現在的感性。     層次的堆疊,意喻人生經歷。 印記 / 記憶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住宅設計在國內大環境中,就各項目的比例分配而言,所佔的比例可謂是最大百分比。如何在此大宗的項目裡,使得住宅的設計呈現和其他案件有所不同,的確是件難事,我想眾多的設計師,戰戰兢兢地努力,就是為了避免自己的作品淪為制式、樣板化。然而許多案例的成果卻事與願違,一個不小心就被貼上穿制服的標籤(制式、樣板化,雖有各自不同解讀)。 制服,沒有不好,畢竟每位居住者的需求不同,或許該探索的是身為設計者的我們,是否真的確切瞭解你(妳)的委託者,亦或是用我們自己的框架去告訴委託者(今年來公司造訪的客戶,對於先前服務的設計者這方面的抱怨特別明顯),設計師們,有時於夜深人靜之際,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犯了知識傲慢這個錯誤呢?記得2016年至2018年研讀研究時,不斷地告誡自己,進入校門後,我即是學生,該有的尊師重道、謙卑學習不可忘。或許就是知識的傲慢造就了制式及樣板。 序列與漂浮的秩序感。   印記,是我讀研究所時得到的第一個關鍵詞。課堂上,教授分享了國外案例運用且創造的印記,進而使案件的完成,別具意義。老夫妻的到來,談的多是一份過往生活的記憶。老先生娓娓道來,過往時而精彩,時而平淡,而內容片段,虛幻與真實,交疊呈現。老先生,記憶中的您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生活中最令您快樂、痛苦的事為何?家,如果是一個人存放記憶的地方,這個地方是什麼?(我想很多人都會說,此要點我也有掌握)。簡而言之,是你的地方?亦或是他的地方?若無法釐清此要點,或許我們所做的只是滿足自己的表現慾望而已。 居住者眼中「芭蕾舞者」的畫面。 對於居住近一輩子的地方,老先生如數家珍,我都笑說他可以競選里長了。樸實中眼神透露出堅毅的神情,從那眼神裡,隱約可以瞭解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老先生淡淡地說,辛苦了一輩子,期待的是回到過往恬靜的生活,社區內的那棵幾乎與他年齡相同的原生種老樹,是他買下這房子的原因,樹在過往的艱辛年代,帶給他一種無限希望及能量的感覺。過往的他,脾氣不好(我想那應該是一種對事物持有堅持看法的原則所造成的),易怒動氣,也因此間接造成他現在身體的微恙,老先生如是說。因此他現在喜歡和朋友聊聊天,一種過往農村社會才有的互動方式(現今社會環境,已非常少見,或許在鄉間城鎮還能看見),透過和摯友的交流,修正對人生的一些觀感。 內與外已融為一體。   農村社會的互動方式為何?就在一次工地現場會議時,大家和老夫妻七手八腳地搬挪現場的塑料椅,圍成一起討論事物,我往後退了一步,映入眼簾的那場景,瞬間將時空拉回我孩提時光的畫面,父親結束一天工作後,和左鄰右舍聚在騎樓下,大家喝喝啤酒及泡茶、吃點花生,聊著今日工作的喜怒哀樂,當時的我還常常去幫大人們打下酒菜呢!騎樓,台灣建築的特色,騎樓文化,農暇之餘所衍生出來的生活模式,故印記的延伸運用,解決了最棘手的空間配置規劃。記憶中生活的美好,其實是非常多且瑣碎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面向,記憶中的自己是什麼模樣,而那最重要的模樣,留下來的就是人生的印記,無論是個人的人格特質或是生活模式。   接下來討論的第二個大方向,如果說它是從印記中分裂出來的也不為過。但有些微不同的是,老先生告訴我,他想要有一道光的感覺。   光明與黑暗 / 信仰中的自我追尋 建築巨擘路康於1972年國際設計年會中,講出光之雙兄弟的譬喻:「我將光的散發比擬為一對兄弟,我心中清楚的很,即不能稱兩兄弟,而說『一』亦不妥。然而我看見一是『為表現而存在』,一是『為存在而存在』。」於此,引用大師之意,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老先生一句:「方r.,我想看見那一道光。」 光的喻意,總是給人無限的希望。光的存在,仍在於物質彼此之間的激盪。 老先生提及年輕時,因信仰關係常至廟宇,曾有一次在兩個不同神廳穿梭的過程中,因廊道過長,故行至中途顯得隱晦靜謐,而廊道盡頭的光芒因周遭的幽暗,使得光芒如同灼爍之光。對當時年輕的他而言,這道光芒喻意著人與未知世界的一種對話。於暗黑裡行進過程中,扶牆前行,手觸之處,物質與手部肌膚所留下的記憶點,至今依舊深深觸動心靈。這是一段過往的陳述,因信仰的關係,「光」於老先生心裡,是那神聖不可侵犯的神祇化身,亦是可於遇到苦難之際,躲進祂懷裡得到安撫的母親。   透過這樣的陳述,生活的空間不再是具象的形式表達,反倒成為居住者信仰上的一種追尋及延續,設計最難之處,仍在於將感受性言語,透過適當的方式呈現、表達及落實,除此之外,亦不能粗製濫造的述說。 結構的感性,內蘊眷戀的思緒。   首先,我們先來瞭解何謂光!路康曾表達他的理念是將光的兩個面貌「灼爍之光」(Luminous)及「晦昧之光」(Nonluminous)視為「一體」(one),它既是光,也是物質的存在。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提到,光的存在,仍在於建築。由此可知,物質的關係是彼此互相影響,灼爍與晦昧不也是一種對照。在《亭仔腳》案件的規劃,如何呈現居住者對「光」所產生的精神寄託,捕捉、留住那道光,就成為有趣的創作探索。 藉由結構規劃的位置及動線,將弧形結構量體置入,短化了冗長的通道(現在住宅建築普遍通病),量體的厚度和周遭牆面恰好形成的間距,提供了光存在的條件。而短促通道的建構,除了場域的區分,亦形成光的兩種面貌彼此激盪,由靜謐走向光明,亦從光明進入靜謐。靜謐走向光明,是一種由表現邁向作品的創作之路;而光明走向靜謐,則是一種邁向永恆特質的品質之路。就如同藝術家靈魂的騷動及追求作品非度量的神祕氣質,這份藝術家靈魂的騷動,亦運用在尋找那殘留於肌膚上的記憶點。闇黑微粒狀的物質,對委託者而言,或許意謂著一種苦難。 牆面的打樣。 的確,粗糙樸拙的物質相較於柔順光滑的物質而言,有時代表的是一個年代的生活環境,苦難沒有不好,平順亦是。只是當下所面對的所處的環境,給予他們一種對於精神信仰上的堅持,保留了,只想提醒自己曾經歷過的過往,並對現在的一切感到惜福。細細地堆疊及拋磨,從材質的選擇及肌理的表達,這是道全然感受的牆面,材質上、技術面都只是輔助的元素及過程,透過縮小比例的打樣,嘗試去探討如何將那揉合光影與闇黑的悸動整合於此處。那天,老先生佇立於此,很感性的回頭告訴我;「謝謝,那道光再次浮現在我的眼前。」 手作過程紀錄。 光與闇黑弧形牆的存在,在老先生的心裡或許是善與惡的一種界定,那份判定的標準,共存於自己的心中。如同設計的好與不好,或許是沒有定論的,執教這5年來,讓我自己學會更加包容一切,當你(妳)和學生相處時,今日我們認為的「對」,對他們而言也許是明日的「錯」,相互傾聽、對待、接納不同意見,除了得到尊重,也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許多不屬於我們這個年代的事物。 老台檜,是記憶的元素。而檜木的運用,整合了不同機能及場域的需求。   和藹可愛的老先生。 生活中的美好 / 過去的眷戀融合現在的感性 每個人對於生活的記憶、點滴各有不同。如果《亭仔腳》在普羅大眾裡認為是件有趣的案子及作品,我想成就它的大部分是那份對於過去的眷戀,因眷戀,故想要保留;因眷戀,想用某種方式去延續。在地的文化,佇立的老樹,熟悉的味道,不變的模式,這些於記憶中保留下來的要素,如何用新的方式將之延續。老先生靦腆的說:「如果過多的要求造成困擾,就按設計師的看法即可。」對於一位上了年紀的居住者,於溝通時,輕帶著你的手,前往未來浴缸的想像處,自己模擬了一個高度,訴說著這樣的高度,如不阻隔,泡湯時可透過眼前的落地窗,看到那無限美好的夕陽。如此感性細膩的心思,從這角度思考,我想先前的需求如能協助完成,對他而言,眷戀將不再是過往,而是一種現在進行式。 夕陽無限好。   落地式的摺窗,盡收大屯山之美,或許此景已看千萬次,然而心境的不同,仍有不一樣的感受,而開放場域因大屯山而壯麗,裡與外已無所差異。經典LC2的運用,打破了開放空間不同的機能界定,不再受限任何形式元素拘束,空間中弧形結構改變了動線,使其增加流暢感及變化性;該結構除了滿足收納機能之外,表面層疊灰黑色塑土,帶著陳舊感,呈現出歲月的鑿痕。其對向表面材質以台灣老檜木與之呼應,淡淡的檜木香氣,使人有種彷彿進入時光隧道的感受,入口處飄浮的灰藍色櫃體,給予人們對於現代結構一種感性的遐想;灰白水泥質感提供冥想、沏茶的和室空間一抹淡雅樸拙的氛圍,將原生樹引景入室,與正面開闊的大屯山相映成趣。記憶中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窗外的老樹。   人們經常性的想用新的方式去詮釋一份過往,而這份新的方式有多少成份是來自於委託者,或許少之又少吧!老先生對於現在新的事物常用一種感性的語彙,縱然如此,那份感性下仍隱藏著對於過去的眷戀。入口處飄浮的機能結構,在他的眼裡,是位單腳獨立旋轉的芭蕾舞者(我想他應該看過天鵝湖的劇碼,尤其是黑天鵝的十三圈單腳不落地旋轉那一幕),客廳與餐廳之間的隔柵,在空間上雖是一個阻絕元素,但在他心中,卻是過往生活中夫妻二人彼此尊重互不干擾卻又緊密關係的延伸。眷戀這份美好,如能使之延續,對老先生而言,人生的完美莫過於此了。 格柵的功能,除了區分場域的界定外,更象徵一份彼此尊重又緊密的關係。   回顧   探索,一份勇氣,對未知的追尋。當然,在此之前一定是經歷了什麼(或者該說是醞釀了什麼),才會碰觸這樣的舉動。這篇文章,應該是倒敘文的第三篇,越來越接近四部曲的首部曲。最終回,也是首部曲,將以醞釀為主題,來和大家分享。這些過程或許是眾多設計者也會經歷過的過程,看來也許是如此的平凡,但也是別具意義,因為每個人探索的問題及方向不盡相同,但最終追求的目標,應該是相近的。 一個好的設計,在各方面都需要達到平衡。最後,用近來閱讀到的一篇評論,來做本篇文章的結尾:「就住宅項目在競賽中,如此的難以拿到獎項,仍在於住宅的設計,要有社會意義價值的存在,不只是做一個美美的空間而已。」對於上述這篇評論而言,本人認為美的標準不就是人類最基本的探討嗎?(雖說美的標準,大家會認為因人而異),然把最基本的價值觀拿掉,這邏輯就值得討論。把社會意義價值直接套入住宅設計,這議題的探討或許只存在於學術上的探究而已,各方的平衡或許才是健全的方向,因為探索如何得到平衡,就已經是一個困難的課題了。

Interior361

敘思集|習茶有感

撰文及圖片提供」許純瑜

這兩年迷上喝茶。 想與大家分享由習茶中觀察到的細微小事。 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這門學問豐富的紋理,有如神木身體裡用時間刻劃成的層層年輪,在清晨的陽光照射下,散發出緩緩餘香。 細節的觀察 關於茶湯本身的表現,從每一杯茶湯的差異、入喉的滋味、呈現的色澤、杯底散發出來的香氣;到觀察事茶者的每一個動作以及辨認每個流程的深層意涵。在考量當下的氣溫、濕度與綜合環境條件之下,做出了什麼樣的判斷。 嚴謹地跟上每一個動作的流動與轉換,問自己是否能看出真正的差別,練習見微知著,即在當下全神貫注地感知每一個細節。盼望能經由一次一次的觀察尋找線索,彼此交換想法,以求真正的理解,進而享受其中。也藉由這全神貫注的過程,喚醒與打開感官,專注於當下,對周邊的一切保持開放,在生活中以敏銳的心態觀察體會周圍的事物。 茶與空間 內在的空間:講求內在的平靜和穩定,心是否安定下來。事茶者必須綜觀全局,做出適當的判斷,這樣才能泡出均衡美味的茶。喝茶的人能感知到事茶者的狀態,內在的空間是同等重要的。在生活中保持內在的平穩,時刻保持著覺知與內在的連結,以更好地應對各種情況。   茶湯的空間:美好的茶湯就像人與人的相處一樣,需要考量與因應其特質來發揮,平衡的茶湯有其獨特的空間和節奏。茶湯美妙地體現了不多不少,一切恰到好處,這種平衡同樣適用於生活中各個層面經歷的美好與和諧。正如同安東尼.德.聖修伯里於《風沙星辰》所言:「最終達到完美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已經無法再加,而是因為無法再減。」 喝茶的空間:布置一個茶席,它可以是個樸素的場所,體現了喝一杯好茶的簡單和自然的特質。茶席的設計和氛圍營造對於茶的體驗至關重要,在生活中創造簡約和平靜的空間,以促進內在的寧靜和安穩。   一致性與可控的變化 保持一致性的意圖,例如:注水要輕柔但穩定的練習,細緻和紀律同等重要。練習一個基本的功夫直到熟練,反覆練習嘗試,不斷地精進,直到真正地達到心中理想的樣貌。   需要謹記在心的是,有紀律地建立一致性,規則是建立感知的一種科學方式,將影響茶湯滋味的可控變因一一排列,水質、水的溫度、注水的高度與力道、茶葉本身的個性與特質,時時保有一致性的自覺,漸漸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這過程聽起來很沉悶,卻是必要的經過,經由長時間地練習一致,學會掌握變因,並且對於選擇有更深刻的理解,經由比對與探索所有可用的選項,達成一種穩定和平衡,我們有機會更自由地表達。   透過習茶的過程,體驗了喝茶的哲學,並將其應用到生活中不同的層面。通過觀察,專注當下、保持一致性和紀律、尋求平衡並透過練習達到純熟精通,讓生活的滋味更加豐富而充滿意義。  

Interior361

源起 「梳理好生活習慣,風格才經得起生活考驗」是我一貫的設計原則。首先以動線和機能妥善安排屋主的日常生活,再談美學,風格才能維持當初美好模樣,而什麼是「風格」?它是在某一時期,擁有相似特色的潮流,天時地利人和下的產物,背後有其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時至今日,「風格」詞彙的應用變得更為靈活。有時也很難定義HAO Design的設計風格,可能是因為我喜歡嘗試不一樣的事物吧,挖掘客戶的喜好和品味,探討空間與環境的關係,自然而然,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獨特性,不拘泥於風格定義,反倒突顯了每一個家的生活品味(圖1-2)。 1. 不被風格定義的生活品味。 2. 案例分享House Gallery。 一個人的品味形塑出自我風格,空間也是,近幾年越來越多人重視「軟裝」,國外其實行之有年,對他們而言像呼吸一般自然,那麽何謂「軟裝」和「硬裝」呢?曾經有個說法,當你把空間倒過來,掉下來的物品即是軟裝,狹義指家具、燈飾、家飾品的搭配,看似簡單卻博大精深,事關美感、涵養、生活品味以及比例。   軟裝搭配的眉角 每次做設計我都會問自己:「從這個視角看過去,會看到什麼畫面?」空間就像一幅畫,分為近中遠景,由軟裝和硬裝相輔相成,後者以建材建構出空間背景,襯托出前者軟裝的精彩。一直以來,我始終秉持少量裝修原則,因為我知道裝潢完工不代表完成狀態,而是開始「現在進行式」。 家的樣貌會隨季節、喜好、家庭成員而改變,身為設計師,我們以專業滿足客戶現階段生活,但無法完全掌握未來狀態,唯有「留白」才能保有彈性調整的空間,沒有雕樑畫棟、也沒有布滿每道牆的收納櫃,僅只是留下一面白牆也是難得的,因為你知道自己不再需要那麼多,其餘空間以活動家具滿足生活需求和個人品味的追求,家具就像是家人一般,是帶得走的收藏,像我十幾年來收藏過無數家具,它們和我經歷過幾次搬家,有的轉手他人,有的依然和我們一起生活,每一道痕跡都是獨家記憶(圖3-4)。 3. 空間像是一幅畫,留白是為了裝載美好生活。  4. 空間像是一幅畫,留白是為了裝載美好生活   那麼我們會如何著手軟裝設計呢?在談美學之前,首先著重「生活調查」,以聊天方式循序漸進帶領客戶分享生活故事,包括需求、習慣、興趣、家庭背景與成員,也會視情況參觀目前住家,深入了解生活習性和家具使用狀況,這些前置作業是為了更好梳理收納與動線,再加上室內設計師的背景,我們可以更有效整合空間。 雖說設計已走向去風格化,但「風格」對一般人而言,有著共同記憶和語言,溝通上相對容易傳達想法,剛開始可以透過「風格」釐清客戶喜好,待雙方認知一致後,定調空間調性,並在設計階段整合軟裝,以Mood Board(情緒板)搭配家具與材質,3D圖營造空間氛圍,軟硬兼施下完成畫面整體性,過程包含油漆、壁紙、地板、窗簾、把手、開關面板等建材飾面的選配(圖5-6)。 5. 設計案例Mood Board,軟裝與建材之間的搭配。 6. 建材飾面Mood Board,確認畫面協調性。   除此之外,「比例」是美的原則之一,比例一旦失衡,再美的家具也是白搭,符合比例原則是我們必須事前把關的。從生活調查內容分析所需家具項目,配置於平面圖上確保動線和距離的流暢性,再以3D圖模擬家具放置在立體空間的視覺比例。   適性適所,彰顯軟裝之美 人體工學是另一種尺度概念,市售家具依據人體平均尺度設計與之適合、舒適的尺寸,但通常會因每個人的身高體型或使用習慣而選擇不同,如果習慣當沙發馬鈴薯,深度坐深的款式較適合;若希望頸部有支撐性,便需要討論沙發靠背的高低與否。使用習慣也會影響材質挑選,材質特性又牽涉到觸感和保養方式,彼此環環相扣,最終軟裝應回歸使用層面,唯有適性適所,「美」才得以彰顯,同時注重家具配置在該位置的擺放角度,是否能呈現設計本身最美的一面,可能是造型曲線、裝飾細節等等,接下來將帶你從作品觀察HAO式軟裝哲學。   現代人的居住習慣和以往不同,開放式格局模糊了客餐廳和廚房的界線,透過家具和設備區隔空間,同時串起生活動線。環顧四周,公共空間以多向型沙發為中心,低背無扶手的塊體設計,像是一座島嶼,歡迎從四面八方而來的人際互動,例如周圍的開放式廚房、書牆、陳列架和陽台,沙發就此脫離「靠牆」編排,解鎖更多格局玩法(圖7)。 7. 案例分享Warm Gray。 Living Divani Extrasoft像是放大版的樂高模型,有多種塊體尺寸變化組合方式,也可以倚靠著沙發席地而坐,適合寬敞的開放式格局、不拘束的生活態度,現場因應「暖灰」工業風的設計調性,我們在一片灰黑色的空間基底下,挑選暖色焦糖皮革,增添雅痞氣質,並搭配MOROSO休閒椅Take A Line For A Walk,亮黃色帶點俏皮個性,外型又有太空船駕駛座的霸氣,充分展現主人椅的氣勢(圖8-9)。 8. 沙發展現不受拘束的生活態度。   9. 陳列架上展示著一家人的生活故事。 藉由軟件豐富空間層次 此案延續空間的純淨,設計交由軟裝材質發揮,白色系雪花石邊几、羔羊絨沙發和珍珠掛畫,遠看內斂,近看發現不同材質紋理所散發出的質感,並在端景處點綴天然木質調,增添溫潤感受,Riva 1920 Curve長凳以整塊黎巴嫩香柏木雕塑出波浪外型,放在素雅的石材牆面之前,宛如藝術品般脫穎而出,細看實木裂紋與貝殼光澤表現出自然細膩的設計(圖10)。 10. 純淨的空間,以軟裝材質提煉質感。 我們觀察到空間的開放性與向光性,自由且舒適的Edra On the Rocks沙發便成為萬中之選,寬大的幾何座面像是七巧板變換自如,上方的長型靠枕彷彿一塊黏土,能彈性調整曲線角度,重量足以支撐人體倚靠的力量,又不至於重到人力無法搬動,滿足各種坐姿和坐向,悠閒享受日光沐浴和窗外風景(圖11)。 11. 可彈性調整的沙發滿足了情境轉換的可能性。   HAO擅長混搭材質、風格和品牌,最近很開心認識這位業主同好,兼具品味和個性的她,喜歡與眾不同,我們結合設計、藝術、時尚及潮流,在宛如畫布的空間中,盡情揮灑軟裝色彩。客廳先以弧形軌道拉簾修飾L型牆角,為背景增添層次,再以白色系Edra Standard沙發襯底,扶手和靠背像是一顆顆抱枕,手部輕輕按壓即可改變造型,側看凹折線條飽滿卻輕盈,顏色低調不失美麗,是為了襯托其他極具個人色彩的軟裝搭配。 12. 透過家具單品堆疊出生活品味。 Edra百合花扶手椅由六片花瓣和花萼滾輪所構成,花的型態完美呈現女主人姿態;Ligne Roset Togo沙發50週年紀念款,鮮豔的顏色、快樂和自由的筆觸,搭配BD Monkey邊几,搔頭傻笑的風趣模樣,成為孩子的專屬角落;鋪上moooi渡渡鳥藝術地毯,細緻的羽毛紋理栩栩如生,豐富空間材質變化。一切在滿足客戶需求和舒適體驗的前提下,表現屋主的獨到品味(圖12-14)。 13. 透過家具單品堆疊出生活品味。 14. 透過家具單品堆疊出生活品味。     回顧 族繁不及備載的軟裝心法,兼具理性和感性,是HAO歷經十年經驗淬煉而成,客人都知曉我們對於軟裝的重視,今年初團隊決定成立新品牌HAO’s Life,專注於軟裝設計,提供客人室內設計以外另一選擇。無論你正在裝修中,或單純想透過軟裝調整空間風格,我們皆以人為本,從「你」出發,混搭出專屬的生活品味。 軟裝設計」HAO's Life 攝影」Hey!Cheese、Dayform Studio  

Interior360